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丛书新作品。
作家曹寇新中篇小说,通俗语言,悬疑结构,中国故事,人性主题。
《在县城》是我社重启布老虎品牌后,推出的第一批布老虎中篇小说中的一种,《在县城》共收录曹寇的中篇小说三篇:《母亲》《在县城》《湖水倒映》,其中《母亲》《在县城》都是曹寇新创作的中篇小说,此前从未结集出版。《湖水倒映》是曹寇的一篇旧作,原名《新死》,曹寇对原稿进行了修改,并更名为《湖水倒映》。作为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曹寇的小说语言独树一帜,叙述的过程显得无聊琐碎,但叙事的内容简介直接,粗野而不失优雅,外表冷酷却内心温暖,构思奇特,意韵深远。可以说,曹寇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蕴特点都很好地在这三篇小说中呈现出来。
曹寇: 男,1977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锋小说家。有中短篇小说发表在《收获》《花城》《小说选刊》等刊物,曾金陵文学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越来越》《屋顶长得以棵树》《躺下去会舒服点》、长篇小说《十七年表》、随笔集《生活片》等。
曹寇是近年来快速成长的青年小说家。他的小说,大多指向那些无聊人物的无聊琐事。这种文本书写或许正是根植于作者个人甚至是这个时代众多人的生存经验。在曹寇的小说文本中,各种微不足道的精神废墟被集中到时代的中心位置,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不断隆起的疾病世界。
——《南方日报》
目前的曹寇正处于小说大师的青年时代,这是一段如此富饶又艰苦卓绝的时光,有他天才的作品为证。
——韩东
曹寇的叙述所到之处,现实就象尘土一样飞扬起来,到处乱飞,但那是尘土,也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现实。历史让人记住的只是欲望,而现实也只是在欲望这一点上与历史才勉强联系。历史惊人的颓败与现实无可救药地在杂乱粗陋中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是曹寇的描写给人留下的震惊。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
这是一个小县城,车站没多少人。所以下了火车,一出站,就能看到前来接站的张亮。
“我说得没错吧,李芫肯定不会来。”王奎十分得意地对高敏说道,后者则“切”了一声。然后他们向张亮走去,在那种有点肉麻夸张的寒暄中上了后者的车,搞得就像真的久别重逢似的。
不是好车,一辆老款桑塔纳,空调坏了。也不是久别重逢,上个月张亮和李芫还去过上海,王奎和高敏在家里招待了他们,并将他们安置在客房睡过两夜。
同为女性,高敏当然有必要客套地问李芫怎么没来。包括高敏本人在内,车上所有人都知道这属于明知故问,甚至不用回答。但张亮也不能装死,必须配合高敏的客套方式,说到旅馆把他们安置好后,李芫会过来。高敏听后,大家心照不宣地一笑而过。好在高敏第一次来,小县城的风光不得不看。沿街的家庭作坊式工厂几乎遍布他们到旅馆的一路,此外就是和其他中国城市并无二致的街景。
说来话长。很多年前,也就是网络刚普及那会儿,在一个论坛,张亮和王奎认识了。后来张亮去过几趟上海,王奎也来过一次县城。在这段交往中,张亮由未婚到已婚,再由已婚到有了婚外情。这个婚外情就是李芫。同步,王奎也最终认识了高敏,二人住在了一起。眼下的情况是,不仅张亮和王奎是朋友,李芫和高敏也算朋友。
张亮这种有个老婆还在外搞婚外情的状况,虽然在这年头司空见惯,但据张亮说,他和李芫的感情是真的,二人不是玩玩就算了的那种。这一点,作为小三的李芫也同意:“八年了都,否则我们怎么可能会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说得也是。起码高敏对他们持久而热烈的感情表示赞赏和同情。所以,最近两年,张亮一直在和老婆闹离婚,但又一直离不了。他的老婆不仅不愿意离婚,而且事业编制的身份使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纸绝对要包住火的努力。那就是,无论张亮在外面怎么乱搞,她气归气哭归哭,都不会放开音量和丈夫争吵打骂,就算有争吵打骂也只能在关上门窗拉好窗帘,仅限于卧室的范围。对此张亮刚开始也颇为顾忌,毕竟小县城就这么大,老婆是事业编制,他本人还是公务员呢,事情闹起来大家都不好看,以后还怎么在这个地方做人?
大概爱情的力量确实太伟大了,面对李芫的愧疚最后迫使张亮完全不要脸面了,直接将离婚的诉状递到了法院。可惜法院里有一个人是他老婆的亲戚,这个亲戚接了状纸,不但没有受理,反而赶紧把张亮的离婚愿望转达给了双方家人。双方家人的震惊和针对张亮的愤怒可想而知。据说张亮的老丈人当面训斥女婿时,张亮曾以国骂回敬。但即便如此,除了张亮本人,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们离婚。
没有办法,张亮只好离开家,在外面租房子单过。这一方面落得个清净,另一方面也可以和未婚姑娘李芫秘密幽会。至此,大家虽然知道张亮在外面“瞎搞”,但除了少数几个人,没人知道他“搞”的是那个在县城中学教英语的李老师,那个住在县城百货大楼附近的李家姑娘。
直到半年前的一天早上,李芫还没醒(难得对父母撒谎外出旅游,留宿在张亮那儿),朦胧中听到有人开门进来。她没往别处想,以为是张亮买早饭回来了,刚想伸出脑袋看一眼自己这个亲爱的已婚男友,结果看到的是一个满面土灰的妇女(王奎见过张亮老婆,在他印象中,后者脸色还挺红润的)。这个妇女什么也没说,嗷的一声跳上床骑在李芫身上,两个巴掌跟雨点一般打在后者的脸上。至于嘴里的污言秽语,因为属于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经常使用的那些,就不赘述了。总之,如果不是张亮及时赶回,李芫觉得自己会被那个“泼妇”给活活打死。
提到这个恐怖经历,李芫止不住浑身发抖,泪如雨下。在王奎位于上海的家中,李芫甚至无视张亮的摇头暗示,把当时的恐惧程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还还手呢,不瞒你们说,我当时都吓尿了。尿床了。尿裤子了。哦,天哪!”也就是说,在道德上,被奸夫张亮保护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淫妇李芫,最终还是暴露了。“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钥匙,不知道她怎么知道我租住的地方。”张亮也感到恐怖,只能理解为他老婆的追踪和侦察能力非常了得。“也许她早就知道了呢,只是不想点破而已,”王奎自以为聪明地替张亮分析道,“现在你都闹法院去了,还骂了她全家,把她逼疯了,干脆撕破脸皮算了。”不知是为了缓解一下李芫的情绪,还是希望从王奎高敏的嘴中找到一点安慰,被捉奸在床之后没几天,张亮就带着她来了上海。这就是一个月前他们住在王奎家的前因后果。
那两个晚上,四个人主要就是不懈地谈论此事。而不懈谈论就会导致情绪化地重复、唠叨和语无伦次,直到临走那天晚上,四个人才露出疲态。因为大家谁也不知道这事接下来该怎么办。王奎和高敏不可能提供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在这两晚里,李芫反复表达的“再也不回去了”,最终还是以“他妈的,还得上班不是,还得把日子过下去不是”而告终。
返回县城之后,也就是在这过去的一个月里,张亮和李芫又遭受了很多磨难。张亮能上法院,说明他已经不在乎闲言碎语了,即便它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他是男的,在某种意义上,小县城的同类们指摘之余还免不了称赞、羡慕和愤恨。“哟嗬,没想到这小子还挺能搞,艳福不浅嘛。”“他妈的,我比张亮那小子差吗?凭什么他能搞我没的搞?”凡此不足道。
李芫就苦了,面对自己的父母就是一个大难题。要知道父母都是当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这么一个女儿,寄托了多大的希望。大学毕业至今,女儿都没有带过男朋友回家,随着女儿年龄越来越大,虽然他们隐隐有点着急,但还是理解为女儿和他们一样眼光颇高。李家书香门第,古代还出过翰林,就算女儿找了一个什么男朋友带回来了,二老也未必能满意。这下可好,女儿原来和那个叫张亮的已婚老男人通奸,而且据说已经八年了,这和一泡屎甩在他们脸上又有何异。列祖列宗在地下听见,也会纷纷以骷髅和半腐烂的模样爬出来对李芫加以阻止和鞭挞。李芫的父亲显然已经和女儿彻底无话可说。她妈妈除了垂泪,现在所干的就是每天擦干眼泪以接送女儿上下班的名义跟踪后者。
据李芫说,张亮老婆来找她妈妈的时候,她妈妈刚开始还很抵触,将前者轰出家门。后来二人居然建成了统一战线,互相留了手机号码,日日互通有无,目的就是让她们的丈夫和女儿不再继续做奸夫淫妇。如:
你女儿今天没去找我老公吧?
绝对没有。
那我就放心了。
你就不能把他所有的钱控制在你手里,让他租不起房子?
不太容易,但正在努力。
加油。
共勉。
晚安。
好梦。
我必须承认,这部系列小说有着极强的“代入感”,但这种代入感不是因为它写的是我的家乡,而是因为它捕捉到了那种普遍存在于小城镇生活中的,一种特有的“气场”。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关于稳定与变动的拉扯,关于个体野心与集体规训的角力,是许多身处大城市的人所遗忘或未曾体会的。作者似乎对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潜规则”了如指掌,比如邻里间的攀比、对“面子”的执着,以及那种微妙的等级划分。我发现自己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对照着现实中的影子。它没有给出明确的道德判断,而是呈现了一个多面的、充满灰色地带的现实。这种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使得每位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空间,这也是它耐人寻味之处。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小人物的日常琐碎上,描绘出他们在特定环境下,那种微妙的挣扎与坚守。比如,书中对县城里那些老旧的街道、熙熙攘攘的市场,以及那些充满了烟火气的小餐馆的描写,都极其细腻。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杂着的饭菜香、灰尘味和那种特有的潮湿感。作者的笔触很稳,不煽情,但你读着读着,心里那种酸楚和共鸣感就慢慢上来了。它让你意识到,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角色背后,都藏着自己的不易和秘密。读完之后,那种淡淡的惆怅和对故土的眷恋,久久不能散去。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冲突的方式,不一定是那种你死我活的戏剧性,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无声的博弈和理解,非常写实。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小说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沉重”。但这种沉重不是压抑的,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后的释然。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克制的,极少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接地气的语言,搭建起一个栩栩如生的县城世界。我注意到,很多场景的切换都非常自然,比如从一场家庭琐事,突然转到某个老干部办公室里的权力游戏,那种无缝衔接带来的真实感非常强烈。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议题,落实到了具体的、可触摸的物件和人物行为上。比如某件老旧的家具,某个特定的称呼,都承载了巨大的历史信息和人情重量。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它说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如何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重新赋予意义和温度。
评分坦白说,初读的时候,我差点被那种略显平淡的叙事节奏劝退了。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那种快节奏小说,有着清晰的爽点和明确的冲突递进。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慢火炖煮的汤,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潜藏在对话和场景描绘之下的暗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捕捉。在县城这个相对封闭又不断被外界冲击的熔炉里,人们的心态是如何扭曲、适应,或者最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描绘得入木三分。特别是那些关于“出走”与“留下”的内心挣扎,那种对故土的爱与恨交织的情感,让我想起了很多自己经历过的,关于选择的阵痛。整体的阅读体验是内敛而有深度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去感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沧桑感。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边缘人”群像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那些在县城体制内外浮沉的小人物,他们的焦虑、他们的虚荣、他们试图维护的最后一点尊严,都被作者毫不留情地剥开,但剥开之后,却又给予了一种近乎悲悯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人际关系网的描写感到惊叹,那种复杂的、错综复杂的熟人社会结构,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晋升、婚姻乃至日常呼吸,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你会发现,在小地方,个人的奋斗往往抵不过一个错误的流言或者一句不恰当的寒暄。这种对权力结构和舆论压力的细致描摹,让我对“社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定义。看完之后,我对某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互动,都会多一份警惕和思考。
评分OKOKOKOKOK
评分OKOKOKOKOK
评分2011年左右,我在京东的商家专门卖酒的店买了一箱白酒,商家发错货了,关键是发的比我要的便宜,联系退换后,商家和京东客服都不搭理给我退30运费的事。今天六六整服了京东,我今后的评价全部差评,内容全是这个,只是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
评分不错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2011年左右,我在京东的商家专门卖酒的店买了一箱白酒,商家发错货了,关键是发的比我要的便宜,联系退换后,商家和京东客服都不搭理给我退30运费的事。今天六六整服了京东,我今后的评价全部差评,内容全是这个,只是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
评分2011年左右,我在京东的商家专门卖酒的店买了一箱白酒,商家发错货了,关键是发的比我要的便宜,联系退换后,商家和京东客服都不搭理给我退30运费的事。今天六六整服了京东,我今后的评价全部差评,内容全是这个,只是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
评分OKOKOKOKOK
评分OKOKOKOK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