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兴,肖诗纲 编
图书标签:
  • 切削用量
  • 切削参数
  • 金属切削
  • 机械加工
  • 制造工艺
  • 加工技术
  • 刀具
  • 材料去除
  • 生产效率
  • 工艺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038467
版次:3
商品编码:1214160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字数:1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包括车、镗、车螺纹、钻、扩、铰、端铣、圆柱铣、立铣、滚齿轮与蜗轮和插齿等切削用量选择,分为车削、孔加工、铣削和齿轮加工四部分。各部分除常用的切削用量表可供查用外,均有切削用量的计算公式和相应的系数和指数,可直接计算。车削、孔加工和铣削部分还举例说明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与步骤。书中既有*常用的高速钢与硬质合金刀具切削用量选择,还有涂层硬质合金、陶瓷刀具以及聚晶金刚石等新刀具的切削用量表,可供参考。此外,还附有几种常用的车床、钻床与铣床资料,以便查用。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简明方便,适于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时做习题作业,以及进行刀具、机床和工艺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时使用,也可供中等专业学校使用,并可供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有关工艺和设计工作时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车削用量选择
一、切削要素
二、车削用量选择举例
三、车削用量标准
表1.1 车刀刀杆及刀片尺寸的选择
表1.2 硬质合金的应用范围分类和用途分组(G132075-87)
表1.3 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表1.4 硬质合金及高速钢车刀粗车外圆和端面的进给量
表1.5 硬质合金及高速钢镗刀粗镗孔的进给量
表1.6 硬质合金外圆车刀半精车的进给量
表1.7 切断及切槽的进给量
表1.8 成形车削时的进给量
表1.9 车刀的磨钝标准及寿命
表1.10 用YT15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碳钢、铬钢、镍铬钢及铸钢时的切削速度
表1.11 用YG6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的切削速度
表1.12 涂层硬质合金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3 陶瓷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4 立方氮化硼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5 金刚石车刀的切削用量
表1.16 用高速钢螺纹车刀车削普通及梯形螺纹时的走刀次数
表1.17 用硬质合金螺纹车刀车削普通及梯形螺纹时的走刀次数
表1.18 高速钢及硬质合金车刀车削不同材料螺纹的切削用量
表1.19 硬质合金车刀加工时的主切削力
表1.20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钢料时的径向切削力
表1.21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钢料时的进给力
表1.22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的径向切削力
表1.23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的进给力
表1.24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1.25 硬质合金车刀车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1.26 车削时的入切量及超切量
四、车削用量的计算公式
表1.27 车削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
表1.28 车削过程使用条件改变时的修正系数
表1.29 车削过程切削力及切削功率的计算公式
表1.29-1 钢和铸铁的强度和硬度改变时切削力的修正系数kMF
表1.29-2 加工钢及铸铁时刀具几何参数改变时切削力的修正系数
五、常用车床的技术资料
表1.30 C620-1型卧式车床
表1.31 CA6140型卧式车床

第二部分 孔加工切削用量选择
一、切削要素
二、钻削用量选择举例
三、钻、扩、铰用量标准
表2.1 高速钢钻头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表2.2 高速钢钻头的几何参数
表2.3 钻钢群钻切削部分几何参数
表2.4 铸铁群钻切削部分几何参数
表2.5 扩孔钻的几何参数
表2.6 铰刀的几何参数
表2.7 高速钢钻头钻孔时的进给量
表2.8 钻头强度所允许的进给量
表2.9 机床进给机构强度所允许的钻削进给量
表2.10 高速钢和硬质合金扩孔钻扩孔时的进给量
表2.11 高速钢及硬质合金机铰刀铰孔时的进给量
表2.12 钻头、扩孔钻和铰刀的磨钝标准及寿命
表2.13 高速钢钻头钻碳钢及合金钢时的切削速度(使用切削液)
表2.14 孔加工时钢的加工性分类
表2.15 高速钢钻头钻灰铸铁时的切削速度
表2.16 群钻加工钢时的切削用量
表2.17 群钻加工铸铁时的切削用量
表2.18 硬质合金钻头钻削不同材料的切削用量
表2.19 高速钢钻头钻孔时的轴向力
表2.20 高速钢钻头钻钢时的扭矩
表2.21 高速钢钻头钻铸铁时的扭矩
表2.22 高速钢钻头钻钢时消耗的功率
表2.23 高速钢钻头钻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2.24 高速钢铰刀铰孔时的切削用量(参考值)
表2.25 硬质合金铰刀铰孔时的切削用量(参考值)
表2.26 硬质合金枪铰刀铰孔的切削用量
表2.27 金刚石枪铰刀铰孔的切削用量
表2.28 立方氮化硼枪铰刀铰孔的切削用量
表2.29 钻孔时的入切量和超切量
四、钻、扩、铰削用量的计算公式
表2.30 钻、扩和铰孔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
表2.31 钻、扩及铰孔时使用条件改变时切削速度的修正系数
表2.32 钻孔时轴向力、扭矩及功率的计算公式
表2.33 加工条件改变时钻孔轴向力及扭矩的修正系数
表2.34 群钻加工时轴向力及扭矩的计算公式
五、常用钻床的技术资料
表2.35 Z525型立式钻床
表2.36 Z550型立式钻床

第三部分 铣削用量选择
一、铣削要素
二、高速钢圆柱铣刀铣削用量选择举例
三、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用量选择举例
四、铣削用量标准
表3.1 铣刀直径的选择(参考)
表3.2 铣刀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表3.3 高速钢端铣刀、圆柱铣刀和盘铣刀加工时的进给量
表3.4 高速钢立铣刀、角铣刀、半圆铣刀、切槽铣刀和切断铣刀加工钢时的进给量
表3.5 硬质合金面铣刀、圆柱铣刀和圆盘铣刀加工平面和凸台时的进给量
表3.6 硬质合金立铣刀加工平面和凸台时的进给量
表3.7 铣刀磨钝标准
表3.8 铣刀平均寿命
表3.9 高速钢镶齿圆柱铣刀铣削钢料时的切削用量(用切削液)
表3.10 高速钢细齿圆柱铣刀铣削钢料时的切削用量(用切削液)
表3.11 高速钢镶齿圆柱铣刀铣削灰铸铁时的切削用量
表3.12 高速钢细齿圆柱铣刀铣削灰铸铁时的切削用量
表3.13 高速钢立铣刀在钢料上铣槽的切削用量(用切削液)
表3.14 高速钢立铣刀在灰铸铁上铣槽的切削用量
表3.15 YT15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碳钢、铬钢及镍铬钢的切削用量
表3.16 YG6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灰铸铁的切削用量
表3.17 涂层硬质合金铣刀的切削用量
表3.18 金刚石端铣刀端铣平面的切削用量
表3.19 高速钢圆柱铣刀铣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3.20 高速钢圆柱铣刀铣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3.21 高速钢立铣刀铣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3.22 高速钢立铣刀铣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3.23 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钢料时消耗的功率
表3.24 硬质合金端铣刀铣削灰铸铁时消耗的功率
表3.25 圆柱铣刀铣削时的入切量及超切量
表3.26 端铣刀铣削时的入切量及超切量
五、铣削用量计算公式
表3.27 铣削时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
表3.28 铣削时铣削力、扭矩和功率的计算公式
六、常用铣床的技术资料
表3.29 X61W型万能铣床
表3.30 XA6132型万能铣床和XA5032型立铣床

第四部分 齿轮加工切削用量选择
表4.1 模数铣刀刀号与所切齿轮的齿数
表4.2 高速钢单头滚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HBS)圆柱齿轮的进给量
表4.3 模数铣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HBS)圆柱齿轮的进给量
表4.4 高速钢插齿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tIBS)圆柱齿轮的进给量
表4.5 高速钢花键滚刀加工35与45钢(156~207HBS)花键轴的进给量
表4.6 加工材料力学性能改变时进给量的修正系数
表4.7 高速钢蜗轮滚刀加工灰铸铁(170~210HBS)和青铜(120HBS)蜗轮的进给量
表4.8 高速钢齿轮刀具磨钝标准
表4.9 插齿时的超越行程值
表4.10 齿轮刀具切削速度计算公式
表4.11 高速钢滚刀对碳钢齿轮(190HBS)粗滚齿时的切削用量
表4.12 高速钢滚刀精加工预切出齿槽的齿轮切削速度
表4.13 高速钢插齿刀在立式插齿机上插齿时的切削速度
表4.14 模数铣刀加工圆柱与圆锥齿轮和蜗轮滚刀加工蜗轮的切削速度
表4.15 齿轮加工时切削功率的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根据艾兴和肖诗纲编写的《切削用量手册》修订的。它主要是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编写的辅助教材,供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做习题、作业之用以及进行刀具、机床、工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参考,也可供中等专业学校使用以及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有关工艺和设计工作时参考。
  原书出版后,经有关专业学生和技术人员使用,反映良好,并多次印刷达十几万册,1987年被国家机械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兵工类优秀教材二等奖。原书中包括车、镗孔、车螺纹、钻、扩、铰、铣和齿轮加工等基本加工方法的切削用量,其中切削速度、切削力与切削功率都有计算公式和有关系数与指数,可以直接计算,省去了大量数据表格,因而比较简明。为便于实用,原书中也有最基本的几种切削用量表格;更突出的是,根据国内工厂调查和发表的有关实际切削用量数据,参考美国、德国等有关资料,按平均先进水平对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中的系数C。进行了修正,以此计算出有关用量的表格,所以原书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简明实用,符合国内实际情况。这次修订时,除保留原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内容和系统上又作了必要的补充和改动,以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内容上仍然包括车削、孔加工、铣削和齿轮加工用量四大部分,但由于新刀具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在有关部分增加了涂层硬质合金、陶瓷刀具、立方氮化硼刀具和金刚石刀具的切削用量,供选用时参考。因为铰孔、立铣加工槽、滚齿与插齿等加工方法应用很普遍,而在原手册中,只有其切削用量的计算公式,所以修订时分别在有关部分增加了高速钢与硬质合金铰刀铰孔、高速钢立铣刀铣槽、高速钢滚刀与插齿刀滚齿与插齿的切削用量数据表,以便于工厂实际工作中直接选用。
  2)原书中车削和孔加工用量部分,使用条件改变时的修正系数表格较多,而且比较分散。修订时,将这两部分的修正系数分别列在统一的表格中,因而简单明了,便于查找。原手册中的孔加工用量部分被分成钻孔用量和扩孑L与铰孔用量两部分,这是由于它们之间紧密相联,有些还相互通用。修订时将其合并为钻、扩和铰孔用量统一安排,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具有较好的系统性。
  3)根据《金属切削基本术语》(GB/T12204-90),将刀具耐用度改为刀具寿命等。原书中的速度单位为m/s,与工厂实际使用的m/min不同,计算和查表后还要换算。这次修订将速度的单位一律改为m/min,转数的单位改为r/min,这样便于实用,且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切削用量精要指南》(修订版)—— 深入解析,精准优化,驱动制造业效率革新 引言 在现代精密制造领域,切削加工是实现零件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关键工艺。而切削用量,作为直接影响加工效率、刀具寿命、加工精度及产品质量的核心参数,其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切削用量的确定往往依赖于经验,或是繁琐的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这不仅效率低下,也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加工需求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挑战。《切削用量精要指南》(修订版)正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它以其详实的内容、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用的指导方法,为广大机械设计、工艺工程师、技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参考。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数据,而是深刻剖析了影响切削用量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和决策依据。我们力求做到,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根据具体的加工对象、设备条件、刀具特性和质量要求,独立、精准地确定最优切削用量。 核心内容一:切削用量基础理论与原理 本书的首要部分,致力于构建读者对切削用量的坚实理论基础。我们从切削过程的基本物理原理出发,深入阐述了切削力、切削热、切削变形以及刀具磨损等核心概念。 切削力学分析: 详细解析了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削力(主切削力、背向切削力、进给力)的产生机制、变化规律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通过对切削力模型的研究,读者能够理解不同刀具几何参数、材料属性、切削速度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切削力的数值。我们也会介绍如何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计算来估算切削力,为设备选型和安全操作提供依据。 切削热的产生与传导: 切削热是影响刀具寿命和工件变形的主要因素之一。本书将深入分析切削热的来源(塑性变形、摩擦等),以及热量在刀具、工件和切屑中的传导规律。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切削用量(如降低切削速度、增加切削液流量)来有效控制切削温度,从而延长刀具寿命,减小工件热变形。 切削变形与表面质量: 工件在切削过程中会产生切削变形,这直接影响加工精度。本书将详细探讨切削变形的产生机理,包括材料的塑性变形、弹性变形以及切屑的形态。同时,我们将深入解析切削参数(如进给量、切削深度)如何影响切屑的形成和排出,进而影响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调整切削用量来获得所需的表面质量。 刀具磨损机理与寿命预测: 刀具寿命是评价切削加工经济性的重要指标。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刀具的主要磨损形式(磨损、崩刃、粘刀、积屑瘤等),分析影响刀具磨损的因素(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材料硬度、刀具材料、几何参数、冷却润滑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供多种常用的刀具寿命估算模型和方法,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刀具更换周期,避免因刀具过度磨损导致的产品质量下降或加工中断。 核心内容二:主要切削加工工艺的用量确定 本书的另一大核心板块,聚焦于工程实践中最常用的各类切削加工方法,并为每种加工工艺提供了详尽的切削用量确定指南。 车削加工: 外圆车削: 涵盖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针对不同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难加工材料等)的典型切削用量范围、推荐值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内圆车削: 考虑了刀具悬伸、刚性等特殊因素对切削用量选择的影响。 端面车削与沟槽加工: 针对沟槽深度、宽度等要求,提供相应的切削用量建议。 螺纹加工: 重点介绍不同螺纹类型(如普通螺纹、梯形螺纹)的切削用量,强调对称性与多次进给的重要性。 复杂曲面车削: 简要介绍在CNC加工中,通过刀具路径规划和参数设置来影响切削用量。 铣削加工: 平面铣削: 包括端面铣削和侧面铣削,详细分析切削宽度、切削深度、铣刀直径、转速、进给量之间的关系,并考虑顺铣与逆铣的区别。 仿形铣削与三维曲面铣削: 探讨在CNC加工中,切削用量的选择如何与刀具路径、步距等参数协同工作,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铣削角刀、槽刀、键槽铣刀等专用刀具的应用: 针对不同形状的加工,提供专门的切削用量指导。 高速铣削与高效铣削(HSM/HEM): 介绍在高转速、小切削深度、大进给量的条件下,如何优化切削用量以实现高效率加工。 钻削与镗削加工: 钻削: 针对不同材料和钻头类型,提供钻削转速、进给量的计算方法和参考范围,并强调钻削时排屑和冷却的重要性。 扩孔与锪孔: 介绍在预钻孔基础上的切削用量选择。 镗削: 详细阐述精镗、粗镗的切削用量参数,以及对孔径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 磨削加工: 外圆磨削、内圆磨削、平面磨削: 介绍磨削用量(砂轮线速度、工件转速、纵进给量、横进给量)的确定原则,以及砂轮选择、磨削液使用等协同因素。 超精密磨削与抛光: 简要介绍在更高精度要求下的工艺参数调整。 其他加工方法: 锯削、拉削、插削等: 对这些常见的加工方法,也提供了相应的切削用量参考与指导。 核心内容三:影响切削用量确定的关键因素与优化策略 除了对具体加工方法的介绍,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影响切削用量确定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系统性的优化思路。 工件材料特性: 材料的硬度、强度、塑性、韧性、导热性、加工硬化倾向等: 详细分析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切削力的产生、切削热的分布以及刀具的磨损。 常见金属材料(碳钢、合金钢、不锈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及非金属材料(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的切削性能分析: 为每类材料提供基本的切削加工特性描述和相应的切削用量选择建议。 难加工材料(如高强度钢、钛合金、高温合金)的特殊加工要求: 强调在加工这类材料时,需要采取特殊的切削策略和参数设置。 刀具材料与几何参数: 刀具材料的性能: 介绍高速钢(HSS)、硬质合金(WC-Co)、陶瓷、立方氮化硼(CBN)、聚晶金刚石(PCD)等刀具材料的特点、适用范围和优势。 刀具几何参数的影响: 深入分析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刀尖圆弧半径等参数如何影响切削力的方向、大小、切削热的产生以及切屑的形成,并给出优化建议。 涂层刀具的应用: 介绍各种涂层(TiN, TiCN, TiAlN, AlTiN等)的作用及其对切削性能的提升。 机床性能与刚性: 机床功率与扭矩: 明确机床的功率和扭矩是切削用量选择的上限约束。 主轴转速范围与进给系统精度: 分析这些参数对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限制。 机床的刚性与减振性能: 强调机床刚性不足可能导致振动加剧,影响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需要在参数选择上有所保守。 CNC加工中心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提及在数控加工中,编程和参数设置的协同作用。 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要求: 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 明确这些最终质量要求是如何指导切削用量的选择。 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超精密加工的参数差异: 强调不同加工阶段的工艺目标,并给出相应的用量调整策略。 切削液的选择与使用: 冷却、润滑、排屑、清洗作用: 阐述切削液在切削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切削液类型(油基、水基、干切削)的适用性: 切削液流量、压力、方向对切削用量选择的影响: 尤其是在高速切削和深孔加工中的关键性。 经济性分析与绿色切削: 刀具消耗、机时消耗、能源消耗等: 引导读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求最优的经济效益。 切削用量的经济优化模型: 介绍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成本最低的切削用量。 环境友好型切削策略: 提倡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切削方法。 核心内容四:实用工具与案例分析 为了提升本书的实用性,我们还提供了丰富的辅助内容。 常用材料的切削参数推荐表: 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几十种金属材料,提供初步的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推荐范围,方便用户快速查阅。 典型零件的切削用量确定案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件,从材料、设备、刀具、精度要求等多个维度出发,详细演示如何一步步确定最优切削用量,并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切削用量计算公式与图表: 提炼出常用的切削用量计算公式,并配以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常见加工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针对切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振动、烧刀、崩刀、表面缺陷等问题,提供基于切削用量调整的诊断思路和解决方案。 结论 《切削用量精要指南》(修订版)力求成为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权威工具书。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广大制造业从业者将能够: 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通过科学选择切削用量,缩短加工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刀具损耗,降低能耗,优化材料利用率。 保证甚至提高产品质量: 精准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减少废品率。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深刻理解切削机理,为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提升个人及团队的专业素养: 成为切削加工领域的专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还是初入行的新手,亦或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本书都将是您在切削加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们期待本书能够助您在精益制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又条理清晰,让人读起来不会感到杂乱无章。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切削加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磨削等,并为每种加工方式都提供了详细的切削用量选择指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切削力”的分析非常透彻,它不仅给出了切削力的计算公式,还详细分析了切削力在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切削参数下的变化规律,以及切削力过大或过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刀具磨损”的机理,并提供了多种延长刀具寿命的方法,例如优化切削用量、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改进刀具几何参数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工件材料性能”的介绍,它详细列举了各种常用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切削用量选择建议。这一点对于我处理不同材质的工件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让我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找到所需信息,但同时又不会丢失整体的学习脉络。开篇的“基础概念”部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梳理了切削加工中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为后续内容的深入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它没有急于给出具体的数值,而是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切削用量的关键因素,如材料硬度、强度、塑性、韧性,以及刀具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导热性等,并解释了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切削力”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图示和实际案例,展示了切削力过大或过小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转速、进给量和切深来控制切削力。此外,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实践应用,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附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加工(如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等)和不同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并详细给出了推荐的切削用量参数,以及参数选择的理由。我通过学习这些案例,不仅掌握了通用的原则,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数的优化调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时刻指引着我在切削加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切削用量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我过去更注重的是“如何”去操作,而这本书则让我开始关注“为什么”要去那样操作。它从材料科学、力学、热力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切削加工的本质。书中对于“切削温度”的详细论述,让我明白了温度在切削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切削参数和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来控制温度,从而保证刀具寿命和工件质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刀具材料性能”的讲解,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刀具材料的硬度、强度等参数,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微观结构和热力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是如何影响刀具的耐磨性、抗热震性等性能的。这让我能够更科学地选择刀具,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冷却润滑方式”的作用和选择原则,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切削过程。这让我明白了,切削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的优化都至关重要。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解答了我长期以来在切削加工中遇到的“为什么”和“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经验,但却不一定知道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些“为什么”的门。比如,书中对于“切削热”的产生机理和影响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高速切削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及这些热量对刀具寿命、工件精度、表面质量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选择高导热性的刀具材料、优化切削液的性能和供给方式、甚至采取间歇切削等策略来降低切削热。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刀具(如车刀、铣刀、钻头)的介绍,不仅列出了它们的结构特点,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刀尖角、前角、后角、螺旋角等几何参数对切削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工件材料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具。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之前在选择刀具时往往比较盲目。这本书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选择刀具,从而达到更好的加工效果。它还深入探讨了进给量和切深对加工效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并给出了优化建议,这对我精益求精的工件加工有着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切削加工的书。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切削用量无非就是转速、进给量和切深这几个简单的参数,凭经验多试几次就能找到合适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影响切削用量的各种因素,从刀具材料、几何形状、工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到机床的刚性、功率,再到冷却润滑的方式,甚至连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和热变形都考虑到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表格,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解释了为什么某个参数需要调整,以及调整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比如,书中对于刀具磨损的讲解,不再是简单地说“磨损到多少就要换刀”,而是详细分析了各种磨损类型(如月牙洼磨损、后刀面磨损、粘刀等)产生的原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切削用量来延缓磨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切削加工不再是枯燥的重复劳动,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科学的艺术。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介绍的知识去指导实际操作,惊喜地发现,不仅加工效率有所提升,产品的表面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过去那些看似难以攻克的加工难题,现在似乎都有了解决的方向。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切削加工的同行们,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是一本能帮你提升技能、激发创新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形象,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知识。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比如,在讲解“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时,书中就通过一张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泰勒公式”的应用,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提高对寿命的缩短程度。而且,书中对“进给量”和“切深”的讲解也同样生动,它会通过模拟切削过程的动画效果,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进给量和切深会如何影响切屑的形成和脱离,以及对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刀具失效模式”的分析,它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了各种刀具的失效情况,并详细分析了原因,这让我能够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刀具失效。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切削加工这门技术。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思考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操作习惯,并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那样做。书中关于“经济性切削”的章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选择合适的切削用量不仅是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更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从刀具成本、机床损耗、能源消耗、加工时间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切削用量选择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优化建议,例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切削速度以缩短加工时间,或者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切削速度以延长刀具寿命。书中还讨论了“切削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这让我对切削技术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从业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现有的技术,更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程度让我感到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于基础知识的科普读物,但实际内容远不止于此。它详细讲解了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切削力、切削热、切削振动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对加工过程的影响。书中关于“切削振动”的章节,详细分析了引起振动的各种原因,如机床的固有频率、刀具与工件的共振、切削力的周期性变化等,并提供了抑制振动的有效方法,例如调整切削用量、改进刀具结构、优化夹具设计等。这一点对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振动问题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切削加工(如车削、铣削、钻削、磨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针对每种加工方式给出了具体的切削用量选择原则和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讨论了数控加工中的切削用量优化问题,并介绍了一些先进的切削策略,如恒线速度控制(VCS)、自适应进给控制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切削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切削加工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几乎无所不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切削参数优化”的讲解非常深入,它不仅提供了多种优化方法,如实验设计法、响应面法等,还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获得最优的切削参数组合。此外,书中还讨论了“切削加工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例如在线监测、离线检测等。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刀具设计与制造”的介绍,它详细讲解了各种刀具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如何根据加工要求设计出合适的刀具。这一点对于我深入理解切削加工的全过程非常有帮助。书中还展望了“未来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智能化切削、微纳切削等,这让我对切削加工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全面、深入、实用的切削加工参考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一线操作技师,我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为不同的工件和加工任务确定合适的切削用量。过去,我只能依靠经验和旧的参考手册,但效率不高,有时还会出现偏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3版)》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和详细的查询方法。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而是将各种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表,让我能够快速地估算出最优的切削用量。书中关于“刀具寿命”的章节尤为精彩,它详细分析了影响刀具寿命的各种因素,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切深、材料硬度、刀具材料、冷却润滑等,并给出了多种预测刀具寿命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切削用量来延长刀具寿命。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章节,它清晰地阐述了切削用量对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控制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切削参数设置来满足客户对工件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