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周刊文春》推理榜年度榜。
因为《放学后》的成功,东野圭吾辞去电气工程师的工作,走上职业写作道路,由此才有了后来的《恶意》《秘密》《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名著。
东野圭吾在写作事业上的一切都从《放学后》开始,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在《放学后》里,可以找到东野圭吾畅销的秘密,和他写作所重视的东西。
正如江户川乱步奖评委所说,《放学后》具备了推理名作的所有条件:生动的人物、好看的故事、真实的人性和出人意料的谜局。
什么时候,人们在意的不是钱,而是友情、爱情、身体、容貌、回忆和梦想?人终此一生值得珍惜的到底是什么?在《放学后》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东野圭吾说:“《放学后》里,我想写的是出于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动机而行凶的故事。这个书名引发了一些讨论,可我至今都觉得不错。”
《放学后》中文版销量超过100万册,精装版全新上市
海报: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周刊文春》推理榜。东野圭吾的一切都从这一本开始。中文版销量已突破100万册。东野圭吾说:“《放学后》里,我想写的是出于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动机而行凶的故事。这个书名引发了一些讨论,可我至今都觉得不错。”
《放学后》内容简介:我在这所女子高中教数学五年了,日子风平浪静,但近来一切都变了。上周六去学校的路上,有人突然撞过来,我险些跌落铁轨;星期一放学后,我在学校淋浴,差点中机关触电;星期二放学后,我经过教学楼,从三楼飞出一个花盆砸向我头顶;星期四放学后,在我常用的更衣室内有人中毒死去,而且现场的门被人从里面顶住了。我报了警,自己也决心调查,没想到学校里又有人死去了,而我在回家的夜路上被人驾车猛然撞击。这一次放学后,我还躲得掉吗?
东野圭吾
日本作家。
1985年,《放学后》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专职写作;
1999年,《白夜行》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榜;
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2005年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同时获得第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以及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
2008年,《流星之绊》获第43届新风奖;
2009年出版的《新参者》获两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
2012年,《解忧杂货店》获第7届中央公论文艺奖;
2013年,《梦幻花》获第26届柴田炼三郎奖;
2014年,《祈祷落幕时》获第4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具备了推理名作的所有条件。
——关口苑生(江户川乱步奖评委)
《放学后》里,我想写的是出于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动机而行凶的故事。这个书名引发了一些讨论,可我至今都觉得不错。
——东野圭吾
东野将真相轻轻放下。并非真相已不重要,只是他的时代里,“真相”只是铺垫。于是,从“放学之后”开始,他不写真相,只写动机。
——豆瓣读者
九月十日,星期二,放学后。
头顶上方咣当一声,我条件反射地抬起头,看见从三楼窗户飞出一个黑色物体,从我正上方坠落。我慌忙闪开,黑色物体砸在我刚才站的地方,啪地碎了。
是一个种着天竺葵的花盆。
这事发生在放学后,当时我正从教学楼旁边走过。不知从哪儿飘来钢琴声。有那么片刻,我呆呆盯着那个陶瓷花盆,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直到腋下渗出的汗流到胳膊上,才回过神来。
接下来的瞬间,我拔腿冲进教学楼,奋力跑上楼梯。
我气喘吁吁地站在三楼走廊。心跳急促不光是因为刚才的猛跑,内心的恐惧已到了顶点。如果刚才被花盆砸个正着会怎样?——天竺葵的红色突然浮现在眼前。
那扇窗会是哪间教室的呢?我在理科实验室前停住脚步,里面飘出一股药味,定睛一看,门开着一条约五厘米的缝。
我用力推开门,一阵清爽的微风吹了过来,正对着门的窗户敞开着,白色窗帘在飘动。
我又沿着走廊前行。不记得从花盆砸下到现在过了多长时间,总觉得扔花盆的人就藏在走廊两侧的教室里。
教学楼中间呈L形,走过转角时我停了下来。挂着“二年级C班”牌子的教室里传出说话声,我毫不犹豫地把门打开。
里面有五个学生,正聚在窗边写着什么。见有人突然闯入,她们吃了一惊,齐齐向我望来。
我不得不开口:“你们在干什么?”
最前面那个学生回答:“我们是文艺社的……在做诗集呢。”那语气很肯定,像是要接着来一句“别来打搅”。
“有人来过这儿吗?”
五个人互相看看,摇摇头。
“也没人经过走廊?”
她们又互相看了看。有人小声嘟囔“没有呀”,刚才那个说话的学生像是代表大家似的答道:“没注意。”
“哦……谢了。”
我环视教室一圈,关上了门。
钢琴声又传了过来,刚才好像就一直在响。我不太懂古典音乐,但听过那支曲子,觉得弹得还不错。
走廊尽头有间音乐教室,琴声就从那儿传来。我依次打开一间间教室的门,检查里面是否有人,最后剩下的就是那间音乐教室。
我粗鲁地打开门,发出噪音。就像平静的流水被搅乱、优美的建筑被捣毁一般,钢琴声戛然而止。
弹奏者怯怯地看着我。我有印象,她是二年级A班的学生,白皙的肌肤引人注目,此刻脸色却显得有些苍白。我不禁说了声“抱歉”。
“有人来过这里吗?”我一边问一边环顾四周。屋里摆着三排长椅,窗边是两架旧风琴,墙上挂着驰名音乐界的作曲家们的肖像。可以断定这儿无处藏身。
她一语未发,摇摇头。她弹的是三角钢琴,看起来相当古老。
“是吗……”
我绕到她身后,走到窗边,看见社团的学生正在校园内跑步。
音乐教室左边也有楼梯,凶手大概是从那里逃走的。他有足够的时间跑掉。问题是,究竟是谁?
我注意到弹钢琴的女孩在盯着我,表情有些不安。
我挤出笑容:“接着弹吧,我想听一会儿。”
她的表情柔和下来,瞥了一眼乐谱,灵活地动起手指。平静而热烈的旋律……对了,是肖邦的名曲,连我也知道。
一边眺望窗外一边聆听肖邦—真是意料之外的优雅时光,但我并不觉得愉快,心里依然郁结难消。
我走上讲台大约是在五年前。并非因为对教育感兴趣,也不是向往教师这个职业,简单说来,那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从老家的国立大学工学院信息工程系毕业后,我去了一家家电公司上班。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总部在老家,不料却被派到了位于信州的研究所,还好工作内容是光纤通信系统的开发设计,还算如愿。这份工作干了三年。
第四年出现了转折。公司在东北建了新工厂,光纤通信系统的开发人员大多被调到那边,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犹豫了。印象中,东北实在太遥远,一想到老员工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也许会一辈子待在深山里”,心里就凉了半截。
我开始考虑换工作,换家公司,或是当公务员,可哪条路都不容易。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想着是不是该死心去东北时,母亲建议我去当教师。我在大学期间已经取得数学教师资格,母亲说就这么浪费太过可惜。当然,从她的角度,她不想让儿子去东北那么偏僻的地方。事实上,就薪水而言,与我当时的收入相比,教师算是不错的职业。
然而,要通过教师聘用考试并不容易。提到这点,母亲说,私立高中也许还能想想办法。已经过世的父亲以前在私立学校协会有些熟人。
不是什么特别想干的工作,但也并不讨厌—这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印象,也没什么特别想干的工作可以让我拒绝年迈母亲的热心建议,于是,我采纳了她的建议。当时心里只是抱着姑且试上两三年的草率念头。
第二年三月,我正式拿到聘书。
私立清华女子高级中学—这是我第二个工作单位的名字。
从S车站下车步行约五分钟即可抵达这所高中,四周被社区住宅和田地包围,环境奇特。每年级有三百六十名学生,每四十五人一班,分成八个班。学校建校已逾二十年,又保持着较高的升学率,在全县的女子高中里堪称顶尖学府。事实上,当我告诉朋友说要到清华女中任教时,每个人都祝贺我,说找了个好出路。
向公司递上辞呈,四月开始,我走上了讲台。第一天上课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是个高一的班级。自己也是初来乍到,在自我介绍时就对学生说,我们都是新生。
上完第一堂课,我就差点对做教师失去信心。并非遭遇了什么挫败,也不是无法应付学生,而是我受不了她们的视线。
我不觉得自己引人注目,甚至已习惯于躲在别人背后。可是,若要做教师就不能如此,学生们对你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反应,还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上课时,我觉得自己被近百只眼睛监视着。
直到两年前,我才逐渐习惯她们的视线。这不是神经变迟钝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发觉学生们对老师并没有多大兴趣。
我根本无法理解她们的想法。
总之,令人惊讶的事情接连发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我从未预测到她们的行动—这一点,不管是第一年还是第五年当老师都相差无多。
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一样。在我这种转行过来的人看来,很多时候他们都像是不同的物种。有的为了管教学生,不知疲倦地做着无用功,有的小题大做地检查学生的服装仪容,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
在学校这种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太多了—这就是我五年来的感想。
不过,最近有一件事我很清楚—身边有人要杀我。
注意到这种杀机是在三天前的早晨,S车站月台。我挤出满载的电车,随人群走在月台边缘,忽然被人从旁边撞了一下。事出突然,我失去平衡,朝外侧踉跄了一两步,好容易才站稳,没掉落到铁轨上,此时离月台边缘已不到十厘米。
好险!到底是谁?这么想着,一阵战栗掠过全身—正好有一辆快车驶过我差点跌落的铁轨。
我的心抽紧了。
我确信有人故意撞我—估算好时间,等着我一不小心……
到底是谁?很遗憾,根本不可能从拥挤的人群中找出凶手。
第二次感觉到杀机是在昨天。游泳社没有训练,我独自一人在池里。我喜欢游泳。
往返游了三趟五十米,我爬了上来。过一会儿还要去指导射箭社,不能太累。我在炎热的泳池边做过放松体操,便去冲凉。已经九月了,却连日酷热,冲个澡爽快极了。
冲完澡,关上喷头时,我发现了一个东西。它掉在我脚边约一米开外的地上,不,水已积到脚踝,所以应该说它泡在水里。是个拳头大小的白色小盒。我凑过去仔细看了看,随即拔腿冲出浴室。
那是家庭用一百伏特延长线的插座部分,白色小盒是分接头,电线另一头接到了更衣室的插座。我进泳池前没这东西,一定是有人趁我游泳时放的。目的何在呢?答案很明白,是要让我触电而死。
可我怎么会平安无事呢?我来到总开关前查看,果然不出所料,安全开关跳闸了。这是因为电流在水中的流量过大,超出了安全开关的容量。如果安全开关容量更大一些……我后背一阵发凉。
接着就是第三次,刚才的天竺葵花盆。
至今,三次我都幸免于难,但幸运不见得会一直持续,终有一天,凶手会狠下毒手,我必须在此之前查清凶手的真面目。
嫌疑人是名叫“学校”的集团—里面聚集着不知底细的人。
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题材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逃不出那些固定的套路,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对“动机”的探讨深度,几乎达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我们总以为善恶界限清晰,但作者却巧妙地将观众拉入一个灰色地带,让你不得不去审视,在极端压力和长期的压抑下,一个人能做出多少超出常规的举动。那些看似极端的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下,似乎都有了某种扭曲的合理性。特别是对其中一位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得极其细腻和克制,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这种内敛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直击读者的灵魂深处。读完之后,你对“正义”和“惩罚”的定义,都会产生更复杂和辩证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性也值得大书特书。它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现代社会某些阴暗角落的镜子。作者通过那些紧张的对峙和压抑的环境描写,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社会结构中权力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巨大隐形压力。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疏离感和个体在巨大系统面前的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场景和氛围的营造,无论是学校里那些刻板而冰冷的走廊,还是某个深夜独处的房间,环境描写从来都不是背景板,而是与人物的内心状态紧密相连的共鸣体。这种氛围的烘托,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发生在身边的、令人窒息的危机。这绝对是那种可以被反复品味,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解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叙事结构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极高的完成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独立电影,每一个片段的切换都充满了目的性,绝无半点冗余。作者似乎对时间线有着绝对的掌控力,时而闪回揭示过去的伤痛,时而又快进到关键的对峙,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打乱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散落的线索收拢,直到最后一刻才清晰地展现出全貌。对于细节控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福音,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随口说出的几句话,其实都是埋在前面章节的伏笔,等到真相大白时,回过头去看,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快感。这种严谨的逻辑和近乎偏执的布局能力,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始至终都保持在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是近些年来少有的能让人全神贯注的精品。
评分这本小说真是一场心理上的过山车,读完后劲十足,让人忍不住一遍遍回味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隐秘的动机。作者在构建故事时,显然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对白,都可能暗藏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悬疑感,不是那种靠突发惊吓堆砌起来的廉价刺激,而是那种随着叙事深入,你越是觉得抓住了真相,就越是被引入更深、更黑暗的迷雾中的精妙设计。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那些角色的内心挣扎、道德困境,都处理得极其细腻和真实。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好人”可能做出令人不齿的行为,而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内心深处或许还保留着一丝微弱的光芒。阅读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最终露出的核心,往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和无奈,让人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久久沉浸在对“何为人性”的深刻思考之中,实在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近乎完美,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地撩拨着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根本无法放下书本。从一开始那种平静日常的表象下涌动的暗流,到中段冲突的逐步升级,再到最后那令人拍案叫绝的高潮部分,作者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精准地控制着小说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多视角叙事时的功力,不同的角色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信息过滤系统,使得读者在拼凑“真相”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主动参与的紧张感。你会发现,你以为你已经看穿了某个角色的目的,但下一页,作者就能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彻底颠覆你的判断。这种高质量的智力博弈,远比那些粗暴的“反转”来得高级和令人满足。它考验的不是读者的智商,而是对人性深层动机的洞察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锻炼了一番。
评分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评分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的方便,送货上门
评分九曲河水就如一条黄带,在黄土高坡上七盘八绕。
评分豆瓣评价很高,有空好好学习学习。读书有用,成本也不高。
评分下午花了2个小时看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在此之前我只看过从朋友那里拿来的《嫌疑人X的献身》,同样是东野圭吾的作品,同样的让人琢磨不透。《放学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人不禁唏嘘,作者是怎样的头脑啊!看似好无厘头的结尾却实在是有味可寻!首先我绝对不是精日分子,但是相对于国内的些许作品而言,这部小说很显然超过了大部分。刚开始看到无聊的对白式小说总是会头疼,但是作者很显然避开了这种直白的叙述,完美到不能浪费任何时间,直到读完它为止。那还是谈谈结尾吧,虽然作品结尾让人瞠目结舌,但是作者更多的是平缓的叙述,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铺垫了,唯一让我不解的是为何妻子裕美子会杀害“自己”?仅仅是为了孩子?阳子到底找“我”何事?难道是因为喜欢?作者并没有提及,随着“我”的倒下,小说结束了。完美!
评分6.18买了超多书,起码看一年,全是东野圭吾的,等待明年618……
评分燕顺,杨林,凌振,蒋敬,吕方,郭 盛,安道全,皇甫端,王英,扈三娘,鲍旭,樊瑞,孔明,孔亮,项充,李衮,金大坚,马麟,童威,童猛,孟康,侯健,陈达,杨春,郑天寿,陶宗旺,宋清,乐和,龚旺,丁得孙,穆春,曹正,宋万,杜迁,薛永,施恩,周通,李忠,杜兴,汤隆,邹渊,邹润,朱富,朱贵,蔡福,蔡庆,李立,李云,焦挺,石勇,孙新,顾大嫂,张青,孙二娘,
评分法 语:je lis ce qui, j'en suis arriv une sauce de soj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