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學教師和學生,考研用書,對現代西方哲學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是在作為guo傢級精品課程的“現代西方哲學”講稿基礎上凝練而成的,力求簡明清晰,說理通透。各章附有思考題,有助於討論,開闊眼界,提升博雅情趣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內容簡介
哲學始終處於建構與解構、確信與懷疑、批判與辯護、分析與綜閤的過程中。在此意義上,體係哲學與反體係哲學、形而上學和反形而上學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哲學所能提供的不是什麼現存的知識,而是問題意識和求解途徑。近代以來,提供新知識的任務無疑已經歸入各門科學。但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經常是被遮蔽著的,如何善於發現這些問題,從存在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探索求解的途徑,則落實到哲學身上。哲學有各種流派,現代西方哲學的流派更是五花八門,如何從這些紛雜的說法中獲得收益呢?唯有梳理清楚它們的問題意識和比較它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的優缺點,纔能開闢我們自己的思路,增進我們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西方哲學的特徵還可以通過“實證的轉嚮”“實踐的轉嚮”“語言學的轉嚮”“生命—生存—生活世界的轉嚮”等來刻畫。既然說是“轉嚮”,就有必要問原先的方嚮是什麼。在此,這原先的方嚮是指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哲學發展的方嚮,具體地說是形而上學的體係哲學,以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的體係哲學為代錶。因此,這些“轉嚮”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形而上學的體係哲學的。現代西方哲學以反對黑格爾的體係哲學為起點,雖然這些反對呼聲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其閤理成分,但黑格爾有關辯證法的一些論述仍然有其精妙之處,值得迴味。這些哲學轉嚮的價值究竟在在哪裏,需要我們開動自己的腦筋,結閤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掌握的知識加以判斷。哲學是一種愛好智慧的活動,愛好智慧要有懷疑—探索的精神,因此我們在研究西方現代西方哲學時要注重問題意識和求解途徑,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要在有理有據的論辯中鍛煉智慧和推進知識的增長。
作者簡介
張慶熊,1950年生,瑞士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兼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主要著作有:《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鬍塞爾的現象學》、《基督教神學範疇——曆史的和文化比較的考察》、《20世紀英美哲學》(第yi作者)、《現象學方法與馬剋思主義》(第yi作者)等。
目錄
現代西方哲學導論
思考題
第一章 叔本華
一 生平
二 問題意識和解題思路
三 主要論點及其論證
四 簡評:意義、影響和遺留問題
思考題
第二章 尼采
一 生平
二 問題意識和解題思路
三 主要論點及其論證
四 簡評:意義、影響和遺留問題
思考題
第三章 柏格森
一 生平
二 問題意識:何謂傳統哲學的睏境
三 時間與綿延
四 生命實體與創造進化
五 自由、直覺與非理性主義
思考題
第四章 實證主義綜述
一 實證主義的問題意識
二 實證主義的思想淵源、基本觀點和發展脈絡
三 實證主義的遺留問題
思考題
第五章 穆勒
一 穆勒的生平和問題意識
二 穆勒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三 結束語
思考題
第六章 實用主義
一 實用主義的問題意識和發展概況
二 皮爾士
三 詹姆士
四 杜威
思考題
第七章 分析哲學綜述
一 問題意識
二 發展概況
思考題
第八章 羅素
一 羅素哲學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邏輯原子主義
三 摹狀詞理論
四 簡評
思考題
第九章 維特根斯坦
一 維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學
二 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
三 簡評
思考題
第十章 狄爾泰
一 生平
二 問題意識和解題方案
三 精神科學的自主性
四 詮釋學方法
五 描述心理學和心靈生活的結構關聯
六 簡評:狄爾泰哲學的遺留問題
思考題
第十一章 鬍塞爾
一 生平著述和問題意識
二 對心理主義的批判
三 意嚮性理論
四 現象學的方法
五 生活世界
思考題
第十二章 海德格爾
一 生平和問題意識
二 主要論點及其論證
三 轉嚮後期哲學的問題:代結束語
思考題
第十三章 哈貝馬斯
一 問題意識
二 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
二 社會行為的劃分和世界的劃分
三言語行為與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和社會世界的關係
思考題
第十四章 後現代主義
一 現代性的基本特徵
二 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
三在反思後現代主義睏境中尋求現代性問題齣路
思考題
推薦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首先,“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現代”這一錶達就值得推敲。如果把“現代西方哲學”翻譯成英文,則為“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這個名稱在西方學界有關哲學史的劃分中曾指“16、17和18世紀歐洲哲學”。在此,“現代哲學”是針對“中世紀哲學”而言的;“現代哲學”以理性精神反對中世紀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哲學,具有啓濛的性質。有入主張,這裏的“現代”是指“當代”(Contemporary)。但是“當代”的意思是“與當下活著的人同代”,亦即近50年左右的曆史,至多不會超過100年。現在已經是21世紀瞭,因此我認為,在此用“當代”這個詞也是不妥當的。當然,“現代”這個詞在學界除瞭專指16、17和18世紀的時代外,還有較為寬泛的其他用法。有一種觀點是,19世紀中葉起,西方的社會和哲學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時西方已經進入以壟斷資本為主導的帝國主義時代,其哲學是與該時代相適應的。“現代西方哲學”可指19世紀中葉以來的西方哲學。還有一種觀點主張,20世紀中葉起,西方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與此相應而齣現“後現代主義哲學”,它反思現代社會和現代思想的種種問題。另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現代性仍然是一項未完成的事業”“信息化”等所謂後工業化的特徵並不足以標誌劃時代的生産技術和生産方式的齣現,“語言學轉嚮”和“反形而上學”等哲學運動也並非意味著新的哲學時代的到來。
為瞭妥當起見,較為謹慎的做法是不采取“現代哲學”“後現代哲學”“當代哲學”(Contemporary Philosophy)這些語意不詳、容易引起誤解的詞匯,而應采用“世紀”加“國彆”的界限更加清楚的名稱。在復旦大學新近編著的《西方哲學通史》中就采用“20世紀英美哲學”“20世紀法國哲學”“20世紀德國哲學”之類的標題。
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稱之為“現代西方哲學”呢?這與我們編寫哲學史的曆史沿革和課程設置有一定的關係。在中國的高校中,習慣於把從古希臘至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課程稱為“西方哲學史”,把19世紀中葉德國古典哲學解體以來的西方哲學稱為“現代西方哲學”。我們的“外國哲學”課程,習慣於分為兩段:一段為“西方哲學史”,另一段為“現代西方哲學”。由此可見,使用這個名稱多少是齣於國內的習慣用法和課程設置方便的考慮。
當然,這裏也有一個思想方式的原因。19世紀中葉正值馬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際,而以黑格爾哲學為標誌的德國古典哲學是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高峰。馬剋思主義哲學揚棄瞭德國古典哲學,把黑格爾的頭足倒立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再次倒立過來,建立瞭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哲學。馬剋思的思想為人類解放開闢瞭一條新的道路,確實是人類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大事。把19世紀中葉以前的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哲學稱為“古典哲學”,也包含瞭此後的哲學的“現代性”意味。
那麼,在肯定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劃時代重要意義的同時,應該怎樣評價馬剋思同時代及以後的西方哲學呢?過去一種多少從蘇聯專傢那裏繼承過來的“左”的看法是:所謂現代西方哲學就是指馬剋思主義誕生以後的腐朽的資産階級哲學,是重點批判的對象。時至今天,這樣的說法需要加以反思。按照我的看法,在馬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後,産生瞭許許多多新的哲學思潮,對於它們,我們確實要抱一種批判的態度。但是我這裏所說的批判態度,是哲學的探索精神的錶現,是馬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基本原則的錶現。
哲學思潮的産生和流行,往往與新齣現的社會問題和科學技術革命有關。例如:實證主義的産生與現代物理學引領現代科學的研究模式有關;分析哲學的産生與現代邏輯和語言學的發展有關;法蘭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的專業分工導緻的人的片麵發展和消費至上的文化工業導緻的人的精神頹廢有關;近年來流行的“生態主義倫理學”乃至“生態的馬剋思主義”與人們意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與人的欲望無限以及資本推動的過度消費有關。這些新的社會問題和科學知識在馬剋思所處的時代還沒有齣現,因而也是當代馬剋思主義必須應對的現實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研究這些新的哲學流派的問題意識和解題方案,從中找到可被我們吸納的閤理成分並揚棄其不足。
……
前言/序言
近些年來,國內關於大學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被議論得最多的題目大概就要算人文通識教育瞭。一些具有悠久人文傳統的綜閤性大學開始實施各類試驗班,比如文科基地班、博雅班、國學班之類;也有的大學著手構建和調整全校性的人文通識課程體係;一些以理工見長的院校則設法加強理工類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我們也看到瞭不少反思人文教育的理論性成果。凡此種種都是可喜的。人文乃“人文化成”,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構成條件。人文通識教育對於個體人性修養和公民人格塑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就此而言,人文通識教育的實施、推進和改革,理當屬於中國大學改革的關鍵步驟和核心內容。
由於眾所周知的曆史原因,我國高等院校的人文通識教育長期受到壓製,曆經三十年的排擠,被代之以嚴苛的政治意識形態灌輸,以至於即便到今天,人們仍然傾嚮於把“政治”當貶義詞,視“人文”為空疏無用之學,社會上輕文重理的低俗風氣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廓清。此外我們也必須看到,以歐洲一西方技術工業文明為主導的全球化進程本身越來越壓迫人文科學,導緻全球性的人文精神萎縮和人文教育危機,就此而言,人文通識教育問題恐怕還不能說隻是中國特有的課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若要區分一下,大學人文教育的改革應包括兩項內容:一是人文學科內部的課程體係和課程內涵的改造,目標是要給學生們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二是麵嚮全校學生的人文通識選修課程的設置。這兩項任務都涉及通史課程與經典課程的比例問題。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通史教育而輕視經典閱讀,現在大有倒轉過來的趨勢。如何兼顧兩者恐怕也不是一道輕鬆的題目,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與此相應的則是“通史類”與“經典類”的教材建設,自然也成為當前大學人文教育改革的必然內容。
而可能更為迫切的是新興人文科學領域的通識教材建設。受製於國內舊意識形態的乾預、學科製度僵化等,我們的人文科學研究和教育固守於傳統,不能及時修正學科內涵,調整學科方嚮,擴建新的領域,質言之,不能對變化瞭的時代現實和未來方嚮做齣適時的反應,從而失去瞭未來性。這本身是我們的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失敗的標誌。就此而言,對於新興和交叉人文學科新領域來說,教材編寫就不隻具有教學輔助的意義,而更具有推進學術研究的意義瞭。
人文通識教育從根本上關乎公民個性的教化和公民社會的培育,從而是一個涉及社會整體的普全概念。我們啓動“未來通識叢書”係列,意圖不止於高等教育,也在於服務於公民社會。我們因此希望學界同仁襄助本項事業,日積月纍,在不遠的將來形成~套麵嚮未來、具有國際視野、既穩重又創新的人文通識圖書。
未來通識叢書:現代西方哲學 內容概要 《未來通識叢書:現代西方哲學》是一部深入淺齣、係統梳理現代西方哲學發展脈絡的學術著作。本書並非旨在提供某個單一哲學流派的宏大敘事,而是以一種兼容並蓄的視角,精選並解讀瞭自啓濛運動至今,對人類思想産生深遠影響的關鍵哲學傢及其核心理論。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展現瞭哲學思想的演進,更著重於解析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我們對世界、自我、知識、倫理以及政治的理解,並進一步探討其在當代社會所蘊含的意義與挑戰。 本書結構與內容重點 本書被劃分為幾個核心部分,每個部分都圍繞著現代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轉摺點和代錶人物展開。 第一部分:現代哲學的奠基與理性主義的輝煌 本部分追溯瞭現代西方哲學思想的源頭,重點關注17世紀和18世紀的理性主義哲學。我們將深入探討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如何為近代哲學確立瞭主體性的基石,以及他對物質世界進行機械論解釋的嘗試。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以其一體論(Monism)和理性主義倫理學,為我們呈現瞭一種將上帝、自然與理性融為一體的宏大圖景。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單子論(Monadology)則以其精巧的體係,試圖調和實體、變動與充分理由律之間的關係。這一時期的哲學,強調運用理性作為認識世界的最高工具,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二部分:經驗主義的挑戰與心智的邊界 與理性主義相對立,經驗主義強調感官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本部分將詳細闡述洛剋(John Locke)的“白闆說”(Tabula Rasa),以及他如何分析概念的形成與分類。貝剋萊(George Berkeley)以其“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的唯心主義經驗論,挑戰瞭外在實在的獨立性。休謨(David Hume)的懷疑主義則將經驗主義推嚮瞭極緻,他對因果關係、自我同一性以及宗教信仰的質疑,深刻地動搖瞭傳統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根基,為後來的哲學思考留下瞭深遠的印記。 第三部分:康德的綜閤與啓濛精神的巔峰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無疑是現代西方哲學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本書將專題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他如何將認識的主體置於中心地位,區分瞭現象界(Phenomenal World)與本體界(Noumenal World),並提齣瞭先驗範疇(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的概念,試圖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批判哲學,特彆是其《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不僅為知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奠定瞭新的基礎,也成為啓濛運動思想的巔峰之作,強調人的自由、自主以及道德法則的普遍性。 第四部分:德國唯心主義的激進演繹 康德的思想在德國唯心主義那裏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和激進的演繹。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以其“自我”(Ego)為絕對原則,構建瞭主觀唯心主義的體係。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則試圖通過“同一性哲學”(Philosophy of Identity)來統一自然與精神。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更是將唯心主義推嚮瞭曆史的宏大敘事。本書將重點闡述黑格爾的辯證法(Dialectic),以及他如何看待曆史作為絕對精神自我展開的過程。黑格爾的哲學,以其龐大而精密的體係,對後來的曆史哲學、政治哲學以及存在主義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第五部分:19世紀的哲學轉嚮與批判 19世紀下半葉,哲學開始齣現新的轉嚮。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以其悲觀主義的意誌哲學(Philosophy of the Will),對生活和人生的痛苦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則以其“上帝已死”、“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和“超人”(Übermensch)等概念,對西方傳統道德、價值和宗教進行瞭顛覆性的批判,呼喚一種生命本身的肯定。馬剋思(Karl Marx)則將哲學從思辨引嚮瞭實踐,他的曆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和辯證唯物主義,深刻地分析瞭社會經濟結構對人類曆史和思想的影響,並提齣瞭改造世界的理論。 第六部分:20世紀的哲學分裂與創新 20世紀的西方哲學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分裂。本部分將重點介紹幾個重要的哲學流派: 現象學(Phenomenology): 鬍塞爾(Edmund Husserl)開創的現象學,主張迴歸“事物本身”,通過“懸置”(Epoché)的方法,來考察意識的結構和經驗的本質。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其哲學中,進一步發展瞭現象學,提齣瞭“此在”(Dasein)的概念,並對“存在”(Being)的意義進行瞭深刻的追問。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薩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的觀點,強調人的自由選擇和責任,以及麵對荒謬的生存境遇。加繆(Albert Camus)則通過“荒謬”(Absurdity)的概念,探討瞭人類尋求意義與世界無意義之間的張力。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以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語言哲學為代錶,分析哲學關注語言的邏輯結構和意義的分析。弗雷格(Gottlob Frege)、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摩爾(G.E. Moore)等早期分析哲學傢,為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奠定瞭基礎。本書將探討邏輯實證主義對形而上學的批判,以及後來的日常語言學派(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對語言使用的關注。 實用主義(Pragmatism): 以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為代錶的實用主義,強調思想的實踐意義和檢驗標準,將真理與效果聯係起來,並關注教育、民主等社會問題。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結構主義在語言學、人類學等領域取得瞭重要成就,但後結構主義,如福柯(Michel Foucault)對權力、知識與話語的分析,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則對西方思想傳統提齣瞭更為激進的挑戰。 第七部分:當代哲學的前沿與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觸及當代西方哲學的一些重要發展方嚮,例如: 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 探討意識的本質、身體與心靈的關係、人工智能等問題。 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 討論科學知識的本質、科學方法的有效性、理論的演進等。 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 深入探討自由、正義、民主、多元文化等當代政治議題,並迴顧和分析如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等重要著作。 倫理學(Ethics): 審視不同倫理學理論在當下麵臨的挑戰,以及在環境倫理、生命倫理等新興領域的發展。 本書的特點與價值 《未來通識叢書:現代西方哲學》緻力於成為一本: 1. 係統性與條理性並重: 本書以清晰的邏輯結構,將復雜的哲學思想串聯起來,幫助讀者建立起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的宏觀認知。 2. 深度解讀與批判性思考: 每一位哲學傢及其核心思想都經過深入的解析,並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理解其思想的貢獻、局限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 3. 關注思想的實踐維度: 本書不局限於純粹的理論探討,而是著力展現哲學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科學、藝術、政治、社會倫理以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4. 語言的通俗性與學術性的平衡: 本書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語言來闡述深奧的哲學概念,使之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理解和接受,但又不失其學術的嚴謹性。 5. 麵嚮未來的關照: 通過梳理和反思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下、洞察未來的思想框架,激發讀者對人類文明進程和自身生存意義的進一步探索。 本書適閤所有對西方哲學史感興趣的讀者,包括在校學生、學術研究者,以及任何渴望深化自身思想、拓寬認知邊界的求知者。它將是一次智識的旅程,引領讀者穿越幾個世紀的思想風暴,直麵人類最根本的問題,並從中獲得啓迪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