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人间词话》是近代中国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书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改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治学功力深厚,治学对象宽广,在学术界影响非常之大。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定稿六十四则
删稿四十九则
附录二十九则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这本关于《魏晋玄学思想的当代转化》的学术专著,内容深度绝对超乎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地介绍“竹林七贤”的清谈风度,而是深入到了“有”与“无”、“齐同”与“言意”这些形而上学的核心辩题中。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他将玄学思想的源头追溯至老庄,然后清晰地梳理了它如何在曹魏到西晋的特定历史阶段,演变成一种反抗僵化礼教的思想武器。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名教与自然”这对矛盾的剖析,作者竟然能将这种两千年前的哲学思辨,巧妙地链接到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的困境上。阅读这种级别的著作,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推演,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思维被拓展、认知被颠覆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适合闲暇阅读,但对于想深入探究中国哲学史核心矛盾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对《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沉浸式体验”来概括。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时间穿梭的能力,他极其擅长从浩如烟海的档案、笔记和私人信件中,提取出最鲜活的生活细节。我看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雅致与风骨的时代。书中详尽描述了士大夫如何布置书房,如何品鉴端砚,甚至连他们如何处理日常的交通和宴饮礼仪都有细致的记载。特别是关于宋代文人如何通过“点茶”来建立社交圈子的那一段,描绘得极其生动,那种对器物之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交流的渴望,让人深深动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琐碎的日常,勾勒出了一个时代最真实、最立体的精神风貌。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去翻阅了一些宋代的画作,试图在那些模糊的笔触中寻找书中所描绘的茶器和服饰的影子,这种跨媒介的互动体验,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翻开这本《唐诗格律精讲》,我立刻被它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结构所吸引。说实话,我对格律诗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那些平仄对仗的要求过于繁琐,难以掌握。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规则,而是从最基础的五言绝句的“四句之美”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如何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营造意境。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分析,将那些抽象的“平上去入”概念具体化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粘法”和“对仗”的解释,作者用了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把诗句的连接比作音乐中的乐句衔接,把对仗比作建筑中的对称美学。读完前三章,我竟然能自己尝试写出几句合乎规范的五律,那种成就感,是其他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将“学问”转化为“手艺”,让人愿意亲自动手去实践。
评分这部《清代小说研究》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清代的文人生活和他们的创作环境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大量的小说文本和作者生平,更重要的是,他将小说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比如,书中对“侠义小说”兴起的原因的剖析,就深入到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底层民众心理的微妙波动。那种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肌镜的分析角度,让原本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聊斋志异》中狐鬼形象的象征意义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神怪志异的层面,而是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对官场黑暗和人情冷暖的讽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挣扎与呐喊,笔触细腻而有力,绝非泛泛之谈。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思考角度,对理解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阶层的经济活动与文化赞助》。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将经济史和文化史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过去我们总把文化看作是纯粹精神层面的产物,但这本书雄辩地证明了,明代中后期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江南地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财富积累之上的。作者详尽分析了徽商和吴地士绅如何通过投资出版业、赞助戏曲创作,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话语权。书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家族案例,比如某个士绅家庭如何通过控制一个戏班的收入,影响了一代文人的创作风向,这种将“金钱”与“风雅”联系起来的分析,极具批判性和颠覆性。读完后,我对“文化”的理解彻底被重塑了——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产物,而是复杂社会权力博弈下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向和体现。这本书的材料翔实,分析犀利,对研究明清社会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喜欢!!!!
评分太薄了,以为很厚
评分作为奖品买给学生的,纸张质量以及字迹清晰度很好。学生们很开心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祁隆。。。??。。。。。。。。。。。。。。。。。。。
评分祁隆。。。??。。。。。。。。。。。。。。。。。。。
评分还没看,书的质量非常好!
评分很好
评分66666666666666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