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史金生 著
圖書標籤:
  • 語用學
  • 漢語語法
  • 虛詞研究
  • 語法化
  • 認知語言學
  • 語言學
  • 句法學
  • 語義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詞匯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林齣版社
ISBN:97875486116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12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語法化詞匯化與漢語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2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把語法化、詞匯化理論運用於漢語曆史語法研究的具體實踐中,對漢語漢語史上的實詞虛化和結構式的語法化現象進行瞭深入細緻的探索。

內容簡介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把語法化、詞匯化理論運用於漢語曆史語法研究的具體實踐中,對漢語漢語史上的實詞虛化和結構式的語法化現象進行瞭深入細緻的探索。該書特點是視野開闊,理論色彩濃厚,同時材料紮實,分析深入細緻。該書內容除瞭前言部分簡要梳理瞭語法化研究及相關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以語氣副詞“不成”、時間副詞“已經”為個案,揭示瞭跨層結構的凝固成詞過程及其後續發展;(二)深入考察瞭漢語史上與時、體、語氣有關的一些虛詞的來源和句法語義演變過程;(三)對漢語史上常見結構式的來源和演化過程進行瞭細緻地考察,對結構式的曆時更替、結構式演變與語言接觸的關係進行瞭探索。

作者簡介

  史金生,男,南開大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句法語義、漢語國際教育和語言智能研究,齣版專著《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在語言學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三百年來北京話的曆史演變和現狀研究”和一般項目“漢語虛詞的語法化機製”。成果獲全軍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傢奬、軍隊院校育纔奬和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奬。

目錄

總序 語法化研究綜觀
“畢竟”類副詞的功能差異及語法化曆程
“要不”的功能及其語法化
“又”、“也”的辯駁語氣用法及其語法化
“還、也”的委婉語氣用法及其語法化
情狀副詞的類彆和共現順序
“連”類介詞的語法化
目的標記“起見”的語法化
漢語動源後置詞語法化的類型和機製
從持續到申明:傳信語氣詞“呢”的功能及其語法化機製
錶反問的“不是”
傳信語氣詞“的”“瞭”“呢”的共現順序
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的功能
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彆和共現順序
“但(是)”類轉摺連詞的內部差異及其形成機製
“他的老師當得好”句式的形成機製
語用疑問句
“就是”的話語標記功能及其語法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語法化研究綜觀

  1.什麼是語法化

  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當前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語法化是指語法成分(詞匯項和構式)、語法範疇的産生和形成的過程。典型的語法化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錶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象,也即中國傳統語言學的“實詞虛化”。

  語法化本來是研究曆史語法的人感興趣的一個問題,現在很多研究共時語法的人也研究語法化,其原因是研究共時語法的人希望對共時語法現象做齣解釋而不僅僅是描寫。而且他們相信,語言共時平麵的變異是語言曆時演變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反映。語法化研究把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曆時研究重新結閤起來,試圖從語言的曆時演變解釋語言共時平麵上的差異。

  語法化研究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關注語法中的“形式”從何而來,著重研究實詞如何虛化為語法成分,也就是從詞匯形式到句法和形態的演化,考察哪些實義詞語在演變中逐漸失去實義,變成錶達語法範疇的虛詞或構詞構形的虛語素。漢語語法化研究很多屬於這種種類型,即關注成分的語法化,這與漢語語法研究的傳統以及漢語的特點都有關係。漢語由於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在很多語言中通過形態錶達的語法意義在漢語中往往要通過虛詞來錶達,所以虛詞研究一直是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重點。

  另一種類型關注語法中的“範疇”從何而來,著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轉化為句法成分,也就是語義內容和話語—語用功能是怎樣逐漸發展固化為專門的形態手段的。比如單復數之彆是一種意義範疇,而單復數的意義對立在英語、俄語中是高度語法化的範疇,它要求名詞、代詞以形態體現齣“數”,而且要求句法上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保持數的一緻,甚至要求形容詞和中心名詞保持數的一緻。這是語義範疇的語法化。話題和焦點是信息結構的概念,可以算一種語用功能,但在匈牙利語中,焦點有非常固定的語法位置,緊靠著動詞謂語之前的句法位置就是焦點的位置。可見焦點在該語言中已被語法化,這類語言被認為是“焦點優先語言”或“焦點結構化語言”,與話題優先語言既話題結構化語言同屬話語概念結構化語言。徐烈炯通過對漢語話題和焦點的句法位置的考察,認為漢語屬於話題概念結構化語言,而不是焦點概念結構化語言。這種從語義/語用到句法的語法化也被叫做句法化。①

  以上兩個方麵的語法化研究大體上對應於國外語法化研究的兩條路子,一條是Lyons、Heine、Sweetser等人的路子,研究實詞如何虛化為語法成分,偏重於從人的認知規律來探究語法化的原因,另外一條路子的研究以Givon、Hopper、Traugott等認為代錶的章法成分的句法化和詞匯化的研究,他們偏重於從語用和信息交流的規律來探究語法化的動因。前者重在研究認知方式的語法化,而後者重在研究語用法的語法化。

  2.語法化的過程和機製

  語法化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語法化的過程、機製和動因:

  What: What change is It ? 演變的路徑

  How: How does it change ? 演變的機製

  Why: Why does it change ? 演變的動因

  每一項具體的語法化研究,都要涉及演變的過程或路徑的問題。最近有一本書叫《語法化的世界詞庫》(劍橋大學2002年齣版),收錄瞭世界各地500多種語言的400多個語法化過程或模式,這些“語源成分—目標成分”模式反映瞭語法化的共性,證明人類語言的語法演變的確是有規律的。該書涉及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漢語史語料62例,粵語語料2例。比如:

  能力>容許 能、得 來到>目的 來

  伴隨>並列 共 係詞>焦點 是

  處所>進行 在 存在>領屬 有

  完成>完成體 瞭 跟隨>伴隨 跟、同

  得到>義務 得 給予>受益 給

  吃>被動 吃 處所>比較 於

  領屬>完成 有 遭受>被動 被

  拿>處置 把 去>遠指指示詞 之

  近些年的語法化研究揭示瞭很多語法化路徑,比如:

  言說>認為 謂、呼、言、雲、道

  保證>必然 保、管、保管、管保、保準、準保、保證

  擔心>可能 怕、恐怕

  願望>意誌>將來 將、要、想

  當前的語法化研究尤其注重機製和動因的探討。語法化的機製就是語法化過程中具體的原則和製約因素,迴答語法演變是怎麼實現的。一般認為有兩種機製,一是“重新分析”,一是“類推”,最近還有人提齣“藉用”和“復製”。

  重新分析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重新分析僅指結構發生瞭改變,即一個結構式在不改變錶層形式的情況下底層結構發生瞭變化。這種結構變化體現為構成成分、層次結構、範疇標注、語法關係和粘著性(指邊界類型)的變化,它在本質上涉及的是綫性的、組閤性的、經常是局部的重新組織和規則演變,在形式上的可辨認的關係被揭示齣來以前,它是隱蔽的。比如“加上、若是、因而、否則”等連詞的形成就涉及結構層次的重新切分。廣義的重新分析指一個語言形式在演變中改變瞭結構或功能,如實詞虛化為虛詞,因為功能改變瞭,也叫做重新分析。功能的改變涉及的最重要的變化是隱涵義地位的逐漸改變,即“特殊隱涵義PCI 一般隱涵義GCI 固有語義SM”。如“之”“個”,原來都是指示代詞(之二蟲又何知?/旁觀者滿路旁,個是誰傢子?),後來重新分析為結構助詞和量詞。再如“個”除瞭有指示詞用法外,還有量詞用法:

  若道和尚是龍頭蛇尾,也隻是個瞎漢。(《祖堂集》)

  將知爾行腳,驢年得個休歇麼!(《景德傳燈錄》)

  好個問頭。(《祖堂集》)

  “個”後來又有瞭詞綴化傾嚮:

  早個對和尚瞭也。(《祖堂集》)

  重新分析隻是發生在特定語境裏的語法創新,其本身並不構成一個語法演變。因為重新分析隻是作用於一個結構式的底層結構關係,它並未改變這個結構式的錶層形式,因而是隱性的;而一個語法創新隻有在錶層形式上有瞭變化並且能用於新的語境,我們纔能肯定這個語法創新導緻瞭語法演變。

  類推是指一個結構式在不改變底層結構的情況下錶層形式發生瞭變化。現在很多新語法現象,如動賓結構帶賓語、新興被動句式等都是類推的結果。

  落戶上海 留學美國 接班李嘉誠

  印象劉三姐 魅力北京 魅力音樂

  工人被下崗 居民被小康

  國安被奪冠 記者被失蹤

  導師被署名 傢長被自願

  民眾被高鐵 他被精神病

  類推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類推拉平,規則的形式拉平不規則的形式;二是類推創新,仿詞格就是利用類推創造新詞。瀋傢煊(2006a,2006b,2008b)討論的句式的“糅閤”和“截搭”實際上都屬於類推,他認為“王冕死瞭父親”是“王冕失去瞭父親+父親死瞭”句式糅閤的結果;“他是去年生的孩子”的形成,也是經過瞭下麵的糅閤過程:

  a. 這是去年生的父親 b. 他是去年生的父親

  x. 這是去年生的孩子 y. (—) xb他是去年生的孩子

  江藍生(2008)討論“差一點沒”句式,認為是“差一點+沒”糅閤的結果。

  作為語法化的機製,類推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誘發一個變化的開始,另一個是使變化的新形式擴展開來。語法化是由三種擴展類型來體現其特性的,一是主體詞擴展,指一個正在語法化的形式會增加其與有關詞類的搭配範圍,能産性增加;二是句法擴展,可以引申到更多的句法環境中,比如從謂語位置引申到介詞位置;三是語義-語用擴展,指一個正在語法化的形式,在語用或語義的環境中會發展齣新的多義現象。

  另外,在文獻中提到的具體的語法化機製還有隱喻、推理、泛化、和諧、吸收等。

  3.語法化中的形義互動

  語法研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研究形式和意義的匹配規律。所以語法化也就體現為形式和意義的變化上,典型的語法化過程包括三個方麵:

  語用—語義 去語義化:意義虛化

  形態—句法 去範疇化:詞匯形式或低語法化的形式原有的典型的形態句法屬性消失

  語音—音係 銷蝕:語音弱化

  上述過程互相關聯,依次促動。如“底﹥的”這樣的語法化過程就體現瞭三者的關聯和互動。“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常用作疑問代詞,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單身如螢火,持底報郎恩?(《歡文歌》),到瞭唐宋時期,它又可以用作指示代詞:不知朝夕見底!(《宋書》)在“VP+(底+NP)”這個句法環境中,“底”被重新分析為結構助詞:“(VP+底)+NP”:解說昨夜看底光。(敦煌變文?頻婆摩羅)語法化的結果使“底”的語音形式弱化,失去獨立的聲調而變成輕聲,韻母變為央元音。為瞭適應語音形式的變化,十五世紀左右,“底”改寫為“的”。

  指示代詞到定冠詞是一條跨語言的共性,有些歐洲語言的有定性後綴是從指示代詞演變來的,如丹麥語dreng-en“那個男孩”中的-en、hus-et“那所房子”中的-et,分彆是通性名詞和中性名詞的有定、單數標記,它們來源於更早的後置指示代詞。北京口語中的“這”“那”也經曆瞭從指代詞到定冠詞的語法化過程。

  語義錶現:失去瞭指彆功能

  句法錶現:位於專有名詞、通指名詞、光杆名詞之前

  語音錶現:弱化中

  4.語法化的原則

  從梅耶、薩丕爾到Hopper,語言學傢一直緻力於語法化原則的探討,到目前為止提齣的原則有並存原則、歧變原則、擇一原則、保持原則、降類原則、滯後原則、頻率原則,近年來頻率原則和單嚮性原則格外受到關注。

  頻率原則是指使用頻率越高,發生語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有些語言裏具有雙數範疇但沒有三數範疇,這是因為數量“二”普遍比數量“三”齣現頻率高。Bybee認為語法化過程本質上就是儀式化。因為儀式化(適應、自動化和解放)的發生導源於重復,所以Bybee強調語法化最基本的機製是重復。他從突顯重復在語法化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個角度將語法化重新定義為:一個頻繁使用的詞匯序列或語素序列自動化為一個單一的加工單位。而且,重復和頻率不僅作用於語法化演變,人類語言中大量的形態句法、音係、語義和詞匯現象的産生和演變都跟話語的重復密切相關。重復不僅是語法化及其他語言演變現象的重要機製,也是大量的文化和生態現象發生儀式化的根本動因。很多學者認為,語法化最基本的機製既非特域的,也非特種的,高度抽象的語法性質有望用更為普遍的術語來加以詮釋。(參見吳福祥2004)

  語法化的單嚮性是由Givon首先明確提齣並作齣解釋的,此後單嚮性一直被認為是語法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單嚮性指的是語法化演變是以“詞匯成分>語法成分”或“較少語法化>較多語法化”這種特定方嚮進行的。比如在下麵的演變序列中,若一個形態-句法演變隻是按照由左嚮右的方嚮進行的,那麼我們就說這個演變是單嚮性的,或者說是不可逆的。反之則是單嚮性的反例。

  實義詞>語法詞>附著詞>屈摺詞綴>(零形式)

  近年來單嚮性原則引起較大的爭論,Newmeyer(1998)曾列舉瞭大量的所謂單嚮性反例,以否認單嚮性的存在。比如英語bus一詞來自於拉丁語omnibus的詞尾-bus。再如漢語副詞“也”的來源,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副詞“也”來源於句中語氣詞“也”(賜也可使從政也與?賜也達,與從政乎何有?),其間經曆瞭(S也)P→S(也P)的重新分析的過程。目前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是,(1)語法化演變的單嚮性是一個強烈的傾嚮而非絕對的原則;(2)單嚮性假設顯示齣形態-句法演變的普遍製約,是對人類語言演變共性的一種概括,因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參見吳福祥2003)

  5.語法化中的語用推理

  重新分析和類推是語法化發生的機製,但卻不是語法化發生的動因。語法化的動因就是為什麼會發生語法化。一般認為這是語言本身交際的特點和人的推理能力決定的。說話人不願意多說(R原則:說話人為自己著想,隻說必要的話),聽話人希望說話人盡量多說(Q原則:說話人為對方著想,盡量提供足量的信息)。雙方通過推理——主要是“迴溯推理”(abduction)來傳遞和理解沒有說齣來的意思。

  會話原則

  Grice提齣會話“閤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1975[1967]) ,認為語言交流的參與者根據交流的意圖和交流的環境采取互相閤作的態度。閤作的方式是多樣的,具體要遵循四條準則:

  a. 真實準則(Quality):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和無根據的話。

  b. 適量準則(Quantity):提供的信息要適量,不多也不少。

  c. 相關準則(Relevance):說跟話題有關的話,不說無關的話。

  d. 方式準則(Manner):說話要清楚明瞭,簡潔而有條理。

  Horn將Grice閤作原則的四條準則簡化為兩條原則——Q原則和R原則。

  Q原則 = 足量準則 + 方式準則中的“要避免含糊和歧義”

  R原則 = 不過量準則 + 相關準則 + 方式準則中的“要簡潔和有條理”

  Q原則是指(在R原則的前提下)盡量說得多。這是一條下限原則,利用它可以引發上限寓意:說話人在說齣P時傳遞(據他所知)“最多P”的寓意。 例如,說齣“老王有三個孩子”,傳遞“老王隻有三個孩子”的隱涵義。這樣的隱含義的推導需要一個量級模型:

  < 總是,經常,有時 > < 熱,暖和,冷 >

  < 全都,許多,有些 > < n,......4,3,2,1 >

  < 肯定,很可能,也許 > < 必須,應該,可以 >

  < 嗜愛,喜歡 > < 主張,同意 >

  如果所說的話涉及一個由大到小排列的量級,那麼說齣X2時隱含著~X1,說齣X3時隱含著~X2和~X1;依次類推,說齣Xn時隱含著~Xn-1, ~Xn-2,......,~X1。

  R原則是指(在Q原則的前提下)不說過量的話。這是一條上限原則,利用它可以引發下限寓意:說話人在說齣P時傳遞“不止P(至少P)”的寓意。例如,說齣“老王有三個孩子”,傳遞“老王有三個親生孩子”的隱涵義。這種隱涵義是肯定性的(至少是P),推導這種隱涵義需要特定的背景知識(父母的孩子一般是親生的)。

  Q原則和R原則是相互矛盾的,決定哪一條原則起作用的因素有多個:如果就一個詞語而言很容易建立起一個基於衍推關係的“荷恩等級”(Horn’s Scale),那麼一般是Quantity原則(Q原則)起作用。如果Quantity 原則的應用會與我們一般接受的“常規關係”矛盾,那麼Informativeness原則(R原則)起作用。

  語用推理

  交際雙方傳遞和理解沒有說齣來的意思要通過推理,推理的類型主要是“迴溯推理”(abduction),一種基於常識或常規的推理。

  形式邏輯的推理主要是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自然語言還經常用到第三種推理方式:迴溯推理。

  前提:如果是某甲作案,那麼現場會留下他的足跡。

  結果:現場有某甲足跡。

  推論:很可能是某甲作案。

  歸納和溯因與演繹的不同之處在於前兩者能産生新的、不為前提蘊含的真命題(truth-producing),(當然它們也可能産生假命題),而演繹隻限於推導齣前提所蘊含的後果。歸納與溯因的區彆在於前者試圖從個彆導齣普遍,而後者僅企望對個例提供解釋。歸納和溯因都有可能産生謬誤,但在許多時候,人確實需要通過推理立時得齣結論,盡管這種結論有可能在其後得到的更多證據麵前被證實是錯誤的。

  語法化的重新分析和類推主要靠語用推理實現。如“給與>使役>被動”是漢語史上一個反復齣現的語法化路徑,在許多不同類型的語言中都存在:

  雖貧眼下無妨樂,縱病心中不與愁。(白居易《會昌二年春題池西小樓》)

  紫鵑這話原給黛玉開心。(《紅樓夢》八十七迴)

  這一語法化過程經過瞭這樣的推理:

  前提:如果這話要使某人開心,那麼要把這話說“給”他聽。

  事實:說的是“這話說給他聽”。

  推論:要錶達的很可能是“這話要使他開心”。

  概念轉喻:用說“給”他聽轉指“使”他開心。

  “給”的使役義進一步演化齣被動義來:我給/讓他騙瞭。

  使役義弱化為被動義的過程首先是經曆瞭“允許”這一階段:

  老師不讓我請假。

  然後弱化為“容讓”(不願意但不加阻止;如果阻止就不會發生或繼續。是一種被動性使役):

  我讓他罵去。

  從給與到容忍的演變,最容易發生在聽見、看見這樣的知覺心理動詞的否定式上:

  這正是大傢的規矩,連我們傢也沒這些雜話給孩子們聽見。(紅54)

  趕天亮就有纔好。韆萬彆給老太太、太太知道。(紅52)

  這是因為這樣的心理狀態如果不加阻止就會自然發生。

  迴溯推理過程:

  前提:如果我被他罵瞭一頓,那麼一定是容讓他罵人來著(我阻止的話他就罵不成)。

  事實:我容讓他罵人。

  推論:我被他罵瞭一頓。

  概念轉喻:用“我容讓他來罵人”轉指“我被他罵瞭”。

  ……


語言的細微之處:從語用視角解析漢語虛詞的奧秘 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其魅力不僅在於豐富的詞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更在於其精妙的語法結構。而在這精妙的結構中,虛詞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語言的“潤滑劑”和“粘閤劑”,連接詞語,區分意義,錶達語氣,構建復雜的語篇。然而,虛詞的理解和運用,往往是漢語學習者乃至母語者麵臨的難點。它們含義模糊,用法靈活,需要深入的語用層麵來把握。 本書並非直接羅列虛詞的詞條式解釋,而是另闢蹊徑,從語用機製的角度,深入探究漢語虛詞的功能和運作方式。我們將拋開傳統的、孤立的虛詞語法分析,聚焦於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動態過程,即語用。語用學研究語言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和生成語言,關注語言的意圖、推斷和認知過程。因此,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漢語虛詞如何參與到這些語用活動中,以及它們是如何被語用規則所塑造和約束的。 第一部分:語用視域下的漢語虛詞概論 在展開具體的虛詞研究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堅實的語用理論框架。這一部分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語用學的基本概念與漢語虛詞的關係: 我們將介紹語用學中的核心概念,如語境(context)、指示(deixis)、預設(presupposition)、含意(implicature)、語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等,並詳細闡述這些概念如何成為理解漢語虛詞功能的鑰匙。例如,許多虛詞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高度依賴於其齣現的語境,這正是語用學關注的焦點。 漢語虛詞的特點與語用功能的關聯: 漢語虛詞數量龐大,功能多樣。我們將分析漢語虛詞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普遍特徵,並將其與語用功能緊密聯係。例如,一些錶示語氣和態度的虛詞,其功能的實現離不開說話人的情感錶達和聽話人的情感認知;而一些錶示關聯的虛詞,則直接服務於篇章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這涉及語篇語用。 從“形式-意義”到“形式-語用功能”的視角轉變: 傳統語法分析常側重於形式和其固定的意義,但對於虛詞而言,這種方法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本書將強調,理解虛詞的關鍵在於其在特定語用情境下所承擔的功能,以及通過這些功能所傳達的更深層信息。我們將通過大量的真實語料,展示這種視角轉變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核心語用機製在虛詞功能中的體現 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幾個核心的語用機製,並展示它們在不同類型漢語虛詞中的具體體現。 語境的製約與虛詞意義的生成: 語境是語用學中的核心要素,它包括物理語境、社會語境、心理語境以及語言語境。我們將通過分析不同語境下,同一個虛詞所呈現齣的多樣化意義。例如,“瞭”在不同語境下的完成、變化、新情況等意義,都與具體的語境信息息息相關。“呢”作為語氣詞,其所錶達的疑問、強調、舒緩等語氣,也必須結閤說話人、聽話人以及當前討論的話題來理解。 指示與虛詞的指稱功能: 指示詞(如“這”、“那”)以及一些副詞、助詞,都具有指示功能,它們將語言符號指嚮特定的時間、空間、人物或事物。我們將分析這些虛詞如何通過指示機製,在語篇中建立指稱關係,從而實現意義的傳遞和指代。例如,“的”在不同結構中,可以錶示領屬、定語、名詞化等,其背後的指示功能也各有側重。 預設與虛詞的隱含信息: 預設是指在說話時,說話人認為聽話人已經知道或能夠推斷齣來的信息。許多虛詞的功能在於激活聽話人的預設,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溝通。例如,“還”可以預設“已經有某事發生”,並在此基礎上疊加“同樣”或“繼續”的意義;“也”則預設瞭“前麵有類似的事”纔能錶達“同樣”的含義。 含意與虛詞的言外之意: 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是理解含意的關鍵。本書將運用這一理論,分析虛詞是如何在不直接言明的情況下,傳遞額外的信息或意圖的。例如,使用“難道…嗎?”的句式,實際上是在含蓄地錶達一種否定或質疑的意圖,而“難道”本身就是激活這種語用含意的關鍵。一些副詞如“似乎”、“好像”也常常承載著說話人不確定或委婉的語用含意。 語用推理與虛詞的理解: 聽話人在理解虛詞的意義時,需要進行語用推理,根據語境和已有的知識來推斷說話人的真實意圖。我們將展示虛詞如何引導聽話人的推理過程,並分析在推理過程中可能齣現的障礙和歧義。例如,“就”在錶示強調、順序、條件等不同功能時,都需要聽話人根據具體語境進行推理,纔能準確把握其含義。 第三部分:典型漢語虛詞的語用機製分析 在理論框架和核心機製的鋪墊下,本部分將選取幾類具有代錶性的漢語虛詞,進行深入的語用機製分析。 語氣詞(如“瞭”、“嗎”、“呢”、“啊”、“吧”等)的語用功能: 語氣詞是虛詞中最具語用色彩的一類。我們將重點分析它們如何通過錶達情感、態度、疑問、肯定、建議等,影響句子的交際功能和情感色彩。我們將考察這些語氣詞在不同口語語境下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如何與說話人的情緒、語調相配閤,共同構建完整的語用信息。 關聯詞(如“而”、“並且”、“但是”、“所以”、“雖然…但是…”等)的語用機製: 關聯詞在篇章層麵起著連接和組織的作用,它們揭示瞭句子或語段之間的邏輯關係和語篇結構。我們將分析這些虛詞如何通過建立因果、轉摺、並列、條件等關係,引導聽話人進行語用推理,從而理解篇章的整體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副詞(如“隻”、“也”、“還”、“就”、“都”等)的語用功能: 副詞雖然常被歸類為實詞,但許多副詞的功能高度依賴於語用。例如,“隻”和“都”的意義在很多情況下並非絕對,而是需要根據語境來確定其範圍和程度。“就”和“也”則常常承載著更復雜的語用含義,如強調、關聯、對比等。我們將分析這些副詞如何通過語用機製,在句子中起到限製、補充、強調等作用。 介詞(如“在”、“從”、“給”、“把”等)的語用功能: 盡管介詞常與語法功能聯係緊密,但其在實際使用中也蘊含豐富的語用信息。例如,“把”字句的語用功能在於突齣動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以及強調動作的結果。我們將分析這些介詞如何通過其特定的搭配和用法,在語用層麵實現意義的強化和指引。 第四部分:語用視域下的虛詞研究方法與未來展望 在對具體虛詞進行語用分析之後,本部分將迴歸到方法論層麵,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嚮進行展望。 漢語虛詞語用研究的方法論: 本書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瞭哪些語用學研究方法?例如,語料庫分析、個案研究、實驗語用學等。我們將介紹這些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並為未來的研究者提供藉鑒。 虛詞教學與語用理解的結閤: 許多漢語學習者在虛詞使用上存在睏難,其根本原因往往在於缺乏語用層麵的理解。本書將探討如何將語用學的視角融入漢語虛詞的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掌握虛詞的用法,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虛詞語用機製研究的前沿與挑戰: 隨著認知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漢語虛詞的語用研究也麵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將探討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如虛詞的認知模型、虛詞在人工智能中的應用等。 本書希望通過深入的語用機製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漢語虛詞的新視角。我們相信,隻有真正理解虛詞在實際語用情境中的運作方式,纔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門迷人的語言。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漢語虛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語言如何被使用的“活”的書,它將帶領讀者走進語言的細微之處,發現那些隱藏在形式之下的深刻的語用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排版和校對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達到瞭齣版界的頂尖水準。紙張的質感溫潤,墨色清晰,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視覺疲勞。更難得的是,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格式規範統一,注釋詳盡,這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是至關重要的保障。我可以放心地追溯每一個論點的齣處,這極大地提升瞭我在後續研究中引證的便捷性。每當我在閱讀中遇到關鍵術語或專有名詞時,通常都能在頁邊的注腳或文末的附錄中找到清晰的界定或溯源,這避免瞭讀者在查閱其他資料上耗費過多精力。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內外兼修的佳作,無論是從內容深度、理論創新,還是從書籍本身的物理呈現質量來看,都堪稱近年來語言學研究領域中的一本精品。它值得被珍藏在書架上,並隨時翻閱。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典雅,用詞考究,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但同時又毫不晦澀,保持瞭一種極高的可讀性。作者擅長在復雜的理論論證中穿插精妙的比喻和類推,使得那些原本抽象難懂的語言學概念變得生動形象起來。例如,在討論語境依賴性時,作者用瞭一個關於“光影”的描述,一下子就讓人抓住瞭核心要義。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這部厚重的學術作品,即使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也保持瞭閱讀的樂趣。它不是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書”,而是邀請你一同進入一個精緻的思維迷宮,並引導你找到齣口。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既有足夠的學術嚴謹性支撐其專業地位,又有流暢自然的文字引導讀者不至於迷失在理論的汪洋大海中。我感覺作者是在與讀者進行一場高質量的、智力上的深度對話,而不是單方麵的知識灌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封麵采用瞭深沉的靛藍色,搭配著燙金的宋體字,散發齣一種古典而又嚴謹的學術氣息。初次翻閱時,我就被其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邏輯脈絡所吸引。作者顯然在語言學領域耕耘已久,對相關流派的觀點瞭如指掌,並在引言部分就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書中對傳統語法研究的不足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並提齣瞭新的研究範式,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方法論的闡述上,作者不僅羅列瞭各種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他結閤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語境分析,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做法,對於我們這些試圖深入理解漢語語言運作機製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照著自己熟悉的日常話語進行反芻,體會到那種撥開迷霧、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語言現象。

評分

這部著作在對具體語言材料的剖析上,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細緻入微。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語言考古學傢,對待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匯或句式結構,都進行瞭層層剝離和深入挖掘。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一些經典語料的重新解讀,作者沒有滿足於既有的結論,而是用他構建的分析工具,從新的維度進行瞭強有力的闡釋,很多過去模糊不清的概念,在書中的論證下變得清晰銳利。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能力,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灕,毫不拖遝。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本精密的語言“解剖圖譜”。對於那些醉心於語言細節的學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分析範式,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它教會我們如何帶著更審慎、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對待語言現象,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直抵其內在的驅動力。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最終成就瞭這部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對某一特定語言現象的闡述上,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跨學科視野和理論整閤能力。作者似乎毫不費力地將哲學、認知科學甚至社會學的一些核心洞見,巧妙地融入瞭語言學的框架之中。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語言本質的理解邊界。它提醒我們,任何語言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然深深植根於人類的認知結構和社會互動之中。書中對不同理論學派的交鋒與融閤處理得尤為精彩,沒有簡單地偏袒某一方,而是試圖尋找一個更高的立足點,以期達到一種更為完備的解釋。這種開放和包容的學術態度,令人敬佩。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中樞神經係統”,讓讀者能夠將零散的語言學知識點整閤起來,形成一個更有機的知識體係。

評分

語法化詞匯化與漢語研究叢書&rdquo;共包含九本,作者皆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工作,此次選擇的作品都是具有原創性和獨立係統的研究成果。此套叢書的齣版為語言學的專業研究者與愛好者展示這一語言學流派在漢語領域的研究成果。

評分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

評分

語法化詞匯化與漢語研究叢書&rdquo;共包含九本,作者皆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工作,此次選擇的作品都是具有原創性和獨立係統的研究成果。此套叢書的齣版為語言學的專業研究者與愛好者展示這一語言學流派在漢語領域的研究成果。

評分

語法化詞匯化與漢語研究叢書&rdquo;共包含九本,作者皆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工作,此次選擇的作品都是具有原創性和獨立係統的研究成果。此套叢書的齣版為語言學的專業研究者與愛好者展示這一語言學流派在漢語領域的研究成果。

評分

語法化詞匯化與漢語研究叢書&rdquo;共包含九本,作者皆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工作,此次選擇的作品都是具有原創性和獨立係統的研究成果。此套叢書的齣版為語言學的專業研究者與愛好者展示這一語言學流派在漢語領域的研究成果。

評分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

評分

語法化詞匯化與漢語研究叢書&rdquo;共包含九本,作者皆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工作,此次選擇的作品都是具有原創性和獨立係統的研究成果。此套叢書的齣版為語言學的專業研究者與愛好者展示這一語言學流派在漢語領域的研究成果。

評分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

評分

語法化的語用機製與漢語虛詞研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