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酿造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和蒸馏技术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对于微生物的利用世界上没有一个酒种可比拟。为新一代酿酒工人、技术人员对白酒酿造传统技艺有较系统的了解,使中国白酒这份特有的民族遗产得以传承、发展、创新,使白酒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本书收集、整理了12种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并对近50多年白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创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酿酒行业的科研与实践加以阐述,以供同行学习、借鉴。
广东中山人,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著名酿酒专家。曾任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酿酒研究所所长、中国轻工总会人才培训中心白酒行业中西部培训基地主任等职。荣获国家轻工总会职工教育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起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酿酒科研与实践50余年,对民族特产白酒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主持参与了“提高泸型酒名优酒比率的研究”等10余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出版《大曲酒生产问答》《白酒酿造培训教程》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深受同行的欢迎和重视。
绪论
第一节中国白酒与世界蒸馏酒的比较
一、世界蒸馏酒的分类
二、中国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特色
第二节白酒香型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白酒香型的由来
二、中国白酒香型的确定
三、中国白酒香型的产生
四、确立白酒香型产生的作用
五、香型概念应淡化
第三节白酒生产技术进步的回顾
一、广辟原料,节约粮食
二、继承传统,科学总结
三、改进工艺,不断探索
四、选育菌种,广泛应用
五、大曲性能、质量鉴别、贮存变化及曲虫治理
六、百年老窖,奥秘初揭
七、提高质量,技术创新
八、成分剖析,贮存勾兑
九、倡导低度,利国利民
十、国标的制定和修订
十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十二、重视科研,培养人才
第一章三大基本香型白酒传统工艺
第一节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一、川酒技艺早期的研究
二、浓香型白酒制曲工艺
三、浓香型白酒三种典型的生产工艺
四、几种浓香型名酒生产工艺
第二节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一、酱香型白酒制曲工艺
二、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第三节清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一、清香型白酒制曲工艺
二、大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三、大曲清香型青稞酒酿造工艺
四、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五、二锅头酒酿造工艺
第二章不同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第一节十大香型白酒的相互关系
一、各种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特点
二、各种香型白酒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凤型白酒酿造工艺
一、西凤酒制曲工艺
二、西凤酒生产工艺
第三节兼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一、白云边酒制曲工艺
二、兼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第四节特型酒酿造工艺
一、四特酒制曲工艺
二、特型酒生产工艺
三、特型酒调味酒生产
第五节老白干酒酿造工艺
一、衡水老白干制曲工艺
二、衡水老白干酿酒原辅料
三、衡水老白干酒酿造工艺
四、衡水老白干酒蒸煮、蒸馏
五、衡水老白干酒贮存
第六节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一、景芝白干酒制曲工艺
二、景芝白干酒酿造工艺
第七节药香型酒酿造工艺
一、董酒的生产工艺及成品酒特点
二、董酒的酿造工艺
第八节馥郁香酒酿造工艺
一、酒鬼酒的独特地理优势
二、酒鬼酒的生产工艺
三、酒鬼酒的操作规程要求
四、酒鬼酒的质量特色
第九节米香型酒酿造工艺
一、米香型酒的制曲工艺
二、三花酒的生产工艺
三、长乐烧的生产工艺
四、全州湘山酒
第十节豉香型酒酿造工艺
一、九江双蒸酒制曲工艺
二、豉香型酒生产工艺
三、豉香型酒独特风格的成因
第三章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浓香型白酒传统工艺浅释
一、混蒸续糟发酵法
二、原辅料处理
三、开窖鉴定
四、配料
五、润料、拌和
六、蒸馏操作
七、量质摘酒
八、缓火蒸酒、大火蒸粮
九、打量水
十、入窖发酵条件
十一、滴窖勤舀
十二、加醅减糠、回酒发酵
十三、泥封发酵
第二节浓香型白酒工艺的创新
一、人工老窖的现状与发展
二、“辨症施治”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三、原窖分层酿制工艺
四、双轮底发酵
五、夹泥发酵
六、翻沙工艺
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增己降乳
八、强化产酯
九、高温堆积工艺在浓香型酒生产中的应用
十、应用化验数据指导生产
第三节清香型白酒工艺的创新
一、制曲有关问题讨论
二、严格传统工艺、低温发酵是提高清香型白酒质量的关键
三、多粮酿造清香型酒
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增乙降乳
五、清香型调味酒的生产
六、多粮小曲酒的生产
七、多粮酿造及高温大曲在清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第四节酱香型白酒工艺的重点与创新
一、形成酱香型白酒风格质量的关键工艺是“四高两长,一大一多”
二、降低酱香型白酒大曲用量
三、红花郎酒工艺技术改进创新
四、新型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五、北方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六、武陵酒生产工艺的创新
第五节香型融合
一、凤兼浓酒
二、浓、芝融合
三、清、芝融合
四、清、酱融合
五、清、酱、浓融合
第四章十二种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及风格特点
第一节白酒中的各种风味物质
一、白酒的甜味物质
二、白酒的酸味物质
三、白酒的苦味物质
四、白酒的咸味物质
五、白酒中的其他风味物质
第二节白酒的风味
一、醇类化合物
二、酯类化合物
三、酸类化合物
四、羰基化合物
五、酚类化合物
第三节主要风味物质在不同香型白酒中的差异
一、总酸含量
二、总酯含量
三、醇类含量
四、醛酮类物质
五、酚类物质
第四节各类香型白酒的主要风味物质
一、浓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二、清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三、米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四、酱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五、西凤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六、特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七、芝麻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八、兼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九、药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十、馥郁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十一、豉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十二、老白干香型白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十三、四川小曲酒的香味组分特点及风味特征
附录
附录一全国五届评酒会概况
附录二白酒相关标准
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酿造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和蒸馏技术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对于微生物的利用世界上少有几个酒种可与之比拟。可以说中国白酒生产技术是生物工程研究领域中最复杂的课题,诸如白酒中众多风味物质的形成、微生物在酿造过程中的盛衰交替相互作用、甑桶蒸馏中物质的变化等,许多原理尚未破解。中国传统白酒的酿造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古籍记载甚少,有的也只是只言片语。20世纪30~40年代,原中央工业试验所、乐山技专的方心芳、李祖铭、顾毓珍、高盘铭、温天时、李大德、谢光莲等对汾酒、泸州大曲酒及川法小曲酒做过一些研究,不甚详尽。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国家对民族遗产逐渐重视,先后组织专门力量对汾酒、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及四川糯高粱小曲酒、烟台酿酒操作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查定和总结,推动了白酒工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60年代国家科委十年规划项目安排了泸州老窖、茅台、汾酒、西凤四个试点,分别由四川省食品研究所的陈茂椿高工、原轻工业部的周恒刚高工、秦含章教授、李惠民高工带队在四个名白酒厂开展试验研究,较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四大名酒的传统工艺,并进行了不少创新的探索,推动了三个香型白酒的发展和技术进步。70年代中后期,白酒行业在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全面开展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举办培训班(或到厂实地培训)的活动,以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开展向名白酒厂学习的热潮,白酒协作组有效地开展了活动。由于泸型(浓香型)酒的独特风格、人工老窖的创造、酿造技艺的系统总结及泸州老窖、五粮液等名酒厂的无私传授,使浓香型酒在全国迅速发展。自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起,中国白酒确定了五个香型,即清香型、酱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逐步发展和确定的有12种香型,每种香型都对独特的工艺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
为使新一代酿酒工人、技术人员对白酒酿造传统技艺有较系统的了解,使中国白酒这份特有的民族遗产得以传承、发展、创新,使白酒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本书收集、整理了12种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并对近50年白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创新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结合笔者半个多世纪酿酒行业的科研与实践加以阐述,以供同行学习、借鉴。中国白酒风格千姿百态,要广开思路,在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和创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专著、论文,在此对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李国红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本书的收资、整编工作。编写还得到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成都市温江区老科协领导的关心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关于水的选择,书中不仅强调了水的硬度、pH值等指标的重要性,还列举了不同水源对酒体风味的影响。又比如,关于窖池的选择和维护,书中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材质窖池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微生物群落的培养来提升窖池的“老熟”程度。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深感钦佩。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白酒世界的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粮食选择,到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再到最后蒸馏陈酿的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无比透彻。我原本对白酒的了解仅限于“喝”,对它是怎么酿出来的,一无所知。拿到这本书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结果瞬间被吸引住了。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学原理,拆解得清晰明了。比如,关于霉菌在酒曲中的作用,我一直以为就是让酒变香,但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霉菌的种类,它们如何分解淀粉,又如何产生糖分,进而为酵母发酵提供基础。光是这一点,就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白酒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白酒发展史的画卷。从古代的私家酿酒作坊,到近代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再到如今的品牌化、国际化,书中都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轶事。读到书中关于不同地域酒文化独特性的描写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各种名酒的诞生与发展。特别是对麹的应用演变,从最初的自然发酵,到人工制曲,再到现代的精细选种,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它循序渐进,从基础知识讲到高级技术,即使是没有酿酒经验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风味物质”的章节。以前觉得白酒就是“酒味”,但书中详细列举了构成白酒风味的各种酯类、醇类、酸类等物质,并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在发酵和陈酿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我们熟悉的复杂香气和口感。读完之后,再品尝一杯白酒,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能够尝出其中的奥秘。
评分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白酒酿造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不仅涵盖了酿造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实践指导。书中对于不同香型白酒的工艺特点,如酱香、浓香、清香等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陈酿”的部分,它详细解释了微生物在陈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橡木桶等储存方式对酒体老熟的影响。这让我明白,好的白酒,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却能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呈现。例如,在讲解发酵过程时,作者会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微生物的“工作”,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它们在酒醅中忙碌的身影。而且,书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引人入胜。我记得书中讲到某个传统酒坊如何克服技术难题,最终酿出名酒的经历,读起来就像在听传奇故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专业”。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对白酒酿造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品鉴”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分辨香型,更是在教你如何去理解和欣赏白酒的复杂风味。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酒的挂杯、闻香、入口、回味等步骤,来评估一款白酒的品质。这让我觉得,品鉴白酒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一种对酿造技艺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匠人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时代,作者依然坚持着用最传统、最严谨的态度去对待酿酒这件事。书中没有丝毫的浮夸和炫技,只有对每一个细节的认真打磨,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和扎实的技术基础之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白酒酿造的书,它更是在讲述一种对品质的追求,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以及一种对未来的探索。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创新”的部分。传统白酒酿造有其历史传承和独特之处,但一味守旧也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不仅深入介绍了各种传统工艺的精髓,还大胆地探讨了如何将现代科技融入白酒酿造。例如,作者提到利用基因工程改良酵母菌株,以提高发酵效率和风味物质的产生,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书中却给出了详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还有关于智能化酿造的讨论,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对酿造过程的精准控制,减少人为误差,这无疑为白酒产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传递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在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还能怎么做得更好”。在技术创新方面,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前瞻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或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精准调控杂菌的生长。这些都让我意识到,白酒酿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创新可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正版我可以确定
评分正版我可以确定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正版我可以确定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