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 [Hitler Moves East 1941-1943]

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 [Hitler Moves East 1941-19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 著,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苏德战争
  • 巴巴罗萨计划
  • 东线战场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希特勒
  • 苏联
  • 历史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
ISBN:9787894291721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621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Hitler Moves East 1941-194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热销书精装典藏版,无法逾越的经典,被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热销至今。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

  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


  

内容简介

  

  《东进》这部著作*初出版于1964年,先河地将二战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 ——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知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作者简介

  [德]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后化名保罗·卡雷尔,成为畅销书作者。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东线狙击手》、《黑色雪绒花》、《地狱之门》、《东线》等多部畅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莫斯科
1 突袭
2 斯大林寻找救星
3 目标斯摩棱斯克
4 莫斯科还是基辅?
5 斯大林的重大错误
6 基辅之战
7 台风
8 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刺
9 为何没能夺取莫斯科

第二部 列宁格勒
1 冲过波罗的海诸国
2 突破卢加防线
3 列宁格勒郊外

第三部 罗斯托夫
1 穿越诺盖草原
2 克里木战役
3 在苏联的工业区

第四部 冬季战役
1 西伯利亚人来了
2 伊尔门湖南岸
3 莫德尔接手
4 瓦尔代丘陵上的突击
5 弗拉索夫将军

第五部 北冰洋上的港口
1 银狐行动
2 极夜之战

第六部 高加索及其油田
1 斯大林格勒的序幕
2 塞瓦斯托波尔
3 被出卖给敌人的计划
4 苏军的新战术
5 高山间的战斗
6 新罗西斯克与克卢霍尔山口之间
7 对阿斯特拉罕的远距离侦察
8 捷列克河标志着德军推进的极限

第七部 斯大林格勒
1 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
2 接近地之战
3 攻入城内
4 峭壁上最后的防线
5 顿河上的灾难
6 第6集团军被包围
7 霍特发起解围进攻
8 结局

精彩书摘

  他们跟随着他们的坦克及车辆已在黢黑的松林里待了两天。6月19到20日的夜里,他们驾驶着蒙上大灯的车辆抵达了这里。白天,他们静静地待着,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只有排长们的舱盖即将关闭时所发出的咯吱声。暮色降临后,他们才获准到小河中洗把澡,每次一个排。

  萨奇军士带着第2连的士兵们快步经过时,排长韦德纳少尉正站在连部的帐篷外。“上士,这可是个度假的好地方。”他笑着说道。萨奇军士停住脚步做了个鬼脸,说:“我可不信这是个假期,少尉先生。”随后他压低了声音问道:“少尉先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去打俄国人吗?或者,我们是在等待斯大林的许可,穿过俄国,以便利用波斯这条秘密途径靠近英国佬,把他们美丽的大英帝国打垮吗?”

  韦德纳少尉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到惊讶。他和萨奇都知道,自从他们的装甲训练营被改编为第17装甲师第39装甲团第3营,并被调至波兰中部,随后又开进普拉图林(Pratulin)的这片森林中后,各种各样的说法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构成边境线的布格河不到三英里,几乎就正对着巨大而又古老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自1939年秋季波兰被瓜分后,那座要塞便被俄国人所占据。

  驻扎在树林中的第39装甲团已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另外,每辆坦克的炮塔上都绑缚了十罐汽油,身后的拖车上还携带着额外的三桶汽油。这种准备针对的是长途行军,而不是一场速决战。“你不可能在坦克上绑着汽油罐投入战斗。”经验丰富的装甲兵们这样说道。

  一个固执的士兵坚持认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针对的是俄国人,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执。“俄国?胡说!我们所得到的已经足够了,干嘛要开始另一场战争?俄国人没有危害到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盟友,他们还给我们输送粮食,而且,他们也是反英的。”大多数德军士兵都这么认为。因此,如果接下来他们既不投入战斗,也不借道波斯,那么,整件事就是一个庞大的声东击西的策略。

  声东击西,可针对的是谁呢?当然,是为了糊弄英国人。东部进行的这场集结,很可能是为了隐瞒在欧洲另一端对英国发起的入侵行动。通过低声私语以及会心的眼神所传递的这一看法几乎无处不在。那些传播这种说法和对此深信不疑的人并不知道2月18日海军司令部在日志中所写的内容:“作为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伪装行动,针对俄国的集结即将展开,它将被说成是为入侵英国所进行的最后准备而分散敌人注意力的举动。”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一书最初于1964年出版。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发行这本书的中文版,意义何在?

  国内近年来出版的二战类著作渐渐增多,如果留意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关于二战中最重要的东线战场,全景式著作可谓凤毛麟角。局部战役的专著近年来逐渐涌现,尽管从整体而言,与汗牛充栋的西线战役著作相比,仍是为数寥寥。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前苏联相关资料秘不示众的缘故,但更主要的是西方作者对东线战役的轻视。而对热衷于战史研究的德国人来说,东线一直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研究重点。遗憾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在这方面引进的书籍相当欠缺。

  提及二战著作,有些作者的名字大概是无法回避的:大卫·格兰茨、安东尼·比弗、约翰·基冈、H.P·维尔莫特、乔·巴歇尔等等。诚然,这些新锐作者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资料,但我们也发现,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并未因此而相形见绌,除去详实的资料依然准确无误外,他的文字中还有一种后来者无法与之比拟的激情,这甚至使他的两本东线巨作很难在“战史”和“纪实”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定义为“偏战史类”的纪实性著作。换句话说,偏爱战史钻研的读者可以欣然接受,而希望了解当年那场战争来龙去脉的普通军事爱好者也能获得阅读快感。

  决定军事的永远是政治,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所看见的大批军事书籍都不厌其烦地从政治角度耐心地为读者讲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这种做法当然没什么错,可我有时会想,是否有这样一部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著作,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纯军事角度,既没有让人晕头转向的图表和数据,也没有无数的旗帜和箭头把人彻底弄晕,当然,如果再能通俗一些的话,那就更好了。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细读此书,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后来的著作都参阅了卡雷尔的这本书,例如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例如道格拉斯·纳什的《地狱之门》,而亨利·莫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干脆把卡雷尔这本著作的第一章完整地抄袭了一遍。如果把《东进》比作一条大河,那么,从主河道上延伸出的无数支流便形成了一部部相应的著作,它们都从《东进》这一母体中汲取养分。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许多相关条目的资料引述也都采用了保罗·卡雷尔的著作。

  这么说毫不为过。今天对我们来说,布列斯特、明斯克、基辅、杰米扬斯克、捷列克河这些地名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半个世纪前,与西线战事相比,这些地名以及围绕这些地名所发生的戏剧性战事并不为太多局外人所知,卡雷尔的这部著作首创先河,将东线,这个二战最重要战场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考虑到这本书出现的年代,就更能称其是一部佳作。西方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描述:all time classic (永远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一评价应该是准确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而且许多著名出版社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这位保罗·卡雷尔是何方神圣?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一级突击队大队长),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他当年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外交部的每日新闻发布会。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德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发言人之一。研究证据表明,他的影响力与奥托·迪特里希(纳粹党首席新闻发言人)以及汉斯·弗里切(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不相上下。另外,著名的《信号》杂志也是由施密特负责。

  战后,施密特被拘禁了两年多,随后便化名保罗·卡雷尔,摇身变成了畅销书作者。《东进》和《焦土》使他成为战后德军视角东线战事编年史的领军人物,这两本著作首开先河,带动了东线德军战史研究的潮流。任何一个致力于东线战役研究的作者可能都无法回避这两部经典著作。

  《东进》与《焦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卡雷尔战时职务接触到很多内部资料的缘故。当然,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卡雷尔转型为专职作家来得轻松自如,他的作品中也明显带有过去从事宣传任务的手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卡雷尔参阅了大批战后出版物,包括众多将领的个人回忆录、战史、军史等,另外,他与许多德军将领私交甚厚,通过访谈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这两本巨作从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巴巴罗萨”起,一直到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终,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然,保罗·卡雷尔自身的经历以及他写作的资料来源,决定了他书中的观点偏向于德国一方,这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卡雷尔并未对作为敌人的苏联红军加以贬低和污蔑,相反,他对苏军的英勇和顽强大加赞扬,实际上,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很清楚,贬低对手毫无意义,不仅会使自己的作品失去公正性,还会使己方的胜利和失败变得难以解释。另外,我们要看清的一点是,绝对的公正大概是不存在的,尽管许多作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保罗·卡雷尔的写作手法后来也被许多军事作家借鉴:一本出色的军事著作中,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固然必不可少,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同样不可或缺,而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与安东尼·比弗、史蒂芬·安布罗斯的作品相比,卡雷尔的著作稍欠可读性,但与大卫·格兰茨相比,他的作品又显得不那么枯燥。准确地说,大概是一个中间型产物。但东线战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例如,德军距离莫斯科咫尺之遥,斯大林格勒已被占领十分之九,高加索战线只欠最后一个营……从这个角度看,这段历史的确跌宕起伏,值得每一个军事爱好者反复玩味。另外,卡雷尔的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想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

  这就是《东进》一书的价值所在。

  小小冰人


钢铁洪流与血色黎明:苏德战场风云录 1941年6月22日,那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夏日清晨,德国国防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代号“巴巴罗萨”的闪电战。这场波及整个东欧大地的残酷较量,不仅是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超级大国之间的殊死搏斗,更是一场决定世界命运的宏大史诗。从莫斯科冰冷的城墙到斯大林格勒焦土的废墟,从白俄罗斯广袤的森林到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广袤的东线战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最具决定意义的战役舞台。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战史罗列,而是力图将读者带回那个动荡的年代,去感受战争的呼吸、士兵的呐喊、以及民族的坚韧。我们聚焦于1941年至1943年这一苏德战争最为激烈的初期阶段,见证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初露锋芒,感受了苏联在猝不及防下的艰难抵抗,以及随后在极端压力下所爆发出的惊人潜力和顽强意志。 序章:阴影中的阴谋与命运的交错 1939年9月,波兰的沦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也悄然拉开了苏德两国之间复杂而诡异的合作序幕。在世界目光聚焦于西线的战火之时,两国在东方秘密瓜分势力范围,苏联获得了波罗的海三国、芬兰部分领土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这种表面上的“互不侵犯”实则暗流涌动,希特勒从未放弃吞并苏联的野心,而斯大林也对德国的强大保持着警惕。历史的齿轮在两国领导人的算计与误判中,缓缓驶向了无法避免的决战。 第一章:雷鸣与闪电——巴巴罗萨的序曲 (1941年6月-8月) 1941年6月22日,东方天空被撕裂。三条巨大的钢铁洪流——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如三把利剑,直插苏联腹地。德军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空军优势,迅速瓦解了苏军初期的抵抗。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一个个战略要地迅速陷落,苏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百万士兵被俘。德军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希特勒甚至开始规划战后新欧洲的蓝图。然而,在看似不可阻挡的推进背后,却隐藏着苏联人民不屈的决心和庞大国土的无形阻力。 第二章:血染的秋叶——莫斯科的阴影 (1941年9月-12月) 随着战线的深入,德军的补给线被拉长,而苏军则利用其熟悉的地形和不断集结的力量,开始进行顽强的阻击。秋雨泥泞的道路,让德军的装甲部队陷入困境。10月,德军向莫斯科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但苏联人民和军队在严寒和炮火中,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白雪皑皑的莫斯科郊外,成为了德军的噩梦。瓦图京、朱可夫等苏军将领,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对严酷环境的适应,组织起一次次关键性的反击。1941年的冬天,不仅冻住了德军的装甲,更冻结了希特勒速胜的幻想。 第三章:严酷的坚守与战略的调整 (1942年春-秋) 莫斯科的失败,让德国认识到这场战争将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消耗战。1942年,德军调整了战略,将主要目标转向南部,试图夺取苏联的石油资源,并切断高加索地区的补给线。哈尔科夫的战役,苏军虽然初期失利,但也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随后,战火蔓延至伏尔加河畔,一座被称为“英雄城市”的斯大林格勒,成为了新的焦点。这座城市,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第四章:血肉磨坊——斯大林格勒的绞肉机 (1942年秋-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残酷、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在城市破碎的街道、废弃的工厂、以及伏尔加河血红的河面上,苏德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每一寸土地,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军利用城市的地形优势,以及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将德军的进攻一次次粉碎。而当苏军的“天王星”行动成功实施,将德国第六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苏联倾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加上饥饿和疾病,让被围困的德军士气崩溃。1943年2月,保卢斯元帅最终选择了投降,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成为了苏德战争的第一个决定性转折点。 第五章:库尔斯克的雷霆——装甲巨兽的碰撞 (1943年夏)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让德国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但在1943年夏天,希特勒依然试图在东线发起一次决定性的反击,以期挽回败局。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集结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装甲部队,试图从南北两翼钳形包围苏军。然而,苏联早已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并进行了充分的防御准备。战前,苏军就已经挖设了多层坚固的防线,并在此部署了大量的坦克和炮兵。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爆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数千辆坦克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驰骋,炮火如同雷鸣,硝烟弥漫了整个战场。尽管德军在战役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对苏军顽强的抵抗和充足的准备,他们的攻势最终被遏制。 Prokhorovka村附近发生的战役,更是被誉为“坦克的交响曲”,无数钢铁巨兽在此葬送。苏军不仅成功粉碎了德军的进攻,还在随后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将德军逼退。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德国在东线战场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苏军从此转入了战略进攻。 尾声:漫漫征途的开端 1943年底,苏德战争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士气和国际声望,也为盟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柏林的大门尚未打开,成千上万的士兵还将继续在战壕中付出生命。 本书所呈现的,是那段历史中最为动人心魄的一页。它描绘了两个庞大国家的命运在战场上的碰撞,展现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所爆发出的勇气与韧性,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诞。在翻阅这些文字时,我们不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反思战争的意义,铭记那些为了自由与和平而牺牲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意志的史诗。作者在讲述战争进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战争背后的人文关怀。我注意到,在描述德军初期攻势的辉煌背后,也穿插了对占领区平民的遭遇的记录,那种无辜的牺牲,让人不忍卒读。而当战局转向对苏军不利时,书中也生动地展现了普通苏联民众,甚至是妇女儿童,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用血肉之躯筑起抵抗的屏障。那些为了保卫家园而奋不顾身的战士,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战俘营、大屠杀等黑暗面,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沉重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呈现,提醒我们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与失败,更是无法弥合的伤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战争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被战争改变的人生。

评分

拿到这本《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历史厚重的积淀。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大气,那泛黄的书脊和压纹的字体,无声地诉说着战争年代的沧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地图集,每一张都标注着战役的进程、兵力部署,甚至还有地形地貌的呈现,这对于理解宏大的战争场面至关重要。随后,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展开了他对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详尽描绘。我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个战术细节的考究,从德军初期的势如破竹,到苏军在最初的混乱和巨大损失后的逐步调整,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对于双方指挥官的心理博弈,以及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也都有着令人动容的描写。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战役细节的挖掘,比如对一些关键战役(如莫斯科保卫战)的深入分析,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试图解读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着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历史著作,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够“说服”读者,让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和论述。而这本《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第一手的史料,包括德军和苏军的官方档案、军官回忆录、士兵日记,甚至是一些战地记者的报道。这些丰富的史料为作者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对战役的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时的严谨态度,他会对比不同来源的史料,分析其差异,并给出自己相对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偏袒某一方。例如,对于苏军在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作者不仅分析了德军的军事优势,也深入探讨了苏军内部的一些问题,比如政治清洗对军队的影响,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一个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历史叙事。

评分

从《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深沉的反思。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战争,更是在探索战争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941到1943年,正是苏德战争最惨烈、最胶着的阶段,在这场巨型的绞肉机中,无数生命被吞噬。书中对这些残酷现实的描绘,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悲恸。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绘战役的宏大场面时,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战争中的个体。那些被困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那些在炮火中奔跑的坦克,那些在伤病中呻吟的伤员,他们的形象都跃然纸上,引发读者强烈的共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那些曾经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们,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们的命运都因此被永远地改变了。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和平的呼唤,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肯定。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热血沸腾,《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精装典藏版)》,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941到1943,这三年,对于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来说,都充满了毁灭性的战火与令人窒息的牺牲。我一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线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场规模宏大、残酷至极的苏德战争。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对它所要讲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它将如何从“东进”这个视角来解读这场战争的初期与中期。是会聚焦于德军的闪电攻势,还是会深入描绘苏军在巨大压力下的顽强抵抗?精装典藏版这个定位,也让我猜测这本书在装帧和内容呈现上都会有不俗的表现,或许会包含珍贵的历史图片、详实的地图,甚至是一些未曾公开的档案资料。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理解和研究的专家,他/她将如何驾驭如此庞大的叙事,如何在高潮迭起的战场细节和宏观的历史进程之间找到平衡,是让我最为期待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段烽火岁月的大门,充满了吸引力。

评分

经典苏德战争巨著,值得阅读欣赏收藏。

评分

不错的书,内容丰富,装帧精美。

评分

一万个赞,非常满意,书的质量太好,而且超级划算

评分

书是正版,还不错!物流也快!

评分

非常满意,比实体店便宜多了

评分

质量很好,满减后用了神券,还是挺值的

评分

内容不错,厚厚一大本子,纸张也好,送货也快。内容不错,厚厚一大本子,纸张也好,送货也快。内容不错,厚厚一大本子,纸张也好,送货也快。内容不错,厚厚一大本子,纸张也好,送货也快。

评分

京东的活动还是很给力的,这几本书放到购物车里好久了,趁这次活动全买了!

评分

还不错,蛮厚的,很喜欢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