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西斯蒙第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说法,指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否认资本主义矛盾和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合理的自然制度,并具体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西斯蒙第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矛盾。他威觉到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相矛盾的,它一方面刺激生产力和财富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着这种发展。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的矛盾,商品和货币间的矛盾,买和卖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也将发展。他还觉察到达样一种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劳动群众只能获得zui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在他看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发生,它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
西斯蒙第(1773—1842)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及其起源
第一章 政治学的双重目的
第二章 政治学的分类。高级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管理国民财富的理论成为一门科学对象以前的国民财富的管理
第四章 十六世纪查理五世的大臣在政治经济学中实行的第一次革命
第五章 重商学说
第六章 重农学说或经济学家的学说
第七章 亚当·斯密学说。本书的其他部分
第二篇 论财富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单个人的财富的形成
第二章 财富通过交换在社会中的形成
第三章 论社会人的需要的增长和生产的极限
第四章 收入怎样从资本中产生
第五章 国民收入在各个公民阶级间的分配
第六章 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决定以及支出和收入的相互决定
第七章 货币怎样简化财富的交换
第八章 商业如何促进生产并替换生产资本
第九章 不能在自己的产品中获得劳动价值的劳动阶级
第三篇 论领土财富
第一章 关于领土财富的立法目的
第二章 政府对于耕作方法的进步的影响
第三章 论宗法式的土地经营
第四章 论奴隶制的经营
第五章 论对分制的经营或平分收获制的经营
第六章 论劳役制的经营
第七章 论通过人头税的经营
第八章 论出租制的经营
第九章 论长期出租制的经营
第十章 论谷物贸易法
第十一章 论土地所有权的出卖
第十二章 论贵族家庭永远保持土地所有权法
第十三章 李嘉图先生的地租论
第四篇 论商业财富
第一章 商业体系中的国家繁荣
第二章 论关于市场的知识
第三章 卖者怎样扩大他的市场
第四章 商业财富怎样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第五章 论工资
第六章 论利率
第七章 论劳动分工和机器
第八章 论廉价生产竞争的结果
第九章 论政府规定的专卖权
第十章 论法律对生产者增加的限制
第十一章 论关税
第十二章 政府对商业财富的影响
第三篇第十章 第155页补遗
第五篇 论货币
第一章 货币——价值的标志、抵押和标准
第二章 论财富与货币之间的比例
第三章 货币和资本的基本区别
第四章 利息是资本的收益,不是金钱的收益
第五章 论货币铸造
第六章 论票据
第七章 论银行
第八章 信贷绝不创造它所支配的财富
第九章 论银行券变成纸币的危险
第十章 论纸币
第六篇 论赋税
第一章 谁应该纳税
第二章 赋税怎样触及收入
第三章 论与收入相应的单一税制
第四章 论土地税
第五章 论其他收入的直接税
第六章 消费税
第七章 公债
第七篇 论人口
第一章 人口的自然发展
第二章 收入怎样限制人口
第三章 限制人口增加的绝不是土地所能生产的生活资料
第四章 国家希望人口怎样增加
第五章 宗教对增加人口的鼓励
第六章 政治对增加人口的鼓励
第七章 论机器的发明造成人口过剩
第八章 政府应该怎样保护居民不受竞争的影响
第九章 工人有分享雇主所享有的保障的权利
对消费和生产的平衡的说明
第一篇论文 关于李嘉图先生的一个学生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的《驳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的探讨
第二篇论文 论消费与生产的平衡
第三篇论文 关于萨伊先生的《消费与生产的平衡》一文的几点意见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人一生下来,就给世界带来要满足他生活的一切需要和希望得到某些幸福的愿望,以及使他能够满足这些需要和愿望的劳动技能或本领。这种技能是他的财富的源泉;他的愿望和需要赋予他一种职业。人们所能使自己享有价值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技能创造出来的,他所创造的一切,都应该用于满足他的需要或他的愿望。但是,他消费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的、为自己享用的东西,需要有较长的时间。这种东西,这种积累起来不予消费的劳动果实,便称为财富。
财富不仅不需要任何交换的标志或金钱就能存在,即使没有任何交换的可能,或者没有进行任何商业活动也能够存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劳动,如果没有劳动所应满足的愿望或需要,财富就不能存在。假使一个人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没有任何人与他争这个荒岛的所有权,不管这里的土地多么肥沃,不管这里森林里的猎物多么丰富,也不管沿岸有多少鱼,地下具有多少矿藏,如果他不劳动就不会致富。相反,他会在大自然赐予他的这些恩惠中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甚至饿死。但是,如果这个人用自己的技能活捉几只奔跑在树林里的动物,而且并不立刻把它们吃掉,却把它们保存起来以备日后的需要,如果他在这个阶段把这些动物加以驯养,喝它们的奶,让它们参加自己的劳动,使它们繁殖,他就可能富裕起来。因为劳动使他获得了这些动物的所有权,而且另外一种新的劳动使它们变成了家畜。衡量他的财富的尺度绝不是在交换中所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没有进行任何交换的可能。衡量他的财富的尺度是他所能满足的需要的范围,或者说,是在他不需要新的劳动就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而过活的时间。
这个人经过驯养牲畜而使它们成了自己的财产和财富;通过开发土地,而把土地也变成了自己的财富和财产。他所居住的荒岛在没有经过劳动以前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如果他不把自己所获得的果实到手就吃掉,而是把它们保存起来以备日后之需;如果他把这些果实再利用到地里再生产;如果他耕种土地,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如果他把土地围上篱笆以防野兽的侵害;如果他栽种多年以后才收获的树木,那么,他不只是创造了他的劳动使土地生长出来的一年生产的价值,而且也创造出土地本身的价值,因为他和驯养牲畜一样把土地也驯服了,使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这时他就成为富人了;愈能长期不劳动而没有新的需要.他就愈加富足。
这个离群索居的人,再也不受各种迫切需要的驱使,再也不用担心饥饿了,他可以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建筑住所,缝制衣服,甚至把自己的穿戴和住宅弄得更舒适。他可以建造一座房屋;在房屋里摆设他自己的劳动所能制造的家具。
……
前言/序言
再版的这部书,今天已经发表七年了。毋庸讳言,它并没有得到现在被真正公认为促使政治经济学有重大进展的学者们的称许;不过,他们在攻击我这部书时笔下留情,我不能不表示感激。我没有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这一点我并不惊奇;因为我对于公认为定论的原理表示怀疑;我推翻了一种科学,它好像是以其单纯、以其法则的明确和整然的推理而成为人类智慧最宝贵的创造物;最后,我攻击了一种在哲学中正如在宗教中同样有害的正统学。同时,我还有一个极为不利的条件;我脱离了政见相同的朋友;我指出他们提出新措施的危险性;我阐明了他们长期以来被当作时弊加以攻击的许多制度却得到了良好的结果;最后,我再一次请求社会力量的干涉,以便使财富的进步正常化,而不使政治经济学遵循一个最简单的、在表面上好像最自由的所谓“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laisser faire et laisser passer)的方针。
我并没有任何不满的地方;我在等待着,因为真理比学说更有力量。如果我搞错了,今后的事实一定会证明这一点;如果与此相反,我不但发现了新原理,而且依我看来,它们正开始受到重视,事实也一定会马上出来支持,到那时候,我虽然尊重科学家们的权威,也要像伽利略一样大胆地说:“它明明在动呀(Eppur si muove)。”
七年的时光过去了,我觉得事实已经为我打了一次胜仗。它们比我本人更有力地证明:我所脱离的那些学者是追求虚假的繁荣;他们的学说不管应用在什么地方,当然可以增加物质财富,不过,那些学说也会使每个人应得的享受量减少;如果说那些学说的目的在于使富者更富,那么它也同样使穷者更加贫困,更加处于依附地位,更加被剥削得一千二净。商业界相继出现完全出人意外的危机;工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并没有使那些创造这种财富的工业家解除空前未有的苦痛;事实既不符合一般的期待,也未证实智者的预言,尽管政治经济学的学徒绝对遵循师傅的教诲,他们也不得不另外寻求一些新的解释,因为实际情况跟他们认为确定不移的定理相距太远了。
在这些解释中,我以前所作的解释跟事情的结果完全符合一致。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一致,我这本书竟大为畅销,而且有人要求我准备再版。我是在英国完成这项任务的。英国曾经诞生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经济学至今还受到极热烈的欢迎。我们看到某些国务大臣在理财学说方面本来已经是老手,可是仍然还到一位最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教授那里去学习;我们听到他们在议会里经常引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对经典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的简单梳理或注解,而是致力于对既有理论范式的深入批判性反思与重构,旨在为理解当代复杂经济现象提供一套更为精微、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我们摒弃了将经济活动视为完全自足、不受约束的封闭系统的传统假设,转而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持续的、动态的相互作用。 本书的出发点在于对“价值”概念的重新审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理论,在解释价格的波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及金融资本的膨胀等方面,都显露出其解释力的局限性。我们引入了“社会关系嵌入性”的视角,认为任何经济价值的生成与实现,都内嵌于特定的历史、制度与权力结构之中。价值不再仅仅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在持续的社会博弈、规则制定和认知框架内被“赋予”和“协商”的结果。 第一部分:对古典范式的解构与新视角的引入 第一章:超越线性进步史观: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阶段性 本章首先对十八、十九世纪政治经济学所秉持的、将资本主义视为经济发展终极形态的线性进步史观提出挑战。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演进并非一条平坦的上升曲线,而是充斥着周期性的结构性危机和内在的二律背反。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考察,本书论证了“有效需求不足”并非简单的周期性现象,而是资本积累逻辑下,生产力与分配结构之间固有矛盾的必然表现。 我们将重点分析“技术性失业”与“金融化”的内在关联。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通过资本的集中化趋势,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并最终将过剩资本导向风险极高的金融投机活动,而非实体经济的再投资,从而埋下系统性风险的种子。 第二章:从“理性人”到“制度人”:行为经济学的制度根基 本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了彻底的去神秘化。我们认为,经济决策的制定者,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政府,其“理性”的边界总是被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文化规范和认知偏见所界定。本章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组织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洞见,构建了一个“制度约束下的有限理性人”模型。 核心论点在于:制度安排——包括产权界定、法律框架、社会习俗乃至道德期待——是经济效率和公平的根本决定因素。偏离了对制度约束的分析,任何关于市场行为的预测都将是空中楼阁。我们详细剖析了产权的“捆绑性”与“可分割性”如何影响长期投资决策和短期投机行为。 第二部分:生产、分配与再生产的复杂性 第三章:生产的社会性:全球价值链与劳动力的碎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工厂模型已无法完全捕捉价值创造的全貌。本章深入考察了全球价值链(GVCs)的结构。我们论证,GVC的组织方式——尤其是“微笑曲线”两侧的知识产权控制与核心技术垄断——如何使得不同地理区域的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中处于极度不对等的位置。 重点在于对“知识劳动”与“外包劳动”的辨析。在高度网络化的生产体系中,传统上被视为纯粹消耗的“管理成本”、“品牌溢价”和“研发投入”,实质上构成了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并因此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回报。这挑战了仅以直接操作时间来衡量劳动贡献的传统观念。 第四章:收入不平等的结构性分析:资本收益的制度保护 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再分配税制讨论,着眼于初次分配机制的结构性偏差。我们探讨了在当代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体系中,资本收益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如放松管制、低利率政策和财政优惠)获得系统性保护的。 本章引入了“风险社会化与收益私人化”的概念,揭示了在系统性危机爆发时,公共部门如何被动承担风险,而少数金融精英却能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制度漏洞实现收益的锁定与转移。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经济结构固化的体现。 第三部分:国家、市场与治理的再平衡 第五章:国家的能动性:从“守夜人”到“协调者”的转型 对国家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本书主张一种动态的、情境依赖的理解。国家不再是简单地维护市场秩序的“守夜人”,也并非完全主导资源的“计划者”,而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博弈的“制度协调者”与“风险管理者”。 我们分析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边界。成功的产业政策并非简单地补贴落后产能,而是侧重于孵化新兴的、具有外部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并构建支撑这些产业的制度环境——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跨部门的资源调配。同时,我们审视了国家能力衰退(State Capacity Decay)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扩大化。 第六章:公共物品与未来经济的治理挑战 在环境危机、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带来的范式转移面前,传统私有产权框架在提供关键公共物品方面显示出深刻的不足。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新的治理机制,以有效管理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负外部性”(如污染)和“正外部性”(如基础科学研究)。 我们提出了一种“多层次治理”的框架,强调地方性、区域性和全球性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数字公共领域”的构建,特别是数据主权和算法透明度的议题,被视为未来政治经济学必须解决的核心挑战。 结论:走向一个更具韧性的经济理论 全书的总结是,任何试图用单一理论模型来解释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现象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经济体系的内在张力、制度的塑造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真正的“新原理”在于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权力、制度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社会科学,而非一门纯粹的、脱离了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科学”。对经济学理论的追求,即是对更具社会韧性、更可持续的经济未来探索的持续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