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花开四月天》是著名作家丁立梅撰写的民国传奇女子林徽因传记,该书勾画了一个世人心中有才又有貌并收获完美爱情与婚姻的女子。带我们细味一代才女的文字缠绵,品读文字深处的落寞传奇。爱情、亲情、友情的种种交集,邂逅、相遇、错过的种种选择,构织了一段如锦般繁华瑰丽却终归于平淡的人生传奇。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职业:教师。喜欢用音乐煮文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畅销杂志签约作家。出版有作品集《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待绽放:一位高考母亲的陪考笔记》、《丁立梅十年散文集之一:暖爱》、《丁立梅十年散文集之二:遇见》等10多部。文章被选进上百种文集。上百篇文章被设计成高考、中考语文阅读题。
序
第一章 尘世里的初相见
尘世里的初相见
童年是一尾活泼的鱼
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
第二章 三生三世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三生三世
一路与你同行
风吹过花的心
半生缘
第三章 谁把流年暗换
如烟花,芳华刹那
上好的白瓷上,有了裂痕
谁把流年暗换
第四章 在最美的时光,与你相遇
在最美的时光,与你相遇
七分鹅黄,三分橘绿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爱像水墨青花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爱是唯一的荣光
第五章 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
君生我亦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
在一穹匀净的澄蓝里
风不定,人初静
逝去与新生
第六章 倾我一生一世念
无限风光“建筑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蓑烟雨任平生
等待春暖花开
倾我一生一世念
第七章 一树花开四月天
一曲天籁
红颜、蓝颜
一树花开四月天
提起江南,总使人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汉乐府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最好的季节不是春。哪里的春天,都是群花烂漫,都是一样的花团锦簇。等各地的花潮都退去,满世界只剩下叶的绿,江南的好,便凸现出来,满湖的莲与荷,清纯活泼,千娇百媚。——游人只合江南老了。
我曾跟人开过玩笑,我说我下辈子一定要生在江南。在六月天微雨的黄昏,穿碎花的旗袍,撑一顶碎花的小伞,走在江南的雨巷里。想想那等摇曳生姿,兀自醉了。如若再逢上一段艳遇,那整个人生就再完美不过了。
这是江南骨子里的媚。
相遇江南,是每个女人的梦。不消说它的粉墙黛瓦。不消说它的小桥雨巷。不消说睡意浅浅的早晨,被卖玉兰花的妇人湿湿的叫卖声唤醒。就说它满湖的莲与荷吧,六月湖上的风,吹着也还清凉。采莲的女子,头扎蓝印花布的头巾,身穿蓝印花布的斜襟衫,莲藕般的胳膊,在莲叶间,鱼样的灵活。她左采右采,整个画面看上去,恰如仙子落凡尘。
这么一说,林徽因委实幸运,她生在江南,生在江南最好的六月里。
那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六月。阳光拍打着青碧的西湖水。湖上的莲已长成,有的正含苞,有的已然盛开。面容娇嫩,清澈纯净,犹如小生命。岸边杨柳依依,绿意森森,一派江南的初夏风光。
这是乱世。腐败的清政府统治已日趋式微,行将就木。有识之士开始了救国活动,四处奔走呼号。山雨欲来风满楼。
可这关阳光什么事呢?阳光照旧泼泼洒洒,如银似金,照亮了一个世界。这关花朵什么事呢?荷开了。莲开了。栀子花更是开得不管不顾,整个杭州城密布着它的香,浓烈缠绵,如炒熟的糖栗子。
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顺其自然,该出太阳时出太阳,该开花时开花。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出生,是无可逆转的事。
六月十日,陆官巷深处的林家老宅里,人影幢幢,笑语喧喧。一个女婴,在众人的期盼中,呱呱坠地。
乱世出佳人。多年后,这个长大后的女婴,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每个婴儿的出生,都是尘世里的初相见。
只是,相见的是温雅纯良,还是愚昧无知;是锦衣玉食,还是苦贫饥寒;是阳光琳琅,还是风雨如晦。这真是没得选择的事。
所以,常有人哀叹生错了人家,哀叹生不逢时逢地。
林徽因哀叹过吗?
六月天的暖阳下,她是一朵清香,是柔嫩的喜悦。尘世迢遥,江湖浪高,暂都与她无关。
这个时候的林家,在杭州城赫赫有名。
林氏一族,本是福建一带的名门望族。到祖父林孝恂时,家道中落,很是清苦了一段时期。后来,林孝恂考中进士,身列翰林之选,与康有为同科,先后在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任地方官,后代理了杭州知府。林氏一族迅速崛起。
林孝恂虽身为晚清官吏,境界却早已超越了同僚们,他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接受西方政法思想,眼界颇为开阔。在对子女的培养上,他大刀阔斧,舍得投资。他在杭州首创开设家塾之风,晚辈中不分男女,一律进家塾接受教育。他既请了国学大师林琴南这样的人到私塾来,给孩子们讲授四书五经,又聘请了新派名流林白水,给孩子们介绍天文地理、境外概况,还招聘了加拿大人华惠德、日本人嵯峨峙到私塾,教习孩子们英文、日文。这使得林家子侄,个个都思想激进,诗书满腹,文采不凡。写下《与妻书》而慷慨赴义的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
祖母游氏,也不是个只识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的小脚妇人,她容颜端庄,气质高雅,喜典籍,会书法。长子林长民的书法,颇得她真传。而长大后的林徽因,颇得她的遗韵。
这一对睿智的夫妇,开明开化,长子婚后久久不育,他们竟很能沉得住气,耐心地等。这一等,就是八年。八年后,云开日出,终于等来了林徽因。虽是个女娃子,他们一样欢天喜地,心肝宝贝地疼着。
饱读诗书的祖父左掂量,右斟酌,给这个孙女取名“徽音”。《诗经·大雅·思齐》里有: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短短几句里,分别夸赞了三位不平凡的女性。第一位是文王的母亲大任,她是多么的雍容端庄。第二位是文王的祖母周姜,她是多么的贤淑美好。最了不得的是第三位,她是文王的妻子大姒,享誉于世,为文王生下许多儿子。
老爷子的心思不言自明,他希望他这个宝贝孙女,将来能够像大姒一样,美名远扬。也寄希望于自她之后,他们林家能够子嗣兴旺,门庭发达。
若干年后,这个孙女果然不负他所望,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升起,光华熠熠,风华绝代。只是那个时候,老爷子早已离世多年。这个孙女也不叫“徽音”了,而改名为“徽因”。原因是一个男作家林微音,与她的名字相撞,常被人混淆。这大概是老爷子磕破脑袋也没想到的事。
林徽因现存最早的一张照片,摄于三岁那年。
西窗下,枇杷树前,绿草地上,祖母的雕花藤椅做了摆设。阳光透过树隙,洒下一圈的光,银箔儿似的。小徽因被这圈光裹着,白衫,白裤,加上红色小筒靴。额上的发,被抿上去了,露出她光洁的柔软的额。小小的身子,倚着藤椅,一只手搭在身后的椅座上,一只手搁在前面,露出手腕上的玉镯来。众人在逗她笑,徽儿,笑一个!笑一个!她望着黑乎乎的机器,不知怎么办才好了,神情有点拘谨,小脸蛋圆鼓鼓的,微皱着小眉头,想笑,却憋着。看上去,恰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让人想一抱在怀,好好地亲。
这是她最好的童年吧,金枝玉叶,备受恩宠,日子是清清亮亮的一串水晶,剔透晶莹。她展颜一笑,世上所有的花儿便都开了。多年后,林徽因写过一首题为《笑》的诗: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歌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灵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谁能展露出这样清纯的如同露珠般的笑?只有孩子。写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已为人母,女儿梁再冰刚好是她现在的年纪,小小的天真,盛满唇边的酒窝,如柔波似的光阴。
序
知道她,还是在念高中时,地摊上逛着,突然撞见一本徐志摩传之类的书。书里印有她的照片,民国美女,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以为她仅仅是个有男人缘的美人,会诌两行诗文,而已。
当我真的走近她,我为自己曾经的浅薄与无知羞愧,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她震疼,几度泪下。乱世出佳人,佳人多磨难,真的应在她身上。仿佛是为了均衡,上苍给了她显赫的家世,绝美的容颜,绝代的才华,却也给了她磨难重重的人生。
她早年留学欧美,饱吸欧伦之风,她的英语说得比母语还流畅,是个既西化又传统的女子。好男人为她趋之若鹜,她却始终坚持最初的选择,不离不舍。
她涉猎广泛,文学、建筑、绘画、音乐、历史、服饰、舞台设计,好像没有什么在她面前是壁垒,她总是如履平地,轻松自如地在这些领域里徜徉。
只是,少有人知道,她的风光在人前,付出在背后。诗文里闪现的灵光,无一不是她无数次的推敲得来的。她是个极其勤奋又专心的女子,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浪费。她从温馨的窗内走出,走到风雨琳琅的窗外,和丈夫梁思成一起,挤火车,爬小车,骑驴,步行,抵达那人迹罕至的野外,在那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上,攀上爬下,丈量考察;贫病交加的日子,她枕于病榻,仍手不释卷,通读了汉代史等方面的书籍,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修改、补充和润色,且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五代、宋、辽、金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为保护濒临绝迹的景泰蓝,抱病奔走呼号。
她有过锦衣玉食众星捧月的大好春光,生命中黄金的九年,却遭到巨大浪费,她被打入“地狱”,辗转流亡。因肺病复发,她常年被困在一张帆布床上,透过小小的窗,望见的一角天空,一直被阴霾笼罩着。牛羊的叫声,从遥远的梦境传过来。偏僻潮湿的李庄,一叶孤舟般的,飘荡在茫茫的风雨中。那些烛影摇红的时光呢?梁家客厅里,好男人围一圈,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沈从文……她梨涡深深,机智敏锐,语锋犀利,谈笑宴宴。好日子短暂得似昙花。长久的病痛,长久的颠沛,她人生最好的一页上,写满流亡、悲愤、屈辱、贫困、疾病。所有的才能,如被压抑的种子,无法生根发芽抽枝长叶——这才是让她痛不欲生的。
日子的千锤百打,蚀去她娇好的容颜,憔损了她非凡的才华,她几乎没有好好过一个丰盛的中年,一下子就迈入老年。心中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倒下,古建筑是她神圣的信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她还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城墙,饮泪泣血。
这个叫林徽因的女子,生前最大的奢望,莫过于能在人间四月天里,好好享几天太平,做她喜欢做的事。她没能等到那一天,郁郁而终。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拂去大半个世纪的风霜烟尘,她的美丽聪慧、侠骨柔肠、摛锦才华,更加倾国倾城,光彩照人。
第一次读完《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词便是“鲜活”。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的文学幻想,而是将林徽因这个名字,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她就站在我面前,用她那清澈的眼眸,向我讲述她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献,但却将它们有机地融入了叙事之中,让读者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脉动。书中对她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的细致描绘,为我们理解她日后的独立人格奠定了基础。而她在欧洲求学期间的经历,更是展现了她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以及她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见解。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她人生中的坎坷与磨难,无论是早逝的母亲,还是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亦或是病痛的折磨,林徽因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和乐观去面对。她就像一株迎着风雨依然挺立的花,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绽放出最美的姿态。这本书让我对“才女”这个标签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天赋,更是经历、是沉淀、是智慧,是无数次跌倒后再次爬起的勇气。
评分读完《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我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敬佩,有惋惜,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感叹。作者以史为鉴,以情为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满而立体的林徽因形象。我看到了她身上所兼具的多元特质:既有艺术家敏感细腻的灵魂,又能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既有女性温婉柔情的一面,又不乏独立自主的坚韧。她的人生,如同一条曲折而又充满荆棘的河流,但她始终朝着远方,朝着心中的那片光亮,奋力前行。书中对她与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的交往的描绘,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她与学生们的师生情谊,还是她与友人间的深厚友谊,都展现了她真诚而又热情的待人态度。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可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只看她是否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应该看她是否活出了自己的深度和广度。林徽因,无疑就是这样一位,用自己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向世界证明了女性力量的伟大。
评分《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可能有些沉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醇厚的回甘便在舌尖久久萦绕。作者在叙述林徽因的一生时,并没有采取一味歌颂的笔调,而是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与人物的复杂性。我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坚韧,一步步打破世俗的枷锁,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书中对她与梁思成婚姻生活的描绘,既有相濡以沫的温情,也有因志向不同而产生的摩擦,这种真实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觉得她更加可信,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而她与徐志摩的那段“云水”般的爱恋,更是被作者描绘得如同诗歌一般,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令人无限遐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林徽因建筑设计理念的阐述,那些关于中国古典建筑的见解,显示了她深厚的学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她不是一个只活在象牙塔里的诗人,而是一位真正能将浪漫情怀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实干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林徽因,她身上汇聚了艺术家的浪漫、学者的严谨、革命者的担当,以及一个普通女性的爱与愁。
评分这本《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真是让我爱不释手,仿佛穿越了时光,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与林徽因这位传奇女性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才女们颇为好奇,而林徽因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她的才情、她的爱情、她的建筑设计,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她并非只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般,而是更加立体、更加鲜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将林徽因从少女时代的懵懂,到留学海外的独立,再到回国后的风华绝代,以及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复杂而又动人的情感纠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关于她参与设计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大工程的细节,更是让我对她的智慧和魄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她不仅仅是诗人,更是有着家国情怀的知识女性,她的思想和行动,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无疑是璀璨夺目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晚年身体病痛的描绘,那种在病榻上依然坚持思考、坚持创作的精神,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被传统束缚、敢于追求自我、独立自主的林徽因,她的人生,就像书名一样,如同一树花开,在四月天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留下了永恒的芬芳。
评分《一树花开四月天:林徽因传》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浪漫又充满诗意的民国时代。作者的文笔流畅而优美,将林徽因的一生,从她闪耀的才华到她坎坷的命运,都描绘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我被她与梁思成的共同事业所吸引,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建筑史学家,他们一起考察古建筑,一起在风雨飘摇中守护着中国的文化瑰宝,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理想,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对她与费慰梅、李庄的邻里关系,以及她对社区的贡献,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她作为一名普通女性的善良和热心。她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她学术成就的深入剖析,那些关于古建筑研究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位学者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这本书让我明白,林徽因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精彩篇章。
评分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丁立梅的书不多,孩子的老师推荐,孩子很喜欢
评分给力,给力,老师推荐购买。
评分京东就是超级棒啊哈哈哈?
评分丁立梅的书不多,孩子的老师推荐,孩子很喜欢
评分买了很多书,比书店便宜。
评分喜欢散文,学习观察生活,并将生活记录,给自己一份记忆。
评分一如既往,信赖如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