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A Child's Geography of the World]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A Child's Geography of the Worl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维吉尔·M.希利尔 著,罗艺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地理
  • 儿童地理
  • 地理启蒙
  • 希利尔
  • 科普读物
  • 少儿读物
  • 地理知识
  • 文化探索
  • 旅行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93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hild's Geography of the Worl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2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不是一本课外读物,而是一本初级地理教科书。维吉尔·M。希利尔通过幽默的叙述方式,新颖的讲述方式,希望向小读者们呈现这样一本书: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将用旅行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但不是商务旅行者;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会告诉孩子们,地平线以外还有什么;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将向孩子们展示,世界上不仅仅有七大奇迹,还有数不清的奇迹。
  作为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希利尔有着多年的小学教育经验,他是一位好老师,他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为孩子们写好书。

作者简介

  维吉尔·M.希利尔(Virgil Mores Hillyer,1875-193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美国著名教育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是“在家教育”课程体系的创建者。他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好老师的特质: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怎样能让他们听懂。
  希利尔认为,孩子们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是基础,必须扎实。同时,学生们应该接受系统地历史、地理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面型人才。
  由于痛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无味,他立志为孩子们写一套读起来兴味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这就是这套书的由来。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小望远镜中的大世界
第2章 地球是圆的,我绕着走过
第3章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
第4章 望不到尽头的队伍
第5章 十三州俱乐部
第6章 沼泽地上的城市
第7章 王后之城与佩恩的森林
第8章 帝国之州
第9章 扬基人的土地
第10章 五个大水坑
第11章 河流之父
第12章 青春之泉
第13章 49淘金者
第14章 仙境
第15章 西部之“最”
第16章 鲑鱼跳
第17章 美国的邻居
第18章 战神的国度
第19章 亦近亦远
第20章 加勒比海盗
第21章 最野蛮的和最文明的,赤道之国
第22章 咖啡王国
第23章 白银之都
第24章 穿越大西洋
第25章 盎格鲁人的土地
第26章 伦敦之外
第27章 英格兰的邻居
第28章 你会说法语吗?
第29章 你会说法语!
第30章 钟、战场、风车
第31章 西班牙城堡
第32章 斗牛士之舞
第33章 空中的土地
第34章 “靴子”国
第35章 天国的穹顶
第36章 条条大道通罗马
第37章 灰烬堆下的歌声
第38章 童话与战争并存的国度
第39章 “绿岛”上的爱斯基摩人
第40章 “巨鲸”半岛与温暖峡湾
第41章 北极探险与白色煤炭
第42章 午夜太阳之地
第43章 大熊国
第44章 面包篮
第45章 九小国
第46章 众神之国
第47章 新月之国
第48章 沙漠之舟
第49章 逝去的辉煌
第50章 圣经之地
第51章 “就在此处”
第52章 伊甸园
第53章 故事的国度
第54章 狮子和太阳的国度
第55章 相对的国家
第56章 天堂的建筑
第57章 白象之国
第58章 温度计冻住的地方
第59章 海怪背上的国家
第60章 明信片上的风景
第61章 人造石头山
第62章 强盗的土地和荒芜的沙滩
第63章 黑人的土地
第64章 野生动物的天堂
第65章 彩虹的尽头
第66章 袋鼠之国
第67章 食人族的岛屿
第68章 旅程结束

前言/序言

  这本书写给这样的孩子:
  以为“天上有天堂,地下有地狱”是真的;
  也许听说了伦敦或巴黎,但转眼忘得一干二净;
  会把“丹麦人”这个词和狗狗①的名字弄混。
  这本书将用旅行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我说的可不是商务旅行者;
  这本书会告诉孩子们,地平线以外还有什么;
  这本书将向孩子们展示,世界上不仅仅有七大奇迹,还有数不清的奇迹。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叫新英格兰,那里的人们过感恩节时,会做6种口味的馅饼:苹果味、桃子味、蔓越莓味、蛋奶味、百果味及南瓜味。每种口味都散发出扑鼻的香气,那么可口,那么诱人。可大人们只允许我选两种口味!最后,你一定会猜到,我总是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现在,当我要为本书选择要讲述的地点和主题时,感到了同样的困难。
  世界这么大,有太多“非常重要”的地方要讲,有些读者可能会因为期待而略感失望:为什么有些地方还没有讲到呢?尤其是他们正在生活的地方。这种情形很难避免。
  我小时候上地理课时,觉得地理真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总是和气候、工商业,还有各种各样的特产和作物联系在一起。
  唉,作物,作物,还是作物!似乎世界上所有地区的主要作物不是玉米、小麦、大麦、黑麦,就是黑麦、大麦、小麦、玉米,要不再换个个儿:大麦、玉米、黑麦、小麦……
  印象中的希腊很是特别呢,因为希腊只占课本一小段,我还以为那里不出产小麦、玉米、大麦、黑麦什么的呢。
  这种“舌尖上的地理”既不能引发食欲,也不能开动大脑,更别提生动有趣了。
  我喜欢地理课本上的图片和地图,但不喜欢那些文字。大部分文字味同嚼蜡,有趣的文字少得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各种大小标题和大段一本正经的讲述纠缠在一起,还有让人望而生畏的什么注释、家庭作业、认知地图啦,教学建议、帮助、指导啦,以及问题、复习、练习、背诵等,不晕头转向才怪。
  我上学时,地球在我眼中跟一个橘子可没什么两样。在学过的所有地理知识中,只有三件事我确定无疑:荷兰儿童穿木鞋子,因纽特人住雪屋子,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上地理课时,老师会提问,学生们只要像背诵乘法口诀那样,事先记住答案再回答就好了。老师会捧着书本照着念:
  “问题: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一个13岁的男孩子流利地回答:
  “他们贫穷、愚昧,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这个答案可真是令人震惊!但老师只是面无表情地说:“不对,这是下一题‘因纽特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的答案。”
  当轮到我来教一个9岁的孩子地理课时,我发现手头的书要么太商业化,要么太浅显幼稚。9岁的孩子完全无法理解统计数据或抽象概念,而随便讲讲其他国家孩子的故事则牛头不对马嘴,在地理学上也没有任何价值。
  我有多年的旅行经历,去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走过的距离连起来可以绕地球5圈。因而我想,我可以自己写本地理书。
  当我把旅行见闻讲给一个班的孩子们时,虽然事先没有太多准备,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但孩子们兴致很高,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请速记员把这些叙述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然后拿着这份记录读给另一个班的孩子听,但孩子们却兴味索然。
  我真是太自负了!
  写本书这个主意听起来很不错,但写出来到底怎样就是另一回事了。
  ……
  “旅客们,请上车!”
  我小的时候,常常请保姆带我去火车站看火车。
  火车站里有个戴着蓝帽子、穿着蓝制服、制服上还有一排黄铜纽扣的男人,可神气了。他总是拿着喇叭高声喊:
  本次列车开往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方向,上车的时间
  到了,旅客们,请上车!
  乘客们上车后,他会挥舞手臂,潇洒地示意火车可以开动了。
  保姆告诉我,这个人是列车长。
  于是,每次从火车站一回到家,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戴上帽子,用列车长那样的口吻大声喊:
  本次列车开往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方向,上车的时间到了,旅客们,请上车!
  一遍又一遍,翻来又覆去,而且乐此不疲,直到家人再也无法忍受才勉强停止。
  那时,我在心里暗自希望,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列车长。戴上蓝帽子,穿上有黄铜纽扣的蓝制服,那该有多神气!
  现在,我的确长大了。虽然我没有成为真正的列车长,但我仍可以扮演列车长,因为在这本书中,我将带你去巴尔的摩、费城、纽约,以及东、西、南、北各个地方。
  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去环游世界!
探索未知: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与自然奇观的宏大叙事 书名: 《失落的星图:探寻地球深处与天体边缘的文明遗迹》 作者: 阿尔伯特·范德堡 出版社: 环宇文史出版社 页数: 720页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失落的星图》并非一部常规的地理教科书,它是一部跨越数千年、融合了考古学、古天文观测、深海探测和理论物理学的探索史诗。阿尔伯特·范德堡,这位以其对古代导航技术和地下文明研究著称的学者,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追溯人类认知边界的旅程。本书的核心议题是:我们是否遗失了关于地球构造、板块运动以及遥远过去高级文明的某种关键“星图”? 全书结构精巧,分为“深渊的低语”、“大陆的记忆”和“天穹的印记”三大卷,内容详实,论证严谨,充满了令人屏息的细节和前所未见的理论构建。 第一卷:深渊的低语 (The Whispers of the Abyss) 本卷聚焦于地球内部那些鲜为人知的现象及其与早期人类信仰体系的关联。范德堡摒弃了主流地质学对地核和地幔的传统描述,转而探讨“深层生物圈”和“地热共振”的概念。 地质异常的解读: 作者详细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数千个地热异常点的分布规律,指出它们并非随机分布,而是遵循着某种古老的、几何学上的精确网络。他引入了“构造共振理论”,认为这些网络可能是古代文明用来调节地壳能量或进行远距离通讯的装置遗迹。 古老矿藏与金属的秘密: 深入剖析了某些稀有金属(如铼、铱等)在特定古代遗址中超乎寻常的富集现象。范德堡提出,这些金属并非简单地通过自然沉积形成,而是被某种系统性地“开采”或“放置”在关键节点上,目的或许是为了稳定地球自身的能量场。 海洋的秘密隧道: 详细介绍了全球洋中脊下被声纳意外探测到的、具有高度规则性的巨大空洞结构。作者通过对这些结构与传说中亚特兰蒂斯、雷姆利亚等沉没文明描述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套关于“海床城市”的地理模型,并推测其内部材料的耐久性远超现代工程学预期。 第二卷:大陆的记忆 (The Memory of Continents) 本卷将目光投向地表,但焦点不在于我们熟知的山脉和河流,而在于那些被时间掩盖的超级工程和被遗忘的迁徙路线。 史前巨石阵的全球性连接: 范德堡提出了“欧亚-美洲轴线”的概念,揭示了从英国巨石阵到玻利维亚蒂瓦纳科,再到复活节岛石像的几何指向性,它们似乎指向了地球的特定磁极点——但这个磁极点与现代定义的地理磁极并不完全吻合。他认为,这代表了一种基于当时地磁场而非太阳运动的导航系统。 被重塑的河流系统: 本章对尼罗河、恒河和亚马逊河的早期河道进行了详尽的古地理重建。范德堡论证,在冰河期后,一些主要河流的改道并非单纯由冰川融化引起,而是有人为干预的痕迹,旨在保护或淹没特定的资源点或知识中心。 “无名之墙”的考察: 收集并分析了全球各地(包括撒哈拉沙漠深处、西伯利亚冻土带)发现的,无法归属于任何已知史前文明的超长、超深的人造屏障或隧道系统。本书首次公布了对其中一处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下深处的结构进行的三维扫描数据,其复杂的通风和引力平衡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卷:天穹的印记 (The Imprint of the Firmament) 在最后一卷中,范德堡将研究的焦点提升至天文观测和古代人类的宇宙观。他试图证明,失落的“星图”不仅关乎地球,更关乎人类与宇宙的互动。 失序的星历表: 作者对比了玛雅文明、巴比伦楔形文字记录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特定恒星运动的观测数据。他发现,所有这些古老文明的记录中,都存在对一组“非自然”天体运动的共同记录,这组天体似乎在公元前数千年曾以一种特定的、短暂的方式排列。 高精度历法的由来: 范德堡认为,某些现已失传的、对日食和月食预测的惊人精度,并非通过简单的迭代计算得出,而是基于对更早期、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即“星图”)的继承。他深入探讨了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如何获得这些数据的途径,并提出了“时间胶囊”理论——即信息被编码在特定的建筑或艺术品中,等待特定天文事件发生时才能被“激活”。 地心模型的深层意义: 尽管现代科学已确认日心说,但范德堡对古代文明坚持地心模型的坚持进行了哲学和技术的双重解读。他认为,在他们所处的观测环境下,以地心为参考系反而能更精确地定位某些遥远的、与地球能量场相关的“参考点”。 --- 读者对象与价值 《失落的星图》适合所有对历史的“未解之谜”、古代工程学、未被主流接受的地球科学理论以及人类文明的起源感兴趣的读者。本书的叙事风格雄辩而充满激情,充满了实地考察的生动描述,但同时保持了高度的学术审慎。它挑战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进步”和“知识继承”的传统认知,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否正在寻找正确的地图,来理解我们脚下的这个世界? 本书不含: 任何关于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地理区域划分、各国首都、气候带划分或基础自然科学概念的介绍。它假设读者已经对基础地理知识有所了解,并致力于探索那些隐藏在地图边缘的更深层次的秘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收到《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之前,我对于如何给孩子介绍“世界”这个概念,其实是有点犯难的。因为我担心过于零散的知识点会让他们觉得枯燥,反而失去了对未知的好奇心。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希利尔先生的叙述方式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我们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讲述一个与这个地方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讲到热带雨林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那里有很多树”,而是详细描绘了那里一年四季的温度、湿度,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奇特的动植物,甚至还模拟了雨林里细微的声音,让我听了都觉得仿佛置身其中。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的地理概念,比如“赤道”或者“半球”,他都会用非常形象的方式去解释,比如“想象一下,地球被一条看不见的腰带系住了,那条腰带就是赤道”。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将地理知识与人文故事、自然奇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看图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爱上了这个世界,并且开始主动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

评分

哇,收到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真是太惊喜了!我一直想找一本能让孩子对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的书,之前尝试过一些,但要么太枯燥,要么内容太跳跃,都不能真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希利尔的这本书,光看封面就觉得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那色彩鲜艳的插图,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地名,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大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一个关于“地球是一颗大球”的有趣解释,用孩子能懂的比喻,比如“像一个巨大的橙子”,一下子就化解了抽象概念的难度。然后,他带着我们“坐上”一架想象中的飞机,从我们家门口出发,开始了一场跨越大陆的奇幻旅程。我最喜欢的是他描写气候的部分,不是冷冰冰地列出数据,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不同地方的天气:“在炎热的沙漠里,你可以看到骆驼在缓缓地行走,感受阳光炙烤着大地;而在寒冷的极地,厚厚的积雪覆盖着一切,北极熊在冰面上悠闲地散步。” 这种身临其境的描绘,让我仿佛真的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世界的广袤与多样。而且,书中还穿插着很多关于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有趣故事,比如在非洲,人们是如何用歌声和舞蹈来庆祝丰收的,这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启蒙。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塞满所有地理知识,而是巧妙地挑选了那些最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内容,让学习过程变成一场快乐的冒险。

评分

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简直是为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容易被枯燥信息淹没的孩子们量身定做的。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希利尔先生没有像传统的地理教材那样,上来就讲经纬度、山脉河流,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带着我们一起“玩”地理。他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场,让我们跟随“探险家”的脚步,去发现隐藏在地貌背后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有些地方会有沙漠,为什么有些河流会那么宽广。他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比如关于风的迁徙、关于水的旅行,来解释这些地理现象的成因。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书中大量的插画也功不可没,它们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充满了艺术感和生活气息,每一幅画都像一个微型故事,讲述着某个地方的独特风情。我注意到,在介绍不同国家时,他还会巧妙地融入当地的传说和神话,这让地理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的生动画卷。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并且在心底种下一颗热爱旅行、热爱探索的种子。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起《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给孩子讲地理,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一场枯燥的知识灌输。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跳出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以一种非常人性化、充满童趣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希利尔先生的语言非常流畅,而且富有感染力,他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将遥远的大陆、陌生的风土人情,变得如此鲜活、亲切。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地名和景点,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比如,在讲到亚洲的时候,他会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商人们是如何在漫长的旅途中,将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讲到海洋的时候,他会描写探险家们在大海中勇敢航行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海洋的神秘与壮阔。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每一幅都充满了故事感,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教授地理知识,更是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渴望去亲身探索。

评分

这本书《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而且是用最温柔、最有趣的方式。我一直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地理不应该只是地图上的线和点,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世界。希利尔先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用高深的理论,而是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述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在描述自然风光时使用的比喻,比如把山脉比作“地球的皱纹”,把河流比作“大地的血管”,这些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的小故事,这让孩子们在学习地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述,都充满了敬意和赞美,这无形中也在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进行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旅行,让我觉得,即使是在家里,也能和孩子一起,把世界“走”一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