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區塊鏈:重塑新金融》讓你讀懂區塊鏈。
互聯網顛覆瞭很多産業,區塊鏈將顛覆更多産業和我們的認知。
區塊鏈,是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製、加密算法等信息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集成創新。
區塊鏈的應用從金融科技開始,逐步延伸到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産交易等多個領域,引發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和産業變革。
區塊鏈結閤去中心化、數據加密、分布式存儲、共識算法等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瞭金融行業在信息傳遞、支付、安全等方麵存在風險和問題,重塑新金融的業務模式。
內容簡介
如何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建立一套共享的信任機製,確保整個交易環節公開透明,是確保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法寶。而區塊鏈技術具有信息公開、共識信任機製的特點,是解決互聯網金融睏境的法寶。
本書全麵係統地闡述瞭互聯網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現狀和邏輯內涵,創造性地提齣瞭區塊鏈技術可以從技術層麵上解決互聯網金融當前遇到的難題,根據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和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探索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貨幣、網絡支付、股權眾籌、網絡徵信的全新業務模式。對於互聯網金融公司及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技術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本書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趙增奎,現任綠地金融互聯網金融事業部産品運營總監,Fintech領域知名專傢,人民銀行徵信先進個人,國內早期的互聯網金融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曾任職於交通銀行總行、民生銀行總行等大型商業銀行,具有多年銀行信貸從業經驗,對於網貸、大數據風控、消費金融、區塊鏈、數字貨幣等具有深度研究。
宋俊典,博士,TOGAF認證架構師、ITSS架構師、ISO/IECJTC1SC40專傢、上海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閔行區領軍人纔、上海市計算機學會會員。參與瞭十多項國傢和省部級項目的研究和實施。作為主要人員完成瞭《中國IT服務創新藍皮書》《數據治理白皮書》《大數據治理與服務》《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分析》等書籍的編寫,撰寫並發錶論文十餘篇,曾榮獲上海市工程谘詢類項目一等奬、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奬。
龐引明,復旦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博士,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理事,復旦軟件學院MSE專業學位顧問,中國社科院上海研究院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目前擔任綠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綠地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綠地網絡小貸(廣州)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綠鶤基金代銷有限公司法人代錶兼總經理等職。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先後齣版《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分析》《Fintech與資産證券化》等著作。
張紹華,復旦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博士、管理學博士後,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上海軟件園副主任,擔任國傢信息技術治理和數據治理係列標準製定負責人,編著瞭《數據治理白皮書》《大數據治理與服務》《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分析》。作為項目負責人或骨乾參與瞭十多項國傢和上海市重大科技項目,2013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奬,2014年被評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纔,2016年當選為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
目錄
目 錄
第1 章 從互聯網金融到新金融········· 1
1.1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1
1.1.1 互聯網金融的産生·········· 1
1.1.2 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 ······························· 2
1.1.3 主要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形態 ·································· 3
1.2 製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三大因素·· 6
1.2.1 開放的互聯網和封閉的金融 ·································· 6
1.2.2 短期盈利投機與長期普惠金融 ······························· 8
1.2.3 行業自律與聯閤監管····· 10
1.3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途徑·············11
1.3.1 技術創新·····················11
1.3.2 業務創新···················· 13
1.3.3 製度創新···················· 14
1.4 Fintech································ 15
1.4.1 Fintech 的定義及內涵····· 15
1.4.2 Fintech 的特徵·············· 16
1.4.3 互聯網金融與Fintech····· 19
1.5 新金融時代··························· 22
1.5.1 新金融的特徵·············· 22
1.5.2 新金融的業態創新········ 23
第2 章 區塊鏈技術及應用············· 24
2.1 區塊鏈概述··························· 24
2.1.1 區塊鏈的起源·············· 24
2.1.2 理解區塊鏈的三個視角·· 26
2.1.3 區塊鏈的典型特徵········ 27
XVI
2.2 區塊鏈的架構························ 28
2.2.1 架構概述···················· 28
2.2.2 區塊鏈架構模型··········· 29
2.2.3 區塊鏈技術架構··········· 30
2.3 區塊鏈的核心技術·················· 33
2.3.1 分布式賬本················· 33
2.3.2 加密算法···················· 34
2.3.3 共識機製···················· 35
2.4 區塊鏈的應用和發展··············· 36
2.4.1 應用前景···················· 36
2.4.2 發展情況···················· 38
2.4.3 問題和挑戰················· 39
第3 章 區塊鏈與新金融················ 41
3.1 新金融麵臨的挑戰·················· 41
3.1.1 信息不對稱風險··········· 41
3.1.2 資金轉移支付風險········ 44
3.1.3 信息安全風險·············· 48
3.1.4 閤約有效性風險··········· 52
3.2 區塊鏈應用於新金融的優勢······ 53
3.2.1 易於雙方信任的獲取····· 53
3.2.2 提高數據安全保密性····· 57
3.2.3 降低信息安全風險········ 59
3.2.4 創新金融業務模式········ 62
3.3 區塊鏈驅動下的新業務模式······ 63
3.3.1 區塊鏈技術應用概述····· 63
3.3.2 互信共識的數字貨幣····· 64
3.3.3 泛中心化的網絡支付····· 65
3.3.4 普惠金融下的股權眾籌·· 66
3.3.5 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徵信 ··································· 67
第4 章 互信共識的數字貨幣·········· 69
4.1 從實物貨幣到數字貨幣············ 69
4.1.1 貨幣的發展················· 69
4.1.2 數字貨幣概述·············· 73
4.1.3 數字貨幣的特徵··········· 74
4.1.4 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 77
4.2 數字貨幣的價值····················· 78
4.2.1 有效支撐經濟的發展····· 78
4.2.2 彌補現有貨幣體係的缺陷 ··································· 81
4.2.3 安全高效地達成貨幣共識 ··································· 83
4.3 比特幣································· 85
4.3.1 比特幣的內涵·············· 85
4.3.2 比特幣的貨幣屬性········ 87
4.3.3 比特幣的發行機製········ 90
4.3.4 比特幣的産生算法········ 91
4.3.5 比特幣的交易支付········ 97
4.4 數字貨幣麵臨的風險與監管······ 99
4.4.1 麵臨的風險················· 99
4.4.2 麵臨的監管················ 105
第5 章 泛中心化的網絡支付·········108
5.1 網絡支付概述······················· 108
5.1.1 基本概念··················· 108
5.1.2 典型模式··················· 111
5.2 區塊鏈支付·························· 115
5.2.1 傳統支付與區塊鏈支付· 115
5.2.2 主要應用領域············· 117
5.2.3 區塊鏈支付的實踐······· 119
5.3 區塊鏈支付的實現路徑··········· 121
5.3.1 係統框架··················· 121
5.3.2 支付過程··················· 123
XVIII
5.3.3 移動區塊鏈錢包·········· 130
5.3.4 共識協議··················· 131
第6 章 普惠金融下的股權眾籌······138
6.1 股權眾籌的産生與發展··········· 138
6.1.1 起源和特點················ 138
6.1.2 發展現狀··················· 140
6.1.3 未來趨勢··················· 141
6.2 股權眾籌平颱及其業務模式····· 143
6.2.1 眾籌平颱及運營·········· 143
6.2.2 眾籌平颱的盈利模式···· 144
6.2.3 眾籌項目的業務流程···· 145
6.2.4 典型的股權眾籌模式···· 149
6.2.5 股權眾籌模式的創新···· 150
6.3 區塊鏈與股權眾籌················· 151
6.3.1 區塊鏈支撐股權眾籌的項目信息披露 ··················· 151
6.3.2 區塊鏈便於股權眾籌的股權登記轉讓 ··················· 153
6.3.3 區塊鏈服務股權眾籌的行業監管自律 ··················· 158
6.4 基於區塊鏈的股權眾籌實現····· 159
6.4.1 概述························· 159
6.4.2 眾籌聯盟··················· 161
6.4.3 平颱架構··················· 163
6.4.4 投資閤約··················· 164
第7 章 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徵信···166
7.1 從傳統徵信到互聯網徵信········ 166
7.1.1 徵信概述··················· 166
7.1.2 互聯網徵信概述·········· 168
7.1.3 互聯網徵信的特點······· 169
7.1.4 互聯網徵信的評價方法· 171
7.2 互聯網徵信模型···················· 172
7.2.1 徵信模型··················· 172
7.2.2 徵信數據源················ 173
7.2.3 徵信模式分類············· 176
7.2.4 徵信服務··················· 177
7.3 區塊鏈在互聯網徵信中的應用·· 179
7.3.1 互聯網徵信的挑戰······· 179
7.3.2 區塊鏈徵信的優勢······· 181
7.3.3 區塊鏈徵信的數據管理· 182
7.4 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徵信實現·· 184
7.4.1 區塊鏈徵信網絡·········· 184
7.4.2 區塊鏈徵信平颱·········· 186
第8 章 新金融與區塊鏈發展展望···188
8.1
新金融的發展需求和趨勢······· 188
8.1.1 “互聯網+”驅動的金融創新 ····························· 188
8.1.2 新金融的平颱一體化和服務多元化 ······················ 189
8.1.3 新舊金融體係加速融閤· 190
8.1.4 監管保障和可持續發展· 191
8.2 區塊鏈應用和技術發展展望····· 191
8.2.1 區塊鏈應用的發展趨勢· 191
8.2.2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路綫· 193
8.2.3 區塊鏈發展展望·········· 195
參考文獻··················197
精彩書摘
《區塊鏈:重塑新金融》:
根據當前網絡支付的業務發展,研究當前市場上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颱的交易結算模式,可將第三方支付分為支付通道服務模式和支付平颱賬戶服務模式。
(1)支付通道模式。支付通道模式是指第三方網絡支付將網絡上的電子交易信息通過支付網關進行處理後進入銀行內部的支付結算係統,從而完成安全支付的授權。支付網關是互聯網公用網絡平颱和銀行內部的金融專用網絡平颱之間的安全接口。在支付通道服務模式下,支付平颱隻作為支付通道將客戶發齣的支付指令傳遞給銀行,銀行完成轉賬後再將信息傳遞給支付平颱,支付平颱將此信息通知商戶並與商戶進行賬戶結算。
(2)支付賬戶模式。支付賬戶模式是指用戶須在支付平颱開立一個用電子郵件或者手機號注冊的虛擬賬戶,並可以對賬戶進行充值、使用該賬戶進行收付款,這與銀行活期存款賬戶的功能十分類似。用戶可以通過支付網關在銀行賬戶轉賬結算完成收付款,也可以僅在支付平颱的虛擬賬戶之間轉賬結算完成收付款。在支付平颱賬戶模式下,不論是轉賬結算還是參與交易,第三方支付平颱都以用戶的虛擬賬戶為中間點,支付過程必須經過虛擬賬戶。
根據以上對兩種服務模式的分析總結,第三方網上支付平颱主要提供三種服務:一是根據客戶的指令完成收付款功能;二是嚮交易雙方提供增強交易可信賴度的第三方中介服務;三是嚮客戶提供可儲值的虛擬賬戶。在第一種服務中,支付平颱是結算服務者;第二種服務中,支付平颱則是暫時保管貨款的第三方中介角色;第三種服務中,支付平颱提供瞭類似活期存款賬戶的服務。因此,三種服務的法律關係是不同的,在三種服務模式下支付平颱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也不同。
3.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作為網絡支付的一種,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得到瞭快速的增長,在某些成熟的商業銀行和電商市場已經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網絡支付方式。各種移動終端迅速普及的同時,眾多的産業鏈相關方在積極參與和開發閤作方麵的意願逐漸增強,這使得移動支付發展更加迅速。
移動支付也稱為手機支付,就是允許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單位或個人通過移動設備、互聯網或者傳感設備直接或間接嚮銀行金融機構發送支付指令,産生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行為,從而實現移動支付功能。移動支付將終端設備、互聯網、應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機構相融閤,為用戶提供貨幣支付、繳費等金融業務。
移動支付主要分為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兩種模式。所謂近場支付,是手機通過射頻、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POS機等終端設備之間的近距離支付的過程。例如通過近場支付,可以用手機刷卡的方式坐公交車、商場購物等,使用起來非常便利。遠程支付是指用戶與商戶不需要麵對麵交互,而是使用移動終端通過無綫通信網絡與後颱服務器進行交互,由服務器端完成交易處理的支付方式。
……
《全球金融風暴的底層邏輯與未來圖景:一部透視現代經濟脈絡的深度剖析》 導言:曆史的迷霧與當下的呼喚 自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全球金融體係猶如一艘在驚濤駭浪中前行的巨輪,盡管錶麵上似乎已重迴航道,但其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和潛在風險從未真正消弭。近年來,從地緣政治的衝突到供應鏈的斷裂,再到主要經濟體之間貨幣政策的“大象起舞”,種種跡象都在昭示著,我們正站在一個舊有金融秩序加速瓦解與新規則尚未清晰構建的十字路口。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技術的興起或衰落,而是旨在穿透迷霧,深入剖析驅動當前全球金融波動的核心邏輯、曆史淵源及其對未來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裂痕——對既有體係的批判性審視 第一章:主權信用與債務的悖論 本章將從貨幣的本質齣發,探討自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以來,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儲備貨幣體係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我們不再討論加密資産,而是深入分析國傢信用擴張的邊界與代價。 財政赤字貨幣化的長期影響: 剖析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危機後采取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如量化寬鬆)如何侵蝕瞭貨幣的內在價值,以及這種“軟著陸”策略的潛在後遺癥——即日益加劇的資産泡沫與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化。 主權債務的“不可能三角”: 探討高杠杆國傢如何平衡經濟增長、通貨膨脹控製與債務可持續性之間的關係。重點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等傳統多邊機構在處理主權債務危機時的局限性與角色演變。 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錶層與深層動因: 考察貿易摩擦、地緣政治博弈背景下,各國尋求儲備資産多元化的動機,並分析這股潮流對全球支付清算體係構成的間接壓力。 第二章:影子銀行與係統性風險的隱形傳導 影子銀行體係,即不受傳統商業銀行嚴格監管的金融中介活動,是金融危機的溫床。本書將細緻描繪這個龐大而復雜的係統是如何在全球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悄然膨脹的。 迴購市場與衍生品市場的聯結: 揭示復雜的金融工具(如信用違約互換CDS)如何在不同資産類彆間快速傳遞風險。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缺乏透明度的場外交易市場如何成為放大危機的“黑箱”。 資管行業的“大而不能倒”: 分析大型資産管理公司(Asset Managers)在全球資本配置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它們在追求超額迴報的過程中,如何無意中加劇瞭市場波動性和流動性錯配風險。 跨國資本流動的監管真空: 探討在全球化程度極高的今天,跨境資本流動速度遠超監管響應速度所帶來的監管套利問題。 第二部分:全球化退潮與地緣經濟重塑 第三章:産業鏈的重構與金融化的反噬 近年來,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問題日益凸顯。本書將分析,金融資本如何深度嵌入實體經濟的生産環節,並探討這種深度融閤在麵對衝擊時如何錶現齣脆弱性。 “準金融化”的供應鏈管理: 探討大型跨國企業如何通過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質押等金融手段優化現金流,以及當貿易環境惡化時,這些金融工具如何反噬實體企業的正常運營。 技術主權與貿易壁壘的金融影響: 考察在高科技領域(如半導體、關鍵礦産)的競爭中,齣口管製、投資審查等非市場化手段如何直接影響相關企業的估值和全球資本的流嚮。 區域經濟集團的金融一體化嘗試: 比較歐盟、東盟等區域組織在建立內部支付結算體係、共同應對外部金融衝擊方麵的實踐與挑戰。 第四章:通脹的迴歸與央行的政策睏境 在經曆瞭長期的通縮預期後,全球多國正麵臨數十年來罕見的持續性高通脹。本書將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重角度,剖析通脹的驅動力及其對固定收益市場的衝擊。 結構性通脹的根源分析: 區彆於傳統的貨幣現象,我們探討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能源轉型成本以及“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對成本推動型通脹的長期影響。 加息周期的市場適應性測試: 評估在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杠杆率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快速、大幅度的利率提升對資産價格(尤其是房地産和高收益債券)的擠壓效應。 零利率時代的終結: 探討金融機構如何調整其風險定價模型,以適應一個不再是“零利率”的常態化金融環境。 第三部分:邁嚮未知的未來——適應性金融體係的雛形 第五章:氣候變化與金融風險的量化 氣候變化不再是純粹的環境議題,而是正在成為影響長期資本配置和資産估值的核心要素。 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與物理風險(Physical Risk): 詳細闡述氣候變化如何通過政策、技術和市場偏好變化,對高碳排放行業的資産造成價值重估(轉型風險),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對基礎設施和保險行業的直接衝擊(物理風險)。 綠色金融的泡沫與標準之爭: 批判性地審視當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投資實踐中的漂綠(Greenwashing)現象,並探討建立統一、可信的綠色金融分類標準的重要性。 適應性基礎設施的融資挑戰: 探討如何設計創新的融資工具,以應對全球在能源、水資源和城市規劃方麵對大規模適應性投入的需求。 第六章:金融的信任危機與監管的再平衡 每一次重大危機都會催生新的監管思潮。當前,對金融體係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質疑達到瞭新的高度。 反洗錢與金融製裁的武器化: 分析全球金融體係在執行國際製裁時的復雜性、有效性以及對無辜第三方國傢經濟活動産生的“溢齣效應”。 數據安全與跨境金融治理: 探討在數據主權意識高漲的時代,金融機構如何平衡全球運營效率與各國日益嚴格的數據本地化要求。 重新定義“金融穩定”: 展望未來監管可能從僅僅關注“係統性銀行”轉嚮關注“係統性非銀行活動”和“關鍵金融基礎設施”的廣義穩定觀。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錨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當前全球金融體係的復雜糾纏,認識到驅動市場波動的底層力量並非孤立的技術事件,而是深刻的結構性、政治性和周期性因素的交織作用。未來的金融格局將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混閤體:舊的中心麵臨挑戰,新的規則仍在博弈。理解這些深層邏輯,是我們在應對未來經濟風暴時,保持清醒和做齣審慎決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