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0岁 要把企鹅当个宠物来养可真不是件简单轻易的事儿,多亏了精力充沛的爱玛,小企鹅才戒除掉离不了寒冷环境的习性。但当企鹅糊里糊涂地爱上了邻居家的老猫之后就出现了更多的麻烦事儿,一些旁的人们也被牵涉进企鹅的故事里来了。 克里斯蒂娜 涅斯特林格所著的《企鹅的故事》不仅给我们进了一连串好玩的故事,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构思小说的方法。《企鹅的故事》荣获国际安徒生奖。
内容简介
姑奶奶阿蕾莎不管对什么事儿总是会说:“行,我看行!”当埃马努尔想要收养企鹅宝宝时,她也是这么说的。但要把企鹅当个宠物来养可真不是件简单轻易的事儿,多亏了精力充沛的爱玛,小企鹅才戒除掉离不了寒冷环境的习性。但当企鹅糊里糊涂地爱上了邻居家的老猫之后就出现了更多的麻烦事儿,一些旁的人们也被牵涉进企鹅的故事里来了。故事会如何结束呢?读者可依据个人的喜好从三种可能中自行抉择。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德语文学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1936年出生在维也纳,初为报纸、杂志和奥地利广播电台撰稿,1970年发表处女作《红发弗雷德里克》。她戏称自己是“一个人的字母工厂”,几乎每年都会出版新作,有的作品还被选入德语国家的中小学课本。 涅斯特林格几乎荣获了所有重要的德语儿童文学奖——弗雷德里克·伯德克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奥地利儿童图书奖、维也纳青少年图书奖。1984年,涅斯特林格以其全部作品获得素有“小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世界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
精彩书评
内吝贴近现实生活,讲了五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和两个动物的命运。情节有趣生动。尤其是结尾给读者三种不同的结局供人们想象,别出心裁。 语言幽默,情感细腻,以儿童化的语言描写故事,娓娓道来,很吸引人。建议十岁左右的孩子阅读。 ——网友
目录
第一章 埃马努尔和企鹅的故事
第二章 姑奶奶阿蕾莎的全部故事
第三章 一只非常肥实的老猫的完整故事
第四章 瞎编出来的马达加斯加故事
第五章 埃马努尔在学校的故事
第六章 埃马努尔和回忆的故事
第七章 五个人物和两个动物的不幸结局
第八章 为五个人物和两个动物虚构的结局
第九章 埃马努尔他爸爸的最终行动
第十章 重要的附言
精彩书摘
有一只企鹅压根儿不知道他自己是个企鹅。
这事儿虽然要等两三年之后才会完全显露出来,但肯定是确凿无疑的。生活中的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这样一件不同寻常的怪事。至少有九种现实情况是与这事儿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此通过这九种现实情况就足以确切地推断出这件事儿来了……这九种现实情况就是:
1.埃马努尔爱企鹅。
2.埃马努尔的爸爸爱埃马努尔。
3.姑奶奶阿蕾莎在有人询问她的意见和态度时,不管是重大问题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她总是回答说:“行,我看行!”
4.动物学助理研究员舍斯塔克曾经给他的朋友史莫坦尼写过一封信。(这位史莫坦尼正在南极地区从事动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在信中舍斯塔克请求这位朋友帮忙,给他寄一个优质的企鹅蛋来,因为他正计划进行企鹅蛋的人工孵化实验,还准备用这一实验的成果来撰写他的大学执教资格论文。(一篇大学执教资格论文能使一位“博士先生”获取大学“讲师先生”的头衔。)
5.动物学助理研究员舍斯塔克在西门比尔格太太家的房子里租了一个房间。这两年他一直住在那里。西门比尔格太太是埃马努尔、他的爸爸和姑奶奶阿蕾莎家的隔壁邻居。
6.这位西门比尔格太太是个出奇怕冷的人。她平时总得穿着三双毛袜子和加厚的毡棉靴,屋子里还要经常开着大大小小总共七个不同类型的电暖气和取暖炉。她室内的温度经常保持在和撒哈拉大沙漠正午的温度不相上下的水平上。
7.聘用助理研究员舍斯塔克的动物研究所当时正处于经费短缺的困境。由于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所暂时只能为蟒蛇的晚餐提供半份兔肉了。不久前研究所所长曾公开宣布过,很快他就不得不解聘所里的一两位助理研究员了。
8.埃马努尔爱企鹅。
9.埃马努尔的爸爸爱埃马努尔。(第8和第9两种现实情况我们在一开头就已经提到了。但是第8和第9,也就是第1和第2种情况是构成这件事儿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完全有必要将他们重复列举出来。)
如此说来,这个不知道自己是个企鹅的企鹅的故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因此我们不必再等到两三年之后,而是现在就能将这个故事写出来了。
那是在初春时节一个碧空万里、阳光和煦的早上,埃马努尔和他的爸爸正坐在厨房里吃早餐。姑奶奶阿蕾莎老早就吃过早餐了,因为她总是很早很早就起床了。她老人家正站在敞开的窗户跟前浇花呢。窗外种着两丛草花,一丛是天竺葵,另一丛是美人蕉。两种花都还没有开放。突然间从窗外传来了一阵叫嚷声,有什么人在高声喊着:“绝对不能让他待在我这里了,先生!这太过分了,实在太过分了!我绝对不允许再这样下去了!”听上去大声叫嚷的是个女人。她的叫喊声是从隔壁的房子里传出来的。那应该就是西门比尔格太太在叫嚷了吧?不过谁也不能肯定说那在叫喊的就一定是她,因为人的声音在大嚷大叫时总是会有不小变化的。此外迄今为止人们从来还没有听到过西门比尔格太太这么大声叫喊,所以人们还不知道她喊叫时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绝大多数人家里好奇心特别强的总会是上了年纪的老姑奶奶们,或者是年龄和埃马努尔相仿的小孩子们。但这家人的情况却完全与众不同:姑奶奶阿蕾莎依然在继续浇她的花。埃马努尔照样在狼吞虎咽地大嚼他的珍珠葱头。他最近爱上了这种新型健康食品,每天早餐他都要吃上一小碟,而且还要蘸着芥末吃。在厨房里表现出十分好奇来的只有埃马努尔的爸爸。他先放下了左手举着的蜂蜜小面包,接着又放下了右手端着的可可杯子,专注地去听从窗外传来的叫喊声。听着听着他就站起来,走到了窗口前面。他一边谛听一边自言自语道:“到底是什么让西门比尔格老太太觉得太过分了呢?她绝对不允许的又会是什么呀?”
姑奶奶阿蕾莎和埃马努尔自然不会知道他这些问题的答案了。那高声的吵嚷在这时候已变为厉声的呵斥了。她那声音大吼着:“太不像话了!简直太不像话了!真是让人忍无可忍了!”埃马努尔的爸爸走出厨房,来到了花园里。他照直朝着与西门比尔格太太家花园相邻的篱笆墙走过去。他弯下身去,用手随意拨弄着地上的泥土。他做出一派想要查看一下埋在那里的郁金香球根的样子,就仿佛是在检查那些球根是不是还都完好地埋在泥土里面,有没有露到泥土外面需要往上培土的。在那个地方他所听到的可比刚才在厨房里要清楚得多了。没错,那正在叫喊着的肯定就是西门比尔格太太!她正在高喊着:“要么今天就把他从我的房子里弄出去,要么就永远解除租约!您立刻就搬家!”停了一下后又喊道:“您别指望我会再宽容一天了,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现在我还冷得浑身发抖哪,手指头尖儿全部冻僵了!
启蒙与探索:开启小小读者的阅读之旅 本册精选书目聚焦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理解多元的社会与自然世界。我们精心挑选了涵盖科学启蒙、历史入门、情商培养以及经典童话重述的丰富内容,旨在为7至10岁的少年读者提供一个广阔而生动的阅读空间。 --- 第一部分:科学的奥秘与自然的低语 主题:《宇宙探险家: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科普启蒙系列) 目标读者: 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的孩子。 本部分汇集了十余个贴近日常生活的科学小实验和概念解析。我们摒弃了枯燥的公式和复杂的理论,转而以“提问—观察—思考—结论”的模式,引导小读者亲身参与科学的探索过程。 核心内容概述: 1. 光与影的魔术: 通过简单的手电筒和不同材质的物体,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原理。重点介绍了“为什么影子会随着太阳移动”以及如何利用光影制作简单的皮影戏。 2. 水的奇妙旅程: 探讨水的三个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制简易净水器”的步骤,让孩子直观理解过滤和蒸发的概念。此外,还涉及浮力与密度的小实验,如“测试哪些物体能在盐水里漂浮”。 3. 声音的秘密信使: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本章通过制作橡皮筋吉他、观察水面振动等活动,解释了振动、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特别加入了“如何用手机测量分贝”的趣味环节。 4. 植物的生命力: 聚焦于常见的室内植物和花园植物。内容包括种子的结构、光合作用的简化过程(用“植物的食物工厂”来比喻),以及植物如何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观察豆芽生长日记”模板。 5. 地球的呼吸: 简要介绍板块运动、火山和地震的基础知识,但着重于“如何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普及,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写作风格特点: 语言活泼,多用拟人手法,穿插“科学家的小提示”和“实验安全守则”,确保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重。 --- 第二部分:历史的足迹与文明的缩影 主题:《小小历史学家:从金字塔到长城》(人文素养系列) 目标读者: 渴望了解人类过往,建立初步时空观的孩子。 本章节精选了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帝王的名字,而是充满智慧和奋斗的人类群像。 核心内容概述: 1. 尼罗河畔的奇迹——古埃及: 重点介绍法老的日常生活、象形文字的破解过程(引入罗塞塔石碑的故事),以及金字塔建造背后的数学与工程学应用。不着重于法老间的战争,而是强调其对天文和历法的贡献。 2. 两河流域的智慧——两河流域文明: 讲述楔形文字的发明,以及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通过对比古代的度量衡和现代的度量衡,展示文明演进的脉络。 3. 黄河岸边的曙光——古代中国: 聚焦于早期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发展,以及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智慧。用连环画的形式重现古代工匠的日常。 4. 爱琴海的哲思——古希腊文明初探: 介绍雅典的民主雏形,重点讲述伊索寓言中蕴含的道德哲理,以及早期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 写作风格特点: 采用“时间胶囊”的叙事结构,每到一个文明点,都会设置“回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什么遗迹?”的提问,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 --- 第三部分:情感的地图与人际的航向 主题:《我的情绪小怪兽去哪儿了?》(情商与社交训练) 目标读者: 需要学习识别、表达和管理自身情绪,以及学习与同伴相处的孩子。 本部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生气”、“难过”、“嫉妒”、“开心”等主要情绪具象化为不同颜色和形态的“小怪兽”,帮助孩子更容易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核心内容概述: 1. “红色大吼怪”——管理愤怒: 探讨生气时的身体反应(心跳加速、脸红),并提供三种“冷却”技巧:深呼吸(数到十)、离开现场(暂停键),以及用画笔把愤怒“画出来”。 2. “蓝色低垂怪”——应对失落与悲伤: 解释悲伤是正常的,并强调寻求帮助的重要性。引入“分享的力量”,鼓励孩子向信赖的成年人倾诉,而非独自承受。 3. “绿色小尖刺怪”——处理嫉妒与不公平感: 讨论在分享玩具或获得表扬时产生的嫉妒心理。核心是引导孩子认识到“别人的成功不代表我的失败”,并聚焦于自己的进步。 4. “黄色闪光怪”——培养同理心: 这一章侧重于换位思考。通过“如果我是他,我会有什么感受?”的场景模拟(如朋友跌倒、考试失利),教授如何给予恰当的安慰。 5. 友谊的“秘密配方”: 总结建立健康友谊的四个要素:倾听、轮流、道歉和赞美。 写作风格特点: 语言温柔且富有同理心,大量的对话框设计,模拟了孩子与情绪小怪兽之间的内心独白,实用性强的“情绪急救包”步骤清晰易懂。 --- 第四部分:想象力的栖息地 主题:《森林里的智慧老爷爷与七个魔法种子》(原创童话精选) 目标读者: 喜欢奇幻故事,需要想象力滋养和道德引导的孩子。 本篇原创童话讲述了一个关于耐心、善良和坚持的寓言故事。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古老智慧的森林里。 核心内容概述: 1. 老爷爷的馈赠: 森林里的孩子阿诺被一位神秘的老爷爷选中,获得了七颗颜色各异的魔法种子。老爷爷告诉他,每颗种子代表一种美德,只有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2. “耐心之种”的考验: 阿诺急于求成,将第一颗种子埋下后天天催促,结果种子枯萎。他领悟到耐心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3. “分享之种”的收获: 阿诺将第二颗种子与生病的小动物分享了自己仅有的水和食物,种子开出了能治愈心灵的香气之花。 4. “勇气之种”的挑战: 面对森林里一处黑暗的迷雾,阿诺想起勇气不代表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要向前走一步,种子开出了指引方向的微光花。 5. 七种美德的交响: 故事的结尾,阿诺发现集齐所有种子开出的花朵,汇聚成了一片充满希望和理解的“七彩花园”,象征着健全人格的养成。 写作风格特点: 充满古典童话的韵味,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苔藓、溪流、月光),情节紧凑,道德寓意自然融入故事,不生硬说教。 --- 整体阅读指南: 本书的设计旨在成为7至10岁孩子阅读旅程中的“多功能工具箱”。科学板块满足他们对“是什么”的好奇心;历史板块搭建起他们对“从哪里来”的认知框架;情商训练则提供了“如何与人相处”的实用指南;而童话故事则是为他们疲惫的心灵提供休憩和滋养的港湾。通过阅读,孩子们将学会观察世界、理解历史、管理自我,并最终学会如何更美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