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江海,聞丞,劉持恒 著
圖書標籤:
  • 可可西裏
  • 地質
  • 地貌
  • 青藏高原
  • 構造地貌
  • 第四紀地質
  • 環境地質
  • 地貌演化
  • 高原地質
  • 地貌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89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042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213
字數:3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從區域地質的角度總結瞭可可西裏地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內容涉及構造特徵、沉積地層、岩漿活動、高原夷平麵、冰川、冰緣地貌和水係特徵。《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將可可西裏與整個青藏高原的發展演化相結閤,揭示瞭可可西裏的構造演化過程及其在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階段的重要意義。在總結可可西裏地質地貌特徵的基礎上,通過與全球遺産地的對比,提取凝練瞭可可西裏地區的地質地貌突齣普遍價值,探討其威脅因素和保護措施。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青藏高原地質地貌概述 1
1.1 青藏高原地貌?氣候特徵 1
1.2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概述 11
1.3 小結 22
第2章 可可西裏地貌特徵 23
2.1 可可西裏地貌概述及區劃 23
2.2 可可西裏高原夷平麵 35
2.3 可可西裏第四紀冰川與冰緣地貌 41
2.4 可可西裏高原水係 57
2.5 小結 73
第3章 可可西裏區域地質特徵 74
3.1 可可西裏大地構造單元及構造區劃 74
3.2 可可西裏地層與化石組閤特徵 79
3.3 可可西裏構造樣式與變形作用 88
3.4 可可西裏蛇綠混雜岩 99
3.5 可可西裏岩漿活動 103
3.6 小結 113
第4章 可可西裏區域大地構造演化 115
4.1 可可西裏區域大地構造演化階段 115
4.2 可可西裏構造-熱事件 118
4.3 小結 126
第5章 可可西裏新生代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過程 127
5.1 青藏高原隆升過程迴顧 127
5.2 可可西裏新生代盆地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的關係 128
5.3 小結 136
第6章 可可西裏地質地貌的突齣普遍價值 137
6.1 地質地貌突齣普遍價值 137
6.2 地質地貌的完整性 142
6.3 小結 146
第7章 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價值對比 147
7.1 與已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類似或相同標準的自然遺産對比 147
7.2 與列入預備清單的提名遺産地對比 157
7.3 小結 161
第8章 威脅因素及其保護管理 163
8.1 自然災害 163
8.2 人為活動威脅 168
8.3 管理與保護措施 170
8.4 小結 172
參考文獻 174
附圖 191
附錶 212

精彩書摘

  《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
  3. 凍土、冰緣地貌
  青藏高原的多年凍土麵積約150萬km2,占全國凍土麵積的70%(圖1.5),實測厚度10~175m,計算最大厚度可達700m,凍土層年均地溫為-4~0℃(陳多福等,2005),是中國麵積最大、最集中,也是世界上中低緯地區分布範圍最廣的多年凍土區。青藏高原現存的多年凍土層主體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形成的(周幼吾,2000)。多年凍土厚度大,溫度低,穩定性強,呈大麵積連續分布,同時緯度變化也有顯著規律,多年凍土層下限的分布隨緯度的降低而逐步升高,呈不連續的島狀分布。除多年凍土外,青藏高原上的季節性凍土,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對較低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凍土隨季節變化而齣現交替凍結、融化,從而形成一係列的融凍地貌(潘衛東,2002)。
  圖1.4 青藏高原2003~2009年各山係冰川變化(葉慶華等,2016)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分布主要受垂直海拔和緯度地帶性的製約,緯度每升高1°,地溫降低1℃左右,凍土厚度約增大20~30m;海拔每升高100m,地溫下降0.8~0.9℃,凍土厚度增加20m左右(韓海輝,2009)。除此之外,多年凍土分布還受到坡嚮、植被、雪蓋、地質構造和地下水等區域因素的強烈影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在平麵上大緻分為4個區域,即阿爾金山—祁連山高山多年凍土區、羌塘高原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區、青南山原和東部高山島狀多年凍土區以及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高山島狀多年凍土區(趙尚民,2007)。其中羌塘高原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區是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主體,具體分布如圖1.5所示。可可西裏位於青藏高原永久性凍土和季節性凍土的過渡區,東部主要是季節性凍土,西部以永久性凍土為主,最大厚度達400m。冰川和凍土是巨大的固體水庫。目前青藏高原凍土的形成機製主要有兩個:一是由地下水凍結過程中分凝而形成的內成冰;二是由地錶水、大氣降水形成的冰川冰、湖冰、泉冰、河冰經埋藏的外成冰(李樹德,1991)。
  ……
冰封之下的生命史詩:青藏高原腹地自然地理的宏偉畫捲 圖書名稱:《冰封之下的生命史詩:青藏高原腹地自然地理的宏偉畫捲》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青藏高原腹地,這一地球上最為獨特、最具挑戰性地理區域的自然景觀、氣候特徵、水文係統及其深層演化過程。我們聚焦於那些常被地質構造的光芒所掩蓋,卻對區域生態和人類活動産生深遠影響的自然要素,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活態”地理圖景。 第一部分:氣候的極端與適應 本部分詳細剖析瞭青藏高原腹地,特彆是高寒無人區核心地帶的極端氣候特徵。我們從能量平衡的角度齣發,量化瞭該區域太陽輻射的特殊性——高海拔帶來的強烈紫外綫和短波輻射,與低氣溫、長波輻射逆溫現象之間的復雜博弈。 大氣環流與季風的交匯: 闡述瞭西風帶與印度夏季風在此地交匯的動力學機製。不同於低海拔地區的平穩季風影響,高原腹地的氣流運動呈現齣強烈的晝夜和季節性垂直對流特徵。深入分析瞭地形如何塑造局地的天氣係統,例如山口風、焚風效應以及由冰雪覆蓋引起的局地地錶反射率變化對大氣溫度廓綫的影響。 極端低溫與冰雪覆蓋的動態: 不僅記錄瞭曆史最低氣溫數據,更側重於分析冰雪的年際和季節性變化。通過對多年凍土層(Permafrost)的剖麵分析,揭示瞭其活動層厚度、融化速度及其對地錶水文係統的反饋機製。探討瞭雪蓋持續時間、雪水當量(SWE)對河流徑流季節分配的決定性作用。 水汽輸送與“第三極”的降水悖論: 研究瞭該區域水汽的來源,清晰區分瞭來自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水汽通道。高原腹地的降水稀疏與高寒氣候形成之間的矛盾,通過對“水汽陷阱”效應的解析得以闡明——即水汽在特定山脈的抬升作用下形成降水,但其後部區域卻因下沉氣流而陷入乾旱。 第二部分:水的生命綫——高山水文係統 本書將青藏高原腹地的水文係統視為一個“冰川-凍土-河流”耦閤的巨型儲能與釋放裝置。水,是塑造這片區域生命形態與地貌景觀的核心驅動力。 冰川消融的精細監測與水文貢獻: 選取瞭若乾典型冰川群作為研究案例,運用遙感技術與地麵監測相結閤的方法,評估瞭冰川物質平衡(Mass Balance)的動態變化。精確計算瞭冰川融水在不同乾旱-濕潤年份對下遊河流流量的貢獻率,並構建瞭基於冰川儲量衰減的區域水資源未來情景模型。 凍土融化與水文地質災害: 重點關注凍土層融化對區域水文網絡的影響。凍土融化導緻地錶滲漏性急劇下降,地錶水體(如高山湖泊和沼澤)的快速萎縮或擴張。同時,分析瞭凍土退化引發的泥石流、地麵塌陷等地質災害在水文條件驅動下的空間分布規律。 湖泊的“呼吸”: 剖析瞭高原腹地鹽湖與淡水湖泊的形成機製與演變趨勢。探討瞭湖盆的構造控製、氣候變化對蒸發-補給平衡的衝擊,以及湖泊水化學特徵(如鹽度、同位素組成)如何反映古氣候信息。某些內流湖泊的快速擴張,被解析為冰川融水短期內大量補給,與蒸發作用長期抑製的結果。 第三部分:生命的頑強與生物地理格局 在極端環境的塑造下,生命在這裏展現齣非凡的適應性。本部分側重於自然地理條件如何限定瞭區域的生物群落分布與演替。 高寒植被的垂直帶譜: 基於海拔梯度,詳細描繪瞭墊狀植被、高寒草甸到高寒荒漠的過渡模式。研究瞭植株如何通過矮化、深根係、毛狀體等形態特徵來應對強風、低溫和高輻射的復閤脅迫。 土壤的形成與碳循環: 闡述瞭高寒土(如冰凍土、高山草甸土)的形成過程,其主要的限製因素是低溫導緻的生物化學反應速率低下和淋溶作用不明顯。探討瞭凍土有機質的積纍與分解速率,揭示瞭該區域在全球碳循環中的潛在敏感性——即凍土融化對大氣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生物地理的隔離與分化: 分析瞭大型山脈(如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對物種擴散的屏障作用,如何導緻瞭局地特有種的形成。物種的分布往往與特定的微氣候廊道和水源可達性高度相關,而非僅僅依賴於宏觀氣候分區。 第四部分:人類活動與環境響應(非地質側重) 本部分超越純粹的自然描述,關注人類在高原腹地活動的生態足跡及其與自然係統的相互作用,側重於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評估。 牧業活動的空間格局與生態壓力: 考察瞭傳統遊牧與現代草地管理方式對脆弱高寒草甸的影響,包括過度放牧導緻的草地退化和對水土保持的負麵效應。 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風險: 分析瞭高原交通、能源管綫等基礎設施穿越極端環境時所麵臨的工程挑戰,以及這些建設活動可能誘發的新的生態擾動,如道路對水文流嚮的改變。 區域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總結瞭不同保護區在維持生物多樣性與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的策略有效性,為區域的未來規劃提供基於紮實自然地理數據的科學參考。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結閤瞭最新的遙感數據、氣候模型模擬結果以及深入的野外考察資料,旨在為地理學、生態學、氣候科學以及區域規劃領域的研究者和決策者提供一部全麵、權威的參考著作。它所描繪的,是一片在極端氣候與地質作用下,持續演化、充滿生命力的“地球第三極”的自然地理實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那片廣袤而寂寥的土地,以及它背後深藏的那些關於地球運動的宏偉篇章。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區的形成演化,是真正理解它的最好方式。可可西裏,不僅僅是雪山、草原和野生動物的傢園,更是一個在地球闆塊碰撞、擠壓、隆升過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地質學概念,轉化成普通讀者能夠理解的生動敘述的。這本書會不會涉及闆塊構造理論,以及它對青藏高原,進而對可可西裏地區地貌形成的具體影響?例如,喜馬拉雅山脈的隆升是如何與可可西裏地貌的形成緊密相關的?書裏會不會探討侵蝕、風化、冰川等地質營力在塑造可可西裏地貌過程中的作用?我特彆好奇,那些看似平坦的草原下,是否也隱藏著復雜的地下構造?而那些蜿蜒的河流,又在怎樣的地質背景下蜿蜒流淌?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可可西裏地質演化的完整圖景,從宏觀的闆塊運動,到微觀的地層構造,再到不同地質時期地貌的變遷。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建立起對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形成過程的一個清晰認知,仿佛親眼見證瞭億萬年地質變遷的壯麗畫捲。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聲遙遠的召喚,引人遐思。我對可可西裏,這片被譽為“生命禁區”的土地,始終懷有深深的敬意和好奇。而“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更是將這份好奇引嚮瞭它最根本的層麵——地球本身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如此深刻的印記。我一直堅信,瞭解一個地方的地質背景,是理解它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乃至人文曆史的基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富有吸引力的方式,為我揭示可可西裏地貌的形成機製。它會從宏觀的闆塊構造入手,闡述青藏高原隆升與可可西裏地區地質活動的關係嗎?它會細緻地描繪齣不同地質時期,可可西裏經曆瞭怎樣的地形變遷嗎?我尤其好奇,那些分布廣泛的高原湖泊、冰川地貌、以及奇特的雅丹地貌,它們是如何在地質作用下形成並不斷演化的?書中是否會運用大量的地質圖件、剖麵圖以及遙感影像,來直觀地展示這些地質現象?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關於高原地貌形成的一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理解可可西裏這片獨特區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塊土地的考察,更是對地球演化史的一次迴溯。

評分

當我注意到這本書時,我的目光就被它那個充滿力量感的標題所吸引:“可可西裏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一個關於地球生命力和歲月痕跡的符號。我一直對那些塑造地貌的自然偉力充滿敬畏,而可可西裏,作為青藏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無疑是這些偉力作用的絕佳範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這片神秘土地形成奧秘的窗戶。它是否會深入淺齣地講解可可西裏地區所處的構造單元,以及這些構造單元是如何影響地貌特徵的?對於“形成演化”,我更加期待。它會講述從地質構造的初始階段,到漫長的地質時期,可可西裏地貌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至今的嗎?書中是否會提及,例如,新生代以來的強烈構造運動,是如何塑造瞭這裏的山脈、盆地和高原?而風蝕、水蝕、冰川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又在怎樣的地質背景下,進一步雕琢瞭這片土地?我期待能夠從書中瞭解到,可可西裏獨特的地貌景觀,是地質作用與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地球生命史的真實寫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感,藍綠交錯的色調,勾勒齣連綿的山脈輪廓,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遙遠而壯麗的高原。我一直對高原地貌充滿好奇,尤其是關於可可西裏,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荒涼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意境。雖然我對地質學並非科班齣身,但這本書的標題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片土地形成演化的探索欲望。我期待它能用一種通俗易懂又不失嚴謹的方式,為我揭示可可西裏那些山巒疊嶂、盆地起伏背後隱藏的地質故事。比如,那些高聳入雲的山峰是如何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被塑造齣來的?廣闊的盆地又是如何沉降或隆升的?水係又是在怎樣的地質構造作用下形成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豐富的圖例和清晰的解釋,幫助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那些復雜的形成過程,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介紹青藏高原的形成,然後將目光聚焦於可可西裏這片區域,分析它所處的具體地質構造背景,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地貌演化。或許還會提及不同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與地質作用相互影響,共同雕刻齣今天的可可西裏。光是想想就覺得激動人心,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讓我的思緒隨文字穿越時空,一同探尋這片土地的古老秘密。

評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可可西裏,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挑戰和未知。而“地質地貌及其形成演化”這幾個字,更是精準地概括瞭我對這片土地最深層次的好奇。我一直覺得,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獨特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被鎸刻在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之中。這本書的齣現,仿佛一把鑰匙,將我引領嚮探尋可可西裏地質秘密的大門。我迫切地想知道,書裏是如何描繪可可西裏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背景的?它是否會詳細介紹該地區的地層分布、岩石類型,以及主要的斷裂帶和褶皺帶?對於“形成演化”這一部分,我更加期待。它會追溯可可西裏地貌形成的漫長曆史嗎?會講述它在大地構造運動中的角色嗎?例如,它是否會提及高原隆升、湖泊形成、河流切割、冰川侵蝕等關鍵的地質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展現一個動態的可可西裏,一個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被塑造、被改變的立體畫麵。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這裏會有如此獨特的地貌特徵,為什麼這些特徵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