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另一面:霍金

天才的另一面:霍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Daniel,Smith(丹尼尔·史密斯) 著,肖竞 译
图书标签:
  • 霍金
  • 物理学
  • 传记
  • 科学
  • 天才
  • 宇宙学
  • 斯蒂芬·霍金
  • 黑洞
  • 科普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6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95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走近大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1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关注霍金,以及对创新思维感兴趣的人群。

这本轻传记将带你走近大师,探索自称具有“十一维运算能力”的霍金如何解决当代*为重大的科学难题,追寻到底是哪些理念和因素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个性,重新认识这位奇才。你将读到一个更加完整的霍金,既是天才霍金,又是凡人霍金。

内容简介

几十年来,斯蒂芬?霍金一直都被看作科学的化身,他那些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同时,他与病魔的搏斗也很触动人心,这使他成为全球残障人士的杰出代表。霍金经历的是一场头脑与身体之间的战斗:随着他的科研工作不断攀登到新的高峰,身体上的残疾使他越发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霍金年仅二十一岁就被确诊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虽然医生当时宣告他的生命只剩两年时间,但他仍然决心要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成为历史上*长寿的ALS患者。除此以外,他在宇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与黑洞有关),不但让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作家,还为他赢得了艾萨克?牛顿爵士曾经担任过的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一职。这本轻传记将带你走近大师,探索自称具有“十一维运算能力”的霍金如何解决当代*为重大的科学难题,追寻到底是哪些理念和因素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个性,重新认识这位奇才。你将读到一个更加完整的霍金,既是天才霍金,又是凡人霍金。

作者简介

    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Smith)是一位作家、出版编辑和非虚构类作品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政治、经济到社会和历史。除了这本《天才的另一面:霍金》,丹尼尔还出版了关于爱因斯坦、达?芬奇等世界级大师的著作。丹尼尔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图书馆中,现居伦敦。

目录

引言 / 001
01 追随自己的道路 / 009
02 天赋诚可贵 / 017
03 勤劳与坚韧更重要 / 021
04 把握大局 / 029
05 凝望深渊 / 033
06 解决真正重大的问题 / 039
07 站在巨人肩上 / 047
08 颠覆偶像 / 055
09 别限制你的雄心壮志 / 061
10 在头脑中模拟宇宙 / 069
11 别让不幸左右人生 / 077
12 冲破逆境 / 087
13 影响霍金的那些音乐 / 097
14 众人拾柴火焰高 / 103
15 智者也需要情感的慰藉 / 117
16 成就是争取来的 / 129
17 犯错是罪 / 141
18 影响霍金的那些书 / 147
19 坚持自己的主张 / 157
20 凭直觉工作 / 165
21 用眉毛写作 / 169
22 享受你的名望 / 181
23 眺望未来:时间旅行能否实现 / 191
24 小心,末日并不遥远(也许不会迫在眉睫) / 201
25 先进的文明是否注定短命 / 209
26 不要停止挑战自我 / 219
27 霍金与上帝 / 225
28 天才的馈赠 / 235
29 非凡历程 / 243
参考书目 / 252

精彩书摘

  《天才的另一面:霍金》:
  12 冲破逆境
  人们已经数次把霍金的生平搬上了大银幕。如果这些传奇的故事不曾真正发生在他身上,观众甚至也许会质疑编剧在胡编乱造。一个才华横溢但生性懒散的年轻学生被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宣告了自己的身体将会逐渐成为封闭心灵的枷锁。然而,他身上随即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意志,逐渐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换句话说,他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或多或少都具有搬上大荧幕的价值。
  他的事迹几乎能用很短的时间就抓住观众的心——就像是一出科学家版的《洛奇》,只不过主题不是拳击而是理论物理。故事的核心同样是主人公如何冲破生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可怕逆境,奋而崛起。当然,霍金的名望主要还是来自于他的智慧,但如果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坚忍的意志和惊人的勇气,很难想象他是否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探索和利用自己的头脑。
  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尽管可以找到原因为他辩解,但他的坚定意志确实并不总是用在令人尊重的地方。他有时会变得急躁,脾气倔强,甚至粗暴无礼,有时对于那些他认为在智力上不如自己的同事会显得傲慢无理。毫无疑问他也有着勃勃的野心,如果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配得上经济收益或者公众的赞许,就绝不会谦让。但是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钢铁般的内心,这样一个在职业生涯刚刚起步时就受到命运重重一击的人,又能在人生路上走出多远?恐怕走不了几步。
  霍金坦白地承认,在二十一岁被确诊罹患ALS的时候,他也曾经自哀自怜过。当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他觉得生活对他太过不公,命运背叛了自己,把不该发生的事情强加在他身上。但一旦走出了情绪上的低谷,霍金就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此后就算身体情况再次恶化,他也都能找到办法克服,为自己的智慧创造编制奇迹的空间。
  作为一个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症状的人,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有关安乐死的讨论和辩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他支持任何个人应当享有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根据2006年一篇报道,他的这一立场非常微妙。尽管支持自主安乐死的概念,他认为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一个重大错误”。“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艰难,”报道引用了他说的话,“总有你可以去尝试并且获得成功的地方。只要有生命,就会有希望。”从道德层面上看,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资格说这番话。随着时间的推移,ASL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但他再次让那些认为他无力回天的人大吃一惊。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前往美国的旅途中,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地下降,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分辨他含糊的声音。为了交流,他不得不使用翻译来帮助自己。到六十年代末,他已经离不开轮椅,需要妻子简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七十年代,他的身体状况继续恶化,霍金夫妇不得不聘请了住家的护理人员,这样才使得他能够继续工作和在公众面前露而。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瑞士访问CERN的时候,差一点就失去了生命。当时霍金不但气管堵塞,还患上了肺炎,简当机立断,授权医生对他实施了气管造口术(将气管切开,并在切口上安装维持呼吸的装置),但他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语言能力。他不愿就此向压力屈服而放弃自己的生活,于是利用了许多具有革命性的新科技。比如,语音软件和红外线遥控设备使他能够控制电子设备,开关房门,仅仅依靠抽动面部肌肉把自己的思维转化成语音。尽管有人认为他大势己去,但霍金甚至用他自己的症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他拒绝“升级”自己的合成语音,他认为现在这种机械的美式口音已经成为了某种能够代表他的标志。)此后他又有过数次跟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特别是2009年他的健康一度迅速恶化,但让医生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一次又一次从死亡边缘重新回到人世。
  ……

前言/序言

  引言
  “他的名字必将载入科学的史册;上百万人通过他的畅销书刷新了自己对于宇宙的了解;他依靠惊人的意志力和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如此成就,全球无数人因此受到巨大的鼓舞。”——马丁?里斯,《新政治家》周刊(2015)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斯蒂芬?霍金就是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也许只有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才能在名望上与他一较高下,不过随着当代通信和传播技术的发展,霍金的声誉甚至超过爱因斯坦。霍金在学生时期被确诊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简称ALS,一般也称运动神经元病),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得不依靠轮椅生活。如今,即使他想要抽动自己的脸颊,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有控制肌肉的力量。但他的思想却绽放出了动人的花朵,在最黑暗的宇宙边缘点亮了一盏明灯。自从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以来,他激起了普罗大众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从这一点上来说,不论是在世的还是已经去世的科学家,没有任何一位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他让我们对于黑洞的理解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且由此揭开了宇宙起源之谜的一角。科学探索的终极问题就是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而他使得我们在寻找答案的道路上又前进了几步。他对于宇宙大爆炸——一般被认为是宇宙形成的起源——的研究,颠覆了所有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确知的东西。他激进的理论不但挑战了过去传统的科学观点,同时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时间的本质和神性的含义。
  一些评论家认为,霍金的名望扭曲了我们对于他科学成就的认识。的确,霍金在科学上并不是一个独行侠,他幸运地赶上了宇宙学的黄金年代,与许多才华横溢的当代科学家都进行过合作。但究竟是一个时代的领头羊,或者不过是“精英中的精英”里的一员,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同样会思索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谁是更天才的军事家,贝利和马拉多纳谁才是一代球王。总会有人支持其中一种观点,而另一部分人持相反的意见,几乎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争端。公平地说,霍金为科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且他的影响必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可以算作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大众的想象中,他永远都拥有禁锢在残破身躯中的天才灵魂。这种想法满足了我们为自然科学赋予浪漫色彩的希望。他拥有天赋超凡的头脑,但自己的身体却背叛了他。在他接受各种治疗的过程中,很少有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士认为他能够活到三十岁,更不要说能达到七十多岁,因此他的故事不是一个悲剧,而是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困境牵动着我们的心弦,但同时也让我们真正感到“一切皆有可能”。用他自己率直的话来说:“没有人能够抗拒一个瘸腿天才的形象。”
  然而,现实中霍金的形象与童话故事中的臆想大相径庭。面对同时存在于他身上的卓越才华和复杂个性,整个社会不禁要对我们如何看待“残疾人”进行反思。和理论物理界的前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样,他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参与了各式各样的运动,例如削减核武器、保护残疾人权益和实现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和平。同时,他的个人生活有时也非常狂野,这一点与爱因斯坦也极为相似。两次婚姻和三个孩子证明了对他来说爱情和浪漫关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由于他勃勃的雄心和对于科学工作的投入,以及有时易怒多变的性情,一路走来也留下了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即便是他患病的经历也充满了矛盾。毋庸置疑,疾病对他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正是他在二十出头就被确诊患上疾病,才促使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职业生涯。面对英年早逝的阴影,他不得不抓住每一个机会,迸发出了隐藏在身体里的热情和动力,把自己的智慧运用到了极致。在一些人看来,甚至可以说,身患重病对于解放他的才智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许《潜水钟和蝴蝶》的作者让?多米尼克?鲍比的话对我们会有所启示,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患上由中风引起的闭锁综合征(他把这种病症称为自己的潜水钟)之后的生活,他说:“我的潜水钟变得不再那么压抑,而我的思想像蝴蝶般振翅高飞。”
  如果把科学从霍金的生活中抽离——尽管毫无疑问这一点很难实现——由此诞生的新人物会是一个梦想家,可以自由地去想象各种了不起的东西,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拥有非凡的智慧,能够帮助自己理解这些梦想的含义。他可以优雅和睿智,正如他同样可以变得性急鲁莽和难以相处。这背后是无穷无尽的希冀,期望能够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是渴求知识的热情,无论不幸和时间都不能将之摧垮(不论我们怎么觉得)。他在2013年说出了这样一段充满彼得?潘风格的话:“请记得抬头仰望天空,而不是低头盯着脚尖。尝试理解你看到的一切,永葆看似幼稚的求知欲,不断探求到底是什么使得宇宙存在至今。”
  准确地说,笔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探析霍金的科学理论。他本人已经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通俗易懂的内容。如果我觉得自己能比霍金本人更好地阐述他的思想,无疑是狂妄到了极致。如果他的通俗作品看上去不那么“易懂”,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沟通能力有欠缺,而是由于他所要阐释的问题本身就复杂到令人头疼。简而言之,如果你想要了解他的作品,请直接去看他的著作(可以从《时间简史》开始)。
  而《天才的另一面:霍金》则是希望还原出一个科学和名望背后的人物形象。当然,我不可避免地会提及他的科学研究,但我的目标主要是探索他的个性,理解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事业,追索到底是什么推动和激励着他。这是“走近大师”系列的第三本书,每写到一个新的人物,我不但会赞叹令他们脱颖而出的非凡能力和伟大人格,而且会因让他们回归到普通人行列的弱点和性格缺陷而感到震惊。我希望本书能描写出一个当代科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也能反映出折射人性光辉的侧面和细节。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秘密与人类的求索》 一、 序章:寂静之中的回响 宇宙,这个浩瀚无垠的舞台,自诞生之初便充满了无尽的奥秘与磅礴的力量。从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到遥远星系中恒星的诞生与消亡,一切都遵循着一套精妙绝伦的物理法则。然而,在这些宏伟的规律背后,隐藏着多少未被触及的角落?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伟人的生平侧写,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探索那些驱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前沿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为什么”的原始好奇,引领他们进入一个由引力、时空、量子纠缠和暗物质编织而成的奇妙领域。 二、 织布工的困境:时空几何的悖论与前沿 广义相对论如同精美的丝绸,将物质与能量编织进了时空这张四维的网格之中。然而,这张网格并非完美无瑕。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剖析当前理论物理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黑洞的奇点与信息悖论。 我们首先会详细回顾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极端引力环境中。黑洞,这些吞噬一切的时空陷阱,其核心的奇点究竟是什么?它代表着我们现有物理模型的崩溃,还是更高层次理论的入口?我们将探讨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是否真的会从宇宙中彻底消失?如果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信息守恒的基本认知需要修正? 更进一步,我们将跨越经典与量子的鸿沟,探讨量子引力研究的几大主流路径。圈量子引力(LQG)如何尝试将时空“量子化”,使其不再是连续的背景,而是由离散的“时空原子”构成?弦理论又如何通过引入额外的维度,试图将引力与其他基本力统一起来?这些理论虽宏大而抽象,却是我们理解宇宙起源和终结的关键。 三、 幽灵般的实体: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追捕 宇宙的可见部分——那些恒星、行星、气体云——只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剩下的绝大部分,被“暗”的幕布所笼罩。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揭示这场横跨宇宙尺度、关乎物质本体论的“黑暗之战”。 暗物质,这种不发光、不吸收光,却通过引力影响星系旋转和引力透镜效应的神秘物质,究竟由何种粒子构成?我们详尽梳理了WIMP(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轴子等候选者的理论模型,以及全球范围内各种直接探测(如地下深处的氙气探测器)和间接探测(如对伽马射线爆发的监测)实验的最新进展与瓶颈。我们不仅是寻找一种粒子,而是在重写我们对物质构成谱系的理解。 如果说暗物质是“看不见的质量”,那么暗能量则是“看不见的反引力”。它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构成了宇宙总能量的约70%。我们将探讨ΛCDM模型(Lambda-Cold Dark Matter)中暗能量扮演的角色,以及当前主流的解释——宇宙学常数——所面临的“真空能量密度危机”(即理论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惊人的差异)。同时,本书也会审视替代性的引力理论,比如“修正的引力”(f(R)重力),试图从修改时空本身的几何属性来解释加速膨胀,从而摆脱引入暗能量的必要性。 四、 量子的颠覆:超越经典现实的边界 在最小的尺度上,现实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概率性方式运作。本书的第四部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那些最令人费解的现象,及其对信息和实在的哲学冲击。 量子纠缠,爱因斯坦所称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现代量子信息科学的基石。我们将解析贝尔不等式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将“定域实在论”推向绝境。纠缠态如何成为量子计算和量子加密的强大资源?我们探讨量子比特(Qubit)的工作原理,以及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工程挑战。 此外,我们将聚焦于量子力学诠释的持久争论。哥本哈根诠释的概率性坍缩与“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中无限平行宇宙的涌现,哪一个更能贴合物理现实?我们还将触及量子场论,考察粒子是如何作为基本场的激发态而存在的,以及如何处理量子场论中层出不穷的无穷大问题——重整化技术如何在数学上驯服这些怪兽,并最终引出对基本常数含义的重新审视。 五、 宇宙的未来与人类的定位:从熵增到文明的远征 最后一个部分将视线拉回到宏观的宇宙演化和人类在其中的地位。我们将探究宇宙的终极命运:是“大冻结”(Heat Death,熵增导致的绝对寂静),还是可能存在的“大撕裂”(Big Rip)或“大反弹”(Big Crunch)?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是决定宇宙时间箭头和最终归宿的根本法则。我们如何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定义和测量熵?在数万亿年后,即使是黑洞也将蒸发殆尽,宇宙将趋于一种均匀、冰冷的死亡状态。 然而,在终结之前,人类文明的求索将走向何方?本书以对地外生命探索的最新进展作结——从系外行星的大量发现到对“技术信号”(Technosignatures)的搜寻。人类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或许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星际尺度的生存策略。这本书旨在激发一场跨越学科的对话:物理学的最深层秘密,正是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与最永恒的哲学追问。它提醒我们,探索未知,本身就是我们作为智慧生命存在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智慧往往伴随着对生活近乎偏执的热爱与不屈的战斗意志。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式写法,而是穿插了大量的个人信件、访谈记录以及亲友的侧面回忆,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动态感和现场感。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反而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多维度的形象。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强度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感波动时,文字的张力十足,让人屏息凝神。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宇宙的奥秘,更是个体如何在被命运限制的情况下,依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的全新视角——将束缚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聚焦,这对于任何在生活中遭遇瓶颈的人来说,都是一股强大的精神激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在控制着全书的明暗对比和情感起伏。有些章节如同疾风骤雨,充满了紧张的学术辩论和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而另一些篇章则像宁静的湖面,描绘着对宇宙本质的沉思和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决定性瞬间”,并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将其定格,使得那些理论的诞生过程变得生动可感。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满足了对“天才”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构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蓝图的范本。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每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

评分

这部传记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一个科学巨匠的生平轨迹,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精神深处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特质。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笔触细腻入微,将主人公早年的困顿与后来的辉煌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学术气息。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绘,那些瞬间仿佛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突破。书中对科学思想的阐释也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对物理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到那些深奥理论背后的美感和逻辑。它没有把人物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脆弱也有坚韧的凡人,这种真实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探索之旅。这种对人物多维度、立体化的刻画,是很多同类传记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我通常对名人传记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过度美化或过度煽情,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审视了主人公的成就与局限,既不回避争议,也不美化痛苦。书中关于个人与家庭、事业与健康之间平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去思考: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在追求崇高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挖掘,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本普通的生平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社会观察报告。读完后,我感觉对人性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少了些理想化的滤镜,多了些真实世界的质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芒。我必须赞叹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很多段落的措辞精准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没有用晦涩的术语来堆砌所谓的“深度”,而是致力于将复杂的概念用最易于理解但又不失其精髓的方式呈现出来。更难得的是,书中对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铺陈也恰到好处,让我们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思想碰撞的结晶。每一次翻阅,我都会被那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求所感染,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求知欲”的最佳注脚,它证明了好奇心才是驱动人类进步最持久的燃料。

评分

看完了,一本不错的书,如果你对达芬奇感兴趣的话

评分

天才达芬奇,开始研究天才达芬奇

评分

真的很不错的书,值得读一读,京东物流真的很快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东西还不错,京东快递很给力。

评分

比较精华介绍爱因斯坦的一本书

评分

评分

易读有趣,好书

评分

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