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 (莫言作品全编)

红高粱家族 (莫言作品全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言 著
图书标签:
  • 莫言
  • 红高粱家族
  • 中国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历史小说
  • 乡土文学
  • 鲁迅文学奖
  • 现实主义
  • 文化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6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7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可的莫言代表作

莫言认可的“定稿版”

莫言*负盛名的小说

《红高粱》获1987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

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来(1927-2001)40部世界*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

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展现莫言文学中强大的想象爆发力

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红高粱》获得国剧盛典年度十佳电视剧、华鼎奖百强电视剧*名,入围飞天奖优秀电视剧

电影、电视剧《红高粱》经典原著

小说比电影、电视剧更精彩


内容简介

《红高粱家族》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可的莫言代表作,莫言*负盛名的小说

展现了人类在情感受到世俗规则压迫时陷入的冲突

电影、电视剧《红高粱》经典原著

莫言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莫言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文学王国。

通过这部小说,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作家。

著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师傅越来越幽默》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三十余种语言,在世界文学中产生广泛影响。

莫言及其作品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联合文学奖”等国内文学大奖,以及法国“Laure Bataillo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种国际奖项。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红高粱

第二章 高粱酒

第三章 狗道

第四章 高粱殡

第五章 奇死

人老了,书还年轻——代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红高粱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从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地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着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嗞嗞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阵强一阵弱,一阵远一阵近。赶上队伍了,父亲的身前身后响着踢踢蹋蹋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不知谁的枪托撞到另一个谁的枪托上了。不知谁的脚踩破了一个死人的骷髅什么的。父亲前边那个人吭吭地咳嗽起来,这个人的咳嗽声非常熟悉。父亲听到他咳嗽就想起他那两扇一激动就充血的大耳朵。透明单薄布满血管的大耳朵是王文义头上引人注目的器官。他个子很小,一颗大头缩在耸起的双肩中。父亲努力看去,目光刺破浓雾,看到了王文义那颗一边咳一边颠动的大头。父亲想起王文义在演练场上挨打时,那颗大头颠成那般可怜模样。那时他刚参加余司令的队伍,任副官在演练场上对他也对其他队员喊:向右转——王文义欢欢喜喜地跺着脚,不知转到哪里去了。任副官在他腚上打了一鞭子,他嘴咧开叫一声:孩子他娘!脸上表情不知是哭还是笑。围在短墙外看光景的孩子们都哈哈大笑。

余司令飞起一脚,踢到王文义的屁股上。

“咳什么?”

“司令……”王文义忍着咳嗽说,“嗓子眼儿发痒……”

“痒也别咳!暴露了目标我要你的脑袋!”

“是,司令。”王文义答应着,又有一阵咳嗽冲口而出。

父亲觉出余司令的手从王文义的后颈皮上松开了,父亲还觉得王文义的脖子上留下两个熟葡萄一样的紫手印,王文义幽蓝色的惊惧不安的眼睛里,飞迸出几点感激与委屈。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我父亲本能地感觉到队伍是向着东南方向开进的。适才走过的这段土路是由村庄直接通向墨水河边的唯一的道路。这条狭窄的土路在白天颜色青白。路原是由乌油油的黑土筑成,但久经践踏,黑色都沉淀到底层,路上叠印过多少牛羊的花瓣蹄印和骡马毛驴的半圆蹄印,马骡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的薄饼,羊粪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父亲常走这条路,后来他在日本炭窑中苦熬岁月时,眼前常常闪过这条路。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主演过多少风流悲喜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更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父亲在墨水河里玩过水,他的水性好像是天生的,奶奶说他见了水比见了亲娘还急。父亲五岁时,就像小鸭子一样潜水,粉红的屁股眼儿朝着天,双脚高举。父亲知道,墨水河底的淤泥乌黑发亮,柔软得像油脂一样。河边潮湿的滩涂上,丛生着灰绿色的芦苇和鹅绿色车前草,还有贴地生的野葛蔓,支支直立的接骨草。滩涂的淤泥上,印满螃蟹纤细的爪迹。秋风起,天气凉,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等等。高粱红了,西风响,蟹脚痒,成群结队的、马蹄大小的螃蟹都在夜间爬上河滩,到草丛中觅食。螃蟹喜食新鲜牛屎和腐烂的动物的尸体。父亲听着河声,想着从前的秋天夜晚,跟着我家的老伙计刘罗汉大爷去河边捉螃蟹的情景。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宝蓝色的天空深邃无边,绿色的星辰格外明亮。北斗勺子星——北斗主死,南斗簸箕星——南斗司生,八角玻璃井——缺了一块砖,焦灼的牛郎要上吊,忧愁的织女要跳河……都在头上悬着。刘罗汉大爷在我家工作了几十年,负责我家烧酒作坊的全面工作,父亲跟着罗汉大爷脚前脚后地跑,就像跟着自己的爷爷一样。

父亲被迷雾扰乱的心头亮起了一盏四块玻璃插成的罩子灯,洋油烟子从罩子灯上盖的铁皮、钻眼的铁皮上钻出来。灯光微弱,只能照亮五六米方圆的黑暗。河里的水流到灯影里,黄得像熟透的杏子一样可爱,但可爱一霎霎,就流过去了,黑暗中的河水倒映着一天星斗。父亲和罗汉大爷披着蓑衣,坐在罩子灯旁,听着河水的低沉呜咽——非常低沉的呜咽。河道两边无穷的高粱地不时响起寻偶狐狸的兴奋鸣叫。螃蟹趋光,正向灯影聚拢。父亲和罗汉大爷静坐着,恭听着天下的窃窃秘语,河底下淤泥的腥味,一股股泛上来。成群结队的螃蟹团团围上来,形成一个躁动不安的圆圈。父亲心里惶惶,跃跃欲起,被罗汉大爷按住了肩头。“别急!”大爷说,“心急喝不得热黏粥。”父亲强压住激动,不动。螃蟹爬到灯光里就停下来,首尾相衔,把地皮都盖住了。一片青色的蟹壳闪亮,一对对圆杆状的眼睛从凹陷的眼窝里打出来。隐在倾斜的脸面下的嘴里,吐出一串一串的五彩泡沫。螃蟹吐着彩沫向人挑战,父亲身上披着大蓑衣长毛起。罗汉大爷说:“抓!”父亲应声弹起,与罗汉大爷抢过去,每人抓住一面早就铺在地上的密眼罗网的两角,把一块螃蟹抬起来,露出了螃蟹下的河滩地。父亲和罗汉大爷把两角系起扔在一边,又用同样的迅速和熟练抬起网片。每一网都是那么沉重,不知网住了几百几千只螃蟹。

父亲跟着队伍进了高粱地后,由于心随螃蟹横行斜走,脚与腿不择空隙,撞得高粱棵子东倒西歪。他的手始终紧扯着余司令的衣角,一半是自己行走,一半是余司令牵着前进,他竟觉得有些瞌睡上来,脖子僵硬,眼珠子生涩呆板。父亲想,只要跟着罗汉大爷去墨水河,就没有空手回来的道理。父亲吃螃蟹吃腻了,奶奶也吃腻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罗汉大爷就用快刀把螃蟹斩成碎块,放到豆腐磨里研碎,加盐,装缸,制成蟹酱,成年累月地吃,吃不完就臭,臭了就喂罂粟。我听说奶奶会吸大烟但不上瘾,所以始终面如桃花,神清气爽,用螃蟹喂过的罂粟花朵肥硕壮大,粉、红、白三色交杂,香气扑鼻。故乡的黑土本来就是出奇的肥沃,所以物产丰饶,人种优良。民心高拔健迈,本是我故乡心态。墨水河盛产的白鳝鱼肥得像肉棍一样,从头至尾一根刺。它们呆头呆脑,见钩就吞。父亲想着的罗汉大爷去年就死了,死在胶平公路上。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梁沟就发凉。父亲又想起大约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奶奶喝醉了酒,在我家烧酒作坊的院子里,有一个高粱叶子垛,奶奶倚在草垛上,搂住罗汉大爷的肩,呢呢喃喃地说:“大叔……你别走,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面看水面,不看我的面子也要看豆官的面子上,留下吧,你要我……我也给你……你就像我的爹一样……”父亲记得罗汉大爷把奶奶推到一边,晃晃荡荡走进骡棚,给骡子拌料去了。我家养着两头大黑骡子,开着烧高粱酒的作坊,是村子里的首富。罗汉大爷没走,一直在我家担任业务领导,直到我家那两头大黑骡子被日本人拉到胶平公路修筑工地上去使役为止。

这时,从被父亲他们甩在身后的村子里,传来悠长的毛驴叫声。父亲精神一振,眼睛睁开,然而看到的,依然是半凝固半透明的雾气。高粱挺拔的秆子,排成密集的栅栏,模模糊糊地隐藏在气体的背后,穿过一排又一排,排排无尽头。走进高粱地多久了,父亲已经忘记,他的神思长久地滞留在远处那条喧响着的丰饶河流里,长久地滞留在往事的回忆里,竟不知这样匆匆忙忙拥拥挤挤地在如梦如海的高粱地里躜进是为了什么。父亲迷失了方位。他在前年有一次迷途高粱地的经验,但最后还是走出来了,是河声给他指引了方向。现在,父亲又谛听着河的启示,很快明白,队伍是向正东偏南开进,对着河的方向开进。方向辨清,父亲也就明白,这是去打伏击,打日本人,要杀人,像杀狗一样。他知道队伍一直往东南走,很快就要走到那条南北贯通,把偌大个低洼平原分成两半,把胶县平度县两座县城连在一起的胶平公路。这条公路,是日本人和他们的走狗用皮鞭和刺刀催逼着老百姓修成的。

高粱的骚动因为人们的疲惫困乏而频繁激烈起来,积露连续落下,淋湿了每个人的头皮和脖颈。王文义咳嗽不断,虽连遭余司令辱骂也不改正。父亲感到公路就要到了,他的眼前昏昏黄黄地晃动着路的影子。不知不觉,连成一体的雾海中竟有些空洞出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扎根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父亲从高粱的颜色上,猜到了太阳已经被高粱遮挡着的地平线烧成一片可怜的艳红。

忽然发生变故,父亲先是听到耳边一声尖厉呼啸,接着听到前边发出什么东西被迸裂的声响。

余司令大声吼叫:“谁开枪?小舅子,谁开的枪?”

父亲听到子弹钻破浓雾,穿过高粱叶子高粱秆,一颗高粱头颅落地。一时间众人都屏气息声。那粒子弹一路尖叫着,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芳香的硝烟迷散进雾。王文义惨叫一声:“司令——我没有头啦——司令——我没有头啦——”

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义一脚,说:“你娘个蛋!没有头还会说话!”

余司令撇下我父亲,到队伍前头去了。王文义还在哀嚎。父亲凑上前去,看清了王文义奇形怪状的脸。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蓝色的东西在流动。父亲伸手摸去,触了一手黏腻发烫的液体。父亲闻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鲜得多的腥气。它压倒了薄荷的幽香,压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唤醒了父亲那越来越迫近的记忆,一线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黑土、把永远死不了的过去和永远留不住的现在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万物都会吐出人血的味道。

“大叔,”父亲说,“大叔,你挂彩了。”

“豆官,你是豆官吧,你看看大叔的头还在脖子上长着吗?”

“在,大叔,长得好好的,就是耳朵流血啦。”

王文义伸手摸耳朵,摸到一手血,一阵尖叫后,他就瘫了:“司令,我挂彩啦!我挂彩啦,我挂彩啦。”

余司令从前边回来,蹲下,捏着王文义的脖子,压低嗓门说:“别叫,再叫我就毙了你!”

王文义不敢叫了。

“伤着哪儿啦?”余司令问。

“耳朵……”王文义哭着说。

余司令从腰里抽出一块包袱皮样的白布,嚓一声撕成两半,递给王文义,说:“先捂着,别出声,跟着走,到了路上再包扎。”

余司令又叫:“豆官。”父亲应了,余司令就牵着他的手走。王文义哼哼唧唧地跟在后边。

适才那一枪,是扛着一盘耙在头前开路的大个子哑巴不慎摔倒,背上的长枪走了火。哑巴是余司令的老朋友,一同在高粱地里吃过“拤饼”的草莽英雄,他的一只脚因在母腹中受过伤,走起来一颠一颠,但非常快,父亲有些怕他。

黎明前后这场大雾,终于在余司令的队伍跨上胶平公路时溃散下去。故乡八月,是多雾的季节,也许是地势低洼土壤潮湿所致吧。走上公路后,父亲顿时感到身体灵巧轻便,脚步利索有劲,他松开了抓住余司令衣角的手。王文义用白布捂着血耳朵,满脸哭相。余司令给他粗手粗脚包扎耳朵,连半个头也包住了。王文义痛得龇牙咧嘴。

余司令说:“你好大的命!”

王文义说:“我的血流光了,我不能去啦!”

余司令说:“屁,蚊子咬了一口也不过这样,忘了你那三个儿子啦吧!”

王文义垂下头,嘟嘟哝哝说:“没忘,没忘。”

他背着一支长筒子鸟枪,枪托儿血红色。装火药的扁铁盒斜吊在他的屁股上。

那些残存的雾都退到高粱地里去了。大路上铺着一层粗沙,没有牛马脚踪,更无人的脚印。相对着路两侧茂密的高粱,公路荒凉、荒唐,令人感到不祥。父亲早就知道余司令的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人,但这些人住在村里时,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队伍摆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枪支七长八短,土炮、鸟枪、老汉阳,方六方七兄弟俩抬着一门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大抬杆子。哑巴扛着一盘长方形的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铁尖齿的耙,另有三个队员各扛着一盘。父亲当时还不知道打伏击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打伏击为什么还要扛上四盘铁齿耙。



《红高粱家族》:一部书写土地与生命的史诗 在广袤的中国北方,土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与悲欢离合。莫言先生以其独有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触,在《红高粱家族》这部鸿篇巨制中,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性深处最原始欲望的探寻,对土地与生命最深沉礼赞。 《红高粱家族》并非仅仅是一个故事的集合,它更像是一曲激荡着血与火、爱与恨、生与死的生命交响乐。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苦难。然而,在弥漫着硝烟与黄沙的高密东北乡,生命依然顽强地生长,如同那漫山遍野、红得如火的红高粱,它们吸吮着土地的乳汁,沐浴着阳光雨露,在贫瘠的土地上倔强地绽放,将鲜活的生命力传递给每一个在其中挣扎、爱恋、战斗的人。 作品的核心,无疑是“我”的祖先们。通过“我”的叙述,“我”的爷爷,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年轻汉子,与“我”的奶奶,一个美丽而又刚烈、被命运捉弄的女子,他们的爱情与抗争,构成了故事最动人的篇章。“我”的爷爷,一个从贫苦农民家庭中走出的年轻人,却有着不屈的灵魂和惊人的胆识。他爱上了“我”的奶奶,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美貌和倔强,吸引了无数目光,也招致了无尽的麻烦。在那个等级森严、男权至上的社会里,他们的爱情注定要经历重重磨难。 “我”的奶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女子,她拥有着野性的生命力,像土地一样坚韧,像红高粱一样热烈。她被一次又一次地推入命运的漩涡,却从未屈服。她经历了被卖、被欺辱,但她的身体里流淌着祖先的血脉,她的灵魂里燃烧着反抗的火焰。在与“我”的爷爷相遇后,他们的爱如同一团烈火,点燃了这片土地,也点燃了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对旧有秩序的挑战,是对生命本能的回归。 莫言先生并没有将故事停留在个人的恩怨情仇之上,他将个人的命运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使得《红高粱家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在那个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土地的年代,高密东北乡的人民并没有选择沉默与屈服。从“我”的爷爷、奶奶,到余家、戴家,以及无数默默无闻的乡亲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我”的爷爷,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血性与担当。他不再仅仅是为一个女人的男人,他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战士。他率领着土匪,或者说是被逼上梁山的乡亲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的战斗,没有现代化的武器,没有严谨的战术,只有原始的勇气,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利用红高粱的掩护,与敌人周旋,每一次的胜利,都充满了血腥与残酷,但也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的奶奶,同样在抗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那种近乎疯狂的勇气,都让敌人在她的面前感到无所适从。她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身体,去抵抗,去复仇,去捍卫属于这片土地的尊严。在莫言的笔下,女性的形象不再是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她们同样拥有着爆发的能量,她们同样可以成为抵抗的旗帜。 《红高粱家族》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莫言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他运用北方方言,那种粗粝、生猛、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场景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描写,既有对人身体最原始欲望的直白,也有对自然景物最细腻的刻画。红高粱,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成为了生命的象征,它代表着土地的力量,它预示着希望,也预示着毁灭。那片红色的海洋,在阳光下翻滚,在风中摇曳,它见证了无数生命的诞生与消亡,它承载着先人的悲欢离合,也孕育着后代的希望。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为《红高粱家族》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他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将夸张与写实融为一体。他笔下的人物,有时会展现出惊人的力量,有时又会表现出令人费解的行为,但这恰恰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展现。他并不回避人性中的阴暗面,他直面欲望、暴力、残忍,但同时,他也歌颂着爱、牺牲、坚韧。这种复杂性,使得《红高粱家族》读起来既有撕裂般的疼痛,又有荡气回肠的感动。 “我”的视角,贯穿始终,这是一个从孩童到成人的视角,带着一种天真的观察,又带着一种成年的理解。这种视角,使得故事充满了叙事上的跳跃感和非线性,仿佛是记忆在碎片化的重组。“我”看到了爷爷的血性,看到了奶奶的坚韧,看到了乡亲们的淳朴与顽强,也看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荒诞与残酷。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关于家族、关于土地、关于民族命运的史诗。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我”的祖先们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如同草芥,又如同磐石,在苦难中挣扎,在血火中洗礼,用生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莫言以其天才的想象力,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土地的厚重,生命的力量,以及民族不屈的精神。阅读《红高粱家族》,就像是走进了一片红高粱的海洋,你会被那股原始而又强大的生命力所吞没,被那份对土地深沉的爱所感染,被那份民族不屈的脊梁所震撼。 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必将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命运如何坎坷,我们体内流淌的,永远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土地的眷恋,以及那份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粗粝的质感,就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和烈酒混合的味道。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翻开它的,起初只是好奇,毕竟“莫言作品全编”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重量感,暗示着里面收录的必定是些扎实的、带着土地气息的故事。刚读进去没几行,我就被那种铺陈开来的叙事声势给抓住了,那不是简单的情节堆砌,而更像是一种由远及近、层层剥开历史迷雾的仪式。叙事者的声音是如此的充沛和野蛮,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仿佛每一个字句都浸透了西北黄土的粗粝和热情。那种对民间俚语的信手拈来,对乡土风俗的描摹,简直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细致程度,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亲眼目睹着那些人物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它不是温文尔雅的文学,它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像一记重锤砸在心口,余音绕梁,久久不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深入一个更幽深、更复杂的人性迷宫,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经验,才能孕育出如此磅礴而又细密入微的文学想象力。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首先被它那种“不加修饰”的坦诚所震撼。它毫不客气地展示了生命中最原始、最赤裸的部分——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欲望,更是精神上对自由和尊严的强烈渴求,即使这种渴求最终可能导向毁灭。叙事节奏时而如狂风暴雨,时而又像老井里缓缓吊上来的水桶,带着泥腥味和清凉感,这种极端的对比,让故事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线上。读完之后,心中会留下一种奇特的感受,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酣畅淋漓的大醉,头脑清醒后,世界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复杂难解。这不只是一套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力的百科全书,用最热烈、最震撼人心的方式,记录了人性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燃烧、最终沉淀下来的全过程,读罢让人感觉自己也一同经历了某种漫长而深刻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的实验性,是真正让我为之侧目的地方。它绝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交织着无数隐喻和象征的网。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梦境,时间的概念被彻底打乱,过去、现在、甚至是一种预感的未来,都在同一个页面上共存,这种破碎感和重构感,恰恰是理解其所描绘世界内核的关键。那些频繁出现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意象,并非简单的奇思妙想,而是对现实处境的一种极端化和升华,是人物内心世界外化的投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拗口的、却又无比精准的描述,它像一把特制的钥匙,打开了通往特定情境的另一扇门。这种对语言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拓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惊喜,它要求读者投入极高的专注度,但回报则是远超一般文学作品的丰盈体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篇幅浩瀚的作品是有些畏惧的,担心会在冗长的细节中迷失方向,但很快,我发现这种“全编”带来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你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线上观察到一个地方的变迁和人性的幽微。书中那种对欲望的毫不掩饰的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人性的遮羞布,展现出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本能如何驱使着个体做出那些惊世骇俗的选择。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高潮处的喷薄而出与低谷时的沉郁内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尽头的狂欢或是一场漫长而压抑的围猎之中。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谁,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将所有人物都放置在他们命运的熔炉里反复锤炼,最终留下的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喟叹,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旧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混合了汗水、血腥和泥土芬芳的味道。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民间史诗。它扎根于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却又将这种哲学推向了极致的艺术高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群体记忆和个人命运交织时的那种高超技艺。那些家族的兴衰、村落的更迭,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被紧密地编织进了历史的大河之中,个人在洪流面前的渺小与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在讲述“历史如何发生”,而是在展示“人在历史中如何感受和存在”。里面的人物,哪怕是做了最不堪的事情,也让人无法完全割舍对他们的同情,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残酷而又充满诱惑的环境。这种对“人”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地域限制,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困境与光辉。

评分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时间里,我总是不去

评分

莫言坦言:《生死疲劳》是我遗憾*少的作品。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但是,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质量很不错,包装完美,期待阅读。

评分

书很好 大人和小孩读的书基本都在京东买 方便快捷 书质都很棒 最近买的也不少了 支持京东自营

评分

趁着活动给孩子屯了点货,自己也买了好多书,阅读让人能平静下来,获益良多。

评分

莫言是我们山东老乡,又是诺奖获奖作家,买来读一下,应该会有所收获!

评分

印刷的很好,好书同学们必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