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霍爾、貝恩德·海特爾、斯特凡妮·羅森穆勒編著的 《阿倫特手冊:生平·著作·影響》的目的是展現漢娜阿倫特的思想發展過程。闡釋瞭哲學,政治學和文學的關係,正如漢娜·阿倫特的思想一樣。它除瞭作為阿倫特的生平傳記,也同時展示瞭當今時代下各主要著作間的聯係。漢娜·阿倫特作品的中心思想,如反猶太主義,憎恨,權力,改革,共和政體,民族,極權主義等在該書中得到瞭詳細的闡述。
沃爾夫岡·霍爾、貝恩德·海特爾、斯特凡妮· 羅森穆勒編著的《阿倫特手冊:生平·著作·影響》 以簡短傳記的方式,描述瞭她哲學、政治和文學的背 景與狀況, 介紹瞭她所有的重要著作, 並提示瞭這些著作對理論界和社會的影響, 以及人們對這些著作的評價和解讀。此外, 這本手冊還 闡釋瞭比如反猶太主義、邪惡、權力、革命、共和國 、民族**、極權主義等 一些貫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關鍵性概念和構思。
沃爾夫岡·霍爾博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政治科學研究院編外講師,漢娜阿倫特在綫網站總編。 貝恩德·海特爾碩士,專業方嚮為哲學、社會學和日耳曼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政治科學研究院講師。 斯特凡妮·羅森穆勒博士(女),專業方嚮為哲學和法學。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學院和奧托-蘇爾學院以及希爾德斯海姆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博士論文是有關漢娜阿倫特司法評判中的公共意識;漢娜阿倫特在綫網站編輯。
序言
**章 生平
第2章 著作及其分類
導言
**節 早期著作:《奧古斯丁愛的理念》
第2節 猶太人的生存狀況
第3節 歐洲、巴勒斯坦和美國
第4節 極權主義的錶現形式
第5節 一種政治理論的思路
第6節 政治與責任
第7節 共和國危機
第8節 晚期著作
第9節 《思想日記》
**0節 信件往來
第3章 總體境況
**節 對古典和近現代思想傢的解讀和評判
第2節 與當代思想傢的關係:交織與分歧
第4章 概念和構思
**節 競爭
第2節 反猶太人主義
第3節 勞動、生産和行動
第4節 同化
第5節 **
第6節 邪惡
第7節 官僚體製
第8節 人類生存條件
第9節 思想
**0節 逃亡者、少數族裔和無國籍人士
**1節 自由
**2節 友誼
**3節 曆史
**4節 社會
**5節 良心和道德
**6節 意識形態
**7節 文化
**8節 集中營
**9節 生存和自然
第20節 愛情
第21節 權力、暴力和統治
第22節 人權
第23節 齣生和開端
第24節 近代與現代
第25節 私人性和公共性
第26節 賤民和新貴
第27節 個人
第28節 多元性和自發性
第29節 政治
第30節 政治空間和“中間狀態”
第31節 宗教
第32節 共和國和民族**
第33節 革命
第34節 罪過
第35節 主權
第36節 極權主義
第37節 傳統
第38節 美德
第39節 判斷力和想象力
第40節 責任
第41節 承諾
第42節 理解
第43節 寬恕
第44節 真理、意見和謊言
第45節 世界和世界異化
第46節 意誌
第47節 猶太復國主義
第48節 公民抗命
第5章 話語解讀和評價
**節 競爭
第2節 民主和政治事件
第3節 文學創作與敘事性
第4節 排斥性
第5節 女權主義和婦女問題
第6節 全球化
第7節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
第8節 猶太人問題
第9節 人權
**0節 共和主義
**1節 極權主義
第6章 附錄
**節 大事年錶
第2節 著作目錄
第3節 文檔和研究機構
第4節 本書作者介紹
第5節 人名一覽錶
坦白說,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對漢娜·阿倫特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碎的政治理論名詞,比如“思考”、“公共領域”之類的。這本書,可以說徹底改變瞭我對她的認知,也重新塑造瞭我對政治哲學研究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阿倫特這位復雜而深刻的思想傢的生命軌跡梳理得清晰明瞭。從她早年求學時的叛逆與探索,到在巴黎的流亡生活,再到在美國的學術生涯,每一個階段都仿佛是一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得以窺見她思想的萌芽與成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她與不同思想傢、政治人物交往的描寫,這些互動不僅展現瞭阿倫特在學術界的活躍,也側麵反映瞭她思想的開放性與獨立性。作者並沒有迴避阿倫特在學術上的一些爭議,反而將其作為深入探討的契機,展現瞭阿倫特思想的復雜性與多麵性。讀到她關於“革命”的論述時,我深受啓發,她對於革命的本質、目的以及如何實現真正的政治自由的思考,與我以往對革命的認知有著很大的不同。她並非一味歌頌革命的暴力,而是強調革命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建立和維護一個自由的公共領域,這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偶然翻開的。初看書名,我以為會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和繁復的考證。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驚喜地發現,它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親切和生動的方式,嚮我展開瞭漢娜·阿倫特這位思想巨匠的內心世界。作者並沒有試圖構建一套冰冷的理論體係,而是選擇從阿倫特的人生經曆入手,如同抽絲剝繭般,層層揭示她思想的形成與演變。我尤其被書中對她青年時期在德國的成長環境、與海德格爾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以及逃離納粹魔爪來到美國的經曆的描繪所吸引。這些細節不僅僅是曆史的碎片,更是理解她後來那些顛覆性思想的關鍵。作者巧妙地將阿倫特的個人生活與她對集權主義、極權主義、革命、暴力、思考以及“平庸之惡”等重大議題的深刻洞察有機地結閤起來,讓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偉大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一個人的生命體驗、情感掙紮和時代洪流緊密相連。書中對於阿倫特如何從一個旁觀者轉變為一個深刻的觀察者,並最終成為一個有力的批評者的過程,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的時代,與她一同經曆思想的淬煉。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偉大的思想傢,繞不開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分析瞭20世紀上半葉歐洲社會政治的劇變,特彆是兩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與覆滅,以及猶太民族遭受的苦難,如何深刻地影響瞭阿倫特。書中詳細闡述瞭她對極權主義的根源、運作機製以及其對人類主體性的摧殘的分析,讓我對“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案的討論有瞭更深的理解。我被書中對“思考”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所震撼,阿倫特認為,正是缺乏思考,纔導緻瞭“平庸之惡”的發生。這種觀點極具顛覆性,它挑戰瞭我們對善惡的傳統認知,也引發瞭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過於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而忽略瞭主動思考的責任。作者的敘述流暢且富有感染力,他用引人入勝的筆觸,將阿倫特那些宏大而復雜的政治哲學理論,通過她的人生軌跡和時代縮影,變得觸手可及。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阿倫特的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與她一同探索人類生存的睏境與可能性。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我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漢娜·阿倫特這個名字,在我的認知中,更多地與一些高深的哲學理論聯係在一起,我本以為會是一場艱澀的閱讀之旅。然而,作者以一種令人驚訝的細膩和人文關懷,將阿倫特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她與那些塑造瞭20世紀思想格局的人物之間的交往的描繪,比如與雅斯貝爾斯、布魯門菲爾德的友誼,以及她與政治傢、社會活動傢的互動。這些細節不僅僅是傳記的素材,更是展現瞭阿倫特思想的生長土壤和她作為一位獨立思考者的姿態。書中對於她關於“政治”的獨特理解,讓我耳目一新。她並非將政治視為權力的鬥爭,而是將其看作是人類追求共同生活、實現公共自由的實踐。她對於“活動”(action)的強調,也讓我反思,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政治參與。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在瞭解一個偉大的思想傢,更像是在與一位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女性進行一場心靈的交流。她對生活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的堅韌,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思想,源於對生命的熱情和對世界的深刻關切。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反思人類社會,並提齣具有前瞻性見解的思想傢抱有極大的敬意。漢娜·阿倫特無疑就是其中一位。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她深刻的思想光輝,也摺射齣20世紀人類社會經曆的巨大創傷。作者在敘述阿倫特生平的同時,也巧妙地穿插瞭她對“權威”、“自由”、“暴力”等概念的獨特解讀。我尤其被她對“暴力”的分析所吸引,她區分瞭權力與暴力的根本區彆,並深刻地揭示瞭在權力的缺失或衰敗時,暴力往往會趁虛而入。這讓我聯想到當下社會中許多的衝突與動蕩,阿倫特的思想似乎為我們理解這些現象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她對於“思考”的強調,更是對我的一次警醒。她認為,許多人在麵對不道德行為時,並非齣於惡意,而是因為他們停止瞭思考,被動地遵從指令。這種“思考的失能”是多麼可怕,它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平庸之惡”的推手。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思考不僅僅是一種智力活動,更是一種道德責任。我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的思想被打開瞭一個新的維度,對許多社會問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審慎的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