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

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馬丁·G.理查茲(Martin,G.,Richards),張衛良,周洋 著,張衛良 周洋 譯
圖書標籤:
  • 倫敦
  • 交通擁堵費
  • 政策分析
  • 政治學
  • 城市規劃
  • 交通運輸
  • 公共政策
  • 英國
  • 經濟學
  • 環境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9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079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城市學編譯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頁數:380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交通擁堵是世界性的城市管理難題。本書作者是提齣交通擁堵收費方案的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的“政策智囊團”成員,曾擔任倫敦政府交通擁堵收費研究小組主任,其對於2003年開始實施的倫敦交通擁堵收費近距離的細緻研究,為我們提供瞭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思路和參照。

作者簡介

馬丁·G.理查茲,曾任倫敦政府交通擁堵收費研究小組主任、倫敦議會顧問,在交通規劃方麵擁有40多年的從業經驗。
張衛良,男,1962年生,曆史學博士,杭州師範大學城市學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學位。先後赴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美國肯恩大學、英國萊斯特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埃剋斯普羅旺斯政治學院等做訪問學者。開設過的主要課程有:城市學理論、城市史、世界史、現代化專題等。
周洋,城市遺産保護專業碩士,畢業於英國萊斯特大學,現在上海從事文化産業投資及翻譯工作。

目錄

前 言/i
緻 謝/iv
縮寫列錶/vi

1 市長麵臨的挑戰/001
  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001
  布萊爾政府的交通政策:對所有人而言的“新政”/002
  倫敦道路使用收費/003
  市長收入的新來源?/003
  完成法律程序/004
  全速前進/006
  啓動:2003年2月17日/007
  最初的18個月/007
  關於本書/008
2 為什麼收費?/011
  導言/011
  交通流量/011
  經濟學原理/013
  更普遍的原理/017
  公平/019
  威廉·維剋瑞/019
  艾倫·沃爾特斯/022
  米爾頓·弗裏德曼/022
  《斯米德報告》/023
  加布裏埃爾·羅斯/023
  停車控製/024
  全國道路收費/025
  評估收費/026
  齣行時間的可靠性/027
  小結/028
3 如何收費?/032
  導言/032
  一些指導原則/032
  收費基礎/034
  紙質許可證/036
  虛擬許可證/037
  電子標簽/038
  全球衛星導航係統/041
  執法:處理違規/043
  可互通性/045
  支付安排與公民自由/046
  小結/047
4 倫敦市長之前倫敦的公路與交通限製/050
  導言/050
  規劃新路網/050
  “更好利用城市道路”/052
  大倫敦議會的輔助通行許可證方案/053
  停車/055
  區域控製研究/056
  倫敦評估與其他同時期的研究/057
  倫敦規劃谘詢委員會/057
  “一個更潔淨、更便捷的倫敦”/059
  倫敦交通擁堵收費研究項目/059
  小結/065
5 世界各地的經驗/069
  導言/069
  新加坡的區域通行許可方案/069
  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係統/071
  挪威/075
  羅馬/078
  墨爾本城際高速公路與多倫多407高速公路/078
  美國:評估收費/079
  其他地方的可變通行費/080
  歐洲:卡車收費/081
  澳大利亞停車場徵稅/083
  斯德哥爾摩/084
  香港/085
  荷蘭/089
  小結/091
6 新開端:布萊爾政府、交通擁堵收費和一位倫敦市長/095
  導言/095
  交通十年計劃/096
  倫敦市長、大倫敦政府和倫敦議會/098
  倫敦道路收費選擇/102
  倫敦市長選舉/109
  小結/110
7 正式程序:倫敦市長的《交通戰略》及交通擁堵收費方案/113
  導言/113
  正式批準過程/114
  第一步:《傾聽倫敦的看法》/116
  倫敦市長的《交通戰略》草案/118
  《交通戰略》草案谘詢/119
  《交通戰略》終稿/122
  《計劃綱要》/122
  一次公開聽證?/125
  批準《計劃綱要》/126
  法律訴訟/126
  小結/128
8 倫敦市長的交通擁堵收費方案/131
  導言/131
  收費區域與時段/131
  費用與支付/133
  豁免與摺扣/134
  車牌自動識彆/136
  罰款、投訴與上訴/138
  小結/141
9 交通擁堵收費方案的實施/143
  導言/143
  建立交通擁堵收費團隊/143
  項目管理/146
  采購策略/147
  執法/149
  影響評估/150
  交通管理/151
  公共交通/153
  溝通/155
  財政/156
  淨收入用途/159
  審計委員會/160
  小結/161
10 倫敦議會:對交通擁堵收費方案的監督/165
  導言/165
  2000年倫敦議會對交通擁堵收費的監督/166
  倫敦市長的迴復/170
  項目預算與計劃/171
  繼續監督/172
  監控收費的影響/174
  政治背後的公眾關注/175
  卡皮塔閤同/176
  小結/179
11 批評派、懷疑派、騎牆派和支持派/183
  導言/183
  中央政府與國會/183
  倫敦議會/187
  倫敦各自治市/188
  企業領域/190
  交通運輸用戶與環保組織/192
  慈善機構/195
  因特網/195
  倫敦民眾/196
  新聞媒體/197
  小結/201
12 第一年/206
  導言/206
  經濟背景/207
  最初的日子/208
  第一年的交通流量/210
  交通擁堵/215
  公共巴士與軌道交通/216
  齣租車/220
  自行車騎行者與步行者/220
  殘疾人士/221
  低收入群體/221
  綜閤齣行行為/222
  各方對交通擁堵收費的態度/223
  應急服務中心/226
  道路安全/226
  環境/226
  停車/227
  商業與經濟/229
  方案管理/237
  收入/244
  淨成本與收益/245
  小結/247
13 所取得的經驗/254
  導言/254
  遠見/254
  領導能力與勇氣/254
  穩定性/255
  果斷迅速的行動/256
  一攬子均衡政策/256
  一個穩健的方案/257
  可靠的研究與分析/257
  一個良好的法律框架/258
  一個單一機構/259
  閤作/259
  充足的資金/259
  實用主義/260
  技術能力/260
  項目管理/261
  獲得與保持廣泛的支持/261
  交通擁堵收費不是一張印鈔許可證/262
  收入用途/263
  執法/263
  小結/264
14 未來/265
  導言/265
  2004年市長選舉/265
  擴大方案/267
  技術/272
  收費及其支付/273
  其他英國城市/277
  世界其他地方/281
  嚮載貨汽車收費/282
  “按駕駛情況付費”保險/286
  走嚮全國性的收費係統?/287
  小結/316
15 最後/326
索 引/329
譯者後記/355

圖錶目錄

2-1 公路速度與流量典型示意圖/012
2-2 平均成本與流量典型示意圖/013
2-3 需求與成本典型示意圖/014
2-4 需求與成本(包括社會成本)典型示意圖/016
2-5 1980~2003年英國交通實際成本和收費的變遷/018
3-1 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一種典型的路邊裝置/040
4-1 三條警戒綫和交通越阻綫方案/061
6-1 計劃收費區域/104
8-1 收費區域/132
8-2 “C”字指示牌/132
8-3 一種典型的攝像頭裝置/137
12-1 在收費時段進入收費區域的交通流量/211
14-1 收費延伸區建議圖/271
14-2 2010年交通付費的比例(基於邊際社會成本的費用)/292
錶格
4-1 三條警戒綫和交通越阻綫的收費結構:“高的”收費(按1991年物價水平)/063
5-1 2004年8月新加坡汽車進入中央商務區的費用(在大多數收費點)/075
9-1 成本估算(2001年)/156
9-2 最初的成本與收入預測/157
9-3 依據淨現值的財務估算(2002年)/158
12-1 成本與收益/246
14-1 1998年不同區域和道路類型的交通擁堵成本/290
14-2 2010年不同區域類型的邊際社會成本/291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書是在2005年2月初交通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嚮下院交通委員會提交證詞後不久完成的。
盡管倫敦交通局此後發布瞭第二年交通擁堵收費方案的運行報告,並進一步指齣瞭該方案的後續影響,但他們仍有很多保留。我將在第12章“第一年”中對此進行描述。
然而,有一些重要事件與第14章“未來”相關。2005年7月4日,倫敦交通擁堵費上漲到每天8英鎊,倫敦市長利文斯通似乎極有可能將收費區域嚮西延伸。在愛丁堡,市議會鍾愛的交通戰略的重要內容也包括交通擁堵收費,但在2005年2月的公民投票中被堅決否決。
2005年5月5日,英國大選開始,盡管很明顯愛丁堡選民對收費方案很反感,中央政府在公布《十年交通規劃》後也搖擺不定,但工黨在其宣言中還是聲稱:“我們將在解決交通擁堵方麵尋求潛在的政治共識,包括考察從現有的汽車稅收費係統轉嚮全國公路收費係統的可能性。”
布萊爾重新執政後,阿利斯泰爾·達林繼續擔任交通大臣,並執著於其承諾,他聲稱:“人們說國傢道路收費已有十多年瞭……它將永遠是那樣……除非我們考察各種選擇並做齣決定……一旦我們決定下來,便會馬上著手實施……從路網中獲得的好處更多,從而改進駕駛者的選擇,使之獲得更可靠的齣行時間……我們的目標是使人和商品能盡可能快速地流動,同時符閤我們的環保目標。”在國會演說中,他說:“我們已經就載貨汽車道路使用收費方案完善過程中齣現的一些問題做瞭大量工作……確定一種以裏程為基礎的收費,這是我們有能力推進的可行且實際的方法……我們對於全國公路收費的想法有瞭進一步發展……現在我們要推進全國道路收費係統的實行。”
因此,很明顯,達林和2005年的布萊爾政府都認識到某種形式的道路使用收費是交通政策的一個關鍵因素,不管其是否部分或全部取代燃油和車輛稅抑或其他稅收。達林同時錶明,理想上,他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把這些基本原則引入一個大的城市區域。
然而,雖然很多人把已經規劃的載貨汽車道路使用收費方案視為真正可行的探路者——即便收費很高,但2005年7月5日,達林嚮國會宣稱:“以裏程為基礎的道路收費計劃(應該作為)全國公路收費的更廣泛工作的一部分……以開發一個單一的、全麵的和收費閤適的係統……現在的載貨汽車道路使用收費係統可以終止使用瞭。”值得指齣的是,雖然英國皇傢稅收與關稅局(從關稅和稅務機關演變而來)是載貨汽車道路使用收費方案的責任部門,但身為交通大臣的達林卻宣告瞭它的死亡。
由於達林預計全國道路使用收費係統在2020年前不太可能投入使用,何況還存在真正的全國係統是否比局限於一些路網交通更擁堵地區的係統更加有效的問題,2002年,戈登?布朗宣稱全國道路使用收費的基本目標是為卡車經營者在英國提供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而無論其國籍為何,這樣的目標最好十年不變,或永遠不變。
英國交通擁堵和以裏程為基礎的道路使用收費的未來取決於阿利斯泰爾·達林發起的全國辯論的進程,以及政治共識能否建立。本書希望盡可能地為倫敦交通擁堵收費的進展及其早期影響做一個記錄,並為辯論做齣一些貢獻。

馬丁·G.理查茲
2005年7月


緻  謝

寫作本書已經被證明是非常耗費時間的,比我原來預計的時間還要長。因此,我首先要感謝妻子珍妮,她既鼓勵我,又對我把時間耗在寫作上毫無怨言,因為當時我已經“退休”瞭。其次,我要感謝蒂姆·伯納斯-李,我們所知的因特網的發明者。沒有因特網,我可能無法從事這項研究,因為本書很多內容來自因特網。
再次,我要感謝戴維·貝利斯、艾倫·卡特、斯蒂芬·格萊斯特教授、托尼·格雷林、彼得·瓊斯教授、尼剋·萊斯特、托德·利特曼、托尼·麥凱教授、艾倫·麥金農教授、彼得·奧爾謝夫斯剋、肯·佩雷特、肯·斯莫爾教授、馬剋?·瓦萊利、喬·韋斯,還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感謝他們對有關章節草稿的評論以及對我的鼓勵。然而,不用說,任何不足、疏漏、誤解和其他缺點都是我的責任。我也要感謝薩拉·懷特,她細心地準備瞭插圖,而艾倫·卡特準備瞭圖3-1。根據英國皇傢文書局中心特許證C02W00006851,我得以獲得英國皇傢文書局的資料。
我還要感謝肯·利文斯通的膽略和決心,他推進瞭一項包含交通擁堵收費的交通政策,嚮那些認為這樣一種政策無異於政治自殺的人發起挑戰。沒有他,本書肯定沒有什麼可寫的瞭。
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很多與倫敦的交通擁堵收費有關的人,他們在收費的孕育、設計、實施和運行,對其進行分析和審查,以及支持或挑戰這種收費的過程中,提供瞭大量素材,為本書奠定瞭基礎,他們都是我要感謝的。

馬丁·G.理查茲
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 一、引言:城市交通的十字路口 在現代都市的脈搏中,交通擁堵宛如一場無聲的瘟疫,吞噬著寶貴的時間,消耗著城市的活力,並對環境造成難以忽視的壓力。從紐約的曼哈頓到東京的澀榖,再到北京的二環,擁堵仿佛是高速發展的城市不可避免的副産品。然而,在這些普遍存在的挑戰麵前,總有一些城市敢於探索創新之路,試圖通過政策的力量打破僵局。倫敦,這座曆史悠久又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書《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並非僅僅是關於一項交通政策的冰冷羅列,而是一次深入剖析城市治理智慧的旅程,一次審視政策製定與社會博弈的生動案例。我們將在本書中,跟隨倫敦的腳步,去探尋一項激進的交通管理措施——交通擁堵收費(Congestion Charge)——是如何從一個大膽的設想,演變成一項影響深遠的城市政策,並在此過程中,揭示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策製定邏輯、多方利益的角力以及其對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齣書齋,走進倫敦真實的街頭巷尾,去感受擁堵帶來的切膚之痛,去理解製定擁堵收費的初衷與必要性。我們不僅會詳細解讀這項政策的“是什麼”——其收費範圍、標準、運行機製、技術支撐等等,更會深入探究其“為什麼”——在麵對日益嚴峻的交通挑戰時,倫敦的決策者們為何會選擇這條充滿爭議的道路;以及“如何做”——從最初的政策構思,到廣泛的公眾谘詢,再到最終的立法通過和實施落地,這一過程充滿瞭挑戰與妥協。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聚焦於“政策與政治”的交織。任何一項具有顛覆性的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會觸動各方利益,引發激烈的社會討論,甚至政治鬥爭。擁堵收費自然也不例外。本書將如同一麵鏡子,摺射齣在這場政策變革中,政府、市民、商界、環保組織、交通運營商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復雜關係。我們將探究不同群體如何錶達他們的訴求,他們的支持與反對又給政策帶來瞭怎樣的改變。同時,本書也將審視政策製定過程中,政治考量、民意導嚮、黨派分歧以及媒體的介入所扮演的角色。 最終,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關於城市交通治理的深度視角。通過對倫敦擁堵收費這一具體案例的細緻解構,我們希望能夠為其他麵臨類似交通挑戰的城市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啓示。我們相信,對一項政策的理解,不僅在於其技術細節,更在於其背後蘊含的政治智慧、社會妥協以及對城市未來願景的追求。 二、政策的誕生:痛定思痛,尋求突破 倫敦,這座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城市,其交通係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狹窄的街道、古老的地鐵網絡以及不斷增長的車輛數量,共同構成瞭倫敦交通擁堵的嚴峻現實。在21世紀初,倫敦市中心的交通擁堵已經達到瞭令人無法忍受的程度,這不僅影響瞭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對商業活動、旅遊業以及城市的整體形象造成瞭負麵影響。 本書將首先追溯倫敦擁堵收費政策的醞釀與誕生的曆史背景。我們將詳細梳理在政策齣颱前,倫敦交通所麵臨的睏境,包括: 日益增長的車輛數量與有限的道路空間: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私傢車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而倫敦市中心有限的道路空間早已不堪重負。 交通擁堵對經濟活動的負麵影響: 擁堵導緻車輛行程時間延長,物流運輸效率低下,增加瞭企業運營成本,同時也削弱瞭倫敦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環境汙染與公共健康問題: 汽車尾氣排放是城市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嚴重威脅市民的健康,同時也加劇瞭氣候變化。 公共交通係統的壓力: 盡管倫敦擁有發達的公共交通係統,但擁堵使得地麵交通變得不可預測,間接增加瞭公共交通的壓力,也使得部分市民傾嚮於選擇私傢車。 既有交通管理措施的局限性: 過去,倫敦曾嘗試過多種交通管理措施,如限時通行、停車限製等,但這些措施在應對大規模擁堵方麵顯得力不從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倫敦市政府,特彆是時任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開始認真考慮一項更為激進的解決方案——交通擁堵收費。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一構想是如何在政府內部逐步成型,以及其核心理念——通過經濟杠杆來改變駕駛者的行為。 我們將重點探討擁堵收費的核心邏輯: 需求管理: 擁堵收費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收費來抑製不必要的駕車齣行,尤其是在高峰時段和交通擁堵區域。 價格信號: 將擁堵的“外部性”——即擁堵對他人造成的負麵影響——通過價格機製內部化,讓駕駛者為自己的齣行行為付齣應有的代價。 資源分配: 將從擁堵收費中獲得的收入,投入到改善公共交通、自行車基礎設施和步行環境等方麵,形成良性循環。 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政策構想的提齣過程,包括: 前期研究與可行性分析: 政府委托進行的一係列研究,評估瞭擁堵收費的可行性、潛在效益和可能産生的負麵影響。 政策目標的確立: 明確擁堵收費旨在實現減少擁堵、改善空氣質量、提升城市宜居性等目標。 技術可行性評估: 考察當時能夠支持大規模收費係統的技術,如自動識彆車牌、電子支付等。 通過對政策誕生背景的詳細闡述,本書旨在說明,倫敦擁堵收費並非一個憑空産生的決定,而是基於對城市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創新解決方案的積極探索。 三、政策的落地:設計、爭議與妥協 任何一項宏大的政策從構想到落地,都必然伴隨著復雜的設計過程、激烈的爭議以及不同利益方之間的妥協。倫敦交通擁堵收費的推行,更是如此。本書將深入探討這項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1. 政策設計的細節 本書將細緻地描繪擁堵收費係統的具體設計,包括: 收費區域的劃定: 為什麼選擇在倫敦市中心劃定收費區域?這一區域的邊界是如何確定的?其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收費標準與時間: 工作日的收費時間、周末和節假日的安排、單次收費的金額,以及是否有不同的收費層級。 收費技術與實施: 本書將詳細介紹倫敦擁堵收費所采用的技術,包括: 自動車牌識彆(ANPR)係統: 如何通過攝像頭捕捉車輛車牌信息。 付費方式: 在綫支付、電話支付、零售點支付等多種選擇,以及預付費和後付費的機製。 違章處理: 如何處理未按時繳納費用的情況,以及相應的罰款機製。 數據管理與隱私保護: 在收集和處理大量車輛數據時,如何保障公民的隱私。 豁免與減免政策: 哪些車輛或人員可以獲得豁免或減免?例如,應急車輛、殘疾人車輛、特定區域內的居民等。這些豁免政策的設計,是如何平衡公平性與政策效率的? 2. 廣泛的公眾谘詢與利益博弈 擁堵收費作為一項直接影響市民齣行和企業運營的政策,其推行過程離不開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利益協調。本書將詳細闡述: 公眾谘詢的流程與內容: 政府如何嚮公眾徵求意見?收集到的意見對政策設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不同利益方的聲音: 市民: 他們的普遍擔憂是什麼?(例如,額外負擔、對特定區域居民的影響、公共交通替代的充分性等)。 商界: 企業對收費政策的態度如何?(例如,物流成本增加、對零售業的影響、對吸引力的擔憂等)。 齣租車、貨車等商業營運者: 他們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提齣的訴求。 環保組織: 他們對政策的預期與支持。 公共交通運營商: 擁堵收費對他們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政策的修訂與妥協: 在公眾谘詢和利益博弈的過程中,擁堵收費的原始設計經曆瞭哪些修訂?哪些妥協是必需的? 3. 政治層麵的考量 本書將審視擁堵收費政策在政治層麵的運作: 政府的決心與領導力: 肯·利文斯通市長在推動這項政策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他如何剋服阻力。 議會與決策過程: 政策如何在倫敦議會(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獲得通過?黨派之間的立場與辯論。 媒體的角色: 媒體如何報道擁堵收費?它們對公眾輿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與其他政策的聯動: 擁堵收費如何與倫敦的整體交通規劃、城市發展戰略相結閤? 通過對政策落地過程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展現這項復雜政策的製定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反復的思考、激烈的辯論以及最終的社會契約。 四、政策的效果與影響:成效、挑戰與演變 任何一項政策的最終價值,都體現在其産生的影響上。倫敦交通擁堵收費自2003年實施以來,已經過去瞭二十餘年,其效果與影響也經曆瞭多方麵的檢驗和演變。本書將對這些方麵進行全麵而深入的分析。 1. 積極成效的量化與評估 本書將通過數據和案例,量化擁堵收費所帶來的積極成效: 交通擁堵的顯著緩解: 減少的車輛數量: 在收費區域內,每日進入車輛數量的大幅下降。 行程時間的縮短: 車輛在收費區域內的平均行程時間顯著減少,尤其是在高峰時段。 提高的交通流量可靠性: 交通流量變得更加可預測,減少瞭不確定性。 環境效益的提升: 空氣質量的改善: 減少車輛排放,從而降低瞭PM2.5、氮氧化物等汙染物濃度,改善瞭城市空氣質量。 溫室氣體減排: 減少汽車齣行,有助於倫敦實現其氣候變化目標。 公共交通的改善與齣行方式的轉變: 收費收入的再投資: 擁堵收費産生的收入被大量投入到改善倫敦的公共交通係統,包括增加公交綫路、提升服務頻率、升級地鐵設施等。 鼓勵綠色齣行: 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或步行,齣行的碳足跡降低。 對騎行和步行環境的改善: 交通流量的減少也為騎行和步行創造瞭更安全、更舒適的環境。 城市活力的提升: 提升商業效率: 降低瞭商業物流的成本,提高瞭商業活動的效率。 增強城市吸引力: 更加宜居、便捷的城市環境吸引瞭更多人纔和投資。 2. 持續存在的挑戰與爭議 盡管取得瞭顯著成效,擁堵收費政策也並非完美無缺,本書將客觀分析其存在的挑戰與爭議: 經濟負擔與公平性問題: 對低收入群體的潛在影響: 對於不得不駕車齣行的低收入人群,擁堵收費可能構成經濟負擔。 區域性不公平: 收費區域內外齣行成本的差異,可能引發新的不公平感。 對特定行業的衝擊: 零售業的擔憂: 部分商傢擔心擁堵收費會減少顧客光顧。 快遞與物流的調整: 商業營運者需要適應新的成本結構。 技術與執行層麵的問題: 技術故障與維護成本: ANPR係統及相關設備的運行維護成本。 違章處理的效率與公平性。 政策的外部溢齣效應: 收費區域外的交通壓力: 部分交通流量是否會轉移到收費區域外? 對周邊城鎮的影響。 持續的公眾接受度: 盡管實施多年,擁堵收費仍可能麵臨部分市民的反對聲音。 3. 政策的演變與未來展望 本書將探討擁堵收費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是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演變的: 收費標準的調整: 是否曾對收費標準進行過微調? 收費區域的擴展或縮減: 是否考慮過擴大或縮減收費範圍?(例如,倫敦在2021年推齣瞭超低排放區ULEZ,這是在擁堵收費基礎上進一步的環保措施)。 技術升級與創新: 如何利用新技術來提升收費效率和用戶體驗? 與城市其他交通政策的協同: 擁堵收費如何與其他交通管理措施,如公交優先、共享單車、自動駕駛技術等相結閤,共同塑造城市的未來交通格局? 對其他城市的啓示: 倫敦的經驗為其他城市在製定類似政策時提供瞭哪些藉鑒? 通過對政策效果與影響的全麵評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關於城市交通治理的真實圖景,展現政策的復雜性、動態性以及其所帶來的深遠改變。 五、結論:經驗的提煉與未來的啓示 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的實踐,為全球城市交通治理提供瞭寶貴且深刻的經驗。本書在對政策的誕生、設計、實施、效果及影響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之後,將在此基礎上,提煉齣其核心經驗,並展望其對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啓示。 1. 倫敦經驗的核心提煉 決心與領導力是關鍵: 任何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政策,都需要堅定的政治決心和強有力的領導力來推動,尤其是在麵對強大阻力時。 數據驅動與科學論證: 擁堵收費的成功,離不開前期紮實的科學研究和對各項數據的深入分析,以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公眾參與與利益平衡: 廣泛的公眾谘詢和對各方利益的充分考量,是政策獲得閤法性與社會接受度的重要途徑。盡管存在爭議,但開放的溝通和必要的妥協,能夠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 財政收支的良性循環: 將擁堵收費的收入,優先用於改善公共交通和支持綠色齣行,形成“收費-改善-吸引”的良性循環,是政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政策的動態調整與持續優化: 城市交通係統是不斷變化的,擁堵收費政策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優化,以應對新的挑戰和機遇。 與整體城市戰略相結閤: 擁堵收費並非孤立的交通政策,它需要與城市整體的經濟發展、環境目標、城市規劃等緊密結閤,纔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2. 對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啓示 擁堵收費並非終點,而是起點: 擁堵收費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工具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未來的城市交通治理,需要更加多元化、係統化的策略。 技術創新驅動交通變革: 自動駕駛、共享齣行、智能交通管理係統等新技術,將為城市交通帶來新的可能性,也對擁堵收費政策的實施和演變提齣新的要求。 齣行即服務(MaaS)的興起: 未來,人們的齣行將更加依賴於集成化的平颱,將多種交通方式進行優化組閤。擁堵收費政策需要考慮如何融入這一趨勢。 “零排放”交通的必然趨勢: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城市交通將加速嚮零排放邁進。未來的擁堵收費政策,可能需要與碳排放掛鈎,或者進一步激勵電動汽車和零排放車輛。 人本主義交通的迴歸: 城市不僅是交通的節點,更是生活的空間。未來的交通政策,將更加注重人的需求,打造更宜居、更人性化的城市環境。 國際閤作與經驗分享: 城市間的交通挑戰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國際閤作和經驗分享,可以加速新政策的創新和推廣。 本書的結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理解倫敦擁堵收費政策的意義,並思考其對於構建更加可持續、高效、宜居的未來城市交通的價值。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的思考和討論,共同探索城市交通的未來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給我的震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一個“係統”是如何被挑戰、被塑造、並最終發生改變的。我本以為會讀到一堆關於交通流量、碳排放、收入分配的數據分析,但作者卻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將擁堵收費置於倫敦這座城市長達數十年的交通演變史中來審視。我仿佛能聽到昔日馬車絡繹不絕的街道,看到蒸汽時代汽車初登舞颱的轟鳴,再到如今被睏在車流中的無奈。擁堵收費,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軸上,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節點,但它所牽扯齣的“政策”與“政治”的糾葛,卻足以讓人深思。作者沒有迴避政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和阻力,從最初的民眾反對,到後來的利益集團的博弈,再到政策效果的持續評估和調整,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故事性。我被書中對不同聲音的呈現所打動,那些支持者的遠見卓識,反對者的切膚之痛,以及政策製定者在兩者之間的艱難權衡,都讓我感受到瞭城市治理的復雜性與挑戰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項成功的交通政策,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優化,更是社會共識的凝聚、政治意願的體現,以及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反思。它像一部宏大的交響樂,不同音符的碰撞與交融,最終奏響瞭城市進步的樂章。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讀完之後,我腦海裏湧現齣的第一個想法是,這不僅僅是關於一項交通政策的討論,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城市發展、公共治理、民意博弈以及社會公平等諸多議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一個相對清晰的關於擁堵收費是如何誕生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瞭哪些阻礙、以及最終效果如何的敘述。然而,作者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將這項政策置於倫敦這座城市不斷演變的肌理之中來審視。我驚嘆於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梳理,從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擴張,到汽車時代的到來,再到如今的空氣汙染和空間擠壓,每一段曆史都與交通問題息息相關。擁堵收費並非憑空齣現,它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一係列矛盾纍積的必然産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和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人物故事,展現瞭政策製定者、交通規劃師、普通市民、以及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復雜互動。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倫敦的街頭,親眼見證著每一次政策的辯論、每一次抗議的發生,以及每一次妥協的達成。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項看似單純的交通管理措施,背後蘊含的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變遷,是不同社會群體利益的權衡,更是治理智慧的體現。對於任何一個關心城市發展、公共政策製定,或者隻是對倫敦這座城市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極其豐富的思考維度。它讓我明白,理解一項政策,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而需要深入其背後的曆史、社會和政治土壤。

評分

《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這本書,齣乎意料地讓我沉浸於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我原本以為會讀到關於擁堵收費技術層麵的論述,比如如何設定收費區域、如何收取費用、以及如何運用技術手段來監測。然而,作者將焦點完全放在瞭政策背後的“為什麼”和“誰說瞭算”上。他以一種極具批判性的眼光,剖析瞭擁堵收費從最初的一個“點子”到最終成為一項被廣泛討論乃至實施的政策,中間經曆的無數次搖擺、妥協和爭論。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界限模糊的探討所吸引。在擁堵收費的討論中,究竟誰的“利益”更應該被優先考慮?是那些飽受通勤之苦、呼吸著汙染空氣的市民?還是那些依賴汽車齣行、擔心成本增加的商戶和個體?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瞭這場辯論的多重維度,以及不同群體在麵對這一問題時所持的不同立場和邏輯。他深入挖掘瞭政策製定過程中的權力結構和話語權分配,讓我看到瞭“政治”如何在技術和經濟的錶象下,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項政策,不僅僅是理解它的規則,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反映齣的社會價值觀、利益取嚮,以及決策者所做齣的“艱難選擇”。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城市治理中永恒的張力和妥協。

評分

對於《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遠不止於對一項交通政策的簡單介紹。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將倫敦的擁堵收費問題,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但這個“剝繭”的過程,卻充滿瞭對城市發展脈絡、社會力量互動以及政治博弈的深刻洞察。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份關於收費標準、實施效果的詳盡報告,但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城市”、“治理”和“公共決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並沒有將擁堵收費視為一個孤立的技術問題,而是將其置於倫敦作為國際大都市所麵臨的空前壓力之下進行考察。那些關於空氣汙染、噪音擾民、以及通勤時間無限拉長的描述,讓我感同身受,仿佛置身於那個擁堵不堪的城市之中。更令人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政策的製定者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天使”,而是展現瞭他們在麵對各方利益、民意壓力以及技術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睏境。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從環保主義者到商業巨頭,從普通市民到交通官員——的描繪,都顯得異常生動和真實。這讓我明白,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推行,都必然伴隨著一場場無聲或有聲的“政治”較量,而最終的“政策”成果,往往是各方妥協與博弈的産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交通的書,它更像是一堂關於城市生存與發展的哲學課。

評分

讀罷《倫敦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與政治》,我的感受可謂是五味雜陳,但更多的是一種對城市治理復雜性的深刻體悟。這本書並非我想象中那種直白枯燥的政策分析報告,而更像是一部關於城市“解壓”的史詩。作者在字裏行間,將倫敦這座韆年古都所麵臨的交通睏境描繪得淋灕盡緻,那些擁擠不堪的街道、令人窒息的空氣、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經濟成本,如同畫捲一般在我腦海中展開。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擁堵收費簡單地視為一個技術性的解決方案,而是將其置於政治博弈和社會協商的宏大敘事中。每一次政策的推進,都伴隨著激烈的爭論,有支持者高舉環保和效率的大旗,也有反對者揮舞著經濟負擔和自由齣行的小旗。這些聲音,在書中交織碰撞,如同真實的辯論現場。作者對不同利益相關者——從政府官員到齣租車司機,從環保組織到商業團體——的描繪,都顯得尤為真實和細緻。我仿佛看到瞭他們為瞭各自的訴求而奔走呼號,看到瞭政策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下不斷調整和完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成功,都離不開精心的設計、有效的溝通,以及與公眾的持續互動。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收費”,更是關於“如何說服”、“如何共贏”。它讓我對“政治”在政策實施中的核心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城市治理的未來充滿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物流給力,優惠促銷,價格滿意!

評分

物流給力,優惠促銷,價格滿意!

評分

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