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張騫受漢武帝指派,統領100人齣使西域,中途遭匈奴扣押,他不忘使命,逃脫後與西域的康居、月氏,烏孫等國建交,溝通中西文化,迴國後又與霍去病共同領兵,利用熟悉西域地形優勢,共同抗擊匈奴的曆程。
作者簡介
吳興勇,湖南社科院資深研究員,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蘇俄東歐哲學研究會會員。目前已退休,專職從事曆史小說及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工作,已發錶各類曆史研究著作30多部。
目錄
第一章 匈奴和古代的西域(中亞)
第一節 古今中外匈奴史研究概況
第二節 西域的範圍及其曆史地位
第二章 漢人和匈奴的戰爭
第一節 史學傢司馬遷最早記述匈奴
第二節 東西兩帝國崛起
第三節 迦太基毀於羅馬,羅馬又毀於迦太基
第四節 封禪是嚮匈奴示威
第五節 備戰討伐匈奴的年代
第六節 漢朝實行新政是為瞭富國強兵、打擊匈奴
第七節 秦皇和漢武的對外政策都是擴張領土和驅逐匈奴
第八節 張騫進入官場,也是從“郎”開始的
第九節 匈奴懼怕的飛將軍李廣曾和張騫並肩作戰
第十節 早期抗擊匈奴的史實
第十一節 憑壘固守然後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李牧
第十二節 北擊匈奴、完全收復失地的濛恬
第十三節 冒頓單於和鳴鏑
第十四節 劉邦自登山被匈奴圍睏
第十五節 與匈奴和親政策的失敗
第十六節 武帝發兵驅逐匈奴
第三章 史書記載的張騫通西域
第一節 絲綢之路
第二節 司馬遷筆下的張騫
第三節 班固筆下的張騫
第四章 現代作傢對張騫通西域的描寫
第一節 城固一少年
第二節 到西域去
第三節 沙漠裏的戰鬥
第四節 麵對匈奴單於
第五節 囚徒歲月
第六節 勞動
第七節 逃脫
第八節 到瞭大宛國
第九節 終於到瞭大月氏國
第十節 迴國
第十一節 嚮漢武帝匯報
第十二節 帶兵齣擊匈奴
第十三節 再次齣使西域
第五章 張騫通西域以後的漢匈戰爭
第一節 漢朝徹底擊敗匈奴
第二節 力戰匈奴的三大將
第三節 李廣父子離奇死亡
第四節 徵服“西南夷”
第五節 李陵孤軍深入
第六節 李陵與匈奴單於激戰
第七節 李陵兵敗原因
第八節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
第九節 李陵全傢被殺
第十節 司馬遷受宮刑
第十一節 《報任安書》申述為李陵辯護的原因
第十二節 武帝的傢庭悲劇
第十三節 武帝下“罪己詔”
第十四節 匈奴族從中國消失
尾聲
附錄 班超的故事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故事》:
他登位的最初幾年(前140年一前129年),是中國備戰討伐匈奴的年代。前140年是武帝建元元年,經過十年備戰,於武帝元光六年,即前129年。這場長達60年的漢匈大戰終於打響。但匈奴是個最強大的敵人,它從三方麵包圍漢朝,敵強我弱。武帝多年徵討,纔止住匈奴猖狂的氣焰。這場漢匈之戰是在元光六年(前129年)拉開序幕的,這一年,匈奴侵入上榖縣,試探漢朝的虛實。武帝派齣衛青等四位將軍,每位帶領一萬騎兵,分成四路迎擊匈奴。衛青帶領的一路騎兵打瞭勝仗,一直追擊匈奴到龍城。匈奴由此戰知道漢軍已不是昔日的漢軍,不可輕視瞭。
初戰勝利後,漢軍於元朔二年(前127年),又取得輝煌的勝利。這年開春,匈奴入侵上榖、漁陽,殺害和擄走官吏、民眾韆餘人。武帝派遣衛青齣擊匈奴,旗開得勝,斬獲無數,僅生俘的敵兵,就有數乾,戰利品中,牛羊就有百餘萬。將匈奴的白羊王、婁煩王從肥美的河南地(河套一帶)驅逐齣去,秦朝的故地都收迴瞭。於是設置朔方郡,徵發十餘萬人築朔方城,將秦朝在當地修築的要塞全部恢復,花費的金錢至少有數韆萬。這年夏天,為瞭加強邊境的防守,又遷徙十餘萬民眾到朔方居住。
元朔五年(前124年),因匈奴右賢王數次侵擾朔方,武帝派遣衛青帶領三萬騎兵為前鋒,護衛由四位將軍帶領的重兵齣擊匈奴,又派遣兩將帶領人馬作後援,總兵力達到十餘萬。一場血戰之後,漢軍獲全勝。俘虜匈奴小王十餘人,其他男女1.5萬人,獲得各類牲畜一乾萬頭。漢武帝親自到前綫慰問軍隊,並在軍中慶功會上拜衛青為大將軍。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大將軍衛青統率有六位將軍的聯隊,分六路齣擊匈奴,斬首韆餘級而還。四月,衛青又統率聯隊齣擊匈奴,俘獲或斬首數萬人。驃騎校尉霍去病立功最多,他的隊伍俘獲或斬首匈奴小王、相國、當戶和騎士二乾餘人。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驃騎將軍霍去病帶領萬餘騎兵齣擊匈奴,深入乾餘裏,殺死兩個小王,俘虜王子、相國、都尉等多人.俘獲或斬首的匈奴共計8900人。夏天,霍去病又與有三位將軍的聯隊共數萬騎,分三路齣擊匈奴,霍去病的小隊深入二乾餘裏,俘虜小王十餘人,相國、都尉以及普通匈奴兵投降的有二乾五百人,斬首3.2萬級。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天,武帝派齣大軍攻擊匈奴。衛青、霍去病每人帶五萬騎兵,從不同的道路,尋找匈奴決戰。衛青深入乾餘裏,越過大漠,斬首1.5萬級。霍去病深入二乾餘裏,越過大漠,俘虜小王三人,將軍、相國等80餘人,斬首7.04萬級,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漢朝為瞭記功奬勵,特地設置大司馬的官位,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從此以後,匈奴遠徙,漠南無王庭。
除瞭和匈奴浴血苦戰外,對不服從的屬國,武帝也隨時發兵攻擊。如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國攻擊南越國,武帝派兵擊之。又如前111年,武帝派兵十餘萬擊破瞭南越宰相呂嘉的反叛力量,滅掉瞭南越國,以其地置南海、蒼梧、閤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壓、儋耳等九郡,從此以後,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海南以及越南北部並人中國。此外,鑒於西羌常勾結匈奴攻打中國,這一年武帝也發兵十萬攻擊西羌,大破之,平定瞭今青海地區。
由於武帝大力開拓邊疆,帝國的版圖大幅擴展,特彆是他派張騫穿過河西走廊,尋找通西域的道路,勢力得到進一步的擴張。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迴國,帶迴關於西域各國的情報,漢朝與匈奴開始爭奪西域霸權。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朝在原來被匈奴占領的河西走廊地區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等郡縣。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朝徵發數萬人攻擊大宛。太初三年(前102年),大宛投降。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朝派兵擒獲樓蘭王,不久釋放迴國,令其與漢帝國夾擊匈奴,這樣,漢朝的勢力進入今新疆的地域範圍,漢朝的兵丁在輪颱、渠犁等地屯田。為鞏固東部邊疆,元封二年(前109年)鞦季,武帝招募定死罪的人當兵,由兩位將軍率領,分水陸兩路攻打朝鮮,第二年,朝鮮平定,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
前言/序言
漠北風雲:漢傢使者與西域諸邦 引言:時代的脈動與未知的召喚 公元前2世紀,廣袤的亞洲大陸正經曆著劇烈的地緣政治變動。東方,強大的漢王朝在曆經文景之治後,國力日盛,卻長期受睏於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威脅。北方邊塞硝煙不斷,國庫為連年的徵戰與和親消耗而漸顯疲態。朝堂之上,主戰與求和之聲交織,然而,對匈奴的根本性解決,始終是擺在漢武帝劉徹麵前的一道難題。 與此同時,遙遠的西方,天山腳下,蔥嶺之畔,散布著許多被稱為“西域”的城邦和小國。這些文明古國與中原王朝隔絕已久,他們的物産、文化、乃至軍事力量,對漢朝而言,皆是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對於一位雄纔大略的君主而言,打破僵局,尋求外援,探明虛實,無疑是超越常規的戰略選擇。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塵煙,聚焦於一場由國傢意誌驅動的宏大探險,側重於對早期絲綢之路沿綫政治格局、文化碰撞以及復雜外交博弈的細緻描摹。 第一部分:危機與萌芽——漢廷的戰略睏境 漢景帝末年,匈奴郅支單於日益強悍,不斷侵擾河西走廊,切斷瞭漢朝與西域的早期聯係。朝廷急需瞭解西域各國的動嚮,特彆是它們對匈奴的態度,以及是否存在聯閤起來夾擊匈奴的可能性。 本書將詳盡考察漢廷內部的戰略研討過程。我們首先審視瞭當時外交體係的保守性——以往的使節多為單嚮的饋贈與和親,鮮有深入敵後進行深度政治滲透的先例。對西域地理、民族、語言、風俗的匱乏認知,使得任何大膽的舉動都充滿瞭巨大的風險。 重點將放在中原政治哲學的轉變上。在漢武帝繼位初期,銳意進取的思想逐漸占據上風,對“地大物博”的追求,以及對“天朝上國”地位的維護,使得軍事與外交上的主動權被提上日程。這種由內而外的擴張欲望,為一次史無前例的遠徵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二部分:西域風貌——迷離的城邦世界 在描述使團的艱難旅程之前,我們首先要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的西域世界圖景。這個世界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諸多具有獨立意誌和獨特利益的政治實體構成的復雜網絡。 大宛(Ferghana): 著名的“汗血寶馬”的故鄉,其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被漢朝視為首要目標。描寫其王室的更迭與對外部勢力的搖擺不定。 康居(Sogdiana): 位於中亞腹地的強大遊牧與農耕結閤體,其騎兵力量不容小覷,是漢朝拉攏或製衡匈奴的關鍵力量。 月氏(Yuezhi): 曾經是匈奴的強大對手,後被擊敗西遷。漢朝嘗試與其重建聯係,以期形成對匈奴的戰略包圍。 本書將運用考古學、古籍零散記載以及後世地理學傢的推測,重構這些古國在公元前2世紀的社會結構、貿易綫路的交叉點地位,以及他們對來自東方(漢朝)和西方(可能是地中海世界或印度次大陸的間接信息)的接觸的反應。 第三部分:外交的藝術與生存的智慧——漫漫求索之路 探險的艱辛,不僅在於地理環境的惡劣——戈壁、沙漠、高山,更在於政治環境的凶險。本書詳述瞭探險團隊所麵臨的生存挑戰: 1. 情報的獲取與驗證: 如何在信息極度閉塞的環境中辨彆盟友與敵人?如何理解不同部族間的復雜恩怨情仇? 2. 物資的補給與維持: 在萬裏荒漠中,水和食物的分配,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漢朝禮品(絲綢、黃金、茶葉)在異國市場中換取必需品,考驗著使團的組織能力。 3. 跨文化的溝通障礙: 語言障礙不僅僅是詞匯的翻譯,更是思維模式和禮儀規範的衝突。一個不恰當的肢體語言或一個未被理解的贈禮,都可能招緻殺身之禍。 我們深入探討瞭使團在沿途各國的外交策略——時而采取堅決的姿態展示漢朝的國威,時而又必須錶現齣謙卑以換取安全通過。這是一種在絕對弱勢的地理環境中,運用國傢信譽和智慧進行博弈的教科書式展現。 第四部分:曆史的迴響——對中西方交流的深遠影響 使團的歸來,無論初期任務的達成與否,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端。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分析瞭這次探險對後世産生的不可逆轉的曆史影響: 地緣政治的重塑: 盡管最初的目的未能完全實現,但漢朝首次獲得瞭對西域諸國相對清晰的認識,為後來的軍事乾預和政治經營打下瞭基礎。 物質與精神的流動: 盡管篇幅集中於政治,但我們不能忽略這次探險間接打開的貿易通道。馬匹、香料、奇珍異獸開始嚮東流動,而中國的絲綢與金屬技術也開始嚮西傳播,為後世“絲綢之路”的繁榮埋下瞭伏筆。 中原視角的拓展: 對於漢朝士人階層而言,這次經曆極大地拓寬瞭他們對世界的認知範圍,挑戰瞭固有的“天下中心論”,促進瞭史學與地理學的初步發展。 結論:開創精神的遺産 本書旨在通過對特定曆史事件的聚焦,展現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能動作用,以及一次看似孤絕的探險行動,如何能夠深遠地影響區域間的互動模式,為後世開闢齣一條連接東西方的生命綫。這是一部關於勇氣、策略、以及人類探索未知世界不懈精神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