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河南BIM发展联盟 著
图书标签:
  • BIM
  • 建筑工程
  • 建筑信息模型
  • 数字化
  • 施工
  • 设计
  • 管理
  • 技术应用
  • 工程技术
  • 智能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8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5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3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以Revit 软件为例,系统讲述了建筑工程BIM 技术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七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BIM 技术简介、建筑模型创建、族的基本概念和创建、结构模型创建、设备模型创建、信息模型输出以及Navisworks 功能介绍。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和BIM 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目 录
前言
项目一 BIM 技术简介 1
11 BIM 技术概述 1
12 BIM 软件介绍——Revit 3
121 软件启动 3
122 Revit 文件 7
13 Revit 软件基本操作 7
项目二 建筑模型创建 11
21 标高与轴网 11
211 创建和编辑标高 11
212 创建和编辑轴网 14
22 墙与幕墙 16
221 墙 16
222 幕墙 21
23 门与窗 26
231 插入门窗 26
232 门窗编辑 26
233 整合应用技巧 27
24 楼板与洞口 28
241 创建楼板 29
242 楼板的编辑 30
243 楼板边缘 32
244 整合应用技巧 33
245 洞口 35
25 屋顶与天花板 38
251 屋顶的创建 38
252 屋檐底板、封檐带、檐沟 44
253 天花板 46
26 扶手、楼梯与坡道 48
261 扶手 48
262 楼梯 51
263 坡道 56
27 场地的创建 57
271 添加地形表面 57
272 添加建筑地坪 59
273 创建场地道路与场地平整 60
274 场地构件 61
28 体量的创建 62
项目三 族的基本概念和创建 69
31 族的基本概念 69
32 族的创建 69
321 标记族 69
322 窗户族的创建 72
项目四 结构模型创建 78
41 项目链接 78
42 结构构件创建 85
421 柱的创建 85
422 梁的创建 87
423 结构支撑 89
项目五 设备模型创建 90
51 给排水系统 90
511 水管类型和系统的创建 90
512 水管的绘制 93
513 管路附件、设备的添加 96
52 电气系统 99
521 电气照明系统模型创建 99
522 电缆桥架的绘制 103
523 线管的绘制 106
524 配电设备、灯具及开关的放置 109
53 通风空调系统模型创建 110
531 风管功能简介 110
532 通风系统案例的绘制 117
项目六 信息模型输出 124
61 漫游制作 124
62 渲染设置 125
63 导出NWC 文件 129
64 创建明细表 129
65 创建图纸 134
651 设置项目信息 134
652 布置视图 137
66 导出DWG 139
项目七 Navisworks 功能介绍 141
71 Navisworks 的基本操作 141
711 启动和退出Autodesk Navisworks 141
712 自动保存和恢复Navisworks 文件 142
713 Autodesk Navisworks 界面 143
714 使用场景文件 148
72 视图浏览 150
721 导航栏工具 150
722 SteeringWheels 工具 151
73 动画创建 154
731 动画场景 155
732 动画集 156
733 相机 158
734 剖面集 158
735 关键帧 159
736 播放动画场景 160
737 添加交互性 160
74 模型视觉效果 163
741 场景渲染 164
742 Presenter 材质 165
743 Presenter 光源 168
744 Presenter RPC 172
745 Presenter 渲染效果 174
746 Presenter 渲染样式 175
75 施工进度模拟 176
751 TimeLiner 任务 177
752 甘特图 181
753 四维模拟 181
754 添加动画 182
76 查找和管理碰撞 184
761 碰撞批处理 184
762 碰撞规则 185
763 选择要测试的项目 187
764 碰撞结果 189
765 报告碰撞结果 192
参考文献 194

精彩书摘

  《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
  磁盘进度条:图标磁盘下方的进度条指示从磁盘中载入当前模型的进度,即已载入内存中的当前模型的大小。当进度条显示为100%时,表示包括几何图形和特性信息在内的整个模型都已载入内存中。在进行文件载入时,该图标会更改颜色。读取数据时,磁盘图标会变成黄色。如果有大量的数据要处理,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达不到Autodesk Navisworks的要求,则磁盘图标会变为红色,指示出现瓶颈。
  网络服务器进度条:图标网络服务器下方的进度条指示当前模型下载的进度,即已经从网络服务器上下载的当前模型的大小。当进度条显示为100%时,表示整个模型已经下载完毕。在进行文件载入时,该图标会更改颜色。下载数据时,网络服务器图标会变成黄色。如果有大量的数据要处理,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达不到Autodesk Navisworks的要求,则网络服务器图标会变为红色,指示出现瓶颈。
  ……

前言/序言

前 言
“掌握BIM,就等于掌握了建筑业的未来”。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发展和应用引起了工程建设业界的广泛关注。各方一致的观点是其引领建筑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引起整个建筑业及相关行业革命性的变化。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关于BIM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已经在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维护和管理阶段得到了应用。而我国目前虽对BIM 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同时,我国的BIM 技术人才紧缺,相关的培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满足相应的生产需要,适应BIM 技术紧缺人才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出版与之相符的教材,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逻辑清晰、图文结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基本原则。以Revit 为基础着重介绍了以下相关内容:BIM 技术简介、建筑模型创建、族的基本概念和创建、结构模型创建、设备模型创建、信息模型输出及Navisworks 功能介绍。
本书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曹磊、谭建领和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李奎任主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李涛峰、李向和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智玉任副主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娄冬、王丽,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查雅、张照方、柴伟杰、张晓斌,浙江东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黄维燕参与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人员分工为:项目一由李奎编写;项目二中的2.1~2.3 和项目六中的6.1~6.4 由王智玉编写;项目二中的2.4、2.5 由李涛峰编写;项目二中的2.6 由谭建领编写;项目二中的2.7、2.8 由查雅编写;项目三由张照方编写;项目四由娄冬编写;项目五中的5.1 由黄维燕编写;项目五中的5.2 由王丽编写;项目五中的5.3 由张晓斌编写;项目六中的6.5、6.6 由柴伟杰编写;项目七中的7.1、7.2 由曹磊编写;项目七中的7.3~7.6 由李向编写。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的刘占省主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 年5 月



《古籍修复与保护: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简介 穿越千年时光,古籍如同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珍贵信物,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然而,岁月的侵蚀、环境的变迁,无不时刻威胁着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物质载体。《古籍修复与保护: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一书,便是一部深入探索古籍生命延续奥秘的著作。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腻的观察视角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古籍修复与保护的壮丽画卷。 本书的编写,旨在梳理和总结我国历代古籍修复的智慧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保护理念,为古籍的永续传承提供一条可行之路。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古籍修复师那双充满匠心与耐心的大手,感受他们如何与泛黄的纸张、脆弱的丝帛对话,如何以虔诚之心,将一页页残破的文献重新唤醒。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轨迹与危机 古籍的诞生与演变: 这一章节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古代书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甲骨、竹简、帛书到纸质书籍的出现,以及不同时期书籍的形制、装帧方式的演变。我们将探讨不同材质的书籍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例如,竹简的易损性、帛书的易脆性、纸质书籍的易褪色和虫蛀等问题,都将在这一部分进行初步的介绍。 古籍的“病症”探析: 损坏是古籍不可避免的命运。本章将系统地梳理导致古籍损坏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从物理性损伤,如纸张老化、脆化、断裂,墨色褪变,装订散架,到化学性损伤,如酸性腐蚀、霉变、虫蛀,再到环境因素,如温湿度不当、光照过强、空气污染等。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病症”的成因机理,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古籍所承受的“痛苦”。这部分还将涉及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古籍保存的记载,体现古人在这方面的初步认识。 保护的紧迫性与历史的回顾: 强调保护古籍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抢救,更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守护。我们将简要回顾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古籍保护运动,以及一些著名的古籍保护案例,以此说明古籍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将反思过去保护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精髓 “以旧复旧”的哲学思想: 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以旧复旧”,即在最大程度尊重古籍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修复。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一核心修复理念。我们将从材料的选择、工艺的传承、风格的把握等多个维度,阐释如何做到“形神兼备”,既恢复其物质的完整性,又保留其历史的韵味。这部分会引用一些修复大师的语录和理念,展现修复工作中的艺术性与哲学性。 精细化修复技法解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系统地介绍各种经典的古籍修复技法。 纸张修复: 包括揭纸、托纸、匀纸、补洞、加固等。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纸张材质(如宣纸、绵纸、皮纸等)的特性,以及针对不同破损情况所采取的相应修复方法。例如,如何运用不同种类和厚度的修复用纸,如何掌握糊纸的技巧,如何进行压平处理等。 墨迹修复: 探讨如何处理褪色、晕染、模糊的墨迹,使其重现清晰。这部分可能涉及到一些古老的墨迹修复技法,例如使用特定药剂的尝试(需谨慎说明其风险与适用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光线和观察角度来“看见”模糊的墨迹。 装帧修复: 包括线装书的拆线、重装,卷轴书的裱托,册页书的装订等。我们将逐一介绍不同装帧方式的修复要领,如如何处理受损的书页边缘,如何更换破旧的封面纸,如何缝制牢固的书口等。 特殊材质修复: 针对一些特殊的古籍,如含有金箔、银箔的文献,或带有特殊印章、图案的古籍,我们将介绍其特殊的修复技术和注意事项。 工具与材料的学问: 详尽介绍古籍修复所使用的各种传统工具和材料。从各种规格的毛笔、裁纸刀、刮板,到修复用纸的种类、浆糊的制作方法(如麦糊、米糊、淀粉糊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如丝绵、蚕丝线等)。我们将探讨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影响修复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修复对象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第三部分:现代科技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 科学检测与诊断: 介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无损检测和诊断。例如,显微镜成像技术可以观察纸张纤维的结构和损伤;光谱分析可以鉴定墨迹、颜料的成分,判断其稳定性和潜在风险;X射线技术可以检测古籍内部的结构和虫蛀情况;高精度扫描技术可以为古籍建立数字档案,为后续的修复和研究提供依据。 温湿度控制与环境监测: 深入探讨古籍最适宜的储存环境参数,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恒温恒湿设备、空气净化设备、防虫防霉材料等,为古籍创造安全稳定的保存环境。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古籍对环境参数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与预警。 数字化保护与信息传播: 强调古籍数字化在保护与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从高清扫描、图像处理,到元数据标引、数据库建设,再到线上平台的搭建,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珍贵的古籍信息永久保存,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部分将特别关注如何保证数字影像的质量和信息的准确性。 先进修复材料与技术探索: 介绍近年来在古籍修复材料和技术领域取得的一些突破。例如,新型的环保型纸张加固剂、无酸性粘合剂、以及一些生物酶降解霉菌的技术等。我们将讨论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应用前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部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与未来展望 修复师的养成之路: 详细阐述成为一名合格古籍修复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包括扎实的传统技艺功底,对历史文献的深刻理解,对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的掌握,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耐心和细致。我们将介绍目前国内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 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强调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需要多学科、多机构的协同合作。包括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合作,以及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解决古籍保护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古籍保护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展望古籍保护工作的未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古籍损坏现状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未来的古籍保护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又将有哪些新的机遇?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应对大规模的古籍修复需求,如何平衡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应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古籍的价值传播与公众教育等。 “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 探讨如何将修复好的古籍更好地展示和利用,让它们“活起来”。这包括展览策划、学术研究、教育普及等方面。本书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古籍修复成果如何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从而提升公众对古籍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古籍修复与保护: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一书,不仅是献给古籍修复师的指南,更是每一位热爱中华文化、关注历史传承的读者的一份珍贵读物。它将引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耐心与爱的世界,感受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永恒追求。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了解一项技艺,更是触摸到中华文明最深沉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我简直是欣喜若狂。我一直觉得,建筑工程领域虽然古老,但从来不缺乏创新和进步。而BIM技术,在我看来,就是这场进步浪潮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将BIM技术的价值和应用场景一一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BIM如何改变传统项目沟通模式的论述。过去,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依赖于图纸、会议纪要、口头传达,信息传递的误差和遗漏在所难免。而BIM模型,就像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语言”,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看到最新的信息,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书中关于BIM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审查方面的讲解,让我看到了项目早期阶段就可以实现的巨大改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BIM技术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通过BIM模型,可以提前识别出潜在的施工难题、安全隐患,并且制定相应的预案,从而大大降低项目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书中还强调了BIM在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模型可以精确地进行工程量计算,减少争议,提高合同执行的透明度。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BIM实施策略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从组织、流程、人员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提供了实施BIM的系统性建议。这对于想要将BIM技术引入实际工作的单位或个人来说,具有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看到了BIM技术是如何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真正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

评分

当我翻开《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想过它能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启发。我一直对建筑工程领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BIM技术,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技术革新之一。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性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我被书中关于BIM技术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所吸引。它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和施工阶段,更是将BIM技术延伸到了项目的运营、维护、甚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种全方位的应用,让我看到了BIM技术在提升建筑资产价值,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对BIM技术在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方面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BIM模型,可以进行更精确的成本估算,更有效地识别和评估项目风险,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BIM技术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它展示了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能源模拟,优化建筑设计,从而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这对于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技巧,让读者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

评分

在我阅读《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着它所描绘的未来建筑工程场景,与我现有的工作经验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将会如何被弥合。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向我展示了BIM技术如何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更是成为了一种核心的生产力。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书中关于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精细化应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BIM模型可以用来可视化,而是深入到如何利用模型进行精密的进度模拟、资源优化、成本控制,甚至是在项目后期,如何通过BIM模型进行资产管理和维护。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书中对于BIM技术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方面的应用也让我印象深刻。通过BIM模型,可以模拟各种灾害场景,评估建筑的抗震、抗风能力,并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这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凡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探讨BIM技术与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融合时的前瞻性。它让我看到了BIM技术不仅仅是停留在当前的阶段,而是正在朝着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无疑为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关于BIM在复杂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案例,让我深感震撼。例如,一些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项目,如果没有BIM技术的支持,其设计和施工的难度将是难以想象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BIM技术是如何成为实现这些宏伟工程的关键。

评分

我必须说,《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专业阅读领域里发现的一块瑰宝。它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让我对建筑工程这个我深耕多年的领域,有了更加深刻和前沿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BIM技术在虚拟建造和数字孪生方面的应用所吸引。这本书让我明白,BIM模型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设计蓝图,它更是能够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的“数字孪生体”,能够模拟施工过程,预测潜在问题,甚至在建筑建成后,依然能够作为管理和维护的基础。这种前瞻性的理念,让我对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于BIM技术在合同管理和法律纠纷解决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一直认为,BIM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设计层面,但这本书展示了它在合同执行、证据保留、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BIM模型,可以清晰地记录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为合同的履行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和解决法律风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融资和投资评估方面的应用分析。通过BIM模型,投资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项目的可行性、成本构成和预期回报,这对于吸引投资、提高融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还提及了BIM技术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例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等,这些领域的复杂性和规模性,使得BIM技术的优势更加凸显。这本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既有宏观的战略指导,也有微观的操作细节,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BIM技术。

评分

这本书确实是打开了我对建筑行业一个崭新视角的钥匙。我一直对宏伟的建筑背后如何实现精密的规划和高效的施工感到好奇,而《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答了我许多长久以来的疑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BIM(建筑信息模型)并非仅仅是几个抽象的技术名词堆砌,而是真正能够贯穿项目从概念设计到后期运维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赋能于建筑的生命周期。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过去,我总觉得设计图纸就是二维的平面图和立面图,而BIM模型则像一座虚拟的建筑,你可以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它,甚至可以“走”进去感受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集成结构、机电、暖通等各个专业的信息,在早期就能发现潜在的冲突和碰撞,避免了后期大量的返工和修改,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认知。书中对碰撞检测的详尽阐述,以及如何利用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让我看到了项目协同工作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某个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是如何通过BIM技术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能源效率,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精确的材料预制和安装指导。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我更能体会到BIM技术在解决实际工程难题上的强大威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讨喜,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晦涩,而是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即便是对BIM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逐步建立起对BIM技术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BIM在成本控制和进度管理方面的阐述,通过三维模型进行工程量统计,可以大大提高准确性,并及时发现进度偏差,为项目决策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BIM技术的潜力,更激发了我对未来建筑工程发展方向的浓厚兴趣。

评分

毫不夸张地说,《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建筑工程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着敏锐的洞察,而BIM技术,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全面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示了BIM技术的强大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BIM技术在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协同性方面的论述所打动。过去,信息传递的壁垒和沟通的障碍,常常导致项目进度受阻,成本超支。而BIM模型,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平台,将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协同工作,大大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效率。书中对BIM技术在可视化施工和风险预警方面的应用,也让我印象深刻。通过BIM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施工过程,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施工风险。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BIM技术在工程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方面的作用。通过BIM模型,可以精确地记录每一个构件的信息,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且为竣工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具有理论深度,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技巧,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将BIM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评分

《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工程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实际需求,而BIM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书中详尽阐述了BIM技术如何贯穿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的运营维护,都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BIM在设计阶段的协同性所打动。过去,不同专业的设计图纸往往是孤立的,信息传递的延迟和误解时有发生。而BIM模型,则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所有专业的设计信息都可以集成到同一个模型中,从而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设计冲突,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书中对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精度,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些详细的阐述,让我看到了BIM技术在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BIM技术在工程造价控制和进度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通过BIM模型,可以实现工程量的精确计算,准确预测工程成本,并且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为项目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指导,让读者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无疑在我原本就对建筑行业充满热情的心中,又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了BIM技术如何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一直认为,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而BIM技术恰恰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书中关于BIM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作用,是我最先被吸引住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BIM能做什么,而是详细地阐述了BIM如何贯穿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施工、运维,乃至拆除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在运维阶段,我过去一直觉得建筑建成之后,相关的技术应用就告一段落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BIM在后期维护、设备管理、能耗监测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想象一下,一个集成所有建筑信息的BIM模型,可以帮助业主更清晰地了解建筑的性能,更有效地进行日常维护,甚至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运营成本,这简直是太令人兴奋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BIM技术与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所做的探讨。这些技术的结合,使得BIM模型不再是静态的,而是能够与现实世界的建筑实时交互,这种“智慧建筑”的概念,让我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书中对于BIM在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也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BIM模型进行日照分析、通风模拟,能够帮助设计师优化建筑的朝向和布局,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消耗,这对于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始终围绕着“应用”二字展开,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书中对于不同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引用,也体现了其严谨性和实用性。

评分

坦白讲,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BIM”这个概念仅是耳闻,觉得离我的实际工作还有些距离,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前沿技术,应用范围可能相对窄一些。然而,《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所描绘的BIM技术,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并且以一种非常系统、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所吸引。过去,施工现场的各种图纸、表格、审批流程,常常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这本书则展示了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比如钢筋的绑扎顺序、模板的安装位置,甚至是起重设备的吊装路线,都可以通过模型提前规划和验证,极大地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风险和难度。书中对于BIM技术在质量管理上的贡献也让我印象深刻。通过模型,可以清晰地追踪每一个构件的安装情况,记录其信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并且追溯到责任方。这一点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提升企业信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BIM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时所采用的逻辑。它强调了BIM模型不仅仅是一个三维几何体,更是一个承载了海量信息的数据库。如何有效地提取、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是BIM技术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书中提供了很多操作层面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模型检查、如何建立信息标准,以及如何通过BIM平台实现各方协同,这些都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我曾经尝试过参与一些小型项目的BIM应用,但总是感觉不得要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让我了解了BIM的“招式”和“内功心法”,并且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高手”是如何运用BIM技术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适用于初学者,对于有一定BIM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提升。

评分

《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一直认为,建筑工程是一个需要高度协同和精细管理的行业,而BIM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书中详尽地阐述了BIM技术如何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早期的概念设计,到精密的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的运营和维护,BIM技术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我被书中关于BIM技术在可视化设计和模拟方面的能力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制作精美的三维模型,更是能够进行各种模拟分析,例如结构稳定性分析、流体动力学分析、以及声学分析等,从而帮助设计师更全面地评估设计的优劣,并做出更优化的决策。书中对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进度模拟,指导施工放线,并且进行施工过程的监控和记录,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BIM技术在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环节的应用。通过BIM模型,可以实现工程量的精确计算,提高投标的准确性,并且为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BIM技术的各个方面,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操作指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BIM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评分

非常不错,春节期间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非常简单的介绍,通俗易懂

评分

同学的书,支持!!

评分

宝贝不错,快递速度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还不错 就这样吧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评分

还不错,做活动屯了很多书,感谢京东,为知识普及做出贡献,书店卖的书真太贵了

评分

送到书有破损,仅用塑料袋包装了下,三本书不同程序受损。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