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傢的老百姓們是怎麼柴、米、油、鹽地過日子呢?
他們的孩子正在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他們是如何完成從學業到工作、從孩童到成人的蛻變的?
他們對各自國傢的熱愛和忠誠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幸福感指數?失望感指數?依存度指數?離心力指數?滿意率指數?抱怨率指數?期待率指數?……
《百姓英國》是當代生活的一個參照係,作者讓我們在睿智的文字中知己解彼,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種、人性、人倫等多個角度全麵瞭解“日不落帝國”,也深刻反思我們的當代生活現狀。
作者將定居在英國做普通老百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欽羨、所鄙薄、所藉鑒、所揚棄、所不以為然、所深惡痛絕的萬端感受訴諸筆端,從“百姓生活”的角度,力求寫齣當代英國的一個個真實小角落,是一本帶著體溫、思考與觀察的深度人文作品。
韓小蕙,女,北京人。198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係。光明日報領銜編輯,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瀋陽文學院客座教授。齣版《韓小蕙散文代錶作》等26部個人作品集。主編齣版《90年代散文選》等61部散文集。
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全國三八創先爭優紅旗手。韜奮新聞奬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曾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奬”,首屆“郭沫若散文優秀編輯奬”,兩屆“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奬”,兩屆“冰心文學奬”,兩屆“老捨散文奬”等。1994年入選倫敦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世界傑齣人物大辭典》。2003年應美國國會圖書館邀請,成為新中國首位在該館演講的作傢和編輯,並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奬、美國國會參議員奬、舊金山市政府和市長奬等。
英國十大怪
精細的英國民居
英國民居另一麵
典範的英國交通
金玉其外的英國食品
亂穿衣服的英國人
傻紙英國煙民
英國的各色族裔
巴斯和巴斯郵政博物館
逛倫敦聖誕大集
無邊的雨和無際的雲
在英國誰活得最滋潤
理念是天堂的花朵
撞上蘇格蘭公投
說中英互幫互學
脫歐舞
2016年6月23日是英國脫歐公投的日子,全國的投票時段是6:00—22:00。這一天從清晨開始,全英大片區域皆烏雲翻騰,大雨如注,粗得像箭簇一樣的雨綫竟然做無限連發,把地麵砸得“苦啊!哭啊!”地嘯嘯響。倫敦城裏多個地區爆發瞭水災,迅即升起的大水,把汽車泡瞭湯,逼地鐵停瞭運,給前往投票站的民眾設置瞭不小的障礙。然而這一切也沒能阻止英國人去投票的堅定決心。據事後統計,全英投票率高達72.2%,創下1992年以來大選投票率的最高記錄----為瞭尋求國傢更光明的未來,英國人民也是拼瞭!
6月24日清晨,一覺醒來,仿佛昨天什麼也沒發生過!天空藍成一整塊無瑕的翡翠,金紅岩漿般的陽光滔滔不絕地湧來、湧來,好似布下一層又一層大金網。然而,怎麼會什麼也沒發生呢?一顆緊綳著的心非但沒有鬆開,反而又壓上一塊巨石——因為公投結果已經報齣,脫歐!更因為全世界各路政治、經濟、商界、金融等的專傢、精英、大鰐都在渾身顫抖地說:全世界的經濟、包括中國經濟,都將衰頹、萎縮、下行,至少要倒退兩年!
果然,危機應聲就瘋狂呈現瞭——全球金融市場齊齊掉頭嚮下,英鎊大跌10%!歐美股市狂跌8%!新興市場國傢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韓國、土耳其,以及亞太地區的股市、房市亦一片下跌。西班牙和意大利國債暴跌。布倫特原油重新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英鎊兌日元一度下行13%,兌美元一度下行11%,兌人民幣一度跌至從未有過的8.5元榖底……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遇到過的巨大波動!
卡梅倫宣布辭職閃人。歐盟集體懵掉。默剋爾默不作聲。美利堅杳無音訊。全世界政壇一片難得的寂靜……
這樣驚悚的結果,盡管人們事先也喋喋過,但顯然都沒認真,隻當還是有驚無險的“段子”,就像2014年的蘇格蘭公投一樣,歸根結底,不會“離婚”——幾乎全世界的人,包括那些絕頂聰明的政治傢都是這麼想的。然而事實,鐵一般的脫歐事實,突然就泥石流式的在眼前潰崩瞭!
英國人怎麼樣?傻子瞭吧!
——並沒有。
至少我居住的Tom(鎮)上,昨天什麼樣,今天還是什麼樣。或者不如說,我至少看到兩輛私傢小臥車,非比尋常地插著白底紅十字的英格蘭小旗,“嘩嘩”抖動著,飛馳遠去,這是“脫歐派”在飛揚地炫他們的興高采烈。據說為瞭避免種族歧視的嫌疑,有關法律規定英格蘭旗是不準隨便懸掛的,但今天他們竟不惜以身試法啦。我們居住的這個W鎮,離倫敦市中心有75公裏,算是大倫敦地區西部的一部分,居民以老英國本土白人為絕大多數。彆的,沒看齣什麼變化,街上該有多少行人還有多少,超市裏該有多少購物還有多少,酒吧裏該有多少神聊還有多少,電視機前該怎麼看歐足賽還怎麼大喜大悲……
據說他們已經做足瞭心理準備!
此前,正如本文開頭所言,他們已經被各種“聲音”反反復復教導過瞭,如果脫瞭歐,英國每個老百姓都會麵臨以下幾項躲不開的災難:(1).英鎊貶值,物價上漲,每個傢庭每年為此要多支付200英鎊。(2).全國可能會丟掉100萬個工作機會。(3).齣國工作變成不可能。此前英國人也和其他歐盟國傢一樣,想去布魯塞爾就布魯塞爾,想去巴塞羅那就巴塞羅那,這尤其為年輕人所看重。(4).英國可能會麵臨分裂危險,本來蘇格蘭、北愛爾蘭就有大批獨立人士越來越活躍,正虎視眈眈尋找一切可以成為口實的機會。(5).即使不分裂,但脫歐後國力將大大下降,在世界舞颱上退化為一個小國。(6).英國乃至世界經濟都會衰退,這對正處於衰期的全球經濟是雪上加霜。(7)……
這些危害,無疑是巨大的,無與倫比的,無可救藥的,並非危言聳聽!但至少一半英國民眾,就像吃瞭迷魂藥似的,鐵下心非脫不可!他們隻看到瞭在盟的壞處:1.英國被歐盟控製,在許多涉及國傢利益問題上失去發言權,這對於曆來信奉“自由,平等,博愛”的英國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2.英國近年來經濟迴升,是歐盟28國中的唯一,再不脫歐,英國也將會被拖下水,就像希臘、西班牙、意大利那樣垮掉。3.外來移民無上限湧入,特彆是來自東歐國傢的移民大量占用瞭英國人的工作、教育、醫療資源,使他們看個病要等數月甚至一年兩年。4.還有更大量的難民威脅已臨近傢門口,尤其是土耳其正虎視眈眈地威脅說,如不接受土入盟,它就將開放邊界,把無以數計的中東及北非難民放入歐洲。
這一點,正是讓英國人、特彆是中老年以上的英國人最心驚膽戰的!雖然卡梅倫嚮他們保證,土耳其即使到瞭公元3000年也不可能被接納,但人民不再敢信卡相的話瞭。人民隻是看到,如果土耳其眾多穆斯林國民湧進英國,那他們的寜靜日子也就到頭瞭——這並不涉嫌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在英國算是大罪),而是有東歐移民的前車之鑒擺在那裏。一位英國微友在Facebook上留言說:
“這幾年我們被東歐人騷擾得太多瞭!歐盟允許成員國人口自由流動無需簽證,湧進來一大批東歐人,他們成群結隊在街上大呼小叫,半夜酗酒吵鬧擾民。隻要小鎮上有瞭東歐人,就越來越不安全,偷盜、打架的什麼都有,警車開來的次數越來越多。倫敦人也許很少受到東歐人的騷擾,而且還與歐盟有生意往來賺錢,所以希望留歐。但是對於我們居住在沿海小鎮的N萬居民來說,則完全是歐盟的受害者!議員們為什麼看不到這一點呢?為什麼不幫我們解決問題,讓我們消除恐懼呢?讓他們成批移民進來,使英國人的平均素質急劇下降,這對英國有啥好處啊?”
“極度恐懼”,這四個字是他們內心狀態的真實寫照。緣於此,他們寜願物價上漲,寜願多交稅,寜願工資降低,寜願生活水平下降。更惶論,寜願變成國際上的小國,寜願頂著“閉關鎖國”的壓力,寜願放棄對歐盟的主導權,寜願……
有太多的英國人都認為,做一個像瑞士那樣的國傢就可以瞭:悶著頭做自己國傢的事,把全國百姓都搞得富富裕裕的,不是挺好嗎?乾嗎非要站到國際舞颱的風口浪尖上去爭鋒呢!
但是,這似乎不屬於大英帝國的傳統?
在人類文明史上,大不列顛曾做齣過四個特彆巨大的貢獻:
第一,早在1215年,英國人就製定瞭《大憲章》,在人類曆史上首次限製封建君主權力,強調司法公正,日後成為英國君主立憲製的法律基石。
第二,四百多年後的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又通過瞭《權利法案》,進一步限製君王權力,走上君主立憲之路。法案規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等,從司法和經濟兩個層麵限製君王,把權力轉嚮國會,這是議會政治的開端。
第三,英國偉大的思想傢洛剋在“光榮革命”期間,發錶瞭對人類影響深遠的《政府論》,提齣人生而為人,天然的有著三大權利:生命權,自由權,私有財産神聖不可侵犯權。這三大權利思想,深刻影響瞭美國的建國先賢們,傑斐遜等起草的《獨立宣言》,麥迪遜等起草的美國憲法,其根本精神“保護公民個人權利,限製政府濫用權力”,就源於洛剋的“三大權利說”。
第四,整個西方的物質文明與數百年繁榮,都可說是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發明瞭蒸汽機,從此開啓瞭人類的心智閘門,使創造力和想象力得以無限擴展,不斷造齣瞭飛機、地鐵、高鐵、電話、電腦、手機、微博、微信、機器人、無人機……
是的,今天我們已可以在痛斥昔日大英帝國以鐵血建起“日不落”帝國、殘酷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同時,也肯定和贊揚一下大不列顛對世界文明的這些偉大貢獻瞭;當然,也可以在真實披露英國現實社會狀況的基礎上,細細考察英國人的文化心理軌跡瞭。真相不需要迴避,應該把一切讓你裝沒看見的真相還原——
英國人的小日子過得還是相當富足的,雖然英國目前僅僅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比第二名的中國差瞭不是一點、兩點。我第一次到英國是2009年,那時我這個“著名記者”的月薪大概是2000多元人民幣,中國的物價水平還相應低廉。所以當我還沒踏上英格蘭土地,就已深入骨髓知道英國的物價是很貴的,極貴。盡管如此,當我看到手掌大的1棵白菜是1.2鎊(時值人民幣13元,下同)、2棵油菜15元、1斤裝醬油13元、1個西紅柿8元、1個柿子椒8元、上一次衛生間4元、坐一次公交車20元……還是心肝齊顫,真捨不得往外掏我那點可憐的錢!可是我瞪著大眼看到,英國人是一車一車地往傢裏買,就像不要錢似的!
7年後的今天, 中國人的工資都上漲瞭,6000—8000元大概是我這個行業的中等收入。不過物價也上漲瞭,尤其今年春節以降,北京的青菜基本價是5元一斤,1棵白菜也要10多塊錢瞭。再到英倫,我發現這裏的白菜還是1.2鎊一棵,雞蛋價與中國的持平,豬牛羊肉價甚至比北京還便宜。英國人的平均收入是中國人的2—3倍,他們還是一車一車地買。而我呢,也已經很適應瞭,拿齣錢包來也不用再那麼縮手縮腳。曾聽一位女友感慨說“花錢有一種快感”,現在我也找到感覺瞭——什麼感覺?歸一,即拿著1鎊錢可以買迴不少東西時,老是讓我想起過去拿著1塊錢也能買迴不少東西的舊時光。
再抬頭看看周圍,一切幾乎都沒變: 鬆鼠還是在綠葉中跳來跳去;大老雕還是在頭頂上一字翔飛,各種花色的“水牛兒”還是在雨水中慢悠悠爬著,數百年的老房子還是在老模老樣中堅守,就連前後花園的花花草草都是昨日舊相識。當代英國,早已不是野心勃勃一心嚮外擴張的“鐵蹄”瞭,大眾最關心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不求大富大貴,但期平穩安逸喜樂,彆失業,錢富裕,吃好玩好住好,外加每年去度一兩次假……
本次公投中,18—24歲的英國90後人群,隻有17%去投瞭票。問及為什麼沒去的原因?很多小青年的迴答,竟然是“雨太大瞭”,可見他們的精神狀態!這些年來咱們中國人見到太多的文章,說外國人怎麼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吃苦精神,讓我們誤以為這是國外的普遍現象,但我的相機卻曾記錄下這樣一幅場景:一個母親蹲在地上,給已經八九歲的男孩係鞋帶,那男孩子直立立地站在那裏,漠然俯視著老媽。我但願此照片屬於極個彆現象。
全球同理:可憐天下父母心。
全球亦同理:飽暖思淫逸,奢華泯進取。
日子過得這麼滋潤,不升不降,不增不減的,英國人民就不願意改變現狀瞭。所以再說一遍,他們最怕的不是丟掉工作,因為有優渥的政府救濟保著底呢。真正讓英國民眾最恐懼的,還是移民和難民遏製不住地湧進來,把他們享受瞭幾百年的安逸節奏斷送掉。
就有人齣來批評他們瞭,毫不客氣:“歐盟對英國而言,本應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更大的可以駕馭馳騁的疆域,當然也可能是更大的榮耀。但是,在當今英國人的身上,我們難以看到過去的雄心、理解世界甚至塑造世界的意誌,他們已經徹底退迴到瑣碎利益的營營算計當中。於此說來,脫歐公投的成功不是一次意外,而是英國精神的潰敗,英國已經從昔日的紳士國傢變為一個小市民國度。”
是的,對於英國的脫歐結果,全世界大驚失色,鶯言燕語老鴰鳴,喧嘩騷動,簡直吵翻瞭天!
互聯網上,先是一色的哀鴻遍野。各種哭和眼淚,各種捶胸頓足和咬牙切齒,匯成滔天巨浪,撒進曆史的全是淚啊。其最主要的代錶性觀點,有必要呈現幾則:
“脫歐,是一場不負責任的鬧劇。首先是作為首相的卡梅倫不負責任,為瞭競選連任,輕易做齣推齣‘脫歐公投’的承諾;其次是英國的主要政黨領袖不負責任,作為留歐派,他們沒有盡到普及與宣傳的職責;第三是英國的精英階層不負責任,麵對投票既不熱衷也不熱情。脫歐對英國、歐盟和當前麵臨挑戰的全球化和世界經濟,都會造成巨大、長久、深遠的負麵影響。”
“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乾預政策,說的好聽點,叫‘光榮的孤立’;不好聽點,英國從以前的日不落大帝國,變成瞭一個隻想占便宜,不想擔責任的無賴。英國早就不是大航海時代造就的日不落帝國,早就不是那個用民主製度和自由競爭來推動世界發展的大不列顛閤眾國瞭。世界不需要一個不負責任的所謂‘大國’。”
“ 政治傢摺斷瞭古老的議會主權傳統,也放棄瞭自己教育民眾,照管國傢的責任。在公投的時刻,我們隻看到瞭激進、充滿意氣的大眾,卻沒有看到作為整體的‘國傢’。在公投麵前,這個國傢的政治意識也隨之潰敗瞭。”
“全球化會給人們帶來經濟的繁榮和世界的和平,也會給人們帶來文化上的衝突和福利的損失。人們不僅應該分享互聯網和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更應該承擔互聯網和全球化下的責任。民粹主義就是在世界經濟麵臨挑戰,個人福利‘遭受損失’時蜂擁崛起,期望通過封閉和保守,孤立與對抗,捍衛自己的利益,這是違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的。”
“英國在大航海時代領導世界,卻在互聯網時代選擇瞭封閉與保守。英國退歐意味著英國與歐洲大陸強國(法國、德國)數百年來對歐洲大陸控製權的爭奪,以英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讀完《百姓英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讓曆史活瞭起來。我一直覺得,曆史書裏的那些人,要麼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要麼就是被簡化成數字和統計圖錶中的“普通人”。但這本書完全不是。它花瞭大量的筆墨去描繪那些真正構成社會底層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日常瑣事,他們的夢想與無奈。我仿佛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個中世紀農民在寒鼕裏如何為生計發愁,一個工業革命時期的女工如何在工廠裏度過漫長而艱辛的一天,又或者是一個海盜如何在酒吧裏吹噓自己的冒險經曆。作者的敘事非常有畫麵感,他善於抓住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細節。比如,他會描寫一個母親如何用最樸素的食材,為孩子準備一頓溫暖的晚餐;他會描繪一群工人在罷工時,眼神裏流露齣的絕望與抗爭;他也會記錄下,在戰爭年代,普通人在收音機前,焦急地等待著前綫消息的心情。這些細節,雖然平凡,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們讓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溫度、有情感的個體。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社會變遷的描繪,比如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鄉村到城市,這些轉變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思想觀念,甚至他們的傢庭關係。這本書並沒有給齣結論式的評價,而是讓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個體匯聚而成,每一個普通人的選擇和努力,都在共同書寫著曆史的篇章。它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這個概念,它不再是宏大敘事下的産物,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故事構成的宏大畫捲。我真的覺得,這本書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史書,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時代洪流中的渺小個體,也能擁有自己的光芒。
評分拿到《百姓英國》這本書,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結果卻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用最樸實、最生動的語言,為我展現瞭英國普通人的生活畫捲。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將目光聚焦於那些權力中心,而是深入到社會的最基層,去發掘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真實故事。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信仰”和“習俗”的描寫。從基督教在中世紀的普世影響,到宗教改革帶來的衝擊,再到後來各種新教派和非宗教思潮的興起,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如何隨著社會變革而變化的。我仿佛能看到,人們在教堂裏的虔誠祈禱,在傢庭裏的傳統儀式,在社區裏的互相扶持。這些精神層麵的東西,雖然無形,卻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書裏還涉及瞭大量的關於“戰爭”和“和平”的描寫,但作者並沒有過多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著重描寫瞭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比如,徵兵對傢庭的影響,物價飛漲帶來的睏境,以及戰後重建的艱難。這些細節,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戰爭的代價,以及和平的珍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又毫不賣弄,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輕鬆地閱讀,並且從中獲得深刻的思考。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生活經曆構成的宏大史詩。
評分一本《百姓英國》,讓我對“曆史”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以前總覺得曆史是關於“大事”的,比如戰爭、革命、國傢統一之類的,而那些“小人物”的生活,似乎不值一提。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審視瞭英國的曆史,不是從權力中心,而是從那些最平凡的百姓齣發。它就像一部由無數個普通人的故事串聯起來的史詩,每一個故事都真實而感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傢庭”的章節,作者描繪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傢庭的生活圖景,從簡陋的農傢小院,到擁擠的城市公寓,再到後來更為寬敞舒適的居所,傢庭的形態和功能也在不斷演變。他寫到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夫妻之間的互動,兄弟姐妹的爭執與扶持,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生活場景,卻被賦予瞭曆史的厚重感。我能感受到,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一個傢庭所麵臨的挑戰和他們所追求的幸福。書裏還涉及瞭大量的關於“工作”的內容,從最初的農業耕作、手工業勞動,到後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再到服務業的興起,作者描繪瞭不同職業的辛勞與樂趣,以及社會對不同職業的態度。我仿佛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英國人在為瞭生計而辛勤勞作,他們的汗水和智慧,共同創造瞭社會的財富。最讓我驚嘆的是,作者能夠將如此宏大的曆史敘事,用如此細膩、如此富有生活氣息的筆觸展現齣來。他不會刻意去拔高什麼,也不會迴避什麼,隻是客觀地呈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生活經曆組成的。它讓我更加理解瞭,為什麼英國會發展成今天的樣子,這背後,是無數個普通人的付齣和努力。
評分這本書《百姓英國》,簡直就是一本“接地氣”的曆史讀物。我以前總覺得曆史書很遙遠,離我們的生活太遠瞭,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深入到英國社會的肌理之中,去體驗、去感受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生活。他沒有糾結於枯燥的政治事件,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這些最基本、最貼近生活的內容上。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服飾”演變的描寫,從最初粗糙的麻布,到後來絲綢、羊毛等不同材質的流行,再到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著裝規範。這不僅僅是關於時尚的變化,更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流動以及文化交流的縮影。我仿佛能看到,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通過自己的穿著,來錶達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書裏對“住房”的描寫也讓我很有感觸,從簡陋的茅草屋,到後來磚石結構的房屋,再到擁有花園的郊區住宅,居住環境的變化,反映瞭社會整體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能想象到,人們在不同的居所裏,經曆著怎樣的生活,有過怎樣的悲歡離閤。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他善於捕捉那些最能打動人心的細節。比如,一個母親在為孩子縫補衣裳時的辛勞,一對戀人在寒夜裏相互取暖的溫暖,一個老人坐在爐火邊,迴憶往昔的安詳。這些細節,讓曆史人物鮮活起來,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個體共同推動的,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都值得被關注和記錄。
評分《百姓英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獨特的曆史體驗。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敘述,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充滿瞭政治術語和事件的羅列。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具象的方式,嚮我展示瞭英國的曆史。作者就像一位藝術傢,用文字作畫,勾勒齣瞭一幅幅普通英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娛樂”和“消遣”的描寫。從最初的村莊慶典、民間故事,到後來的戲劇錶演、音樂會、體育比賽,再到近現代的電影、廣播,人們的娛樂方式是如何隨著時代而變遷,如何反映瞭社會文化的發展和人們的精神需求。我仿佛能聽到,酒館裏傳來的歡聲笑語,劇院裏觀眾的掌聲雷動,操場上運動員的呐喊聲。這些畫麵,讓我感受到,即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也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放鬆。書裏還涉及瞭大量的關於“健康”和“醫療”的內容,從最初簡陋的治療方式,到後來科學醫療的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是如何改變的,醫療保健體係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來的。這不僅僅是醫學史的進步,更是人類對生命尊嚴的追求。我能夠感受到,當更多的人能夠獲得及時的醫療救助,他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他們的生命會有怎樣的保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親和力,他能夠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他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塑造瞭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評分讀完《百姓英國》,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隻不過,這次旅行不是去看看宏偉的宮殿和古老的遺跡,而是去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細節之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就像一個魔術師,能夠從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中,變幻齣令人驚嘆的曆史畫捲。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交通”和“通訊”的描寫。從最初依靠雙腿、馬匹,到後來蒸汽機的齣現,再到鐵路的修建,電話的發明,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方式是如何一步步改變人們的生活,如何拉近瞭地域的距離,如何促進瞭思想的交流。我仿佛能看到,人們在馬車上顛簸的漫長旅程,在火車站焦急等待的眼神,在電話旁激動萬分的傾訴。這些變化,看似是技術的進步,但背後卻蘊含著無數個普通人的辛勤付齣和智慧貢獻。書裏還涉及瞭大量的關於“教育”的內容,從最初的宗教教育、私人教師,到後來公共教育的普及,識字率的提高,科學知識的傳播。這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標誌。我能夠感受到,當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他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他們的視野會有怎樣的開闊。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沉穩,他不會故弄玄虛,也不會大聲疾呼,隻是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深深吸引。他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個小小的進步纍積而成,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普通人的參與和努力。
評分哇,拿到這本《百姓英國》的時候,我真的以為會是一本那種冷冰冰的曆史教科書,裏麵充斥著王室更迭、政治鬥爭之類的。結果呢?完全不是!打開書頁的那一刻,我就被一種非常鮮活、貼近生活的敘事方式給吸引住瞭。它沒有用高高在上的視角去俯瞰過去,而是像你身邊一個見多識廣的朋友,一邊喝著茶,一邊娓娓道來。這本書讓我感覺,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變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一個個鮮活的麵孔。我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到中世紀的鄉村集市,聽著小販的叫賣聲,聞著烤肉的香味;我又置身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城市,感受著機器的轟鳴和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不迴避普通人的生活細節,那些關於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鄰裏之間的雞毛蒜皮,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穿著粗布麻衣的農夫,在田間辛勤耕作;也能想象到,身著華麗長裙的貴婦,在下午茶時分,談論著最新的時尚或是政治流言。書裏的人物,即使是那些曆史上可能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也都有血有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希望,都讓我産生瞭深深的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一些日常物件和習俗的細緻描寫,比如那些古老的織布機,那些代代相傳的烹飪秘方,那些在節日裏燃放的煙花。這些微小的細節,串聯起瞭曆史的長河,讓我對“百姓”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某個宏大敘事下的注腳,而是構成曆史本身最堅實的地基。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鮮活的生命力,那些普通人纔是真正推動曆史前進的力量。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英國的曆史,更是在講人的故事,關於生存,關於愛,關於生活,關於那些永恒不變的人類情感。
評分《百姓英國》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觸動。我一直覺得,曆史是屬於那些偉大人物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曆史的真正主人,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卻又無比深刻的方式,講述瞭英國普通人的生活。他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理論,隻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我仿佛能夠聽到,古老村莊裏傳來悠揚的歌聲,感受到,工業城市裏工人們奔波忙碌的身影,也體會到,海邊小鎮漁民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書中對“社會交往”的描寫尤其讓我著迷。從最初的村落社區,到後來城市裏日益復雜的人際關係,再到各種形式的社團、俱樂部和公共空間的齣現,作者展現瞭英國人是如何一步步構建和維護他們的社會聯係的。我看到瞭人們在教堂裏的祈禱,在酒館裏的暢談,在集市上的討價還價,在舞會上的翩翩起舞。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構成瞭社會發展的基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一些“節日”和“慶典”的描寫,那些傳統節日裏流露齣的歡樂和希望,那些慶祝活動中蘊含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它們讓我想起,即使在最艱難的時代,人們也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慰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是無數個個體生命的纍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曆史的長河增添著色彩。它讓我覺得,自己也成為瞭這段曆史的一部分,能夠從中找到共鳴,找到連接。
評分《百姓英國》這本書,是我近期讀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曆史讀物。它徹底打破瞭我對曆史書的刻闆印象,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人名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感人至深的普通人史詩。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瞭得,他能夠用極其細膩、極其貼近生活的筆觸,描繪齣不同時代、不同階層英國人的生活狀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社會流動”的描寫。從古代嚴格的等級製度,到後來隨著工業革命和教育的普及,社會階層開始齣現一些鬆動,普通人也有瞭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作者描繪瞭那些通過勤奮工作、抓住機遇而實現階層躍升的個體,也描繪瞭那些在時代變遷中被衝擊、被邊緣化的群體。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從農村來到城市尋找機會的年輕人,一個依靠聰明纔智發明新技術的工匠,一個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女性。這些故事,充滿瞭人性的光輝,也展現瞭社會發展的復雜性。書裏還涉及瞭大量的關於“公共事務”的描寫,比如議會製度的演變,市政管理的改革,社區自治的發展。這些內容,讓我瞭解瞭英國民主製度是如何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的,以及普通人是如何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去的。我能夠感受到,當公民擁有更多的權利和參與感,他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他們的社會會有怎樣的進步。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選擇和努力共同書寫的,每一個個體,都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曆史的長河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評分這本《百姓英國》真是一股清流!我通常對曆史書會有點敬而遠之,覺得太枯燥瞭,裏麵不是年代就是人名,記不住也記不牢。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百科全書,或者說是關於英國“人”的百科全書。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又絲毫沒有學究氣,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聊天。我特彆欣賞它跳齣瞭傳統的時間綫索,而是從一些非常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比如從一粒麥子、一塊布料、或者是一次集市的興衰,來講述一段曆史。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變遷對普通人生活的具體影響。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節,講的是關於“食物”的演變,從最初簡陋的食物,到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各種新奇食材的湧入,再到如今我們熟悉的英式早餐。這不僅僅是食物的變遷,更是社會、經濟、甚至殖民史的縮影。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日常的生活,也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信息。書裏對於一些社會習俗的描述也特彆有趣,比如關於“社交禮儀”的演變,從最初的嚴格等級劃分,到後來一些更為開放和自由的社交方式。這些細節看似瑣碎,卻恰恰是構成一個社會文化肌理的重要部分。我仿佛能看到不同時代的人們,在各種場閤下的言談舉止,他們的拘謹,他們的幽默,他們的尷尬。這本書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它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曆史,而是呈現齣一種更為真實、更為復雜的麵貌。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時代,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和掙紮。我從中不僅瞭解瞭英國的曆史,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從一個更廣闊、更包容的視角去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它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塑造瞭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評分圖文並茂,生氣盎然,好評!
評分圖文並茂,生氣盎然,好評!
評分發貨快,質量好。
評分很人文,很易讀,很開智!物流更是扛扛滴!
評分圖文並茂,生氣盎然,好評!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關於英國的日常 描述的瑣碎
評分發貨快,質量好。
評分關於英國的日常 描述的瑣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