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用西方學者的文化觀念去討論中國文化的根源。作者作為一個哲學學者希望運用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方法來解釋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哈佛大學等海外大學客座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副執行長。現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多所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兼職教授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一、軸心時代與前軸心時代
二、文化模式與精神氣質
三、宗教的理性化:巫覡文化、祭祀文化與禮樂文化
四、大傳統與小傳統
五、儒傢思想的根源
第二章 巫覡
一、絕地天通
二、古巫
三、說巫
四、巫術與薩滿
五、巫祝與巫史
第三章 蔔筮
一、遺存的解釋
二、占蔔的起源
三、巫術與占蔔
四、蔔與筮
五、筮法與筮辭
六、《周易》的意義
第四章 祭祀
一、從巫術到祭祀
二、神靈與崇拜
三、殷商信仰體係
四、殷人的祭祀活動
五、殷代宗教的特點
六、周代的祭法
七、周代的祭祀與神鬼觀念
八、古代宗教的類型
九、文化演進與文化精神
十、從自然宗教到倫理宗教
第五章 天命
一、商書中的天帝觀
二、周公早期的天命觀
三、攝政時期周公的思想
四、還政以後的周公思想
五、《尚書》中的天民閤一論
六、西周思想的意義
七、《洪範》與西周政治文化
八、《詩經》中的西周天命觀
九、西周後期的前儒傢
第六章 禮樂
一、釋禮
二、三代禮製之損益
三、禮的起源與結構
四、《儀禮》與周代禮俗
五、周禮與周代的文化模式
六、禮樂文化的人文功能
七、禮與樂
八、三代文化的精神氣質及其演進
第七章 德行
一、釋德
二、明德與敬德
三、孝與三代的德行
四、德行的社會根基:周代的生活共同體
五、周代的宗法文化
第八章 師儒
一、古人論儒
二、近人說儒
三、晚近釋儒
四、西周的師儒與教化
五、西周的國子教育
六、孔子說儒
參考書目
後記
“陳來學術論著集”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巫覡
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
——孔子,見於《要》
近代人類學傢無不把巫術(Magic)的研究作為把握原始文化的主要途徑,把巫文化看作原始文化的主導形態,並視之為宗教與科學發展的最初萌芽。
如果依照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對巫術的定義,即視巫術為一套達到某種目的的實用行為的話,那麼,中國史前時代的巫術對於我們幾乎是無跡可尋。因為,考古學隻能提供給我們墓葬、居室、城郭和器物的文化遺存,而文字尚未産生時代的信仰、準則、道德、風俗以及行為,都早已隨曆史而消逝,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依賴於考古學傢與曆史學傢的推測性質的論斷。然而,對於文字發明甚早的文明來說,巫覡文化的痕跡必然會在早期的文獻材料中有所反映,何況,馬林諾夫斯基或任何一種其他西方人類學的理論,是否可以適用於中國曆史文化的實際,是無從先驗地確定的。因此,從事中國曆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先須從整頓中國的曆史材料齣發,由以瞭解當時文化的形態與特質,更參之以近代人類學對世界各地初民文化的研究,以把握中國上古文化形態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因素。
這樣,對於本書的目的而言,我們就自然而然地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曆史文獻所記載的“巫覡”與“蔔筮”上麵。但我們要提醒自己和讀者,在研究結束之前,我們並不預設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巫”即完全等同於人類學傢所說的巫術的施行者(Magician),也不預設“蔔筮”就是巫術。
一、絕地天通
歐洲曆史上巫術的齣現,據認為不晚於舊石器晚期。中國史學工作者也把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齣土的有關器物,如玉琮、獐牙鈎形器等作為巫師的法具來解釋,但仍屬推測。在文獻上,中國古代有關“巫”的起源與演變,見於先秦“絕地天通”的傳說。就讓我們從這裏開始。
……
古代宗教與倫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當年華盛頓卸下總統後,歸隱傢鄉種地,沒人說他清高。西方就沒有這個文化現象。
評分
☆☆☆☆☆
《傅斯年:中國近代曆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精裝)》書正文共有六部分 di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曆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係,這些為他日後學術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新曆史學派的形成》,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迴國後,傅斯年建立瞭史語所,集中瞭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颱? 第三章,《走嚮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嚮人們展示瞭上個世紀史學傢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瞭中國古代曆史研究的單一體係,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錶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並重新描繪齣古代曆史的畫捲。
評分
☆☆☆☆☆
最新版的裝訂質量真不錯!布紋外飾硬殼,紙張厚實又微黃色不刺眼,字印的也清晰,這錢花的值當瞭!至於最新版和以往的差彆,可以看圖片裏拍的作者的後記。
評分
☆☆☆☆☆
本書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曆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係,這些為他日後學術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奠定瞭基礎;第二章,《新曆史學派的形成》,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迴國後,傅斯年建立瞭史語所,集中瞭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颱??;第三章,《走嚮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嚮人們展示瞭上個世紀史學傢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瞭中國古代曆史研究的單一體係,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錶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並重新描繪齣古代曆史的畫捲。王先生檢討瞭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
評分
☆☆☆☆☆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晚清中國因中西交衝而發生曆史大變局,在迴應西潮逼來的漫長過程裏,傳統文化養育齣來的士人,作為七十年間迴應西潮的主體,效西法圖自強,深深捲入曆史變遷的過程,一代一代地在古今中西之爭中為民族尋路,因之而有前後相繼的思想潮流和社會變革,與儒學相依的傳統士人自身也發生瞭節節嬗蛻。
評分
☆☆☆☆☆
本書匯積瞭作者對晚清士人及他們那個世界的思考、理解和解釋,圍繞著科舉製度下的功名與富貴、世運盛衰中的學術變趨、晚清的清流與名士、十年新政與社會解體等主題,通盤解讀近代化過程中的士人和社會,融深刻的洞察於曆史敘述之中,很富於思想啓發。
評分
☆☆☆☆☆
在二韆****
評分
☆☆☆☆☆
隨便買的,有活動還是賊貴。裝幀和手感比想象的好。排版和紙張不太滿意,行距可以空一點或者把開本弄矮一點的。。。掃瞭下序,感覺作者逼格滿滿
評分
☆☆☆☆☆
物流速度很快,價格便宜,質量信得過,早就想買瞭,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