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的配套出版物,本书将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心得和成果展现给读者:该资源库目前已收集了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近万个公共艺术项目数据案例、超过500位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信息供用户进行查询、检索。该项目将国内各城市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为公共艺术项目的决策部门、项目实施者、公众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方式研究、传播和应用。
江哲丰副教授任教于湖南工程学院,从事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多年,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在我国,具有公共艺术特征的艺术形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城市雕塑”为名目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城市形象和地方文化主题的视觉标识,逐渐出现了一批为人们熟悉、接受和喜爱的艺术作品。此后,随着艺术媒介的变化、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自我改造与升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公共艺术从内涵到外延得到不断拓展,新的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装置、现成品、材料、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当代性意义的公共艺术。北京的798、宋庄,上海的红坊、M50,深圳的华侨城以及各城市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等区域逐渐成为国内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聚集区。
随着公共艺术实践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于公共艺术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信息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一些热点问题如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公共艺术与微观经济、传媒记录与艺术思想的关系、艺术表达的个人化与公共性、公共艺术与“互联网+”的结合等渐成焦点问题。公共艺术的建构性、批判性与反思性、公共艺术的伦理思考与道德关怀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北京大学翁剑青教授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强调社会大众的参与、互动,认为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中国美术学院孙振华教授的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层面,注重公共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对公共艺术涉及的历史、哲学、当代文化现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欧美国家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力图勾勒出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轮廓,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可能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吴士新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及论文《对公共艺术问题和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也是公共艺术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一个更大范围的虚拟公共领域-互联网空间,由新技术带来的公共艺术决策数据化、探讨社群化、学习触屏化正在激发出一种新的公共艺术研究模式,与之相关的新理论、新实践、新研究、新发展路径等正通过互联网媒介产生,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正由传统的单一的线形研究进入相关性研究的无限可能之中。在讯息高速传播的传媒时代,公共艺术如何通过互联网载体有效地、建构性地介入社会?如何秉持艺术的独立性和道德关怀,而不完全沦为“主流”价值的简单执行者?公共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思考与判断,真正介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要求建立以公共艺术相关信息为内容的数据库,以数据为支撑,以新的视角切入并开展研究。
由本人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三年时间集体开发的我国首个基于网络应用的公共艺术研究、交流平台—“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目前已收集了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近万个公共艺术项目数据案例、超过500位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信息供用户进行查询、检索。该项目将国内各城市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为公共艺术项目的决策部门、项目实施者、公众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方式研究、传播和应用。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收集的资料及研究的成果编著了此书,将研究过程与研究心得以专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江哲丰
2017年3月于木鱼湖畔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获批之时,正值“互联网+”时代勃兴之际,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公共艺术产业用户的需求,解决公共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不足问题成为课题研究无可避免的历史责任。课题的初步完成极大丰富了公共艺术数据建设的内容,为艺术学与信息学的融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数据互通的方式进行传播,既是空间文化数据化的集中总结与归纳,也是互联网语境下空间文化的集中展示及其数据应用。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建设将公共艺术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并通过网络方式传播和应用。研究者基于数据价值理论与技术哲学理论,不仅仅对入库公共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开展了研究,而且从技术哲学角度研究了该数据库技术选择与技术应用对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从而得出了“基于“WMA”解决方案的公共艺术数据系统建设是PC端公共艺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的重要方向,最能精准展示空间文化数据的独特性与交互性”的结论。这一理论的产生超越了目前研究艺术信息数据库分析的所有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在文化兴国的大背景下,该库的建成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该数据库分析系统主要基于数据源端处理层、基础数据层、研究分析层、项目展示层等4个层次进行搭建。拥有监测、检索、分析、统计、导出、定位、推送、对接八大功能,形成完整闭环且全程智能化的公共艺术价值数据链、公共艺术项目对接服务链。该数据库的建设有效延伸与放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城市公民、以及艺术创作者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视野与触角,为文化传播、文化决策、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是一种功能创新。《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的基本完成是我国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件大事,填补了我国在公共艺术资源信息数据集成上的空白。
目前,虽然网络平台架构已经完成,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也已入库,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凸现,困扰着他们。诸如数据的价值导向问题、服务问题、数据的及时推送问题以及数据运用带来的交互问题等,这为未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开放数据运用得更有价值,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相关的数据中,做好深度挖掘,更好服务民生,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研究的主题。
当下,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社交产品大行其道,信息传播的途径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转化,此互联网已非彼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伴随着终端工具的变化而更加丰富和快捷。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交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由桌面移至掌心,实现了信息传递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异步,社交方式更加便捷与友好。用户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在无限大的范围内扩散。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加以传播,由此,每个个体都成为了信息的源头。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中产生的与公共艺术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源自个体,指向对民主、真相、救助和个体审美意识。公共艺术研究在探讨和践行公民社会理念的同时,又因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而拥有了丰富而微妙的现代意涵与价值。在敏感者们的“触摸”与“点击”下,一扇新的“艺术之窗”向公众敞开着。同时,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也让滞后而封闭的艺术继续走向融合与开放。
艺术的生命之根在艺术之外——更自由的生活。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祝斌
这本书的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让人一拿到就有一种沉静阅读的冲动。我被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所吸引,它似乎在邀请我一同走进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空间,去感受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公共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惊喜和触动。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分析,这对于理解抽象的艺术概念和理论非常有帮助。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某个城市广场上的雕塑的解读,作者的文字如同画笔,将冰冷的金属和石材赋予了生命,讲述了它背后的故事和它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联想到我居住的城市中一些被我忽视的公共艺术,或许它们也承载着类似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多类似的深度解析,帮助我重新认识身边的艺术,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这本书仿佛是一个指南,指引我用更敏锐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去理解艺术如何塑造我们的空间体验,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入地去探索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去思考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我注意到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我曾看到过一则新闻,关于某个城市为提升城市形象而引进了一系列大型公共艺术装置,但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对这类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些争议的?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是它的可达性,还是它能否引发公众的共鸣?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与公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如何处理公共艺术项目中的利益冲突的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且富有力量,仿佛在直接与读者对话,探讨那些我们可能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数据应用”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听起来非常有现代感,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反馈,从而指导未来的创作和决策?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都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烫金工艺,搭配着抽象的艺术线条,初看便能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敬意与对学术的严谨。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幅插图,它似乎在暗示着城市公共艺术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拿到书的当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目录,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引人深思的章节标题,例如“城市肌理中的艺术叙事”、“公众参与的艺术治理模型”以及“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新边界”等等。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前瞻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对“公众参与”这一部分很感兴趣,因为我一直认为,公共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真正融入大众的生活,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作者是否能探讨出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摆设,而是与市民心意相通的对话者,这一点是我非常关注的。此外,我对“数字化时代”的论述也抱有极大的好奇,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来记录、展示、甚至创新公共艺术,将会是这本书的核心亮点之一。我对书中可能会探讨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框架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理论探讨到微观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注意到书中在开篇就对“公共艺术”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界定,这对于消除理解上的歧义非常重要。作者似乎力求从学术的源头就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多元视角,既有艺术史的梳理,也有社会学、经济学的分析,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无疑能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公共艺术的复杂性。我一直在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其价值判断标准是否会存在显著差异?作者是否会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探讨,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艺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问题,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来探讨这些议题,分析它们对公共艺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学术化,但也并不枯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研究对象的热情和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却蕴含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喜欢这种不张扬的风格,它暗示着书中内容可能更注重深度和思想性,而非流于表面的浮华。我注意到书中可能涉及到了公共艺术在城市更新和改造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许多城市都在经历转型,如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使其不仅成为美化的手段,更能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和身份的载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转型案例,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期待作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一些指标可以衡量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录,它不仅仅关注艺术本身,更关注艺术如何服务于城市,服务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我期待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思考我们所处的城市,以及我们希望它成为怎样的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