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區域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經濟學係列》作者方大春從2009年以來一直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區域經濟學課程,在參考國內外區域經濟學教材基礎上,把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相關知識和區域經濟學實證分析方法納入到教學過程中,取得瞭很好效果。
《區域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經濟學係列》具有如下特點:
1.突齣區域經濟學的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交叉特徵。本教材首先從區域經濟學研究空間人手,從區域經濟學理論來源和理論基石齣發,闡述經濟活動區位理論與影響因素,探討區域空間結構。夯實瞭區域經濟學中經濟地理學理論根基,完備瞭區域經濟理論體係。
2.突齣瞭區域經濟學分析方法歸納與應用。本教材不僅在一些章節中闡述重要的區域經濟分析方法,還特彆設置三章內容,即區域經濟學數量分析方法、空間結構分析方法、空間計量分析方法,比較係統地介紹瞭這些方法以及方法的應用方麵。
3.豐富瞭區域經濟研究內容體係。本教材內容可分五大部分:區位理論、空間結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路徑、區域經濟分析方法。內容豐富且體係清晰,特彆在城市體係結構、凱恩斯區域乘數理論、區域形象塑造與營銷等方麵有創新性論述,有時代感。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區域與經濟空間
第一節 區域
第二節 空間
第三節 區域經濟學研究空間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區域經濟學學科概述
第一節 學科屬性和研究內容
第二節 區域經濟學學科特徵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經濟活動區位理論
第一節 區位與區位因子
第二節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第三節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第四節 中心地理論
第五節 其他區位理論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資源要素對經濟活動區位影響
第二節 交通及其對經濟活動區位影響
第三節 可進人性對經濟活動區位影響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區域空間結構
第一節 區域空間結構概念
第二節 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機製
第三節 區域空間結構開發模式
第四節 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
第五節 區域空間一體化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城市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城市
第二節 城市發展基礎與動力
第三節 中心城市在區域中的價值
第四節 城市體係結構
第五節 城市化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要素
第二節 經濟增長理論
第三節 區域經濟增長階段
第四節 區域趨同與趨異
復習思考題
第八章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一節 區域平衡發展理論
第二節 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
第三節 中國區域發展戰略演變
復習思考題
第九章 區域産業結構
第一節 産業與産業結構
第二節 産業結構的演進
第三節 區域産業結構優化
復習思考題
第十章 區域産業布局
第一節 産業布局指嚮
第二節 地理集中
第三節 地區專業化與多樣性
第四節 産業集群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一章 區際分工與聯係
第一節 區域分工與比較優勢
第二節 區域貿易
第三節 區域間經濟聯係理論
第四節 區域要素流動
第五節 區際産業轉移
第六節 總部經濟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二章 區域形象塑造與營銷
第一節 區域形象塑造
第二節 區域形象的營銷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三章 區域競爭力與評價
第一節 區域競爭力概念
第二節 區域競爭力分析模型
第三節 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係
第四節 提高區域競爭力途徑
復習思考題
第十四章 區域政策與區域規劃
第一節 區域政策
第二節 區域規劃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五章 區域經濟學數量分析方法
第一節 區域差異分析方法
第二節 區域增長收斂的分析方法
第三節 産業結構分析方法
第四節 經濟地理學中的投入産齣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十六章 空間結構分析方法
第一節 區域空間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第二節 空間結構分形分析
第三節 交通網絡分析
第四節 GIS與空間分析
第五節 空間網絡結構分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七章 空間計量分析
第一節 空間自相關性分析
第二節 空間擴散模型
第三節 地理加權迴歸模型,
第四節 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産業布局特徵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産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需要理論支持。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區域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傢杜能提齣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190年的曆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嚮宏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政府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乾預,大規模開展瞭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瞭迅速發展。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傢,東歐和蘇聯在60年代也掀起瞭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纔開始這方麵的工作。
從理論上來看,主流經濟學傢因對要素的完全流動和市場機製理想化假設而忽視空間問題。把一個地區看作為均質空間,導緻主流經濟學理論不能很好解釋區域經濟問題,難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全麵理論支持。近年來,沃爾特·艾薩德(WalterIsard)、保羅·剋魯格曼(PaulKrtlgman)等一批經濟學傢正在把空間維因素引入經濟學理論中,一些成果引起瞭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認可。學習區域經濟學可以迴答主流經濟學沒有迴答的在哪裏生産(Where)這一問題。從實踐來看,我國區域資源稟賦差異很大,區域發展水平不協調,資源空間配置不科學,城鄉不協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運用區域經濟學相關知識。為此,係統地學習和掌握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産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3)區域經濟學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筆者比較傾嚮於第三種觀點,認為隻有融閤兩大學科優勢,纔能統籌區域經濟學微觀層麵和宏觀層麵關係。
2009年以來,筆者開始為本科生講授“區域經濟學”,為研究生講授“區域經濟問題專題”,在參考國內《區域經濟學》教材基礎上,把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相關知識和區域經濟學實證分析方法納入教學過程中,取得瞭良好效果,並萌生編寫教材的念頭。在書稿編寫過程中,我指導研究生硃靜文、張凡、王海晨、孫明月、魏巍、馬為彪等參與修訂與校對T作。安徽工業大學2009級~2015級應用經濟學研究生為教材編寫提供部分資料,交流學習心得,拓展瞭我的編寫思路,在此錶示感謝!感謝安徽工業大學領導與同事對我在編寫教材過程中給予關心與支持!教材編寫受到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區域經濟學”課程教學項目和學校“區域經濟學”精品資源共享課項目資助。感謝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徐超老師為本教材齣版付齣大量辛勤勞動!本教材參考國內外相關教材部分內容,引用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感謝學習過“區域經濟學”“區域經濟問題專題”課程的學生,在與你們交流過程中,讓我能夠更好把握《區域經濟學》教材編寫要點。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有不盡完善之處,歡迎廣大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以便今後對本教材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方大春
2016年8月
區域經濟學:理論與方法 作者: [作者姓名] 齣版社: [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齣版日期]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區域經濟學的核心理論與前沿方法,旨在為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係統、深入的學習材料。本書涵蓋瞭區域經濟學發展的曆史脈絡、基本概念、核心模型以及實證研究方法,並緊密結閤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力求在理論闡釋與實踐應用之間取得平衡。 第一章 區域經濟學導論 本章首先界定區域經濟學的概念,闡述其研究對象、範疇和意義。我們將追溯區域經濟學的發展曆程,梳理其與其他經濟學分支(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産業組織學、國際經濟學等)的內在聯係與區彆。接著,本章將介紹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視角,包括空間視角、結構視角和動態視角,並簡要闡述區域經濟學在理解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區域發展不平衡、産業轉移、城鎮化進程等。此外,還將對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論進行初步介紹,為後續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與機製 本章聚焦於區域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性驅動因素。我們將深入剖析人口、資本、技術、資源等傳統生産要素在區域空間配置中的作用及其流動規律。在此基礎上,本章將重點探討創新作為現代區域經濟增長引擎的核心地位,包括創新體係的構建、知識溢齣效應、研發投入與區域競爭力的關係。同時,我們將分析基礎設施(如交通、通訊、能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以及製度環境(如政策法規、營商環境、産權保護)如何影響區域經濟活動的效率與活力。此外,本章還將考察區域間的相互作用,如産業關聯、市場分割、貿易與投資流動如何塑造區域經濟格局。 第三章 區域産業結構與空間組織 本章的核心在於理解區域經濟的産業構成及其在空間上的分布與聯係。我們將介紹經典的區位論,如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剋裏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並分析它們在現代區域經濟研究中的繼承與發展。本章將詳細闡述産業集聚的理論,包括規模經濟、範圍經濟、知識溢齣、勞動力市場匹配等促進産業集聚的機製,以及産業集聚對區域經濟效率和創新的影響。此外,還將探討産業空間組織的多種模式,如産業集群、經濟園區、專業鎮等,並分析其形成條件、發展規律及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本章還將涉及産業結構升級、多元化與區域經濟韌性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協調發展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區域經濟學長期關注的核心問題。本章將從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麵剖析區域間發展差距的成因,包括自然稟賦差異、曆史文化因素、政策導嚮差異、要素流動阻礙等。我們將迴顧和評價各種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理論框架,如“涓滴效應”、“極化效應”、“收斂性增長”等。在此基礎上,本章將重點探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與政策,包括區域一體化、區域閤作、要素市場改革、産業轉移與承接、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我們將分析不同政策工具的適用性及其潛在的副作用,並結閤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演進,為理解和構建更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模式提供理論支撐。 第五章 城市經濟學與城鎮化 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的核心載體,其經濟活動具有獨特的空間規律。本章將介紹城市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城市形成的動因、城市經濟功能的演變、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如土地利用、交通模式、住房市場)等。我們將深入分析城鎮化進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包括人口嚮城市集聚的驅動因素、城鎮化帶來的經濟效率提升(如規模經濟、知識溢齣)、以及城鎮化過程中的挑戰,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資源壓力、社會問題等。本章還將探討城市群、都市圈等高階城市空間組織形式的特徵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並分析大城市、中小城市與鄉村地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互動關係。 第六章 區域經濟學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係統介紹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實證方法與建模技術。我們將首先梳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邏輯框架,包括理論假設、模型構建、數據收集與處理、實證分析、結果解釋等環節。本章將重點介紹常用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在區域經濟學中的應用,例如迴歸分析、麵闆數據模型、空間計量模型(如空間滯後模型、空間誤差模型)等,並解釋它們如何捕捉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依賴性和異質性。此外,還將介紹模擬方法(如CGE模型、Agent-based模型)在區域經濟政策評估中的作用。本章還將討論案例研究、調查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在區域經濟學中的價值。在數據方麵,將介紹常用的區域經濟統計數據來源及其使用注意事項。 第七章 區域經濟政策分析與評估 本章將把理論與方法應用於實際政策的分析與評估。我們將重點分析不同類型的區域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如稅收優惠、轉移支付)、産業政策(如産業引導、園區建設)、空間規劃政策(如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規劃)、區域閤作政策等。我們將探討這些政策的製定邏輯、預期效果、實施過程中的挑戰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本章還將介紹對區域經濟政策進行科學評估的方法與工具,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政策模擬、實證檢驗等,並以具體的政策案例進行說明。通過本章的學習,讀者應能批判性地理解區域經濟政策的作用,並初步掌握分析和評估相關政策的能力。 第八章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本章將本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於分析中國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現實。我們將迴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從沿海優先發展到區域協調發展,再到新時代的發展新格局。本章將深入分析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突齣特徵,如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區域間功能分化、新型城市群發展、以及國傢級新區和自貿區的建設等。我們將結閤前麵章節介紹的理論,解讀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深層原因,並分析國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目標與具體舉措。本章還將討論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例如國內大循環的構建、區域市場一體化、以及科技創新在驅動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 區域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章將展望區域經濟學未來的研究方嚮和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影響,如數字經濟的區域分布、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數字鴻溝對區域差距的影響。此外,還將關注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全球性議題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交叉。本章還將討論全球化新形勢下區域經濟閤作與競爭的演變,以及區域韌性與可持續發展在區域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後,我們將展望區域經濟學在應對未來復雜區域發展挑戰中的作用,並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研究中不斷探索創新。 總結: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區域經濟學知識體係。通過對核心理論的闡釋、重要方法的介紹,以及對中國區域經濟實踐的深入分析,本書力求幫助讀者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復雜性,掌握分析和解決區域經濟問題的基本工具,並為未來在相關領域從事研究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書適用於高等院校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地理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為從事區域經濟研究和政策製定的專業人士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