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将科学与文学有机有趣地结合代表作品,它也具备人文精神,体现出了凡尔纳反对战争,致力于天文学探索的精神,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练。本书讲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大炮俱乐部”的成员利用大炮和炮弹设计的月球之旅。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
第二章 巴比康主席的报告
第三章 巴比康主席报告产生的强烈影响
第四章 剑桥天文台的回信
第五章 月球的传说
第六章 美国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事物和不允许相信的东西
第七章 炮弹颂
第八章 大炮发展史
第九章 火药问题
第十章 万朋友和一个敌人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
第十二章 全世界行动起来
第十三章 乱石岗
第十四章 十字镐和镘刀
第十五章 铸炮庆祝日
第十六章 “哥伦比亚”大炮
第十七章 一封电报
第十八章 “亚特兰大”号轮船上的乘客
第十九章 大会
第二十章 攻击和反击
第二十一章 法国人怎样处理纠纷
第二十二章 美国新公民
第二十三章 厢式炮弹
第二十四章 落基山的望远镜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准备
第二十六章 开炮!
第二十七章 阴霾天
第二十八章 一颗新星
第十九章
大会
第二天,太阳姗姗来迟,仿佛在考验民众的耐心。高照的艳阳本应为此次盛会添光加彩,却略显怠惰。巴比康担心今天大家提的有些问题过于冒失,米歇尔·阿当难以作答,本想只邀请拥护者或者科学家作为听众,如俱乐部会员等。但是,这种想法如同筑个堤坝对抗尼亚加拉瀑布一样,简直就是徒劳无功。于是,他否定了原方案,打算让这位新朋友在公众大会上碰碰运气。新建的坦帕交易所大厅虽然已经不小了,可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盛会,仍然显得不够宽敞。
于是会场选在城外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只几个小时,乌泱泱的人群便挤满了这块空地。港口的泊船上有大量帆布、备用桅杆、帆架,成为搭建帐篷的必要材料。很快,一个巨大的帐篷在炙热的草地上搭起,遮住了火热的艳阳。30万人汇聚在这,忍受着闷热的天气,等了好几个小时。与会人群中,前面的1/3能看见演讲者,也能听见演讲,中间的1/3能勉强看到但听不到,最后1/3看不到也听不到。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也决不吝啬掌声和喝彩。
下午3点,在大炮俱乐部主要会员的陪同下,米歇尔·阿当进入会场。他右手挽着巴比康主席,左手扶着马斯顿,神采飞扬,比正午的阳光还光彩照人。阿当走上讲台,扫视会场,只看见一片黑色礼帽编制而成的浩瀚海洋。他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也不故作姿态,像在家里一样,高兴,从容,和气。对人群的欢呼声,他礼貌地作礼回应。接着,他举手示意大家安静,用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说:
“先生们,炎炎烈日,很抱歉占用你们宝贵的时间,给你们讲讲你们也许会感兴趣的月球旅行计划。我不是演说家,也不是科学家,本不打算做公开演讲,但我的朋友巴比康说这样做你们会开心,于是,我尽力而为。因此,请竖起你们六十万只耳朵听我细细道来,并请你们包涵我言语中难免出现的谬误。”
下面的观众低声耳语,对这番开场白交口称赞。
“先生们,不管您赞成还是反对我的计划,你们都可以自由选择,我无权干涉。讲清楚这一点,我就开始了。首先,请不要忘记,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无知的人,他可以无知到无视困难。于是,在他看来,乘炮弹去月球是一件简单、自然、容易的事情。这趟旅行早晚能实现,至于出行方式,只能遵从科学进步的规律。人类最初手脚并用走路,后来用双脚,再后来用两轮马车、四轮马车、有蓬马车、大马车,最后乘火车出行!好吧!炮弹将是未来的旅行工具,老实说,行星也不过是造物主扔出去的炮弹而已。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谈论出行工具吧。先生们,你们中间有人会认为炮弹的速度太快。这没关系,所有天体都移动得比它还要快,地球本身带着我们绕日公转,速度是它的三倍,我们不都安然无恙的站在这儿吗?我要举几个例子。只是,我恳请你们允许我用法里的数量词来表达,因为我对美国度量制度不太熟悉,怕弄混了。”
这个要求很简单,很快得到同意。于是他继续说:“先生们,下面我说说各个行星运转的速度。虽然我很无知,可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天文学小知识,很快,你们就也知道了。请记住,海王星的时速为5000法里,天王星为7000法里,土星为8858法里,木星为11675法里,火星为22010法里,地球为27500法里,金星为32190法里,水星为52520法里,一些彗星在近日点附近时的速度能达到140万法里!至于我们的炮弹呢,这些慢慢悠悠的闲逛者不慌不忙,速度都不超过9900法里,而且还会越来越小!我请问你们,这是不是令人着迷?很显然,总有一天,这个速度会被超越,光或电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能源!”
似乎没有任何人质疑米歇尔·阿当的结论。
“亲爱的听众,”他继续说,“如果一直秉着鼠目寸光的看法,人类将永远找不到出路,永远被局限在地球上,到不了行星空间!无所谓!我们将要乘坐炮弹去月球,去行星,去恒星,如同今天我们从利物浦到纽约那样便捷安全,我们将穿越月亮上的海洋!距离只是个相对概念,将来的某一天很可能缩减成零。”
听众虽然拥护这位法国英雄,但面对他的大胆理论,仍然犹疑不定。米歇尔·阿当仿佛也能对此理解。
“我亲爱的东道主,你们似乎并不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他微笑着说,“好吧,让我们慢慢分析。你们知道如果乘快速列车到月球需要多久吗?300天。不会更长。这段旅程为86410法里,但这意味着什么?还不及环绕地球一圈呢,任何一位海员或经常外出的旅行家,他们一生走过的路都比这更长。因此,请想一想,我这一趟只不过才用97个小时。你们竟然还认为月球离地球非常遥远,还要思前想后才能出发!可如果是海王星,你们又会说什么呢?它距离太阳可有114700万法里呢。即便每公里只需要花费五个苏,也几乎没有人能支付得起这样的旅行!即便罗斯柴尔德男爵有10亿身家,也付不起一张坐票,还差14700万,要是火车去海王星,他能做的也只是停在半路上。”
??
……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 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大师。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伟人,无数人都将各种荣耀加在了他的身上,但就算是今天,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小说并没有在文学上起到太大的作用,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的那些科学奖,因为他的设计都太过超前,用了太多的时间让人们制造,但是,他的作品却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他的小说还具有社会主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艇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尔纳的代表作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等,为世界各国读者,包括中国读者所熟知。
《从地球到月球》讲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大炮俱乐部”的成员们利用大炮和炮弹精心设计的一场月球之旅。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巴比康的死对头尼科尔船长却极力反对这次实验,并投下巨额赌注,赌实验不会成功。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以便乘坐这颗炮弹去月球探险。最后,在米歇尔·阿当的调解下,巴比康和尼科尔化干戈为玉帛,三人决定一起乘坐“炮弹车厢”飞往月球。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 英里的地方无休无止地绕月运行,成为月球的一颗卫星。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人物个性鲜明,书中列举的数字及科学性的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既具科学性、文学性,又具趣味性。本书是19 世纪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从文学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手法,将科学研发的艰辛、政治博弈的暗流以及主角团队内部的情感纠葛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关键转折,都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科学原理与人物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危机的方式,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团队协作和智慧光芒,总能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这种精密的布局,使得即便篇幅宏大,也未曾感到拖沓。相反,你会期待着下一个挑战的到来,想知道他们将如何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勇气去克服它。这种对叙事节奏近乎偏执的控制力,让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在那个世界观尚未完全被现代科学定义、充满未知和恐惧的年代,竟然有人能够如此坚定地相信人类能够挣脱地心引力,抵达另一个天体。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作者用饱满的热情将这种开拓者的心境传递给了读者,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心中依然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的向往。那种对未知的勇敢挑战,对既定规则的无畏打破,是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边界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我们的想象力是否被禁锢。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张弛有度,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前半部分铺陈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和人物关系,虽然信息量较大,但作者运用了非常生动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描写来推动情节,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感。特别是当主角团们为了筹集资金和克服重重社会阻力而进行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会议和辩论,那种紧张感和智慧的交锋,比任何动作场面都更吸引人。进入太空后的描写,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笔触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对宇宙的静谧与广袤的描绘,简直是语言的艺术。你会跟着角色一起屏住呼吸,感受失重带来的奇妙,体会那种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作者成功地在工程学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流畅和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关于星际旅行的科幻小说,简直就是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百科全书!作者对早期火箭技术的描绘,细致入微,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不得不惊叹于那个时代科学家的想象力和前瞻性。书中对建造巨大发射装置的场景描绘,那种宏伟的气势,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工程师,亲手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工程壮举。更让人称奇的是,作者对于飞行动力学和轨道计算的理解,虽然是基于那个时代的科学认知,但其严谨性令人信服。那些关于如何克服地球引力、如何在太空中进行精确导航的讨论,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科普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登月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让人在惊叹于故事的精彩之余,也对科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时代局限性,反而成了它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像一个时间胶囊,完美地记录了十九世纪末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那些关于如何在那个技术背景下实现登月的“大胆设想”,读起来充满了幽默感和一种天真的浪漫。你会看到一些今天看来非常不切实际,但当时却被视为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的体现,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阅读张力。它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迭代和修正的过程。同时,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物在面对这一“宏伟目标”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有固执的理想主义者,有精明的投机商人,也有冷眼旁观的怀疑论者,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使得这场太空探索之旅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而不是冰冷的机械运作。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原装
评分小孩很喜欢,
评分东西是正品,物美价廉,物流非常快。
评分小孩很喜欢,
评分小孩很喜欢,
评分原装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