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颠武学辑注—形意拳术讲义下编

薛颠武学辑注—形意拳术讲义下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颠 著,王银辉 注
图书标签:
  • 形意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拳术
  • 薛颠
  • 武学
  • 中国武术
  • 技击
  • 兵器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4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4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李存义得意弟子,集河北、山西形意之大成

《逝去的武林》重笔记述的武痴

徐皓峰作序推荐:“正视薛颠,应从此合集开始。”

独创“肩窝吐气”“飞云摇晃旋”等练功秘法

数百幅薛颠拳照、步线图,一览“有如鬼魅”之身法


内容简介

《薛颠武学辑注》收入了民国时期著名形意拳家薛颠先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间出版的《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诠》《灵空禅师点穴秘诀》三本著作,并附录《少林内功秘传》一部,共分为四册出版。薛颠对形意拳的贡献是继承和发扬,他的象形拳更是为形意拳独辟蹊径,他的几部著作,是形意拳研究和学习者不可越过的经典。校注者王银辉,专注研究形意拳三十余年,对薛颠原作逐字解析,追加动作说明,并纠正了民国原版点断、排字的错误,全面扫清了阅读障碍。

作者简介

薛颠(1887—1953年),字国兴,号页真子,河北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民国时期的武学大家。青年时曾师从李存义、薛振刚、李振邦,学习形意拳。中年时访得五台山的灵空禅师,学习象形术。回到河北后,薛颠创立象形拳法,并结合山西与河北两种形意拳流派,使形意拳另辟蹊径而得到发展。

薛颠主持天津县国术馆教务时,在练功和教学之余,勤于著述,将武术绝学形之于文字。其武学著作对形意拳、象形术的拳理、拳法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讲解,将各种内外功、伤科治法和秘方和盘托出。其文笔力雄健,自信十足,分析、论述精辟老到,直指要害,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功夫水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听二姥爷(李仲轩)说薛颠生平,感慨他武功盖世却命运多舛,二姥爷说,你多愁善感是你的事,跟薛颠没关系,戏台上的人物都是忽亨忽灭的命,既上了戏台,就是要忽亨忽灭。

——徐皓峰

今束鹿薛君以国术之名家,阐师传之秘奥,编为讲义,解以详图,俾学者得以研究科学之方法,领悟其中之妙用,较诸般刺蜜谛之译《易筋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者,亦何多让!

——傅作义

学者因意以求形,因形以示意,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斯可以为老斫轮矣。

——曹锟


目录

《形意拳术讲义上编》

第一章

第一节 五行名称

第二节 形体合一

第三节 拳经解释

第二章

第一节 初学入门规矩

第二节 练习三害

第三节 呼吸合道

第四节 三步功夫

第五节 灵通三性

第六节 六合为一

……

五行拳术

第一章 劈拳讲义

第二章 崩拳讲义

第三章 躜拳讲义

第四章 炮拳讲义

第五章 横拳讲义

第六章 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讲义

第七章 五行生克拳术讲义

……


《形意拳术讲义下编》

第一章 龙形讲义

第二章 虎形讲义

第三章 猴形讲义

第四章 马形讲义

第五章 鼍形讲义

第六章 鸡形讲义

第七章 鹞形讲义

第八章 燕形讲义

第九章 蛇形讲义

第十章 鹘形讲义

第十一章 鹰形讲义

第十二章 熊形讲义


《象形拳法真诠》

总纲

绪言

第一章

第一节 武艺道艺分论

第二节 初学规矩

第三节 初学三害

第四节 桩法慢练入道

第五节 三层道理

第六节 三步工夫

第七节 三种练法

第二章 九要

第一节 三弓

第二节 三垂

第三节 三扣

第四节 三圆

第五节 三顶

第六节 三摆

第七节 三挺

第八节 三抱

第九节 起躜落翻要义

……

象形拳法真诠上编

先后天八卦合一图

第一章 震卦龙象会真

第二章 兑卦虎象会真

第三章 坎卦马象会真

第四章 离卦牛象会真

第五章 乾卦象象会真

第六章 艮卦狮象会真

第七章 巽卦熊象会真

第八章 坤卦猿象会真

……


《灵空禅师点穴秘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猴形讲义

  猴者,最灵巧之物[1]也,性属阴土,取身内属脾,为心源[2]。其性能有纵山跳涧飞身之灵,有恍闪变化不测之巧。在拳用其形,故取名为猴形。以拳势言之,有封猴挂印[3]之精,有偷桃献果之奇,有上树之巧,有坠枝之力,辗转挪移,神机莫测之妙。以形中最灵巧者,莫过于猴之为物也。故曰:

不是飞仙体自轻, 若闪若电令人惊。

看他一身无定势, 纵山跳涧一片灵。

然练时,其拳形和,则身体轻便快利,旋转如风。拳形不和,则心内凝滞,而身亦不能灵通矣。

此形之运用,与各形势不同,手、步法,是一阴一阳,一反一正,先练为阴,回演为阳[4]。步法一步、二步、三步旋转身法。学者于此形,切不可忽略焉。


[1]物——动物。

[2]心源——“心猿”的谐音,成语:心猿意马。此处意为,练猴形拳,能使人心灵。

[3]封猴挂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内容为猴子攀上枫树摘取挂在树上的印。“枫”是“封”的谐音,“猴”是“侯”的谐音,此图案隐喻“高升”的意思。猴形拳的“封猴挂印”是抓脸,在对方脸上留下印痕。

[4]先练为阴,回演为阳。——猴形拳套路整个一个来回,往回打与往出打的同名拳势,都是左右相反的。

[5]步法一步、二步、三步旋转身法。——猴形拳还有一组特色拳法,就是连进三步,第三步时捋手踢腿接360°转身,然后继续往前打去。


前言/序言

发愤著书(徐皓峰代序)

——2001年薛颠武学再现事件追记


庚子年(1900年)前,文化阶层约占全国人口的4%,那时看四书五经,识字便是知理,不是文盲,就是一定是文化人。

庚子年后,废了四书五经,识字人日众,但文化阶层仍是4%,并无提高,欧美日学术汪洋灌入,错综复杂,难以辨析,文化门坎变高,识字不等于知理了。

在四书五经不再作为文化标准的时代,有些民众还认老理,出现一种奇特现象:有的人几乎是文盲,但接触他的人都认为他很有文化。民国武术家唐维禄近乎文盲,尚云祥将将能看报纸,凭着认识不多的字,半猜着看,如同中国人在日本街头能看懂告示牌的状况(日文里有汉字)。

在新派人和老派人里,识字都不是文化的标准了,老派人看,你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就是有文化了。唐维禄和尚云祥均被认为是比大学教授还文雅的人。



《形意拳术讲义下编》—— 技击精髓与心意合一的深度探析 《薛颠武学辑注—形意拳术讲义下编》并非一本孤立的武术秘籍,而是承载着深厚武学思想,对形意拳这一中华传统内家拳术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的阐释。其下编内容,更是将形意拳的技击之道推向了更为精微、更为实用的层面,强调心意与形体的契合,技法与原理的统一,旨在引导习练者领悟形意拳的真正奥秘,臻至炉火纯青之境。 一、 上承内丹,下启实战:形意拳的真谛 形意拳,以其“理直气和,形神合一”的独特风格,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它并非仅仅是外在动作的模仿,更强调内在精神的修炼,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最终达到“我武惟扬”的至高境界。 《形意拳术讲义下编》在继承了上编关于形意拳基本理论、五行、十二形等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更为核心的技击运用。它不再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将理论付诸实践,深入剖析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劲力的发力机制,以及在实战中如何灵活变通、克敌制胜。 二、 五行之变,十二形之妙:实战中的灵动运用 形意拳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形(龙、虎、熊、猴、鸡、鹞、燕、蛇、骉、鹰、髓、狸)并非简单的象形模仿,而是蕴含着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体发力的不同模式。 下编将五行之“生克制化”和十二形之“神态气势”在实战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例如: 五行相生相克在攻防中的体现: 土生金,木克土,火克金,水克火,金克木。在实战中,对手的出招便如同五行中的某一种力量,而我方的应对则需要根据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彼之长,克彼之短,或者以我之优势,转化为更强的进攻。例如,当对手如“火”一般迅猛扑来时,我方可如“水”一般以柔化解,再寻机发出“金”一般的凌厉反击。 十二形在技击中的具体招法: 龙形: 变化莫测,如龙游浅水,时而藏匿,时而腾跃。在实战中,表现为身法的灵活转换,忽左忽右,忽进忽退,让对手难以捉摸。同时,龙形也蕴含着“螺旋劲”,使招式具有穿透力。 虎形: 勇猛刚烈,如猛虎扑食。在实战中,体现为势大力沉的劈、崩、撞等劲力,直取要害,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熊形: 沉稳厚重,如熊掌开碑。在实战中,强调根基稳固,重心沉稳,以“熊膀熊背”的力量,在近身缠斗中发挥巨大作用,具有极强的抗击打能力。 猴形: 灵巧敏捷,如猴子跳跃。在实战中,体现在身法的闪躲、跳跃,以及快速的近身攻防,善于利用对手的空档进行突袭。 鸡形: 独立不移,锐利啄击。在实战中,强调单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突然而凌厉的啄、顶等攻击,精准打击对手的薄弱之处。 鹞形: 鹰击长空,俯冲而下。在实战中,表现为出招迅猛,如鹞子盘旋后突然俯冲,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攻击力。 燕形: 凌空而起,展翅翱翔。在实战中,多体现在跳跃、腾挪以及发力时的舒展,如燕子穿柳,飘忽不定,难以捕捉。 蛇形: 蜿蜒曲折,伺机而动。在实战中,表现为身法的缠绕、拧转,如蛇形攻击,迂回曲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突然性。 骉形: 奔跑疾驰,气势磅礴。在实战中,强调步伐的连贯和速度,如战马奔腾,势不可挡。 鹰形: 锐利如钩,抓拿摔投。在实战中,体现了手臂的擒拿、摔打技术,以及捕捉对手动作的精准性。 髓形: 沉稳内敛,以静制动。在实战中,强调内劲的积蓄与爆发,如深埋地下的泉水,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狸形: 狡黠敏锐,伺机而动。在实战中,表现为灵活的步法和出其不意的攻击,如黄鼠狼过河,悄无声息,却能迅雷不及掩耳。 下编将这些“形”的精髓,融汇于具体的攻防技法之中,讲解如何将“十二形”的特点,在实战中自然流露,达到“形意皆备,心意相通”的境界。 三、 心意合一:内在修炼的升华 形意拳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便是“心意合一”。《形意拳术讲义下编》对这一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它强调,武术的精髓并非仅仅在于外在的招式,更在于内在的心意。 意念的引导: 习练者需要通过意念,将自己的精神力量与身体的动作融为一体。在出招时,意念要集中,要能“意在先,身随之”,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动作。例如,在使用“崩拳”时,意念要想着将对手击飞,这样才能发出真正的“崩”劲。 精神的统一: 形意拳讲究“神领形”,即精神指导身体的运动。下编会详细讲解如何培养“精、气、神”的饱满充盈,如何在实战中保持镇定自若,不为外物所扰,做到“心如止水”,从而将内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八要”的实践: 形意拳的核心“八要”(头直、身灵、手不离 the front,脚不离 the back,眼随手,身随步,气不滞,意不乱)在下编中将得到更具体的实践性讲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口诀,而是贯穿于每一个招式的训练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将“八要”融入身体的本能反应。 四、 劲力解析与发力技巧 形意拳的劲力,以其刚猛、直接、穿透力强而著称。下编将对形意拳的各种劲力进行详细的解析,并指导习练者如何有效地发出这些劲力。 崩、劈、钻、炮、横: 形意拳的五种基本劲力,在下编中会深入剖析其发力原理,以及在不同攻防情境下的运用。 崩劲: 强调“节节贯串”,如同弓弦绷紧后瞬间释放,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如“崩拳”。 劈劲: 强调“沉肩坠肘”,如同开山劈石,具有强大的下压和穿透力,如“劈拳”。 钻劲: 强调“身法拧转”,如“钻拳”,具有极强的穿透和向上钻击的力量。 炮劲: 强调“团身抖发”,如“炮拳”,力量集中且爆发迅速,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横劲: 强调“腰马合一”,如“横拳”,具有横向的撕扯和推击力量。 “浑元力”的培养: 形意拳强调“浑元一气”,即全身力量的协调统一。下编会指导习练者如何通过特定的桩功和练习方法,将分散的身体力量凝聚成一股,从而发出整体性的“浑元力”。 实战发力技巧: 讲解如何借力打力,如何利用身体的转动、腰马的配合,以及“根、梢、节”的协调,发出具有穿透力的劲力。例如,在防守时如何卸力,在反击时如何借力,如何通过微小的动作引发巨大的力量。 五、 步法与身法的精妙结合 形意拳的步法和身法是其技击的灵魂。下编将深入探讨步法与身法如何在实战中相互配合,实现“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进退步法: 讲解“进退步”的核心要领,以及如何在实战中做到“进如疾风,退如磐石”。 拧转与折叠: 形意拳的身法强调“拧转”和“折叠”,通过身体的微小变化,实现闪躲、进退、以及劲力的传递。下编会详细解析这些身法动作的要领,以及如何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吞吐沉浮”: 形意拳的步法和身法还讲究“吞吐沉浮”,即身体随着劲力的变化而产生的起伏和虚实转换,这能让习练者在攻防转换中更加灵活自如。 六、 桩功与对练的实践指导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能力。《形意拳术讲义下编》会将更多的篇幅用于指导习练者进行桩功和对练。 桩功的重要性: 强调桩功是形意拳内外兼修的基础,是培养内劲、稳定根基的关键。下编会讲解不同桩功(如三体式、五行桩等)的练习方法、要领以及在实战中的作用。 对练的意义: 对练是检验和提升技击能力的重要途径。下编会提供具体的对练方法和内容,指导习练者如何通过对练,熟悉攻防套路,培养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如何运用所学技法克敌制胜。 实战技法演练: 结合五行、十二形、劲力等理论,讲解具体的攻防技法演练,例如如何应对对手的劈、崩、炮等攻击,如何运用形意拳的招式进行反击。 七、 总结与升华 《形意拳术讲义下编》并非止步于招式的传授,更在于引导习练者领悟形意拳的内在精髓,将武术的训练融入日常生活的修炼之中。通过对下编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习练者将能够: 提升技击能力: 掌握形意拳更高级的技击技巧,在实战中能够运用自如,克敌制胜。 增强身心健康: 通过内劲的培养和意念的锻炼,达到身心协调,精力充沛,延年益寿。 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深刻理解形意拳所蕴含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武术做出贡献。 总之,《薛颠武学辑注—形意拳术讲义下编》是一部集理论、实践、心法于一体的形意拳经典著作。它以严谨的逻辑,精辟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形意拳的技击精髓,是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和武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引领我们深入探究形意拳的奥秘,将形意拳的“形”与“意”真正合二为一,达到“技可近乎道”的崇高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直白”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完全抛弃了许多传统武学著作中那种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的“玄学”表达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接近于口语传授的记录手法。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经验老到的老拳师,正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地为你分解每一个套路和劲力的运用。这种清晰度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对内家拳理接触不多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过多渲染“气沉丹田”之类的抽象概念,而是将劲力的运行路径,如何通过身体的转换来实现,描述得非常具象化。比如,在讲解某个转换动作时,作者会细致地描述到骨骼的相对位置、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可以被感知和训练的部分。这种务实的态度,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使得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武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这是我阅读此书最惊喜的一点,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落地到实践层面。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的考究,真正体现了“辑注”二字的份量,它似乎是一个集大成的整理工作,而非随意的笔记集合。我注意到,在阐述某些技术要领时,作者不仅仅给出一种标准答案,还会旁及其他流派或早期的不同练法,并分析其利弊,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它处理历史遗留的争议点时非常谨慎和客观,没有强行将所有流派融合成一个“标准”,而是尊重了不同体系的合理性,这在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尊重传统、审慎对待知识的态度。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武学梳理,不仅学到了具体的拳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认知层面也得到了一次提升,明白了一套完整的武学体系是如何构建和传承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逻辑性和递进性,绝非简单的招式堆砌。它似乎遵循着一个非常严格的教学大纲,从基础的桩功要求到具体的技法展开,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扎实的基础上。我发现作者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者一套拳架时,往往会先回顾之前学过的原理,然后才将新内容嵌入进去,这使得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不易遗忘。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意”与“形”关系的阐述,不是简单地将意念附着于动作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发力状态下,意念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引导气血流动的。书中对“整劲”的描述,更是循序渐进,从身体的局部协调,逐步扩展到全身的配合,最终达到一种整体发力的效果,这种由小及大的教学思路,极大地帮助学习者理清了习武的脉络。这种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让人感觉到作者不仅精通武学,更懂得如何教授武学,体现了深厚的教学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这与它所承载的内容气质相当契合。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不张扬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触感细腻,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的处理得当,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习武者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在练习过程中,总会有需要随时查阅书本的时刻。我特别留意了版式设计,图文的排布疏密得当,很多关键动作的分解图,不仅清晰锐利,而且注释的位置也安排得十分合理,不会和正文混在一起,让人产生阅读上的障碍。总的来说,从外在的物理感受上,这本书已经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极佳的心理基础,它散发出一种“值得信赖”的气场,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般的武术教材,而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是判断一本武学著作是否真正用心对待传统的体现,也让我对后续的内文质量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拿自己已有的训练经验去对照书中的描述,发现作者对于拳理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招式层面,进入到了对人体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蓄劲”与“发劲”的瞬间转换,是如何在身体的特定结构下实现的,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这种分析并非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结合了对人体骨架和力学传导的理解。此外,作者在讲解某些复杂手法时,会插入一些非常精炼的口诀或比喻,这些比喻往往非常形象,能瞬间点破困惑已久的症结。例如,书中对“掤劲”的描述,就用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比喻,一下子让我对这种被视为形意拳核心的劲力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表明作者在整理这些经验时,是下过一番苦功的,不仅是记录前人的教诲,更有自己独特的参悟和提炼,使内容更具生命力和指导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