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義得意弟子,集河北、山西形意之大成
《逝去的武林》重筆記述的武癡
徐皓峰作序推薦:“正視薛顛,應從此閤集開始。”
獨創“肩窩吐氣”“飛雲搖晃鏇”等練功秘法
數百幅薛顛拳照、步綫圖,一覽“有如鬼魅”之身法
《薛顛武學輯注》收入瞭民國時期著名形意拳傢薛顛先生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間齣版的《形意拳術講義》《象形拳法真詮》《靈空禪師點穴秘訣》三本著作,並附錄《少林內功秘傳》一部,共分為四冊齣版。薛顛對形意拳的貢獻是繼承和發揚,他的象形拳更是為形意拳獨闢蹊徑,他的幾部著作,是形意拳研究和學習者不可越過的經典。校注者王銀輝,專注研究形意拳三十餘年,對薛顛原作逐字解析,追加動作說明,並糾正瞭民國原版點斷、排字的錯誤,全麵掃清瞭閱讀障礙。
薛顛(1887—1953年),字國興,號頁真子,河北束鹿縣(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民國時期的武學大傢。青年時曾師從李存義、薛振剛、李振邦,學習形意拳。中年時訪得五颱山的靈空禪師,學習象形術。迴到河北後,薛顛創立象形拳法,並結閤山西與河北兩種形意拳流派,使形意拳另闢蹊徑而得到發展。
薛顛主持天津縣國術館教務時,在練功和教學之餘,勤於著述,將武術絕學形之於文字。其武學著作對形意拳、象形術的拳理、拳法進行瞭係統詳細的講解,將各種內外功、傷科治法和秘方和盤托齣。其文筆力雄健,自信十足,分析、論述精闢老到,直指要害,有獨特的語言風格,錶現齣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高超的功夫水平,是寶貴的文化遺産。
聽二姥爺(李仲軒)說薛顛生平,感慨他武功蓋世卻命運多舛,二姥爺說,你多愁善感是你的事,跟薛顛沒關係,戲颱上的人物都是忽亨忽滅的命,既上瞭戲颱,就是要忽亨忽滅。
——徐皓峰
今束鹿薛君以國術之名傢,闡師傳之秘奧,編為講義,解以詳圖,俾學者得以研究科學之方法,領悟其中之妙用,較諸般刺蜜諦之譯《易筋經》與夫前人之著《內功圖說》者,亦何多讓!
——傅作義
學者因意以求形,因形以示意,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斯可以為老斫輪矣。
——曹錕
《形意拳術講義上編》
第一章
第一節 五行名稱
第二節 形體閤一
第三節 拳經解釋
第二章
第一節 初學入門規矩
第二節 練習三害
第三節 呼吸閤道
第四節 三步功夫
第五節 靈通三性
第六節 六閤為一
……
五行拳術
第一章 劈拳講義
第二章 崩拳講義
第三章 躦拳講義
第四章 炮拳講義
第五章 橫拳講義
第六章 五行閤一進退連環拳講義
第七章 五行生剋拳術講義
……
《形意拳術講義下編》
第一章 龍形講義
第二章 虎形講義
第三章 猴形講義
第四章 馬形講義
第五章 鼉形講義
第六章 雞形講義
第七章 鷂形講義
第八章 燕形講義
第九章 蛇形講義
第十章 鶻形講義
第十一章 鷹形講義
第十二章 熊形講義
《象形拳法真詮》
總綱
緒言
第一章
第一節 武藝道藝分論
第二節 初學規矩
第三節 初學三害
第四節 樁法慢練入道
第五節 三層道理
第六節 三步工夫
第七節 三種練法
第二章 九要
第一節 三弓
第二節 三垂
第三節 三扣
第四節 三圓
第五節 三頂
第六節 三擺
第七節 三挺
第八節 三抱
第九節 起躦落翻要義
……
象形拳法真詮上編
先後天八卦閤一圖
第一章 震卦龍象會真
第二章 兌卦虎象會真
第三章 坎卦馬象會真
第四章 離卦牛象會真
第五章 乾卦象象會真
第六章 艮卦獅象會真
第七章 巽卦熊象會真
第八章 坤卦猿象會真
……
《靈空禪師點穴秘訣》
第三章 猴形講義
猴者,最靈巧之物[1]也,性屬陰土,取身內屬脾,為心源[2]。其性能有縱山跳澗飛身之靈,有恍閃變化不測之巧。在拳用其形,故取名為猴形。以拳勢言之,有封猴掛印[3]之精,有偷桃獻果之奇,有上樹之巧,有墜枝之力,輾轉挪移,神機莫測之妙。以形中最靈巧者,莫過於猴之為物也。故曰:
不是飛仙體自輕, 若閃若電令人驚。
看他一身無定勢, 縱山跳澗一片靈。
然練時,其拳形和,則身體輕便快利,鏇轉如風。拳形不和,則心內凝滯,而身亦不能靈通矣。
此形之運用,與各形勢不同,手、步法,是一陰一陽,一反一正,先練為陰,迴演為陽[4]。步法一步、二步、三步鏇轉身法。學者於此形,切不可忽略焉。
[1]物——動物。
[2]心源——“心猿”的諧音,成語:心猿意馬。此處意為,練猴形拳,能使人心靈。
[3]封猴掛印——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內容為猴子攀上楓樹摘取掛在樹上的印。“楓”是“封”的諧音,“猴”是“侯”的諧音,此圖案隱喻“高升”的意思。猴形拳的“封猴掛印”是抓臉,在對方臉上留下印痕。
[4]先練為陰,迴演為陽。——猴形拳套路整個一個來迴,往迴打與往齣打的同名拳勢,都是左右相反的。
[5]步法一步、二步、三步鏇轉身法。——猴形拳還有一組特色拳法,就是連進三步,第三步時捋手踢腿接360°轉身,然後繼續往前打去。
發憤著書(徐皓峰代序)
——2001年薛顛武學再現事件追記
庚子年(1900年)前,文化階層約占全國人口的4%,那時看四書五經,識字便是知理,不是文盲,就是一定是文化人。
庚子年後,廢瞭四書五經,識字人日眾,但文化階層仍是4%,並無提高,歐美日學術汪洋灌入,錯綜復雜,難以辨析,文化門坎變高,識字不等於知理瞭。
在四書五經不再作為文化標準的時代,有些民眾還認老理,齣現一種奇特現象:有的人幾乎是文盲,但接觸他的人都認為他很有文化。民國武術傢唐維祿近乎文盲,尚雲祥將將能看報紙,憑著認識不多的字,半猜著看,如同中國人在日本街頭能看懂告示牌的狀況(日文裏有漢字)。
在新派人和老派人裏,識字都不是文化的標準瞭,老派人看,你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還是傳統的,就是有文化瞭。唐維祿和尚雲祥均被認為是比大學教授還文雅的人。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拿自己已有的訓練經驗去對照書中的描述,發現作者對於拳理的理解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招式層麵,進入到瞭對人體運動規律的深刻洞察。書中對於一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比如“蓄勁”與“發勁”的瞬間轉換,是如何在身體的特定結構下實現的,進行瞭非常詳盡的分析。這種分析並非停留在文字層麵,而是結閤瞭對人體骨架和力學傳導的理解。此外,作者在講解某些復雜手法時,會插入一些非常精煉的口訣或比喻,這些比喻往往非常形象,能瞬間點破睏惑已久的癥結。例如,書中對“掤勁”的描述,就用到瞭一個我以前從未聽過的比喻,一下子讓我對這種被視為形意拳核心的勁力有瞭更立體的認知。這錶明作者在整理這些經驗時,是下過一番苦功的,不僅是記錄前人的教誨,更有自己獨特的參悟和提煉,使內容更具生命力和指導性。
評分這本書在細節處的考究,真正體現瞭“輯注”二字的份量,它似乎是一個集大成的整理工作,而非隨意的筆記集閤。我注意到,在闡述某些技術要領時,作者不僅僅給齣一種標準答案,還會旁及其他流派或早期的不同練法,並分析其利弊,這種多角度的審視,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它處理曆史遺留的爭議點時非常謹慎和客觀,沒有強行將所有流派融閤成一個“標準”,而是尊重瞭不同體係的閤理性,這在武術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讀者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能領悟到尊重傳統、審慎對待知識的態度。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完成瞭一次係統性的武學梳理,不僅學到瞭具體的拳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認知層麵也得到瞭一次提升,明白瞭一套完整的武學體係是如何構建和傳承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展現齣瞭一種極高的邏輯性和遞進性,絕非簡單的招式堆砌。它似乎遵循著一個非常嚴格的教學大綱,從基礎的樁功要求到具體的技法展開,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紮實的基礎上。我發現作者在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或者一套拳架時,往往會先迴顧之前學過的原理,然後纔將新內容嵌入進去,這使得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強,不易遺忘。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對“意”與“形”關係的闡述,不是簡單地將意念附著於動作之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特定發力狀態下,意念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引導氣血流動的。書中對“整勁”的描述,更是循序漸進,從身體的局部協調,逐步擴展到全身的配閤,最終達到一種整體發力的效果,這種由小及大的教學思路,極大地幫助學習者理清瞭習武的脈絡。這種精心設計的學習路徑,讓人感覺到作者不僅精通武學,更懂得如何教授武學,體現瞭深厚的教學經驗。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直白”的敘述風格所吸引。作者似乎完全拋棄瞭許多傳統武學著作中那種故弄玄虛、晦澀難懂的“玄學”錶達方式,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接近於口語傳授的記錄手法。讀起來,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老到的老拳師,正坐在你麵前,不緊不慢地為你分解每一個套路和勁力的運用。這種清晰度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對內傢拳理接觸不多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沒有過多渲染“氣沉丹田”之類的抽象概念,而是將勁力的運行路徑,如何通過身體的轉換來實現,描述得非常具象化。比如,在講解某個轉換動作時,作者會細緻地描述到骨骼的相對位置、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可以被感知和訓練的部分。這種務實的態度,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使得那些原本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武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這是我閱讀此書最驚喜的一點,它真正做到瞭將理論落地到實踐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給人一種沉穩、厚重的感覺,這與它所承載的內容氣質相當契閤。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不張揚卻透露齣一種曆史的滄桑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質量也挑不齣什麼毛病,觸感細膩,墨色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訂工藝的處理得當,使得整本書可以平攤在桌麵上,這對於習武者來說非常重要,畢竟在練習過程中,總會有需要隨時查閱書本的時刻。我特彆留意瞭版式設計,圖文的排布疏密得當,很多關鍵動作的分解圖,不僅清晰銳利,而且注釋的位置也安排得十分閤理,不會和正文混在一起,讓人産生閱讀上的障礙。總的來說,從外在的物理感受上,這本書已經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瞭極佳的心理基礎,它散發齣一種“值得信賴”的氣場,讓人感覺自己手裏拿的不是一般的武術教材,而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工具書。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往往是判斷一本武學著作是否真正用心對待傳統的體現,也讓我對後續的內文質量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