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收录了2016年至今,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所主笔的,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国际评论和单仁平文章,表达了中国主流社会在国际问题上的态度、看法和立场。分为大国角力、周边摩擦、经济博弈、军事抗衡、观念激荡、中国声音6辑。
读懂世界,是在全球化时代看透中国的前提,在对国际事务和中国对外关系的论辩中折射出中国崛起时代的心路历程,坚守了中国立场。
作者简介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著有《胡锡进论复杂中国》《胡锡进论激荡世界》《大国不易》等。
精彩书评
胡锡进其人、其著,我用六个字概括——勤思、独思、慎思。胡锡进是一位勤奋的思想者,他不仅要掌控环球时报的整个版面,还要亲自写社评,面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他都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胡锡进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有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人格魅力;胡锡进更是一位智慧的思想者,语言犀利而不偏颇,观点新颖而不出格。也许有些人不赞成他的观点、不喜欢他的辛辣或者调皮,但我想所有爱国者都会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感动。
——罗援(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退役少将)
胡锡进的社评极具辨识度。以他涉猎话题的宽度和敏感性,加上出品时效的要求,足以把作者的神经逼到被绷断的边缘。然而读了他的社评集《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这两本书,你会感慨他不仅没有绷断,而且因百转千回和惊心动魄,他在思想的世界里活得游刃有余。
——张召忠(中国军事专家、退役海军少将)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与社会焦虑并存,富有人群与贫困人口同在;向世界输出影响的渴望与被世界输入文化的张力并列,融入世界的好处与和他国相处的麻烦均等。在这个令人激动而迷茫的时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先生的政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胡锡进先生的时政文章,是我们正视中国现实的一个窗口,观测中国未来的一面棱镜。
--徐小平(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
虽然未必观点相同,但是老胡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智慧竭力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努力,总让我想起风车阵下堂吉诃德瘦削的身影。
——陆川(著名导演、编剧)
目录
第一辑 大国角力
希望文总统对改善中韩关系有所作为
马克龙获胜,欧洲赢了民粹阻击战
中美俄大三角,中俄关系须雷打不动
中美从互疑到互信又积累关键一分
朴槿惠延续韩国“总统难善终”魔咒
美德龃龉,北约忙于你赚我亏的清算
蒂勒森在北京经历的谈话立意最高
成熟的中俄关系是两国共同战略资产
特朗普正在东亚踩上之前政府的脚印
东北亚在陷落,中日韩都蒙受损失
鹰派学者进白宫,中美共损几率增高
不抱各种幻想,准备与特朗普掰手腕
特朗普最喜欢他发推,全球“开会讨论”
走过最困难时期的普京,底气十足
安倍今天“觐见”特朗普能收获什么
习近平特朗普通电话传递积极信号
特朗普大胜,美国传统政治遭猛烈冲击
“冷和平”的中目不可朝“冷战”走
安置中东难民,西方就该多出钱出力
多党选举的俄罗斯为何继续挨西方骂
日本应珍惜中日领导人会晤机会
澳大利亚莫追随美国来亚洲做“协警”
中日韩各说各话,美朝就都放心了
菲总统为何把联合国与美国“一起骂”
土耳其剧变,西方阵线面临挑战
土耳其决不能被恐怖主义攻陷
日本若发起东海仲裁必“多蚀一把米”
美国制裁金正恩之举霸道而鲁莽
美国不妨在中俄声明中“对号入座”
英国脱欧公投高空走钢丝表演
中德扩大合作不应受激进舆论的干扰
中美战略对话,美国人应听到什么
奥巴马离任前没忘给中国“织网”
“中国军力报告”出发点就带着恶意
总统被停职暴露巴西的宪政脆弱
日本外相访华,摆样子还是真修好
布鲁塞尔恐袭凸显欧洲的脆弱
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力”还有几许
第二辑 周边摩擦
“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怯懦,是智慧
半岛局势紧张,韩国也有责任
对朝制裁在起作用,国际社会要有信心
中澳没理由对立,澳方应想透彻
中国对朝政策必须坚定,避免情绪化
一箭104星,印度也在往前赶路
金正男猝死引海量猜测刍议
就芒街事件坚决对越交涉,就事论事
新制裁压向朝鲜,突破僵局不取决中国
中国应当接好杜特尔特伸出的橄榄枝
中越需超越海上之争发展友好关系
缅甸若走向民族和解,中国乐见其成
印度投进美国怀抱?它哪有那么傻
昂山访华,中缅关系将渐入新佳境
阿中巴塔四国机制是新里程碑
柬埔寨中国越来越铁,美日挑拨没用
阿基诺让位杜特尔特,中菲回摆几何
委内瑞拉的“中国钱”面临多大风险
坚持中朝友好是半岛局势重要正资产
杜特蒂大胜,菲律宾外交势必回摆
朝鲜劳动党七大的几个关键看点
缅甸完成权力交接,中缅无疏远迹象
澜湄合作,何须美日舆论说三道四
缅甸新政府不可能选择“疏远中国”
印度乱的教训和承受力的启示
制裁应坚决,但须避免打击朝鲜民生
越共十二大,西方的分析未必靠谱
中国在中东不是老好人,是真君子
第三辑 经济博弈
给特朗普重新评论人民币汇率点赞
富国高喊不公平,穷国怎么办
美国的经济增长低,赖不上中国
TPP是生是死,中国会否加入?
特朗普废除TPP,中国该不该高兴
特朗普团队休拿贸易战威胁中国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单程票
中国与世界本周在达沃斯交汇
TPP胎死腹中,特朗普释放什么信号
美元加息带来的冲击能够有多大
中国对美要以硬碰硬,以好迎好
令人眼花缭乱的TPP、RCEP和
债务攀升是中国金融风险的征兆吗
亚太再平衡会随奥巴马人走茶凉吗
加拿大没有背叛,日本人何须紧张
政治风雨刮过,期待密松水电站复工
稳健应是21世纪中国的第一关键词
上合讲几句真话,美国应认真听
老牌西方从不缺修理“金砖”的意愿
巴西这块“金砖”快被政治烤糊了
日本想借G7发泄对中国的耿耿于怀
发展中朝友好与坚决执行决议不矛盾
中泰铁路合作应“亲兄弟明算账”
穆迪或应就中国问题保持一份谦逊
亚投行天生大胖小子,但需努力一生
第四辑 军事抗衡
美国切不可选错突破朝核困局的方向
和平解决朝核的时间或许所剩无多
萨德入韩生米熟饭,中国如何应对
特朗普大兴扩军,美国就能更安全吗
中俄决不可轻视美日强化反导的野心
中国的军费和战略核力量都还不够
军购合作,中菲都应珍重的开始
日本欲建萨德,中国该如何应对
华盛顿为何感觉马来西亚也“倒戈”了
第三舰队帮美国赢不了“亚太再平衡”
韩美日与朝鲜若要对撞,中国拦不住
俄罗斯又从伊朗踹了美国的屁股
越南导弹进南沙不应让中国太分神
美舰挑衅又访华,中美博弈白云苍狗
反制韩国,如何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日本防卫白皮书凸显对华“死磕”
假设中美开战,别把美国疼痛想少了
筹备制裁韩国星州郡,导弹瞄准萨德
美菲若借机挑事,中国须迎头反制
伊拉克战争应被定义为非正义战争
越南抗议中国军演更像“例行表态”
印尼海军向我渔船开枪,中国怎么办
朝鲜说“不首先用核弹”,是新姿态吗
美航母被拒停靠香港应是小事一桩
澳造潜艇“弃日”只避免了最坏情况
中国军机南沙救人,美竟好意思反对
飞掠美舰的俄战机就像普京化身
中国核安全的发条始终上得紧紧的
与那国军事化,日本对华更咄咄逼人
阿根廷海警野蛮击沉渔船不可圆说
普京宣布从叙撤军时一副胜利姿态
朝鲜应被制裁,韩国也不配得小红花
拥核此路不通,朝鲜退一步海阔天空
核武成不了朝鲜改变国运的突破口
第五辑 观念激荡
反对中美“相互尊重”是地道零和思维
越来越多的辱华者是在向中国碰瓷
中国是“三流水平国家”,韩国是几流
为暴徒开脱的西方媒体人应当知耻
整个西方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纽约时报APP从苹果中国店下架刍议
夏威夷没意思,安倍应该来南京
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应惹中国”
25年后看苏联解体,人们看到什么
欧洲精神退化导致政治不断溃败
西式民主困境,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
美国枪击案把人权打成筛子
中国拥有美国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美国需对恐怖袭击警钟长鸣
中美“是敌是友”是21世纪重大问题
既然人权对话,中西就都应讲理
“韩流”漫灌中国市场本就未必正常
澳游泳队犯浑,里约奥运却很精彩
首尔应为韩剧韩星在中国受阻负责
欧洲别成为被恐怖主义压倒的第一只骆驼
拜登或许习惯了自己的话没人听
能否控枪是美国纠错能力的试金石
战略对话把中美紧张往回拉了拉
申奥花大钱“公关”,东京怎么都不光彩
细读“新闻自由”排名能看到什么
国航与羽田机场的调查须高度专业化
西媒如此恨“防火墙”,这很值得玩味
我们该向苏斌致谢,还是为他喊冤?
西方人权组织莫逼访华的高克总统
“台独”不来,中冈复交就不是啥信号
政党政治对美“司法独立”的顶层渗透
西媒又找到中国“悲情故事”新主角
第六辑 中国声音
西方外交官须谨慎“关切”中国内政
外媒又编“抵制引进童书”抹黑中国了
从3000多中国人拒绝下船游韩国说起
推动“萨德”入韩,美国也应付出代价
让我们对朝韩美都说点实话和狠话
打击乐天惩罚韩国,中国别无选择
动荡的世界欢迎中国提供确定性
特朗普请听清:“一个中国”不能买卖
装甲车自投罗网,新加坡应当反省
祝愿普密蓬国王身后的泰国平稳过渡
俄美的刀光剑影仍在世界上闪动
朝鲜核试“中国应负责”是歪理邪说
英议员批国航种族歧视,棍子有点重
当美日地缘政治出击让人目不暇接时
韩国军方没事找事,韩媒或缺常识
“中国外交失败论”何其荒唐
印度拒延新华社记者签证很是小气
禁止俄罗斯参加奥运会的倡议太极端
西方对“709事件”的定性何其荒谬
做些反思吧,傲慢的加拿大媒体
世界大多不踏实,中国为何能从容
人权是什么的争论不能背离常识
捷克对华态度大转向并非只是钟摆
对中国国旗泼墨形同泼捷克国旗
美国人莫用廉价法案逗台湾社会
西方又想用“言论自由”忽悠中国人
西方驻华大使联名写意见书,新鲜
中国驻韩大使说的话一点没错
中国尽力了,对朝严厉制裁不可避免
万名华人示威,美主流社会理应反思
越来越多中国人正在转变对朝鲜看法
西方律师,请尊重中国法律吧
自信的美国比多疑的美国好打交道
精彩书摘
《大国焦虑》:
蒂勒森在北京经历的谈话立意最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会见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双方进行了堪称是蒂勒森此次东亚行中有过的立意最高的一次谈话。习近平主席强调了中美关系重要意义,蒂勒森表达了美方对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的信守,而这正是北京主张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
根据媒体报道和美国国务院网站披露的蒂勒森在华谈话,他与中方至少两次提到了上述14字原则。奥巴马时期都是中方强调这14个字,媒体上没有过美方主动阐述这些原则的记录。
蒂勒森在中国谈朝鲜问题,被西方媒体普遍认为“调子变温和了”,他对记者表示,中美将会一起合作,看看是否能说服平壤政府采取一个不同的路线,停止发展核武器。美媒曾报道说,华盛顿有意要制裁与朝鲜有贸易往来的中国公司,蒂勒森在华只字没提此事。韩国舆论对蒂勒森没有在北京公开申辩部署“萨德”的“正当性”尤感失望。
蒂勒森在日韩时做了一些很具体的表态,朝鲜问题俨然是他东亚行的核心关切。到中国后话题的重心变了,中美大国关系更加突出了出来。蒂勒森还提到两国元首会晤要“为美中关系未来50年的发展确定方向”,这是来自美方很新鲜的说法。
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有的难点似乎变得更难了,但美方也有过去从未有过的积极动向,使得两国关系不仅有不确定性,也有某些战略性的相近认识正在彼此之间出现。总的来看,两国具体摩擦不时出现,而双方管控摩擦的意愿也越来越清晰,不让中美关系当中的问题失控这一共同政治决心似在快速形成。
北京与特朗普政府加强彼此理解的进程快于媒体的预期,造成了某种“大框架”效应,它使得特朗普发推特所带来的冲击不再像一开始那么强烈了。两国关系“出不了太大问题”作为基础性判断重新流行起来,关于今后4年中美关系“也许会更好”的猜测也开始在一些圈子里被大胆说出来。
过去美方不太喜欢对中美关系进行战略性定性,而更愿意让一个又一个具体事务和问题自然累积出中美关系的整体面貌。特朗普政府虽然重视两国关系的“成果导向”,但它与中方共同对中美关系进行战略构建的意愿很像是近几届美国政府中最强的,北京应当对此表示欢迎。
中美两国就各种问题“讨价还价”的色彩或许会加重,一方面它们不是战略冲突的性质会更清楚,一方面它们本身有可能变得更激烈,回合更多。比如不能排除蒂勒森在北京的积极姿态,是为下一步美方提高要价打伏笔。
北京不会反对美国从对华关系中获得更多利益,但原则是这些利益必须是中美双赢框架的一部分,而不可是单边的。两国就什么是“双赢”达成接近的看法,理论上要比在零和关系中划分利益边界容易些,但实际过程未必是轻松的。
现在毕竟是北京与特朗普政府交往的初始阶段,双方会探测对方的底线,争取让两国打交道的方式多对己方有利。在中美就具体问题发生摩擦时,北京需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被对方释放的多重信息干扰。这个时候我们“赢”一个纠纷,“平”一个摩擦,与我们做一次“重大让步”相比,将对未来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朝核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方推动问题解决的态度坚定而真诚,中美通过认真沟通完全应当形成一些关键共识,北京不可迁就美韩的一些激进主张,轻易做出让步。
中美元首会晤广受期待,中美应当都会就准备工作提条件,中方也应做出重要的坚持。迄今为止,北京在华盛顿新政府任职初期头两个月表现得最为稳健,实际效果也很好。与此相关的经验应当得到总结。
……
前言/序言
“弄潮”会弄湿衣服,但别弄湿心
我这个人是个爬格子很彻底的总编辑,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两篇社评,或者一篇是社评,另一篇用“单仁平”的署名发表。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篇文章,一篇评国际的事情,一篇聊聊国内的热点。出这两本书,正好前一半文章收录到《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里,后一半则收录到《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里。
我的生活很平淡,每天就是环球时报管理工作的那点事,再就是写文章。白天的事情比较杂,晚上就成了给报纸和网站写文章的“小编”。但我的生活又很激烈,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风口浪尖上“弄潮”,贡献我们编辑部的一个声音。有时我会因此而自作多情,为我们这个编辑部在这个时代没有做“跑龙套的”,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思考,说了很多我们自己的真话,并且“被世界听到了”,而感受到一份知识分子特有的欣慰和骄傲。
作为环球时报的“主笔”,我写了这么多,而且都是每一天中国社会眼里最热门的国内外大事,无意间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名记录者。由于我的记录有自己的价值观,打上了我个人经历的烙印,所以未必所有人都喜欢我的记录。有的人会觉得,我的记录是扭曲的,令他们难以接受。对他们的这些批评我至少表示理解,我知道自己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从事时政评论,虽然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客观”,但我知道绝对的、不带立场的“客观”在新闻里根本不存在,我也不会那样去难为自己。
天天写不意味着我是一名“纯评论员”。我主持着一家有影响力的市场化时政媒体,肩上有一份很重的责任。五十几年的人生路和从军人到国际新闻媒体总编辑的命运主线塑造了我的立场。在六十几个国家都走进普通家庭的攀谈,给了我特殊的感悟资源。我经常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我的主业,做总编辑是我的“业余工作”,还是写评论是我的“业余工作”呢?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爱国,我也是有这种信念者的其中一个,就像前面说的,我会不自觉地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因而对自己“说得有道理”,“要对写下的每一句话负责”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几乎我的每篇文章都至少有几百万读者,有时会有几千万甚至更多,如果我的文章被人当成一个笑话看,如果其中有一个错误被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是让我非常非常伤心的事情。
有这么多的“责任”和乱七八糟的想法,使我写评论时既很着迷,又经常走神。有的时候我会写得“身临其境”,觉得自己就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不是在写文章,文辞的工整或优美已经很不重要,因为文章真的成了“匕首”和“投枪”,我们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或者说卷入到了一场战斗中。
我知道自己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有时我会这样想:这个国家都饱受争议,受到各种攻击,这种时候我胡锡进的羽毛能值几个钱呢?有人骂我就让他们骂吧,国家进步是需要合力推动的,我是这当中数不清的力中的一个。只要国家进步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我就不必为自己作为一份力的参与而羞愧,而且很明显的是,我贡献的这点绵薄之力,与中国共产党这一国家领导力量用力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好了,围绕我的争议就说这么多。从时政评论的技术角度看这两本书,让我聊以自慰的是,它们大概达到了这个时期中国主流媒体时政评论的最大宽度。我写的社评和“单仁平”文章触及了大量被认为是“敏感的事情”,我觉得作为媒体时评员,当大事和敏感的事发生时,我们能够给出自己的评论,而不是沉默,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第一个交代。
中国媒体行业有与国家政治体制相对应的行业管理,这催生了中国媒体行业的独特性。我们的新闻实践需要与中国的现实相契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恐怕是唯一选择。我认为既不能以西方媒体为榜样做新闻,因为那样肯定走不通,有一系列的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又不可放弃对新闻自身规律的探索,为了“不出错”能少说就少说。新闻就是要影响大众,如果大众关心的话题我们都默不作声,那还要我们媒体做什么?
环球时报为开拓各种“敏感话题”做了不懈努力,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与党,与这个国家的人民同心同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是我们写每一篇文章的真实出发点。这个国家在发展,改革在被倡导、推进,保持社会稳定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我们说真话和实话,恰是这个国家最欢迎、也最能承受的一种言语方式。我写的社评,很少掉书袋,也很少秀辞藻,它们就是一些大白话。一开始,官方和民间都有人不习惯,因为主流媒体过去很少碰那些话题,互联网上则有些人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而由媒体公开谈论“异见人士”,在国家没有就对外冲突表态的时候一家媒体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或者把地下教会的事情放到大众传媒上做尖锐点评,这些都是中国媒体的新鲜事,我们为此承受了风险和压力。
我认为这样的探索是有益的,我们的善意动机逐渐得到了体制内外的广泛理解和谅解。由我做主笔的环球时报社评能走得比较远,我认为显示了中国社会总体的宽容和弹性,我所说的社会,体制也包括其中。很多人以为,体制是密不透风的,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个人的感受是,任何体制都
大国焦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