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工程学(毕明树)(第2版)

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工程学(毕明树)(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明树,李刚,陈先锋,杨国刚 著
图书标签:
  • 爆炸
  • 粉尘
  • 气体
  • 安全工程
  • 化工安全
  • 风险评估
  • 预防
  • 防护
  • 毕明树
  • 爆炸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153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04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成果。全书分绪论、基本概念、可燃气体与蒸气的爆炸极限、密闭空间内可燃气体的爆炸强度、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的爆炸强度、粉尘的爆炸强度、爆炸灾害的防护与控制原理及应用、密闭空间内爆炸的安全泄放原理与应用、可燃气体和粉尘燃烧爆炸过程的数值计算等9章,另有附录。每章开头有内容提要和基本要求,结尾有小结,还配备了思考题或习题。


本书仍保持了第1版的特色和体系,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或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增强科学性、启发性和教学适用性,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本书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理论与技术方面研究的学者或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毕明树,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组织部部长,教授。 1979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先后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日本Hirosaki University从事合作研究,在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访问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化工装备协会 理事,中国机械学会压力容器学会 理事,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理事。受聘全国百篇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大连市两湾一岛安全评价专家。担任化工学报、石油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进展、东北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中北大学学报、环境工程学报、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等审稿人。
  长期从事化工过程机械、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相互交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工业介质爆燃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燃烧科学与技术、化工装备的结构与力学分析理论与应用、过程装备节能技术等。研究成果已被国家标准采用。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 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2 项,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发表研究论文 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1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2项。
长期工作在教学第 一线。作为课程负责人,《过程机械与实验》荣获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主编,《工程热力学》荣获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骨干成员,《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荣获精品课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国家和辽宁省教学团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特色专业和辽宁省示范专业。2010年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奖,2011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 秀教师奖。

目录

0绪论1
0.1工业生产与安全1
0.2工业生产中的爆炸事故1
0.3生产中爆炸形式的分类3
0.3.1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3
0.3.2可燃固体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4
0.3.3化学反应失控而引起的工艺设备爆炸4
0.4爆炸灾害防治对策4
0.5本书的主要内容6
思考题6
1基本概念7
1.1燃烧的基本概念7
1.1.1燃烧7
1.1.2闪燃与闪点7
1.1.3自燃与自燃点7
1.2爆炸的基本概念8
1.3爆炸发生的基本条件8
1.3.1可燃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8
1.3.2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9
1.4爆炸的基本特性11
1.4.1凝聚相含能材料的爆炸11
1.4.2密闭空间可燃气体或粉体爆炸12
1.4.3开敞空间可燃气体或粉体爆炸12
1.4.4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BLEVE爆炸)14
1.4.5化学反应失控15
1.4.6物理蒸气爆炸15
1.5爆炸参数15
1.5.1火焰速度和燃烧速度16
1.5.2理论火焰温度16
1.5.3爆炸强度17
1.5.4最大试验安全间隙18
1.6爆炸波破坏准则18
1.6.1爆炸波的结构和破坏机理19
1.6.2爆炸波破坏准则20
小结22
思考题23
习题23
2可燃气体与蒸气的爆炸极限25
2.1爆炸极限理论25
2.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27
2.2.1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种类及化学性质的影响27
2.2.2混合均匀程度的影响28
2.2.3温度的影响28
2.2.4初始压力的影响28
2.2.5惰性介质或杂质的影响29
2.2.6实验管径和材质的影响30
2.2.7点火能量的影响30
2.3爆炸反应方程分析31
2.3.1化学计量浓度31
2.3.2完全与不完全燃烧32
2.3.3最危险浓度33
2.4爆炸极限的计算33
2.4.1单一燃料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的估算33
2.4.2多种可燃气体混合物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的估算34
2.4.3可燃气体与惰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的估算35
2.4.4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39
2.4.5可燃气体在其他氧化剂中的爆炸极限39
2.5含氧量安全限值40
2.6其他助燃气体41
小结41
思考题42
习题42
3密闭空间内可燃气体的爆炸强度44
3.1火焰传播44
3.2爆炸过程的解析解法45
3.2.1质量速率方程45
3.2.2压力上升速率和火焰速度方程46
3.3几何微元方法50
3.4爆炸强度的测试56
3.5影响爆炸强度的因素57
3.5.1可燃气体活性57
3.5.2可燃气体的浓度58
3.5.3点火能量和位置58
3.5.4容器形状和容器59
3.5.5初始压力60
3.5.6初始温度60
3.5.7湍流状态60
小结61
思考题61
习题61
4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的爆炸强度63
4.1影响可燃气云爆炸强度的因素63
4.1.1可燃气云特性的影响63
4.1.2周围环境对爆炸的影响64
4.1.3天气情况的影响65
4.1.4点火能量、点火位置的影响65
4.2气云爆炸强度的研究和预测方法65
4.2.1实验方法66
4.2.2经验与理论研究方法68
小结73
思考题74
5粉尘的爆炸强度75
5.1粉尘爆炸的特点75
5.1.1粉尘的概念75
5.1.2粉尘爆炸发生的条件76
5.1.3粉尘爆炸的特点77
5.2粉尘爆炸参数的确定78
5.2.1粉尘云浓度的测试79
5.2.2爆炸下限(LEC)的测试81
5.2.3爆炸强度的测试82
5.2.4最小点火能(MIE)的测试84
5.2.5粉尘最低着火温度(MIT)的测试85
5.3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87
5.3.1粉尘粒度87
5.3.2粉尘性质和浓度87
5.3.3氧化剂浓度87
5.3.4点火能量88
5.3.5含杂混合物的影响89
5.3.6爆炸空间形状和尺寸89
5.3.7初始压力的影响90
5.3.8湍流度的影响90
小结91
思考题92
6爆炸灾害的防护与控制原理及应用93
6.1可燃物质浓度控制93
6.1.1操作参数控制94
6.1.2防止泄漏94
6.1.3除尘95
6.2氧化剂浓度控制95
6.2.1遇水发生燃烧爆炸的物质96
6.2.2混合危险性物质98
6.3惰化技术99
6.4点火源控制100
6.4.1防止明火100
6.4.2防止静电101
6.4.3防止自燃102
6.4.4防雷103
6.5爆炸抑制技术104
6.5.1爆炸抑制技术的有效性和局限性104
6.5.2爆炸探测器的工作原理105
6.5.3爆炸信号控制器的工作原理107
6.5.4爆炸抑制器的工作原理107
6.6爆炸阻隔技术110
6.6.1阻火器110
6.6.2主动式隔爆装置113
6.6.3被动式隔爆装置115
小结116
思考题118
7密闭空间内爆炸的安全泄放原理与应用119
7.1泄放过程理论分析119
7.1.1泄放能力的计算119
7.1.2泄放面积的理论计算121
7.2泄放面积工程设计121
7.2.1比例法121
7.2.2高强度包围体泄压设计图算法122
7.2.3低强度包围体的泄压设计130
7.2.4经验公式法130
7.2.5泄放管的影响132
7.3泄放过程的其他危害132
7.3.1火焰扩展133
7.3.2压力扩展133
7.3.3反坐力133
7.4泄放装置的设置与选型133
7.4.1泄放装置的设置原则133
7.4.2泄放装置的选型134
小结141
思考题142
习题143
8可燃气体和粉尘燃烧爆炸过程的数值计算144
8.1数值模拟方法介绍144
8.2可燃气体燃烧数值模拟145
8.2.1层流预混火焰模型145
8.2.2层流扩散火焰模型146
8.2.3湍流火焰模型147
8.2.4化学反应模型149
8.3煤粉燃烧数值模拟150
8.3.1气相模型151
8.3.2颗粒相模型151
8.3.3燃烧模型152
8.3.4传热模型154
8.4模拟案例155
8.4.1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155
8.4.2煤尘-甲烷预混气体爆炸模拟160
小结161
思考题162
附录163
附录1常见液体的闪点163
附录2常见物质的自燃点165
附录3几种典型场合的点火能量166
附录4部分气体最低点火能量166
附录5常见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166
附录6常见介质的基本燃烧速度167
附录7部分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值167
附录8常见可燃介质的燃烧热和爆炸极限168
附录9可燃气体或蒸气极限氧含量(以N2或CO2稀释)169
附录10悬浮可燃粉尘极限氧含量(以N2或CO2稀释)170
附录11悬浮可燃粉尘极限氧含量(以N2稀释)171
附录12典型助燃气体氟、氯、氧、氧化亚氮的性质173
附录13部分与水等发生爆炸反应物质的性质173
附录14部分遇到空气即自燃的物质的性质174
附录15常用物质的电阻率175
附录16常见物质介电常数表176
参考文献177

精彩书摘

  《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工程学(毕明树)(第2版)》:
  为防止静电引发燃烧爆炸事故,应依照标准GB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进行防静电设计。一般来说,如果介质的最小点燃能力小于10mJ,就应该考虑采用防静电措施。对工艺流程中各种材料的选择、装备安装和操作管理等过程应采取预防措施,控制静电的产生和电荷的聚集。
  防静电技术大都是遵循以下三项原则:抑制、疏导、中和。因为普遍认为完全不让静电产生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抑制静电荷的聚集,如严格限制物流的传送速度和人员的操作速度,将设备管道尽量做到光滑平整,避免出现棱角,增大管道直径进而控制流速、减少弯道、避免振动等均可以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等。若抑制不了就设法疏导,即向大地泄放,如将工作场所的空气增湿,将一切导体接地,在工作台及地面铺设导静电材料,操作人员穿导静电服装和鞋袜,甚至带导静电手环,对于导体,应对设备进行跨接,确保接地良好。盛装粉体的移动式容器应由金属材料制造,并良好接地,袋式除尘器和收尘器应采用防静电滤袋,防静电滤袋通过在普通滤布中织人金属丝的方法增强滤袋的导电性能,然后通过滤袋架将静电导人大地等。若疏导不了就设法在原地中和,如采用感应式消电器、高压静电消电器、离子风消电器等。对于塑料类等电阻率大的粉尘,可利用静电消除器产生异性离子来中和静电荷等。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第1版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有关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获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


在总结近年来教学研究与科研成果并收集本书使用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编者提出了本次教材修订方案。根据气体和粉尘爆炸相关研究进展,本次修订增加了“可燃气体和粉尘燃烧爆炸过程的数值计算”一章,主要介绍数值模拟方法、可燃气体燃烧数值模型、煤粉燃烧数值模型、模拟案例等。通过这章的学习,可以基本掌握气体和粉尘爆炸过程的一般方法。本次还对“粉尘爆炸的强度”一章进行了大量修改,删除了如今很少使用的Hartmann测试装置,对目前最新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更详细的介绍。


全书共分9章。绪论,概要介绍背景知识、事故划分及防治对策等;第1章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讨论爆炸发生的条件,分析各类爆炸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章可燃气体与蒸气的爆炸极限,重点介绍爆炸极限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第3章密闭空间内可燃气体的爆炸强度,主要介绍等温爆炸模型、绝热爆炸模型、几何微元计算方法和实验测试方法,阐述影响爆炸强度的因素和规律;第4章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的爆炸强度,介绍影响气云爆炸强度的主要因素、预测方法、实验方法等;第5章粉尘的爆炸强度,介绍粉尘爆炸的特点、粉尘爆炸发生条件、影响粉尘爆炸极限和爆炸强度的因素以及粉尘爆炸参数的测试方法等;第6章爆炸灾害的防护与控制原理及应用,主要阐述爆炸灾害的防护与控制原理,介绍一些典型的抑爆和隔爆原理、方法与技术;第7章密闭空间内爆炸的安全泄放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安全泄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给出泄放面积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安全阀、爆破片、防爆门(阀)的基本特点和选型依据;第8章可燃气体和粉尘燃烧爆炸过程的数值计算,主要介绍数值模拟的一般方法、可燃气体燃烧与爆炸数值模型、煤粉燃烧与爆炸数值模型、模拟案例等。另有附录。每章开头有内容提要和基本要求,结尾有小结,还配备了思考题或习题。


本书引用了很多文献资料中介绍的研究成果,已尽力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各位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仍保持了第1版的特色和体系,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或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增强科学性、启发性和教学适用性,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本书由大连理工大学毕明树教授、东北大学李刚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陈先锋教授和大连海事大学杨国刚教授编写。绪论、第1、第2、第6、第7章由毕明树执笔编写,第5章由李刚编写,第8章由陈先锋编写,第3、第4章由毕明树和杨国刚共同执笔编写。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因此本书在材料的选取与把握,内容的安排,语言的叙述等方面,均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月




第1版前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地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各类事故,尤其是危害较大的工业介质爆炸事故,虽然采取种种预防措施,但还是时有发生。工业生产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所谓可燃介质爆炸,是导致压力快速上升的现象,是一种极其迅速的物理或化学能量的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物系的体积在极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而对外界做功,致使周围气压急剧增大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爆炸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用于军事领域,主要研究凝聚相炸药和燃料-空气炸药(fuel-air explosive,简称FAE)的爆炸威力,开发先进武器。另一方面用于工业防爆,主要研究可燃气体和粉尘的爆炸威力,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防爆措施。可引起爆炸事故的工业介质主要是可燃气体或易蒸发的可燃液体,以及可燃粉尘等。


国内很多院校都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迫切需要能系统介绍工业介质爆炸相关知识的教材,让学生掌握工业介质爆炸的相关基础知识、气体与粉尘爆炸的特点、气体与粉尘爆炸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目前通常采用的防爆、抑爆措施等。本书就是在此背景下组织编写的。


气体与粉尘爆炸是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人们对爆炸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很多复杂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化学反应动力学问题、燃烧模型问题、湍流模型问题等。即使是现有的研究方法,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本书主要介绍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绪论、基本概念、可燃气体与蒸气的爆炸极限、密闭空间内可燃气体的爆炸强度、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的爆炸强度、粉尘的爆炸强度、爆炸灾害的防护与控制原理及应用、密闭空间内爆炸的安全泄放原理与应用8章,另有附录。每章开头有内容提要和基本要求,结尾有小结,还配备了思考题或习题。


本书引用了很多文献资料中介绍的研究成果,已尽力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各位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大连理工大学毕明树教授和大连海事大学杨国刚副教授编写。绪论、第1、第2、第5~第7章由毕明树执笔编写,第3、第4章由毕明树和杨国刚共同执笔编写。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因此本书在材料的选取与把握,内容的安排,语言的叙述等方面,均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2.3



《燃烧与爆炸控制:理论、分析与设计》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燃烧与爆炸现象的科学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工程实践应用。作为一本面向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专业著作,它系统地梳理了从物质的燃爆特性到复杂工业环境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的基本原理 本部分聚焦于燃烧与爆炸的微观和宏观机理,为后续的工程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燃爆过程: 详细阐述了燃烧反应的链式反应机理、自由基的形成与消失、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燃烧反应(如均相和非均相燃烧)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的形成、传播与熄灭机理。对于爆炸过程,则着重探讨了爆轰波和冲燃波的生成与传播,以及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冲击效应。 物质的燃爆特性: 详细介绍了各种易燃物质(气体、蒸气、粉尘、液体)和氧化剂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点火源相互作用的特性。包括闪点、燃点、爆炸极限(LFL/UFL)、最低点火能(MIE)、自燃温度(AIT)、爆炸下限/上限(LEL/UEL)等关键参数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意义。特别强调了不同形态物质(如颗粒大小、形状、湿度对粉尘爆炸特性的影响)。 点火源的产生与特性: 详尽地分析了各种可能引起燃烧和爆炸的点火源,并对其能量、持续时间和形式进行了分类。包括: 热点火源: 开放火焰、炽热表面(如加热器、管道、摩擦表面)、静电放电(火花)、电弧、闪电等。对各种点火源的能量阈值、作用时间以及与可燃介质相互作用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 机械点火源: 撞击、摩擦产生的火花和热量。 化学点火源: 某些化学反应自放热产生的热量,自燃物质的氧化。 电点火源: 电气设备故障、漏电、静电积累等。 其他点火源: 如激光、冲击波等。 燃烧与爆炸的传播机制: 深入研究了火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包括层流火焰传播和湍流火焰传播。重点分析了湍流强度、涡流扩散、声学不稳定性等因素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对于爆炸,则详细探讨了爆轰波的形成(如Jouin-Chapman-Jouguet模型)和传播,以及其超音速传播的能量传递机制。 第二部分:燃烧与爆炸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风险评估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事故发生的概率模型与后果分析: 介绍了常用的事故概率评估方法,如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以及如何利用历史数据和专家判断来量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详细阐述了爆炸后果的分析,包括压力波传播、冲击波效应、火焰蔓延、二次灾害(如火灾、有毒气体释放)的预测和评估。 可燃物质爆炸极限与浓度分布: 详细介绍了气体、蒸气和粉尘爆炸极限的确定方法,并讨论了在实际工业环境中,可燃物质浓度分布的复杂性。研究了通风、扩散、泄漏源强度等因素对可燃物浓度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模拟和现场测量来获取准确的浓度数据。 点火源能量阈值与风险评估: 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本部分将点火源的能量参数与可燃物的最低点火能进行对比,以评估点火源的潜在风险。介绍了不同点火源在不同环境下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工业场所的燃爆风险评估: 针对石油化工、煤炭、粮食加工、医药制造等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系统性的燃爆风险评估方法。包括: 危害辨识(HAZID): 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系统地审查工艺过程,识别偏离正常操作可能导致的危险。 定量风险评估(QRA): 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爆炸指数法、风险矩阵法 等常用评估工具的应用。 第三部分:燃烧与爆炸的工程控制与防护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致力于提供切实可行的工程设计原则和防护技术,以预防和减轻燃烧与爆炸的危害。 惰化技术: 详细介绍了惰化剂(如氮气、二氧化碳、氩气)的选择原则、惰化方法的原理(如置换惰化、稀释惰化)、惰化设备的类型(如固定式惰化系统、移动式惰化设备)以及惰化效果的监测与评估。特别讨论了在不同工艺设备(如储罐、反应器、输送管道)中的惰化应用。 通风与稀释技术: 探讨了通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来控制可燃物浓度,使其低于爆炸下限的原理和设计要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通风系统(如局部排风、全面通风)及其适用范围。强调了通风系统在防止可燃气体或粉尘积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风设备的选型和维护。 点火源控制与消除: 提供了控制和消除各类点火源的具体工程措施,包括: 电气安全: 防爆电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接地与搭接、静电接地、安全电压设计。 机械安全: 选用不易产生火花的材料、设备表面温度控制、避免高速旋转部件的摩擦。 工艺控制: 优化操作参数、控制温度和压力、避免明火和炽热表面。 静电控制: 导电材料的使用、增湿、抗静电剂的应用、接地措施。 爆炸抑制技术: 介绍了利用高效化学灭火剂(如卤代烷、干粉)在爆炸初期迅速灭火的原理。详细分析了爆炸抑制剂的类型、作用机理、释放方式(如爆炸抑制器)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 爆炸泄放技术(防爆泄压): 深入研究了爆炸泄放口的尺寸、形状、位置设计原则,以将爆炸产生的过量压力安全地释放到外部区域。介绍了泄爆板、泄爆阀等泄爆装置的类型、工作原理和安装要求。强调了泄放口设计与设备承压能力、厂房布局、人员安全等因素的协调。 爆炸隔爆技术: 探讨了在设备或管道内部设置隔爆装置(如隔爆环、易熔片、快速关闭阀)来阻止爆炸火焰和压力波传播的原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隔爆装置及其适用于不同介质和设备的条件。 工业粉尘爆炸的特殊防护: 针对粉尘爆炸的独特性,专门辟出章节详细阐述。包括: 粉尘的生成、积聚与分散: 分析粉尘的产生源、输送过程中的积聚、以及空气动力学因素对粉尘云形成的影响。 粉尘防爆设计: 设备的密封性设计、清扫和维护的规范、风选和除尘系统的防爆设计、避免粉尘二次扬起的措施。 针对粉尘爆炸的泄爆、抑制和隔爆技术。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工程实例 本部分通过典型的事故案例分析,深化读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展示各项控制与防护技术的应用。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选取了不同行业的典型燃烧与爆炸事故,深入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以及吸取的教训。通过对案例的复盘,帮助读者认识到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工程实例展示: 呈现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展示如何综合运用本书所介绍的理论和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复杂的燃爆风险问题。这些实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工业设施和不同的防护策略,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指导。 内容全面系统: 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风险评估,再到工程控制的完整链条。 强调工程应用: 针对性强,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可行方案。 图文并茂: 通过大量的图表、示意图和数据,直观地展示复杂概念和技术。 案例丰富: 结合实际事故案例和工程实例,增强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适用读者: 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冶金、粮食、制药等行业从事安全管理、工艺设计、设备维护、风险评估和工程技术的研究人员、工程师、技术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尽管书名看起来很专业,但我认为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匪浅。我是一名负责企业安全培训的专员,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介绍爆炸风险及其防治的书籍,以便更好地向一线员工普及安全知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工程实践层面,讲解清晰易懂。即使有些专业术语,作者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个体防护和应急救援的部分,这对于提高员工的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培训课程,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爆炸防治领域的百科全书!我是一个对安全工程非常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各种安全技术的奥秘。当我看到这本《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工程学》时,我简直欣喜若狂。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过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解得浅显易懂,同时又不失严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事故案例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爆炸风险的评估方法。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爆炸的危害,并学到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作为一名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人员,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我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了。作者在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爆炸事故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深入剖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防治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型的防爆技术和装备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

刚拿到这本《气体和粉尘爆炸防治工程学(毕明树)》,虽说还没有深入研读,但光从这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者,我深知安全的重要性,而爆炸事故的潜在危害更是不可估量。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的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一丝担忧,期待的是它能为我们提供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担忧的是,作为一名非专业理论研究人员,我能否完全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精髓。不过,从封面设计来看,它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的态度,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相关领域的一项空白,也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关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详实案例和有效对策,以便更好地指导我日常的工作。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我最近刚好在进行一项关于粉尘爆炸风险评估的项目,书中很多关于粉尘爆炸机理、燃爆极限、爆炸压力等基础理论的阐述,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特别是书中对不同类型粉尘的特性分析,以及不同环境下的爆炸风险判定标准,都写得非常详细,几乎可以作为我们现场工作的指导手册。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挑战,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潜在的工程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防火防爆设计规范的解读,这对于我们进行设备选型和工艺流程优化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