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重塑新金融

区块链:重塑新金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增奎,宋俊典,庞引明,张绍华 著
图书标签:
  • 区块链
  • 金融科技
  • 数字货币
  • DeFi
  • Web3
  • 智能合约
  • 分布式账本
  • 加密经济学
  • 金融创新
  • 未来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7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9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区块链:重塑新金融》让你读懂区块链。
互联网颠覆了很多产业,区块链将颠覆更多产业和我们的认知。
区块链,是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集成创新。
区块链的应用从金融科技开始,逐步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
区块链结合去中心化、数据加密、分布式存储、共识算法等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金融行业在信息传递、支付、安全等方面存在风险和问题,重塑新金融的业务模式。

内容简介

  如何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建立一套共享的信任机制,确保整个交易环节公开透明,是确保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而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公开、共识信任机制的特点,是解决互联网金融困境的法宝。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逻辑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可以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互联网金融当前遇到的难题,根据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探索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货币、网络支付、股权众筹、网络征信的全新业务模式。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及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赵增奎,现任绿地金融互联网金融事业部产品运营总监,Fintech领域知名专家,人民银行征信先进个人,国内早期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曾任职于交通银行总行、民生银行总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多年银行信贷从业经验,对于网贷、大数据风控、消费金融、区块链、数字货币等具有深度研究。

  宋俊典,博士,TOGAF认证架构师、ITSS架构师、ISO/IECJTC1SC40专家、上海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闵行区领军人才、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会员。参与了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作为主要人员完成了《中国IT服务创新蓝皮书》《数据治理白皮书》《大数据治理与服务》《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等书籍的编写,撰写并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荣获上海市工程咨询类项目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庞引明,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理事,复旦软件学院MSE专业学位顾问,中国社科院上海研究院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目前担任绿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绿地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绿地网络小贷(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绿鹍基金代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等职。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先后出版《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Fintech与资产证券化》等著作。

  张绍华,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上海软件园副主任,担任国家信息技术治理和数据治理系列标准制定负责人,编著了《数据治理白皮书》《大数据治理与服务》《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骨干参与了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201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16年当选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目录

目 录
第1 章 从互联网金融到新金融········· 1
1.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
1.1.1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 1
1.1.2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 ······························· 2
1.1.3 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 ·································· 3
1.2 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因素·· 6
1.2.1 开放的互联网和封闭的金融 ·································· 6
1.2.2 短期盈利投机与长期普惠金融 ······························· 8
1.2.3 行业自律与联合监管····· 10
1.3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途径·············11
1.3.1 技术创新·····················11
1.3.2 业务创新···················· 13
1.3.3 制度创新···················· 14
1.4 Fintech································ 15
1.4.1 Fintech 的定义及内涵····· 15
1.4.2 Fintech 的特征·············· 16
1.4.3 互联网金融与Fintech····· 19
1.5 新金融时代··························· 22
1.5.1 新金融的特征·············· 22
1.5.2 新金融的业态创新········ 23
第2 章 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24
2.1 区块链概述··························· 24
2.1.1 区块链的起源·············· 24
2.1.2 理解区块链的三个视角·· 26
2.1.3 区块链的典型特征········ 27
XVI
2.2 区块链的架构························ 28
2.2.1 架构概述···················· 28
2.2.2 区块链架构模型··········· 29
2.2.3 区块链技术架构··········· 30
2.3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33
2.3.1 分布式账本················· 33
2.3.2 加密算法···················· 34
2.3.3 共识机制···················· 35
2.4 区块链的应用和发展··············· 36
2.4.1 应用前景···················· 36
2.4.2 发展情况···················· 38
2.4.3 问题和挑战················· 39
第3 章 区块链与新金融················ 41
3.1 新金融面临的挑战·················· 41
3.1.1 信息不对称风险··········· 41
3.1.2 资金转移支付风险········ 44
3.1.3 信息安全风险·············· 48
3.1.4 合约有效性风险··········· 52
3.2 区块链应用于新金融的优势······ 53
3.2.1 易于双方信任的获取····· 53
3.2.2 提高数据安全保密性····· 57
3.2.3 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59
3.2.4 创新金融业务模式········ 62
3.3 区块链驱动下的新业务模式······ 63
3.3.1 区块链技术应用概述····· 63
3.3.2 互信共识的数字货币····· 64
3.3.3 泛中心化的网络支付····· 65
3.3.4 普惠金融下的股权众筹·· 66
3.3.5 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征信 ··································· 67
第4 章 互信共识的数字货币·········· 69
4.1 从实物货币到数字货币············ 69
4.1.1 货币的发展················· 69
4.1.2 数字货币概述·············· 73
4.1.3 数字货币的特征··········· 74
4.1.4 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 77
4.2 数字货币的价值····················· 78
4.2.1 有效支撑经济的发展····· 78
4.2.2 弥补现有货币体系的缺陷 ··································· 81
4.2.3 安全高效地达成货币共识 ··································· 83
4.3 比特币································· 85
4.3.1 比特币的内涵·············· 85
4.3.2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 87
4.3.3 比特币的发行机制········ 90
4.3.4 比特币的产生算法········ 91
4.3.5 比特币的交易支付········ 97
4.4 数字货币面临的风险与监管······ 99
4.4.1 面临的风险················· 99
4.4.2 面临的监管················ 105
第5 章 泛中心化的网络支付·········108
5.1 网络支付概述······················· 108
5.1.1 基本概念··················· 108
5.1.2 典型模式··················· 111
5.2 区块链支付·························· 115
5.2.1 传统支付与区块链支付· 115
5.2.2 主要应用领域············· 117
5.2.3 区块链支付的实践······· 119
5.3 区块链支付的实现路径··········· 121
5.3.1 系统框架··················· 121
5.3.2 支付过程··················· 123
XVIII
5.3.3 移动区块链钱包·········· 130
5.3.4 共识协议··················· 131
第6 章 普惠金融下的股权众筹······138
6.1 股权众筹的产生与发展··········· 138
6.1.1 起源和特点················ 138
6.1.2 发展现状··················· 140
6.1.3 未来趋势··················· 141
6.2 股权众筹平台及其业务模式····· 143
6.2.1 众筹平台及运营·········· 143
6.2.2 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 144
6.2.3 众筹项目的业务流程···· 145
6.2.4 典型的股权众筹模式···· 149
6.2.5 股权众筹模式的创新···· 150
6.3 区块链与股权众筹················· 151
6.3.1 区块链支撑股权众筹的项目信息披露 ··················· 151
6.3.2 区块链便于股权众筹的股权登记转让 ··················· 153
6.3.3 区块链服务股权众筹的行业监管自律 ··················· 158
6.4 基于区块链的股权众筹实现····· 159
6.4.1 概述························· 159
6.4.2 众筹联盟··················· 161
6.4.3 平台架构··················· 163
6.4.4 投资合约··················· 164
第7 章 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征信···166
7.1 从传统征信到互联网征信········ 166
7.1.1 征信概述··················· 166
7.1.2 互联网征信概述·········· 168
7.1.3 互联网征信的特点······· 169
7.1.4 互联网征信的评价方法· 171
7.2 互联网征信模型···················· 172
7.2.1 征信模型··················· 172
7.2.2 征信数据源················ 173
7.2.3 征信模式分类············· 176
7.2.4 征信服务··················· 177
7.3 区块链在互联网征信中的应用·· 179
7.3.1 互联网征信的挑战······· 179
7.3.2 区块链征信的优势······· 181
7.3.3 区块链征信的数据管理· 182
7.4 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征信实现·· 184
7.4.1 区块链征信网络·········· 184
7.4.2 区块链征信平台·········· 186
第8 章 新金融与区块链发展展望···188
8.1
 
新金融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188
8.1.1 “互联网+”驱动的金融创新 ····························· 188
8.1.2 新金融的平台一体化和服务多元化 ······················ 189
8.1.3 新旧金融体系加速融合· 190
8.1.4 监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191
8.2 区块链应用和技术发展展望····· 191
8.2.1 区块链应用的发展趋势· 191
8.2.2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路线· 193
8.2.3 区块链发展展望·········· 195
参考文献··················197

精彩书摘

  《区块链:重塑新金融》:
  根据当前网络支付的业务发展,研究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结算模式,可将第三方支付分为支付通道服务模式和支付平台账户服务模式。
  (1)支付通道模式。支付通道模式是指第三方网络支付将网络上的电子交易信息通过支付网关进行处理后进入银行内部的支付结算系统,从而完成安全支付的授权。支付网关是互联网公用网络平台和银行内部的金融专用网络平台之间的安全接口。在支付通道服务模式下,支付平台只作为支付通道将客户发出的支付指令传递给银行,银行完成转账后再将信息传递给支付平台,支付平台将此信息通知商户并与商户进行账户结算。
  (2)支付账户模式。支付账户模式是指用户须在支付平台开立一个用电子邮件或者手机号注册的虚拟账户,并可以对账户进行充值、使用该账户进行收付款,这与银行活期存款账户的功能十分类似。用户可以通过支付网关在银行账户转账结算完成收付款,也可以仅在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之间转账结算完成收付款。在支付平台账户模式下,不论是转账结算还是参与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都以用户的虚拟账户为中间点,支付过程必须经过虚拟账户。
  根据以上对两种服务模式的分析总结,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主要提供三种服务:一是根据客户的指令完成收付款功能;二是向交易双方提供增强交易可信赖度的第三方中介服务;三是向客户提供可储值的虚拟账户。在第一种服务中,支付平台是结算服务者;第二种服务中,支付平台则是暂时保管货款的第三方中介角色;第三种服务中,支付平台提供了类似活期存款账户的服务。因此,三种服务的法律关系是不同的,在三种服务模式下支付平台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同。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作为网络支付的一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在某些成熟的商业银行和电商市场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网络支付方式。各种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同时,众多的产业链相关方在积极参与和开发合作方面的意愿逐渐增强,这使得移动支付发展更加迅速。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传感设备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模式。所谓近场支付,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支付的过程。例如通过近场支付,可以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公交车、商场购物等,使用起来非常便利。远程支付是指用户与商户不需要面对面交互,而是使用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后台服务器进行交互,由服务器端完成交易处理的支付方式。
  ……
《全球金融风暴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图景:一部透视现代经济脉络的深度剖析》 导言:历史的迷雾与当下的呼唤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犹如一艘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巨轮,尽管表面上似乎已重回航道,但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从未真正消弭。近年来,从地缘政治的冲突到供应链的断裂,再到主要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的“大象起舞”,种种迹象都在昭示着,我们正站在一个旧有金融秩序加速瓦解与新规则尚未清晰构建的十字路口。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的兴起或衰落,而是旨在穿透迷雾,深入剖析驱动当前全球金融波动的核心逻辑、历史渊源及其对未来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对既有体系的批判性审视 第一章:主权信用与债务的悖论 本章将从货币的本质出发,探讨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我们不再讨论加密资产,而是深入分析国家信用扩张的边界与代价。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长期影响: 剖析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危机后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如何侵蚀了货币的内在价值,以及这种“软着陆”策略的潜在后遗症——即日益加剧的资产泡沫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 主权债务的“不可能三角”: 探讨高杠杆国家如何平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控制与债务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机构在处理主权债务危机时的局限性与角色演变。 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表层与深层动因: 考察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各国寻求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动机,并分析这股潮流对全球支付清算体系构成的间接压力。 第二章: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的隐形传导 影子银行体系,即不受传统商业银行严格监管的金融中介活动,是金融危机的温床。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如何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悄然膨胀的。 回购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联结: 揭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CDS)如何在不同资产类别间快速传递风险。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缺乏透明度的场外交易市场如何成为放大危机的“黑箱”。 资管行业的“大而不能倒”: 分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rs)在全球资本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们在追求超额回报的过程中,如何无意中加剧了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错配风险。 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真空: 探讨在全球化程度极高的今天,跨境资本流动速度远超监管响应速度所带来的监管套利问题。 第二部分:全球化退潮与地缘经济重塑 第三章:产业链的重构与金融化的反噬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韧性”问题日益凸显。本书将分析,金融资本如何深度嵌入实体经济的生产环节,并探讨这种深度融合在面对冲击时如何表现出脆弱性。 “准金融化”的供应链管理: 探讨大型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质押等金融手段优化现金流,以及当贸易环境恶化时,这些金融工具如何反噬实体企业的正常运营。 技术主权与贸易壁垒的金融影响: 考察在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关键矿产)的竞争中,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非市场化手段如何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估值和全球资本的流向。 区域经济集团的金融一体化尝试: 比较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在建立内部支付结算体系、共同应对外部金融冲击方面的实践与挑战。 第四章:通胀的回归与央行的政策困境 在经历了长期的通缩预期后,全球多国正面临数十年来罕见的持续性高通胀。本书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角度,剖析通胀的驱动力及其对固定收益市场的冲击。 结构性通胀的根源分析: 区别于传统的货币现象,我们探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能源转型成本以及“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长期影响。 加息周期的市场适应性测试: 评估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快速、大幅度的利率提升对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和高收益债券)的挤压效应。 零利率时代的终结: 探讨金融机构如何调整其风险定价模型,以适应一个不再是“零利率”的常态化金融环境。 第三部分:迈向未知的未来——适应性金融体系的雏形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金融风险的量化 气候变化不再是纯粹的环境议题,而是正在成为影响长期资本配置和资产估值的核心要素。 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与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 详细阐述气候变化如何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偏好变化,对高碳排放行业的资产造成价值重估(转型风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对基础设施和保险行业的直接冲击(物理风险)。 绿色金融的泡沫与标准之争: 批判性地审视当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实践中的漂绿(Greenwashing)现象,并探讨建立统一、可信的绿色金融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适应性基础设施的融资挑战: 探讨如何设计创新的融资工具,以应对全球在能源、水资源和城市规划方面对大规模适应性投入的需求。 第六章:金融的信任危机与监管的再平衡 每一次重大危机都会催生新的监管思潮。当前,对金融体系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质疑达到了新的高度。 反洗钱与金融制裁的武器化: 分析全球金融体系在执行国际制裁时的复杂性、有效性以及对无辜第三方国家经济活动产生的“溢出效应”。 数据安全与跨境金融治理: 探讨在数据主权意识高涨的时代,金融机构如何平衡全球运营效率与各国日益严格的数据本地化要求。 重新定义“金融稳定”: 展望未来监管可能从仅仅关注“系统性银行”转向关注“系统性非银行活动”和“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广义稳定观。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复杂纠缠,认识到驱动市场波动的底层力量并非孤立的技术事件,而是深刻的结构性、政治性和周期性因素的交织作用。未来的金融格局将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混合体:旧的中心面临挑战,新的规则仍在博弈。理解这些深层逻辑,是我们在应对未来经济风暴时,保持清醒和做出审慎决策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它有一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魅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作者对概念的梳理达到了近乎艺术的境界,他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技术模块,如加密学、分布式系统和博弈论,有机地编织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那种罕见的客观性,他既不盲目崇拜技术万能论,也不陷入对新事物的僵化批评,而是始终立足于技术解决的“痛点”本身。书中对特定企业案例的解剖分析尤为精彩,它们不是简单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展示,而是深入到决策层的考量和市场反馈的互动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商业分析,让原本冰冷的技术原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博弈和商业的智慧。总体而言,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入微的,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变革的全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带领我们穿越金融海洋的迷雾。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晦涩的技术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商业案例,巧妙地将读者代入到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信任”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他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去中心化的赞美,而是细致地剖析了现有金融体系中信任成本的高昂,以及技术如何提供了一种数学上可验证的替代方案。书中对于早期比特币社区的文化描摹,那种理想主义与技术极客精神的碰撞,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那场改变世界的对话。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一场关于社会结构和经济公平的宏大叙事。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新闻报道的生动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对技术背后的哲学意义产生共鸣。那种对未来金融图景的描绘,既充满希望,又不乏对现实挑战的清醒认知,让人读后深思良久,而非盲目乐观。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称赞,它完全摆脱了许多技术类书籍那种干燥、教条式的陈述腔调。作者的文笔流畅、意境深远,读起来更像是在品味一篇高质量的社论,而非一本教科书。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比如早期密码朋克运动的起源,或是特定技术标准确立时的内部博弈,都被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引人入胜。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论点时,非常注重论据的多样性,他不仅引用了技术论文和行业报告,还穿插了大量的业内人士的访谈记录,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厚度和真实感。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事件的复杂性。书中对于监管环境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没有简单地将监管视为阻碍,而是探讨了如何在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洞察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心策划的博物馆导览图,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件展品,陈列着金融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作者在阐述其核心原理时,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解式的思维导引,这种教学方法非常贴合非技术背景读者的需求。例如,在解释“哈希碰撞”或“共识机制”时,他没有直接引用复杂的算法语言,而是通过构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投票场景或物品溯源系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横向对比分析。它不仅仅局限于支付和货币领域,而是扩展到了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乃至数字身份构建等方面。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影响力远超我们日常想象的范畴,它正在渗透到社会运作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文字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批判精神,对于市场热潮中的泡沫和过度炒作保持着清醒的警惕,这种平衡感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技术细节而忽略了实际的应用价值。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每一部分都像是为读者量身打造的阶梯,确保你不会在任何一个台阶上感到力不从心。真正打动我的是书中对“未来工作形态”的探讨。作者推测,随着新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模式的兴起,传统的雇佣关系和公司治理结构将面临根本性的挑战。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是深入到了经济哲学和社会学的层面,引人深思。书中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知识分子的那种探索欲和求真精神,不迎合大众的简单化倾向,而是坚持对复杂性的挖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个新的思维框架,能够用一种更具结构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

评分

纸质很好,内容很不错,特别精彩,教会了我不少东西,带到公司里,有空就看。

评分

京东囤货 便宜好货 物美价廉

评分

有点偏技术了,非技术流的人员看前半部分有点困难。

评分

质量挺好的,邮寄速度也是挺快的,不错?

评分

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包装完好,京东自营网购首选!

评分

知识无价,一本书哪怕一句话用在面试时就值了,把知识学会了,找个老板加价卖出去

评分

书已经到了,还没有打开看。准备晚上看的

评分

书简单易懂,适合入门级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