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西洋的和平使者:郑和的故事

七下西洋的和平使者:郑和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生 著
图书标签:
  • 郑和
  • 下西洋
  • 历史故事
  • 航海
  • 和平
  • 中国历史
  • 少年读物
  • 探险
  • 文化交流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3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3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带一路”先驱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2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郑和的身世以及郑和受明太祖朱棣重用,七次逢命出使西洋,带着和平使命,完成人类史上伟大的航海壮举。宣示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和航海技术,也向读者介绍了明初的社会与政治,以及与当时各国之间友好往来的盛况。




目录

第一章 郑和身世的最新发现
第一节 郑和家族的显赫历史
第二节 郑和身世的根据
第三节 郑和的名号与官衔
第四节 郑和的生平简历和他出使的国家

第二章 明成祖为何要选择郑和出使西洋
第一节 明太祖对宦官的偏见
第二节 宦官、僧侣和相士在“靖难之变”中的作用
第三节 郑和的早年和他被阉割的原因
第四节 明成祖选择郑和和他的高贵出身有关

第三章 郑和出使西洋的原因探讨
第一节 组织一个海上联盟
第二节 开通海上贸易
第三节 剿灭沿海盗贼
第四节 寻找惠帝下落
第五节 下西洋的其他原因

第四章 明惠帝的下落之谜
第一节 朱允蚊的悲剧
第二节 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第三节 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朱允炆没有死
第四节 当年知道底细的几个人
第五节 今世关于建文帝的新发现

第五章 朱棣取代朱允蚊对明朝有利
第一节 对朱棣的评价
第二节 朱棣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三节 朱棣取代朱允炆,对明朝是件好事
第四节 总论:没有永乐大帝,就没有七下西洋的郑和

第六章 郑和航海的目的地和船队规模
第一节 他的目的地是西洋
第二节 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第三节 当代人的存疑

第七章 郑和船队的人员
第一节 人员分类
第二节 周密的组织和航海精英汇集

第八章 七次航行目的地鸟瞰
第一节 梁启超先生的首次考释
第二节 章巽先生的最新考订成果

第九章 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和经历的国家

第十章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宝山烽堠
第二节 从闽江口出海可能先到菲律宾
第三节 首航占城和协助平定安南
第四节 永乐帝宽容爪哇杀害明使之罪
第五节 郑和时代的爪哇风俗
第六节 从爪哇到旧港
第七节 在满剌加建立基地
第八节 从满剌加到苏门答腊国
第九节 从苏门答腊国到南巫里国
第十节 在古里立碑纪念
第十一节 击溃海盗陈祖义

第十一章 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第二次航海的去程与第一次完全相同
第二节 淳泥国王来华访问
第三节 在锡兰山布施金银供器
第四节 在暹罗开发自然资源
第五节 郑和在暹罗的遗迹

第十二章 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第三次航海主要解决锡兰山的问题
第二节 大战锡兰山国
第三节 生擒锡兰王
第四节 锡兰战役新说
第五节 支持满剌加独立
第六节 九州山采香木

第十三章 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第四次下西洋的航程到达波斯湾和东非
第二节 在苏门答腊国诛除伪王苏干剌
第三节 远航波斯湾和东非
第四节 回国后立南京天妃宫碑

第十四章 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继续远航波斯湾和东非
第二节 立碑加封柯枝王
第三节 苏禄国酋长来华访问

第十五章 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第六次远航分支船队到达比东非更远的国家
第二节 与阿丹国和祖法儿国土人贸易
第三节 出使旧港支持华侨领袖施二姐
第四节 新登基的皇帝停止下西洋
第五节 监督完工南京大报恩寺

第十六章 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细说
第一节 宣宗恢复下西洋
第二节 兴建下西洋事迹碑
第三节 第七次下西洋的航行路线
第四节 第七次下西洋中应详述的事件

第十七章 郑和航海的影响
第一节 郑和的船队本来有发现世界的可能
第二节 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误
第三节 和平的航行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郑和是海外中国的父亲

精彩书摘

  《七下西洋的和平使者:郑和的故事》:
  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最有作为的清官
  关于赛典赤赡思丁的情况,查阅《元史》,可发现记载如下:
  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西征灭花剌子模(在今中亚咸海的南方)的时候,赛典赤赡思丁以回教贵族的身份,率干余骑兵迎接。成吉思汗命他为宫禁警卫,并跟随自己到处征伐,以“赛典赤”(贵族的意思)称之而忘了其他的名字。
  成吉思汗去世后,历经元太宗、宪宗,到元世祖忽必烈才入主中国。至元十一年(1274年,两年后元军攻入南宋京城),忽必烈对宰相赛典赤赡思丁说:“云南地方虽远,但朕曾经亲临,近年来因为当地的长官委任不当,致使边地不安。朕想挑选一个办事谨慎的人前往安抚治理,应该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人了!”
  于是,赛典赤赡思丁跪拜受命。退朝之后,他马上表现出做事的积极态度,找来熟悉云南地理的人,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兵站、远近险要的位置图呈给忽必烈,忽必烈大为高兴,于是命他为云南行省的平章政事,赐钞五十万缗,金宝不计其数。
  云南地区在唐朝时叫“南诏”国,后改为“大礼”,到五代为“大理”国,宋朝建立后,与大理国很少往来。元宪宗在位时,命忽必烈加以征讨,于公元1253年灭掉大理国,所以忽必烈才对赛典赤说“朕曾经亲临”。
  云南在当时仍是个未开化地区,没有什么礼仪规矩,男女往往自相配偶,亲人死了,没有丧祭。人民不懂得农业,子弟也不知读书。
  赛典赤到任之后,教他们尊敬长者跪拜的礼节、男女婚姻行媒的规矩.有人死了就教他们以棺木埋葬并奠祭。还教他们播种耕作,构筑堤防、水塘,以抗水旱灾。又创建孔子庙、明伦堂(学宫)、授学田(授田地给学宫,作为经费来源,这种田叫学田),购经史书籍。因此云南文风稍兴。
  赛典赤似乎是个人道主义者,即使到这种蛮荒边地,他仍坚持不轻易使用武力。
  例如云南边境的交趾(越南)经常反叛,湖广行省屡次发兵征讨均不利。他遣人向交趾王晓以大义,分析逆顺祸福,并约为兄弟。交趾王大喜,亲自到云南访问,他也特地郊迎,待以宾礼,不费一兵一卒,就使交趾王深受感动,请求永为藩臣。
  另外。西南诸夷中有萝檠国,曾经反叛,他带兵前往征讨,在出征途中时而面带愁容,随从问他为何发愁,他说:“我不是因自己带兵出征而忧愁,而是为你们冲锋陷阵的人担心,恐怕你们在战场上无辜战死:又担心你们趁战抢掠平民,逼得民不聊生,一旦他们又叛,你们又要跟着再来征讨。”
  部队到了萝槃城,并没有进行攻击,希望城内人能不战而降,等三天之后,萝槃城仍没有投降的迹象,诸将都请求攻城,赛典赤不许,只派使者再到城内以道理晓谕他们,萝槃国主敷衍说:“谨奉命。”
  可是又过了三天,仍然不降,诸将又开始不耐烦,个个奋勇请求进兵,但赛典赤还是不准,按兵不动。
  不过,竟有沉不住气的部分将卒,抗命私自进攻,赛典赤大怒,鸣金阻止,并召来该部队主官,严厉地斥责道:“天子命我安抚云南,并没有命我进行大杀戮。你没有得到主将命令,竟敢擅自进兵,于军法当斩!”
  当下命人缚下,就要推出去斩首。诸将见状,急忙叩头请求暂缓执行.等城攻下之日再论。
  这件事很快传到萝槃国主耳里,他感叹地说:“平章宽仁到这种地步,我如果再拒命,恐怕不祥。”
  于是率全国出降,结束了一场战争危机。
  从此,西南诸夷都相率来附,不再与朝廷相抗,而先前抗命的将卒,赛典赤也加以释放不斩。
  诸夷酋长来见时,照例有所献纳,赛典赤均不收入私人府库,全数分赐给从官,或捐给贫民,又以酒食慰劳诸酋长,缝制衣冠鞋帽送给他们,让他们换掉原来的敝衣草鞋,诸酋长都因此感怀不已。
  赛典赤在云南共六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卒,享年六十九。百姓为之痛哭,声闻于巷,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前来参加葬礼,所写的祭文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的句子,号泣之声,响彻四野。
  一代名臣,就这样殁世。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怀念赛典赤的治理云南的功绩,遂诏命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所立规矩,不得随便更改。
  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赛典赤被追封为成阳王。
  赛典赤赡思丁开发了云南,同时把伊斯兰教也带进了云南。
  西域色目人本来没有姓,赛典赤入云南之后,其后代随汉人风俗为自己取了姓。
  赛典赤有五个儿子,名字分别是:纳速别丁、哈散、忽辛、苫速丁兀默里、马速忽。
  这五姓的家谱,都以赛典赤赡思丁为开基祖先。
  一般认为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第五子马速忽的后裔,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
  赛典赤赡思丁(一世祖):马速忽(二世祖):马拜颜(曾祖):察尔米的纳(祖父):马哈只(父):郑和。
  ……

前言/序言


航海史诗的另一侧面:古代中国的技术革新与全球贸易网络构建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其在航海技术、造船工艺以及复杂国际贸易体系构建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和系统的视角,剖析支撑起中国古代强大海上力量的技术基础、制度保障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与文化互动。 本书将详细考察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明时期,在船舶工程学上的革命性进步。我们首先会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当时使用的特种木材的采伐、处理与应用,如何使得中国的大型海船(如沙船、福船等)具备了远超同时代其他国家船只的适航性和载重量。详细描述榫卯结构、水密隔舱技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极大地提升了航行的安全性和远距离运输的能力。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对物理学、力学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结晶。 接着,本书将转向导航科学与天文观测体系。古代航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天地运行规律的精准掌握。我们将梳理中国古代对磁罗盘的早期应用和改进过程,分析其在阴天或夜晚的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详细阐述古代航海家如何利用星象(如北极星、特定星座的方位与高度)结合水深测量(戡测技术)来确定船位。书中会呈现古代中国海图(针路簿)的绘制方法和内容结构,揭示这些“航海地图”如何结合了地理知识、经验判断与天文数据,形成了一套独立于西方传统航海术的精密体系。 在制度与贸易网络的构建方面,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复杂而精密的古代全球经济图景。我们探讨了政府在管理和鼓励海外贸易中的角色,从早期的官方主导型贸易(如市舶司的设立与职能),到中后期民间商帮(如福建、广东商帮)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土著力量、伊斯兰商人社群建立起稳定的供需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涉及到金融工具(如汇票的雏形)、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跨文化商业信誉的维护。 贸易的内容也将得到细致的分析。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茶叶、丝绸、瓷器的输出上,而是深入探讨背后的供应链管理。例如,景德镇的瓷器是如何通过内河运输到沿海港口,再装船远洋,其间涉及的仓储、保险和地方税收制度。同时,我们也研究进口商品的结构——香料、药材、珍稀矿物,以及这些商品如何反向重塑了中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和工艺制造。这种双向互动,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重要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运作机制。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海洋法制与外交实践。古代国家为了维护其海上权益和商业秩序,必然需要发展出一套海上行为准则。我们将考察历代王朝在处理海难、海盗、以及与周边小国间的贸易争端时所采取的外交手段和法律条文,这些记录在各类官方档案和地方志中,揭示了中国古代在处理海洋事务上的成熟度与务实性。 本书的视角是剖析一个成熟的、技术驱动的、制度完备的古代海上强国的运行逻辑,探讨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技术积累如何促成大规模的远洋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欧亚大陆的物质文化流动和区域经济格局。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构成“能力”而非“事件”的基础性要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配合着扉页上那几幅古朴的航海图样式的插画,立刻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泛着低调而沉稳的光泽,丝毫没有如今市场上那种浮夸的商业气息。尤其是封面那种深邃的靛蓝色调,仿佛让人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无垠海洋的神秘与深邃。捧在手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作者在选材和排版上所下的苦功,那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从每一个细微的排版间距中都能体会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旁征博引,却又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避免了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晦涩感。可以说,光是这本“书”本身,就为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定下了一个高质量、高格调的基调,让人对即将探索的那个伟大人物与时代,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和期待。这种对实体书制作水准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精准拿捏。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得如同长江之水,却又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能够精准地收紧笔力,制造出令人屏息的张力。那些描写船队出海、面对风暴与未知的段落,文字的力度和速度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闻到海风的咸味和桅杆的木香。然而,在描写那些漫长等待、外交斡旋或者内部决策的场景时,作者又立刻切换到了一种沉静、内敛的笔触,细腻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历史罗列,而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史诗体验。我发现自己很难停下来,总想知道下一页、下一章会如何揭示这位历史人物的更多侧面。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传记的沉闷,将历史的厚重与故事的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对当时世界背景的宏大描摹,简直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细节丰富的世界地图。作者的视野从未局限于航海本身,而是将每一次远航都置于当时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解读。那些被描绘的遥远港口、异域风情、独特的贸易商品乃至当地的社会结构,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绝非蜻蜓点水般的介绍。它让我们明白,这些航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文明与文明之间一次次谨慎而又深刻的接触。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读者仿佛跟随船队,亲身感受了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理解了这次壮举对于当时世界格局所产生的深远而微妙的影响。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格局和思想深度。

评分

这本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立体感,是我从未在其他相关作品中体验过的深刻。它并没有将这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塑造成一个扁平化的、完美的“圣人”形象。相反,作者似乎花费了极大的笔墨去挖掘其性格中那些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层面。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果决与雷厉风行,也看到了他在面对异域文化时的那种谨慎的求知欲和包容心。特别是对于他早期经历的那些侧写,那种底层崛起的艰辛与隐忍,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深深理解了他后来做出那些非凡决定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对“人”而非“符号”的刻画,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情感共鸣。我阅读时,时常会陷入沉思: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个人是如何保持如此宏大的视野和坚韧的执行力的?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心理分析,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这份伟大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非常耐人寻味。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使用精准、凝练的词汇来构建画面感,避免了过多冗余的形容词堆砌,却能通过恰当的动词和名词搭配,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读起来,既有史书的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又没有让人感到阅读障碍,反而有一种被引导进入历史现场的沉浸感。其中一些总结性的论述,观点犀利,富有洞察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对于某些关键决策的分析,往往能一语中的,点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和影响。这种语言上的克制与力量感的完美平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实属难得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