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纽约时报》头版新闻的精彩幕后故事
深入剖析维基解密的诞生等影响新闻格局的重大事件
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闻来源消失了,人们就会缺乏一个共同的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正是民主与群体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利用电影《头版》的能量,使读者一窥美国新闻编辑室的当下与未来。它不仅谈焦虑,更富激情。
《纽约时报》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媒体,本书讲述了该报“头版”新闻诞生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访背后的运作、媒体资金的获取渠道、与其他新媒体的合作模式、新闻的成形过程等。并由此串联起一些深刻影响新闻业格局的大事件,比如维基解密的出现、全球各地聚合网的发展,对其进行了深刻解析。
同时,面对当下新媒体变革的时代背景,《纽约时报》应对困境的方式也颇具示范意义,由此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主动应对新的变化,如何在“越新越好”的诉求中坚守对新闻的分析、过滤和深度,而新媒体又应如何发展,以持续做出优质新闻。
作者戴维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资深记者,在本书中,他汇集了《洛杉矶时报》《卫报》主编等多位业内人士的精彩见解。
戴维?福尔肯弗里克(David Folkenflik),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著名记者。其报道见于NPR电台《时事纵观》(All Things Considered)、《晨间新闻》(Morning Edition)、《国事谈》(Talk of the Nation)等多档新闻节目。他凭借出色的报道,曾四度获得美国新闻俱乐部亚瑟?罗斯奖(Auther Rowse Award)。并担任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可靠消息来源》(Reliable Sources)、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连线》(Nightline)、福克斯新闻(FOX)《奥莱利要素》(O'Reilly Factor)、MSNBC《凯斯倒计时》(Countdown with Keith Olbermann)等多档著名节目的媒体评论员。
第一部分 《纽约时报》
1 《头版》背后的故事
2 印刷已死:《纽约时报》永存
3 指定编撰人
4 维基解密是什么?问题问错了
5 《纽约时报》是如何学会不再担心,还爱上了博客的?
第二部分 地壳板块移动了
6 地狱交易
7 专题小组讨论会:谁该为新闻埋单?
8 新闻业存在吗?
9 为什么《纽约时报》不应该再抱怨《赫芬顿邮报》?
10 “我们可以各自踌躇,或者共同生存。”
11 走出“越新越好”的霸权统治
第三部分 市民与消费者如何看待媒体
12 投资新闻的未来
13 公共电台面临的挑战:惊人的产生与重现
14 看半岛电视台:“你感觉你看到了真正的新闻”
15 头版背后的新闻素养
16 令观众全副武装
17 新闻属于大众
译后记
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闻来源消失了,会带来什么后果?
一
2007年,《纽约时报》搬入曼哈顿中城西边的一幢摩天大楼里。大楼的玻璃表面包覆着热敏硅酸盐管道,该楼占地两个街区,是大街小巷的交汇处。而这里,便是一个多世纪前以此报命名的广场所在地。该报原来的新闻编辑室虽然外观优雅,颇具法式风情,却是个浪漫外衣包裹下的拥塞空间,里面桌面凌乱,走道狭窄,地毯污渍斑斑。
在新总部,技术与环境的改善之处俯拾皆是,比如,可以通过全自动设备调节百叶窗的角度,来遮挡从西边照入格子间的炙人的阳光。
大堂里,十来个小电子管屏放映着从该报档案中挑选出的摘录语句,由一名艺术家和一名统计学家设计而成。这些词组在屏幕上一拥而上,片刻便消失了,随之而来是新的一批。这场展览名为“活字印刷”,旨在向该报的传统致敬,方式极富创意。
通风良好的新总部代表了透明与轻灵这一对理念。大楼原是——现在也是——一种宣言:《纽约时报》正在褪去守旧报业公司的外壳,宣称自己是现代媒体舞台上一家自信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玩家。
然而,两年内,新闻产业风云变幻,经济颓靡,《纽约时报》公司似乎并没有鹤立鸡群,而是颤颤巍巍。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分析,该报母公司的负债状况简直一团糟。于是,《纽约时报》公司向墨西哥的亿万富翁兼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借了2.5亿美元。该公司同时也签署了所谓的“售后回租”协定——全新大楼以2.25亿美元的价格售出,用以支付新房东租用费。《纽约时报》公司保留于2019年以2.5亿美元的价格买回房产的权利。
倘若《纽约时报》不是新闻业的中坚力量,这一切将仅仅沦为低迷经济状态下又一例令人震惊的企业界事件。新闻业发展较好的日子里,《纽约时报》确实为美国推行民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些年来,该报揭露了由联邦政府操控的一个大型搭线窃听项目,记录了对次贷市场的解密。尽管有些评论家批评该报未能问责当地或自由党政治家,但它在报道关于纽约最近两位州长以及纽约最具势力的国会议员——所有民主党人——的绯闻事件时不屈不挠。
同时,新技术为新闻业带来了新形式,《纽约时报》也对此表示欢迎。采用音频、视频与图画的形式后,在线报道只会更加丰富。
然而,新闻报道越来越被视为商品,成为又一条可以经过各种渠道的信息流。愿意购买《纽约时报》与其他纸质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事实也证明,读者不愿意为了阅读大众口味的在线新闻支付可观金额。相比纸媒,商家愿意支付给电子媒体的广告费少之又少。
2011年3月,《纽约时报》公司做出响应,对经常在该报网站或其他电子客户端如iPad上阅读文章及特写的读者收取费用。
《纽约时报》这样做是在融商业经营与公众服务为一体的特殊行业里努力维持其领先的美国榜样作用。虽然经济严重衰退,该报记者仍时不时要冒着遭到法律惩处的危险,甚至是让自己身处险境。《纽约时报》记者戴维?罗德曾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囚禁七个月。摄影师若昂?席尔瓦在坎大哈踩中地雷后失去了双腿。2011年初,利比亚发生暴动,《纽约时报》的一些记者被利比亚当局囚禁数日,遭到毒打与侵犯。
《纽约时报》面临的困境,也同样困扰着国内各地服务大小团体的新闻机构。数十年来,服务于大众福祉能得到巨大收益,如今这场联姻正在瓦解。
二
2009年初,我做了一场思维实验: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闻来源就这么消失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早晨,深处此时金融危机的深渊中,我来到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哈特福德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一座位于繁荣之州的贫穷之城,它不仅是州首府所在地,全美最大企业中的三家也位于这里。
当地主要日报《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1764年创刊时为周报,是全美持续发行的最古老的报纸。到了2009年,该报已遭受数轮裁员,受损严重,尽管并没有立马停刊的危险,这个想法本身已经让员工集体感到恐惧了。
州议会大厦那里,当地一名经验丰富的电视记者说:“就算《哈特福德新闻报》已大不如前,也没有其他任何渠道能像它一样提供如此多的新闻。”《哈特福德新闻报》政治新闻资深记者马克?帕茨尼尔卡斯(Mark Pazniokas)提醒人们,失去这份报纸,将意味着这儿的人都会失去一份共同的归属感。“如果每个人都在从数十甚至数百个不同来源获得新闻,人们就会缺乏一个共同的参照物——我不是在煽情——而这个参照物正是民主与群体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一批全新的国家级新闻势力已然涌现。有一些负责特定领域: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管体育,政治网(Politico)负责赛马政治,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与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推出由意识形态操控、稍微带点新闻报道色彩的脱口秀,彭博社(Bloomberg)大多推送商业金融的发展状况(其整体新闻报道水平都挺令人惊艳)。
其余的,则是美国媒体舞台上或相对较新、或新近产生影响的成员了,如英国广播电台(BBC),以及《经济学人》《卫报》《赫芬顿邮报》和《周刊》。
在喜爱操控的新东家鲁伯特?默多克领导下,《华尔街日报》作为全美顶级金融刊物,报道重点及故事形态有所转变,旨在向《纽约时报》“全国领先的大众刊物”之名发起挑战。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多年来,其报道领域及读者群体在广度及深度方面均得以发展。
然而,能与《纽约时报》的远大志向相提并论的其他国家级刊物则不多了。国家电视网夜间新闻的观众已经大幅度减少,企业报道也很罕见。《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时代周刊》虽然都能推出发人深省的报道,却由于财政紧缩,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缩小报道幅度。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每月仍依赖纸质与网上的《纽约时报》阅读优雅机智、颇有见地的文字,观赏美丽动人或痛苦萦绕的摄影作品。
同时,《纽约时报》也不缺少批评者,有些人似乎当众求其灭亡。该报已经判断失误多次,由此侵犯的读者信条与信仰各异,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也多种多样。在美国领导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开始前,《纽约时报》报道称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它还因为过于轻信谣言,在头版大范围报道杜克大学几名长曲棍球队员遭强奸指控,但后来他们被证明是无罪的。
《纽约时报》不能再妄自尊大地立于纷争之上了,这本身就不可行。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具有实时性,又无处不在,这样一来,读者、博主、消息提供者、竞争对手都能向该报的报道发起挑战,甚至予以回击。
四
正在该报前景看似低迷的时期,电影制片人安德鲁?罗西会见了《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家兼记者戴维?卡尔。不过,那天采访卡尔谈的是网络2.0项目。
卡尔用他那标志性的庄重嗓音讲述了诸如“四方形”之类地理定位服务的兴起,也谈到了克里斯?迪克森的“直觉”网站,他认为这样利用口味与喜好做决策弊端重重。然而,对话总是会回到传统媒体在这一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纽约时报》幽深的编辑室横跨三层,由红色台阶相连,就像消防车上喷涂的那种,用来做影片背景好像再理想不过了。于是,当安德鲁听卡尔说话时,他就在想,还不如拍一部关于《纽约时报》的电影呢。盖伊?塔利斯1969年的畅销书《王国与权力》记录了该公司取得历史性收益的时代,那时的《纽约时报》是“地球存在的必要见证”,我们设想着可否以同样的方式记录转型时期的它。
“去和我的老板们谈。”卡尔告诉安德鲁。(他事后承认,这是他能想到让安德鲁放弃的最礼貌的说法。)
在和《纽约时报》的编辑和记者交流、开会六个月后,项目才亮起绿灯。不过事后看来,《纽约时报》之所以愿意敞开大门,可能是因为执行主编比尔?凯勒与安德鲁开上述会议时说的一句话:“我以我们的记者为傲,我希望这个世界能见见他们。”
制片人团队由戴维?卡尔带领。他才华横溢,不敬神明而魅力十足。拍完的影片《头版:〈纽约时报〉生命中的一年》(Page One:A Year in the Life of The New York Times)透过卡尔口中所谓的媒体桌这一“锁眼”——记者接到的任务是报道自身所处的景况不佳的行业,偶尔还得报道自家报社——探索了该报的生存状况、任务及成就。
电影制片人安德鲁?罗西和凯特?诺瓦克获得极大特权深入《纽约时报》内部,目睹了这份杰出的报纸与经济大背景、自身财务问题和新闻本身的搏斗。近期历史中,该报从未遭受如此威胁。同时,随着试图与《纽约时报》的雄心抗衡的新闻组织越来越少,该报在报道战争、当地腐败、环境大灾难和金融诈骗的混乱局面等问题时,地位也从未如此重要。
《头版》一书以这部电影作为出发点,在本书的文章中,读者会遇到的作者有卡尔,有报道2010年维基解密电报事件的《纽约时报》首席记者,有《纽约时报》最早期的博主、前《纽约时报》记者,也有努力破解《纽约时报》对待维基解密事件方式的含义的新闻学学者。本书也在考虑记者所面临的更为普遍的问题,援引了全美该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从业人员及革新者的意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华盛顿、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从太平洋西北部,绵延到大西洋。本书也反映出许多记者非常渴望抓住科技创新给予的机会,打破新闻界的陈规。
本书的各种声音中,两位前报业高级行政人员就谁将为新闻业埋单产生了分歧;一位电子行业的企业家认为《纽约时报》该与如《赫芬顿邮报》这样的新闻聚合网讲和;一位记者兼图书出版商为常遭忽视的公共电台申辩;《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前总编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两报的衰退过程;一位革新者探问新闻是否太过求新;曾经的新闻记者拥护一项新运动,旨在指导学生对新闻进行批判性思辨;一位编辑主张新闻业中的合作将取代激烈竞争;美国一位重要的新闻业慈善家讲述了将基金会的钱投入新闻产业后,他对其未来有了怎样的认识。
本书将利用电影《头版》的能量,使读者一窥美国新闻编辑室的当下与未来。它不仅谈焦虑,更富激情。正如我们的一位作者所述,这故事真是太带劲了。
戴维?福尔肯弗里克
于纽约
读完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一个核心问题: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主导、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纽约时报》这类传统巨头的“信誉资本”还能支撑多久?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解密”其内部运作,那么它也必然触及了“信任”这个抽象概念是如何通过组织行为、编辑标准和品牌维护来具体构建的。我期待看到关于深度调查报道在数字时代面临的资源困境和效率挑战的讨论。是不是因为追求速度,使得深度挖掘的时间和资源被压缩?这对于一个标榜自己是“记录历史”的机构来说,无疑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这本书如果能给出一些关于如何重建和巩固公众信任的内部策略思考,那它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它不应该只是一份内部备忘录的公开,而应该是一堂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课程,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珍视那些为我们筛选、验证信息的专业机构,以及这些机构如何应对时代的洪流,避免沦为历史的遗迹。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揭秘性质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警惕的复杂心态。期待的是那种未经美化的真实,那种能揭示行业潜规则的犀利洞察;警惕的是,信息源的可靠性以及叙述者是否有意进行某种程度的“戏剧化”处理。然而,光是“《纽约时报》”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放下戒心,去相信其内容至少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新闻基础之上。我更关注的是,当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角色受到社交媒体的严峻挑战时,他们内部的危机感究竟有多深?我想看看那些资深记者和编辑们,在面对流量至上的诱惑时,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坚守专业伦理的。这种关乎“新闻的灵魂”的探讨,远比单纯的八卦故事来得有分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内部人士的视角,去描绘他们如何在追求速度与准确性之间走钢丝,那将是对整个新闻职业精神的一次深刻体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让我能真切感受到新闻室里那种高压、快速反应的工作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读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能透过厚厚的封皮,直接窥见新闻业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一直对媒体的运作机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像《纽约时报》这样在全球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机构,它的内部决策过程、编辑理念的碰撞,以及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都极其引人入胜。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内部解密”,这让我期待看到那些被精心包装的官方说辞背后,真正驱动这家百年老店运转的那些权力斗争、道德困境和技术转型中的阵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的流水账,而是能深入剖析那些改变新闻风向的关键时刻,那些决定头版头条的编辑们是如何权衡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对于任何一个关注公共舆论形成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案卷,它承诺提供的是一扇直通权力中枢的后门,去观察新闻是如何被制造、筛选和最终呈现给全世界的。我特别好奇,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假新闻泛滥的时代,一家顶级报纸如何坚守其新闻理想,同时又必须在日益严峻的财务压力下求生存,这种拉扯的张力,想必是这本书最精彩的看点。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流,很大程度上是由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机构塑造的。因此,理解其运作逻辑,不亚于理解现代社会的信息生态。这本书的副标题“新闻业的未来”尤其吸引我,它暗示了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辉煌的回顾或对现状的批判,更在于对未来走向的预测和路径探讨。在算法推荐和个性化信息茧房日益强大的今天,主流媒体如何重塑自身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摆在所有媒体机构面前的世纪难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纽约时报》在数字化转型中所做的那些关键性战略抉择,比如付费墙的设置、内容付费模式的建立,以及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如何平衡全球视野与本土关切。这种前瞻性的分析,对于我们这些依赖高质量新闻生存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判断未来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它应该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指南,而不仅仅是关于一家报纸的内部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想必是非常考究的,毕竟要处理如此庞大且敏感的机构信息。我个人倾向于那种既有纪实性又不失文学性的写作风格,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那些枯燥的组织架构调整和财务数据,融入到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关键事件的叙述中去。想象一下,那些影响了世界进程的重大报道背后,可能隐藏着编辑部内部激烈的争论,甚至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闪光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种“人”的因素,让冰冷的新闻机构变得有血有肉。如果它能像一部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那样引人入胜,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行业报告。这种对新闻室日常“微观政治”的捕捉,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揭示本质,它能让我们看到在职业操守与生存压力面前,新闻人的真实挣扎与坚守。
评分买来看看,挺好的,京东送货也很快!
评分看过那部六年多前的纪录片,真的感觉纸媒的出路很迷茫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买来看看,挺好的,京东送货也很快!
评分物流很快书也不错正品满分
评分买来看看,挺好的,京东送货也很快!
评分物流很快书也不错正品满分
评分书很好,新闻从业者或者想要了解媒体、新闻的内容创业者值得一读
评分多看点书吧,我家上万本书不还是在买书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