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信息提取及地質解譯

遙感信息提取及地質解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玲,楊軍錄,陳勁鬆 著
圖書標籤:
  • 遙感
  • 地質
  • 地質解譯
  • 信息提取
  • 遙感應用
  • 地球科學
  • GIS
  • 圖像處理
  • 資源調查
  • 環境監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85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517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276
字數:3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通過對不同空間分辨率和波譜分辨率的遙感數據預處理、圖像融閤技術和信息提取技術的研究,增強遙感信息提取和遙感解譯的準確性。用多種方法從遙感數據中提取研究區內的地質構造、岩性、地層等信息,以"剔除乾擾要素+增強蝕變弱信息+分級提取"的方法,提齣礦化蝕變信息提取技術。通過對機載高光譜數據處理研究,提取高光譜遙感礦化蝕變信息,通過多元信息融閤,結閤研究區地質背景,應用綜閤平颱進行成礦預測分析,預測成礦靶區,同時得齣研究區重要的遙感找礦模式。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遙感技術在地學中的應用進展 1
1.2 遙感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3
1.3 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綫 4
1.4 小結 6
第2章 遙感信息提取及遙感地質解譯常用數據源 7
2.1 Landsat衛星數據 7
2.1.1 Landsat衛星數據簡介 7
2.1.2 産品特徵及應用範圍 7
2.2 Terra衛星ASTER數據 9
2.2.1 ASTER 數據簡介 9
2.2.2 産品特徵及其應用範圍 10
2.3 資源三號測繪衛星(ZY-3) 11
2.3.1 資源三號測繪衛星(ZY-3)數據簡介 11
2.3.2 産品特徵及其應用範圍 11
2.4 國産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高分Ⅰ號 12
2.4.1 高分Ⅰ號數據簡介 12
2.4.2 産品特徵及其應用範圍 13
2.5 國産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高分Ⅱ號 14
2.5.1 高分Ⅱ號數據簡介 14
2.5.2 産品特徵及其應用範圍 15
2.6 高分辨率衛星WorldView-2 17
2.6.1 WorldView-2數據簡介 17
2.6.2 産品特徵及其應用範圍 17
2.7 QuickBird衛星 18
2.7.1 數據簡介 18
2.7.2 産品特徵及其應用範圍 18
2.8 機載高光譜數據 20
2.8.1 CASI/SASI成像光譜儀性能參數 20
2.8.2 機載高光譜技術應用的特點及地質應用的關鍵點 21
2.9 小結 24
第3章 遙感影像預處理及影像製圖 25
3.1 遙感影像幾何校正 25
3.1.1 地麵控製點的選取與多項式校正模型 25
3.1.2 影像重采樣 26
3.2 遙感影像輻射校正 26
3.3 遙感圖像處理及影像製圖 27
3.3.1 遙感圖像融閤及增強 27
3.3.2 圖像鑲嵌 28
3.4 小結 30
第4章 新疆阿吾拉勒成礦帶鐵礦化蝕變信息提取及遙感地質解譯 31
4.1 研究區概況 31
4.2 研究區遙感影像預處理 32
4.2.1 研究區遙感影像幾何校正 32
4.2.2 研究區遙感影像輻射校正 35
4.2.3 地形對輻射校正的影響 40
4.2.4 研究區地形輻射校正 45
4.3 遙感影像成礦構造信息的提取與分析 59
4.3.1 遙感影像成礦構造概述 59
4.3.2 成礦構造信息提取 60
4.4 遙感蝕變信息提取與研究區蝕變礦物光譜特徵研究 65
4.4.1 礦物反射光譜原理 65
4.4.2 礦物反射波譜的影響因素 66
4.4.3 岩石的反射波譜特徵 67
4.4.4 研究區岩礦光譜特徵 68
4.4.5 麵嚮對象的岩性解譯 74
4.5 鐵礦化蝕變信息增強方法研究 79
4.5.1 ETM+與ASTER數據光譜特徵分析 79
4.5.2 遙感影像蝕變乾擾因素剔除處理 86
4.5.3 鐵礦化蝕變信息增強方法 94
4.6 鐵礦化蝕變信息分級提取方法研究 101
4.6.1 分級提取方法概述 101
4.6.2 分級提取方法研究 102
4.6.3 研究區蝕變分級提取研究 106
4.7 鐵礦化蝕變信息異常後處理及成礦預測 115
4.7.1 鐵礦化蝕變信息的篩選 115
4.7.2 遙感綜閤信息分析應用 125
4.8 小結 129
第5章 內濛古浩堯爾忽洞地區金成礦遙感地質解譯 131
5.1 研究區概況 131
5.1.1 研究區地理特徵 131
5.1.2 研究區地質特徵 131
5.2 研究區遙感影像預處理 134
5.2.1 Landsat 8影像預處理 134
5.2.2 資源三號測繪衛星高分辨率影像預處理 139
5.2.3 地質圖處理 145
5.3 研究區遙感地質解譯 145
5.3.1 地貌水係解譯 145
5.3.2 地層解譯 147
5.3.3 構造解譯 148
5.3.4 水係與構造的關係研究 159
5.3.5 地質構造與成礦關係研究 160
5.4 遙感影像分類 162
5.4.1 基於像元的遙感影像分類方法 162
5.4.2 麵嚮對象的遙感影像分類方法 162
5.4.3 遙感影像預處理 169
5.4.4 紋理特徵提取 173
5.4.5 遙感影像分類實驗 176
5.4.6 麵嚮對象方法與基於像元方法比較 184
5.5 小結 184
第6章 新疆阿捨勒銅鋅礦區及外圍遙感地質解譯 186
6.1 研究區概況 186
6.1.1 區域地質背景 186
6.1.2 礦區地質特徵 189
6.2 遙感影像預處理 190
6.3 構造解譯 190
6.3.1 斷裂構造 190
6.3.2 環形構造 192
6.3.3 構造解譯 194
6.4 地層解譯 195
6.5 小結 197
第7章 機載高光譜數據處理與應用 198
7.1 研究區概況 198
7.1.1 地質概況 198
7.1.2 工作區礦産地質特徵 201
7.2 機載高光譜數據的獲取 204
7.2.1 CASI/SASI成像光譜儀的實驗室定標 204
7.2.2 儀器設備與安裝測試 205
7.2.3 飛行計劃及技術參數確定 205
7.2.4 數據獲取 206
7.3 研究區數據預處理 207
7.3.1 係統輻射校正 207
7.3.2 幾何校正 207
7.3.3 反射光譜重建 207
7.4 蝕變礦物信息提取 208
7.4.1 影像端元光譜提取+相似性識彆方法 209
7.4.2 光譜吸收特徵提取與相似度計算方法 212
7.5 地麵光譜測量與光譜分析 214
7.5.1 光譜測量儀器的技術參數 214
7.5.2 岩礦光譜數據采集 215
7.5.3 岩礦光譜數據分析原理 218
7.5.4 光譜測量質量評述 223
7.6 工作區蝕變礦物光譜特徵研究與高光譜異常驗證 232
7.6.1 岩礦光譜測量分析 232
7.6.2 航空高光譜遙感異常地麵驗證 242
7.6.3 熱液蝕變礦物光譜規律總結 253
7.7 小結 254
參考文獻 256
附錄 遙感信息提取及遙感地質解譯常用數據源參數錶 259

精彩書摘

  《遙感信息提取及地質解譯》:
  (3)礦區處在瑪爾卡庫裏大斷層北東側次級構造——快得弄復式嚮形的南西翼。區內嚮形褶皺樞紐均嚮南揚起,背形樞紐多嚮南傾伏。
  (4)礦區內是多期褶皺的變形特徵。上泥盆統齊也組構成的褶皺比較開闊,中泥盆統阿捨勒組則構成綫型禁閉褶皺,且多發生倒轉。上下兩組地層的褶皺形態及強度差彆等特徵截然不同,顯然是兩期構造變形作用的産物。晚期構造作用對早期構造形跡産生疊加改造作用,導緻捲入早期和晚期之間的地層呈角度不整閤接觸,分屬海西期構造層的第一和第二構造層。
  3.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活動強烈,火山岩、次火山岩與侵入岩發育。
  1)火山岩(次火山岩)
  區內火山岩隻分布於瑪爾卡庫裏大斷層以東,形成於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主要包括:
  (1)中泥盆世阿捨勒鏇迴的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組成的拉斑玄武岩係列的“雙峰式”火山岩組閤。
  (2)晚泥盆世齊也鏇迴自拉斑係列嚮高鋁係列演化,且由酸性—中性—基性反嚮演化的火山岩組閤。
  (3)早石炭世紅山嘴鏇迴的高鋁係列基性至中酸性的火山岩組閤。
  2)侵入岩
  區內侵入岩體主要分布於礦區東部的“哈巴河岩體”。該岩體為海西期侵入的復式岩體,齣露總麵積達百餘平方韆米,呈岩基狀産齣,長軸為NW嚮,與區域構造綫一緻。主要岩性為斜長花崗岩和中細粒二長花崗岩,均為鋁過飽和類型岩石。侵入最新地層為下石炭統紅山嘴組。在岩體邊緣有同化混染現象,岩體外接觸帶形成有夕卡岩型含銅磁鐵礦礦化帶。
  ……
空間數據科學前沿:從數據獲取到智能決策 本書聚焦於當前快速發展的空間數據科學領域,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地理信息係統(GIS)以及機器學習方法,實現對地球錶麵的高效監測、精確分析與智能化應用。全書以“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為核心理念,旨在為從事自然資源管理、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災害預警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實用的技術框架和操作指南。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復雜應用的全流程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空間信息獲取與預處理基礎 本部分為後續高級分析奠定堅實的基礎,詳細闡述瞭現代空間信息獲取的多元化途徑及其數據質量控製的關鍵技術。 第一章:多源空間數據獲取技術綜述 本章首先概述瞭衛星遙感、航空攝影測量以及無人機(UAV)測繪技術的最新進展。重點分析瞭不同傳感器的成像原理、數據特性(如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和輻射分辨率)的權衡取捨。特彆引入瞭高光譜和激光雷達(LiDAR)數據在獲取精細地物信息方麵的獨特優勢。針對實時監測需求,詳細介紹瞭地麵移動測量係統(MMS)的應用場景與數據采集規範。 第二章:幾何校正與輻射定標:數據質量的基石 數據的準確性直接決定瞭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本章細緻講解瞭空間數據幾何配準的理論基礎,包括地麵控製點的選擇、不同投影係統之間的轉換算法(如UTM、Albers等)。在輻射校正方麵,深入剖析瞭大氣校正模型(如FLAASH、6S模型)的物理機製,並討論瞭傳感器內部定標參數在保證數據一緻性中的作用。此外,本章還涵蓋瞭數據融閤技術(如Pan-sharpening)以提升空間分辨率的方法。 第三章: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數據組織與管理 GIS是處理和可視化空間信息的核心平颱。本章側重於空間數據庫的設計與管理,對比分析瞭矢量數據模型(如拓撲結構、幾何運算)和柵格數據模型(如金字塔結構、空間索引技術如四叉樹)。講解瞭大規模空間數據庫的性能優化策略,包括空間數據庫的建立、維護和跨平颱數據交換標準(如OGC規範)。 --- 第二部分:數據分析與特徵提取的先進方法 本部分是全書的技術核心,專注於如何從原始空間數據中有效地提取齣有意義的地理特徵和信息。 第四章:傳統與深度學習驅動的特徵提取 本章係統梳理瞭經典的圖像處理技術在遙感解譯中的應用,例如邊緣檢測、紋理分析(如灰度共生矩陣GLCM)以及基於光譜特徵的分類方法(如最小距離法、最大似然法)。隨後,重點轉嚮深度學習在遙感領域的革新。詳細介紹瞭捲積神經網絡(CNN)在地物分類、目標檢測中的架構設計(如U-Net、Mask R-CNN),並探討瞭如何處理遙感圖像特有的高維性和復雜背景乾擾。 第五章:時空序列分析與變化檢測 地球係統是動態變化的,本章探討瞭如何利用多期或連續觀測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分析。闡述瞭基於時間序列的去噪和平滑技術,如卡爾曼濾波和Savitzky-Golay平滑。重點介紹瞭麵嚮變化的檢測算法,包括圖像代數法、主成分分析(PCA)在變化檢測中的應用,以及利用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 或 LSTMs 對植被指數(如NDVI)時間序列進行趨勢分析和異常點識彆的方法。 第六章:三維重建與數字地錶模型(DSM)的構建 針對城市和復雜地形的精細化研究,本章深入講解瞭如何從立體影像或LiDAR數據中構建高精度三維信息。詳細介紹瞭空中三角測量的原理,以及DSM和數字地物模型(DHM)的生成流程。討論瞭點雲數據的處理技術,如濾波(分離地麵點與非地麵點)、分類和特徵提取(如冠層高度模型CHM的計算)。 --- 第三部分:專業領域的數據應用案例 本部分將前沿技術應用於具體的地球科學和環境監測領域,展示實際操作的流程和效果。 第七章: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的精細化分類 本章聚焦於解決土地覆蓋分類中的混淆像元問題。探討瞭麵嚮對象(OBIA)方法論如何結閤對象的特徵(形狀、紋理、上下文)進行更準確的分類。介紹瞭麵嚮對象分類流程中的尺度參數選擇、特徵工程,以及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數據輔助傳統中低分辨率數據的分類精度提升。 第八章:水資源監測與水體環境質量評估 水體監測是遙感應用的關鍵領域。本章講解瞭如何利用遙感數據反演地錶水體參數,如水體提取(基於NDWI)、懸浮物濃度(SSC)的定量反演模型,以及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葉綠素a濃度)的估算。詳細介紹瞭SAR數據在洪水淹沒範圍快速提取中的優勢和算法選擇。 第九章:城市熱環境與微氣候研究 利用熱紅外數據評估城市熱島效應是環境規劃的重要依據。本章詳細介紹瞭地錶溫度(LST)的反演流程,包括大氣校正、發射率的估算方法(如NDVI閾值法)。討論瞭如何結閤建築幾何信息(如容積率、街榖形態)與LST數據,建立城市熱環境的精細化評價指標體係。 --- 第四部分:空間數據分析的可視化與交互 本部分關注如何將復雜的分析結果以直觀、有效的方式傳達給決策者。 第十章:高級可視化技術與信息圖譜 本章探討瞭超越傳統地圖學的空間信息可視化方法。介紹瞭三維場景構建(如基於Cesium或Unity的集成)、動態可視化技術(如數據驅動的動畫)以及如何利用網絡GIS技術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和交互。強調瞭信息圖譜在展示復雜空間關係和決策路徑中的應用。 第十一章:空間統計與模式識彆 本章引入瞭空間統計學的概念,用於檢驗地理現象的空間集聚性或分散性。詳細介紹瞭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標(如Moran's I)和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標(LISA),以及空間迴歸模型(如GWR地理加權迴歸)在揭示空間非平穩性關係中的應用。 --- 第五部分:集成框架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構建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展望技術發展的方嚮。 第十二章:集成分析框架的構建與驗證 本章討論如何將多源數據、多模型(如物理模型、統計模型、AI模型)集成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下,以支持復雜的決策流程。重點介紹瞭模型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與量化方法,確保分析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章:麵嚮服務的空間信息係統與前沿趨勢 本章展望瞭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嚮,包括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和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在海量空間數據處理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與認知計算在自主地物解譯和環境模擬中的潛力。強調瞭數據治理和倫理在未來空間數據科學中的重要性。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閤,全書內容聚焦於“空間數據科學”這一交叉學科的實際能力構建,而非單一的地理信息提取技術,旨在培養讀者從原始觀測數據齣發,構建完整、可靠、可操作的地理分析流程和決策支持係統的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專業而嚴謹的氣息,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實驗室裏一絲不苟進行研究的學者。雖然我並非地質學專業的學生,但我對科技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然界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遙感,在我看來,就像是給地球安裝瞭“韆裏眼”和“順風耳”,而“地質解譯”則像是給這些“感官”配備瞭“大腦”,能夠理解所接收到的信息。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遙感數據采集的原理,比如不同衛星傳感器的工作方式,以及它們能夠捕捉到哪些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電磁波。然後,更重要的是,它會詳細闡述如何將這些原始數據轉化為有用的地質信息。我期待看到關於影像增強、特徵提取、分類算法等內容的介紹,以及它們是如何被應用在地質構造識彆、岩性填圖、斷裂帶追蹤等方麵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軟件操作的演示或者流程指導,那就更完美瞭,哪怕隻是概念性的介紹,也能讓我對整個工作流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用科技看懂地球”的入門指南。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感覺內容會非常豐富。我是一名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常常在思考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遙感技術聽起來很高大上,總是與軍事、航天聯係在一起,但如果它能被用來研究我們身邊的地質環境,那該多有趣啊。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解釋清楚,為什麼不同的地質材料在衛星圖像上會呈現齣不同的顔色和紋理。比如說,為什麼有些地方看起來是褐色的,有些地方是灰色的,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地質信息?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電影裏的場景,勘探隊員對著屏幕上的圖像指點江山,仿佛一切盡在掌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理解這種“掌握”是怎麼來的,包括那些復雜的影像處理技術,以及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實際的地質分析。如果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地錶形變、土壤類型、水文地質等方麵的內容,那就更好瞭,畢竟這些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地球的“皮膚”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藍色調,點綴著一些抽象的衛星影像綫條,讓人立刻聯想到浩瀚的宇宙和精確的科學。我一直對如何從遙感影像中“讀懂”地球背後的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在地質領域。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些關於地質學傢如何利用衛星圖像勘探礦産、識彆地貌的節目,當時就覺得非常神奇。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地質解譯”這幾個字,直接戳中瞭我的興趣點。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各種地質構造,比如斷層、褶皺、火山岩等,是如何在地錶留下痕跡,又如何被遙感技術捕捉到的。我期待能夠學習到識彆不同地質單元的影像特徵,理解不同波段的遙感數據在揭示地錶信息方麵的優勢,以及如何結閤地形、地貌信息進行綜閤分析。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如果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地區的沉積盆地是如何通過遙感判斷齣來的,或者某個礦産的潛在分布區是如何被識彆齣來的,那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遙感技術與地質學知識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地球奧秘的窗口。

評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知識領域所吸引。我一直對地球科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瞭解我們星球如何運作方麵。遙感技術,在我的印象中,是現代科學的偉大成就之一,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觀察地球。而“地質解譯”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那些在野外考察、在實驗室裏反復驗證的嚴謹工作。我猜想這本書會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不再隻是站在地錶觀察,而是能夠從太空俯瞰,洞察地下的秘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釋,為何不同的岩石和礦物在不同波長的光綫下會呈現齣獨特的“指紋”,以及這些“指紋”是如何被遙感設備捕捉並加以利用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經典的地質現象,比如構造運動留下的痕跡,或者是火山活動産生的地貌,以及遙感技術是如何幫助地質學傢們識彆和分析這些現象的。對於我這樣的愛好者來說,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利用現有遙感影像進行初步地質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那就太棒瞭。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非常有深度,讓我立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科學嚴謹性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我們腳下的土地充滿瞭疑問,特彆是那些在地錶形成的各種奇特地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遙感技術,就像是給瞭我們一種“上帝視角”,可以讓我們從宏觀上觀察地球。而“地質解譯”,則像是給這種視角注入瞭科學的靈魂,讓我們能夠從中讀懂地球的語言。我設想這本書會從基礎的遙感成像原理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如何利用這些影像來識彆和分析地質信息。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各種地質構造,比如山脈的形成、河流的演變、沉積層的分布等等,是如何在地錶留下痕跡,又如何被遙感技術捕捉和分析的詳細介紹。如果書中能夠結閤一些實際的地質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石油勘探、或者是地質災害的監測,是如何通過遙感技術來實現的,那將極大地增加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堂關於“用眼睛去看懂地球”的生動課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