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诊治》(第3版)由董守义和耿翠芝教授组织国内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乳腺疾病相关专业专家共同编写。全书共分19章,约120万字,图400余幅。《乳腺疾病诊治》(第3版)对第2版进行了大量修订、删补和完善。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易懂实用。本次修订全面改版,采用大16开本,精选铜版纸,彩色印刷,图片精美,制作精良。
《乳腺疾病诊治》(第3版)以乳腺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为重点,详细介绍了乳房的解剖与生理、乳腺疾病的检查方法、乳腺炎症与外伤、乳房寄生虫病、乳房肥大性疾病、乳腺增生性疾病、乳腺良性肿瘤及病变、乳腺癌、乳腺肉瘤、乳房缺失的重建、乳房畸形的矫治等。本次修订吸纳了近年来乳腺疾病诊治的新理论和技术,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乳腺疾病的微创治疗、乳腺癌术后康复和院外管理,以及乳腺少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
目录
第一章 乳房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乳房的发育
第二节 乳房的范围和结构
一、乳房的局部解剖与形态
二、乳房的主要结构
三、与乳腺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
四、与乳腺有关的筋膜
第三节 乳房的血液供应
一、 动脉血运
二、 静脉回流
第四节 乳房的神经分布
第五节 乳房的淋巴引流
一、 乳房内淋巴管及相关淋巴管
二、 乳房淋巴的流向
三、 与乳房有关的区域淋巴结
第六节 乳腺与内分泌的关系
第七节 乳汁的分泌
第二章 乳腺疾病的检查方法
第一节 乳腺的自我检查方法
第二节 乳腺病的规范检查方法
第三节 乳腺病的病理学检查
一、 概述
二、 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
三、 乳腺冰冻切片病理活检
四、非手术病理活检三种形式
五、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
六、关于乳腺印片细胞学检查
七、乳头溢液及其细胞学检查
八、乳腺肿瘤粗针穿刺标本病理学检查
九、乳腺肿物微创旋切标本病理学检查
第四节 乳腺病的其他检查方法
一、 乳腺X线检查
二、乳腺疾病的CT检查
三、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
四、乳腺超声波检查
五、乳腺血氧功能检查
六、乳腺核医学(ECT)检查
七、PET/CT对乳腺肿瘤的诊断
第五节 乳头溢液的检查
一、 概述
二、 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三、 乳管造影
四、乳管内镜检查
第三章 乳腺炎症与外伤
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
第二节 积乳囊肿
第三节 乳腺结核
第四节 浆细胞性乳腺炎
第五节 乳房湿疹
第六节 乳头皲裂
第七节 乳房外伤及脂肪坏死
第八节 肉芽肿性乳腺炎
第九节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
第十节 淋巴细胞性乳腺炎(糖尿病性乳腺病)
第十一节 Monder病
第四章 乳房寄生虫病
第一节 乳房丝虫病
第二节 乳房囊虫病
第三节 乳房包虫病
第四节 乳房裂头蚴病
第五节 乳房肺吸虫病
第六节 乳房血吸虫病
第五章 乳房肥大性疾病
第一节 早熟性乳房肥大
第二节 成人型乳房肥大症
第三节 男性乳房肥大症
第四节 多余乳房
第六章 祖国医学对乳腺疾病的认识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乳腺疾病认识的历史
第二节 乳腺疾病病理病机
第三节 祖国医学对乳腺疾病治疗原则
一、内治
二、外治
第四节 常见乳腺疾病
一、妒乳
二、乳痈
三、乳痨
四、乳疽
五、乳发
六、乳漏
七、乳泣
八、乳衄
九、乳癖
十、乳核
十一、乳疬
十二、乳悬
十三、乳少(催乳)
十四、回奶
十五、断奶不尽
十六、乳头皲裂
十七、乳房丹毒
十八、乳房带状疱疹
十九、乳疳
二十、乳岩
第七章 乳腺增生性疾病
第一节 乳腺单纯性增生症
第二节 乳腺囊性增生症
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癌变问题
第四节 乳腺增生、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第五节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分型和辨证治疗
第八章 乳腺良性肿瘤及病变
第一节 乳腺纤维腺瘤
第二节 乳腺纤维腺瘤病
第三节 乳腺导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
第四节 乳房其他良性肿瘤及病变
一、 脂肪瘤
二、 平滑肌瘤
三、 神经纤维瘤
四、 汗腺腺瘤
五、 错构瘤
六、 海绵状血管瘤
七、 淋巴管瘤
八、 颗粒细胞瘤
九、 软骨瘤和骨瘤
十、 腺肌上皮瘤
十一、乳头腺瘤
十二、乳腺结节性筋膜炎
十三、乳腺结节病
十四、乳腺囊肿
十五、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第九章 乳腺癌
第一节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乳腺癌的发病因素
第三节 乳腺癌的病理
一、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类(分型)
二、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分型
三、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标准
四、乳腺癌的病理TNM分期(pTNM)
第四节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一、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二、乳腺癌的发生机制
三、局部浸润及肿块形成
四、局部扩散
五、淋巴路转移
六、血行转移
第五节 乳腺病理诊断中的新变化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二、乳腺癌几种特殊治疗进展相关病理检查
三、关于乳腺癌病理诊断报告标准化
第六节 乳腺癌的常用相关基因及肿瘤标志物
一、雌、孕激素受体
二、HER-2基因
三、P53基因
四、P16
五、Bcl-2
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七、BRCA
八、Ki-67抗原
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十、DNA拓扑异构酶
十一、E-cadherin
十二、细胞角蛋白5/6
十三、肾上腺髓质素
十四、CD105
十五、CEA、CA153、CA125
第七节 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一、 微转移的概念
二、 微转移机制
三、 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及检测方法
四、 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五、 乳腺癌微转移检测的常用标志物
六、 临床常用的微转移检测
七、 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八节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一、肿块
二、疼痛
三、乳房皮肤改变
四、乳头和乳晕改变
五、乳头溢液
六、区域淋巴结肿大
七、乳腺癌的血行转移
第九节 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
二、 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诊断
三、 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第十节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及临床意义
一、2009年AJCC乳腺癌TNM分期
二、乳腺癌临床分期
三、乳腺癌分期的临床意义
第十一节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一、 前哨淋巴结的定义
二、 乳腺癌与前哨淋巴结
第十二节 乳腺癌的治疗
一、 手术治疗
二、微创外科治疗
三、放射治疗
四、化学药物治疗
五、耐药问题
六、化疗效果评定和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七、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及处理
八、内分泌治疗
九、分子靶向治疗
十、生物治疗
十一、中医中药治疗
十二、局部微创治疗
第十三节 乳腺癌的预后
第十四节 乳腺癌的预防
第十五节 乳腺癌的筛查及随访
一、组织与宣传
二、普查与统计
三、普治与随访
第十章 乳腺癌中几个特殊的问题
第一节 早期乳腺癌
第二节 青年期及老年期乳腺癌
第三节 炎性乳腺癌
第四节 妊娠或哺乳期乳腺癌
第五节 双侧乳腺癌
第六节 隐性乳腺癌
第七节 分泌型乳腺癌
第八节 晚期乳腺癌
一、晚期乳腺癌的概念
二、晚期乳腺癌的诊断
三、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四、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五、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判定
第九节 乳腺转移性肿瘤
一、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常见类型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和预后
第十一章 几种少见的乳腺癌
第一节 乳腺Paget病
第二节 乳腺黏液腺癌
第三节 乳腺富脂质性癌
第四节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第五节 乳腺腺样囊性癌
第六节 副乳癌
第七节 男性乳腺癌
第八节 家族性乳腺癌
一、 家族性乳腺癌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研究
二、 遗传性乳腺癌综合征
三、 家族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和评价
四、 家族性乳腺癌的普查
五、 家族性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
第九节 乳腺神经内分泌性肿瘤
一、临床表现
二、发病机制
三、病理与分型
四、治疗与预后
第十二章 乳腺肉瘤
第一节 乳腺叶状肿瘤
第二节 乳腺纤维肉瘤
第三节 乳腺癌肉瘤
第四节 乳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第五节 乳腺脂肪肉瘤
第六节 乳腺恶性淋巴瘤
第七节 乳腺平滑肌肉瘤
第八节 乳腺横纹肌肉瘤
第九节 乳腺血管肉瘤
第十节 乳腺软骨和骨肉瘤
第十三章 乳腺癌副癌综合征
一、小脑变性
二、伴或不伴有共济失调的斜视性眼阵挛-肌阵挛(POM)
三、Stiff person综合征
四、肿瘤相关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第十四章 乳腺癌的局部复发及治疗
一、定义
二、局部复发危险的因素
三、乳腺癌局部复发的诊断
四、乳腺癌局部复发的治疗
第十五章 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
第一节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康复
一、乳腺癌患者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
二、乳腺癌心理康复现状
三、乳腺癌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与促进因素
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乳腺癌干预模式
第二节 乳腺癌围术期的个案管理
一、乳腺癌个案管理发展背景
二、个案管理的相关概念
三、乳腺癌围术期个案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
四、展望
第三节 乳腺癌高危个体的医学管理
一、如何定义为高危个体
二、如何评估风险
三、如何对高危个体进行管理
四、如何处理医学管理过程中的并发症/不良反应
第四节 乳腺癌术后康复
一、乳腺癌术后功能障碍
二、功能与障碍相互影响的因素
三、康复工作原则
四、康复的目的
五、康复护理内容
六、康复效果
第五节 乳腺癌患者的院外管理与随访
一、概述
二、随访的目的
三、随访的内容
四、随访范围
五、随访的时间和期限
六、随访方式
七、影响乳腺癌术后患者随访期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第十六章 乳腺癌患者术后性生活及生育功能
第一节 乳腺癌患者的性生活问题
一、乳腺癌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乳腺癌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三、乳腺癌患者两性关系及性生活康复与重建
第二节 乳腺癌患者卵巢储备功能评价与生育
一、卵巢储备功能评估方法及乳腺癌患者卵巢储备功能评价的意义
二、乳腺癌患者卵巢储备功能评估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乳腺癌患者的妊娠与哺乳
一、妊娠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
二、乳腺癌患者妊娠的最佳时间
三、乳腺癌患者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及靶向治疗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四、对未来有生育要求的乳腺癌患者的处理
五、哺乳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六、哺乳降低乳腺癌发生的生物学机制
七、影响乳腺癌患者哺乳行为的相关因素
第十七章 晚期乳腺癌疼痛的治疗
第一节 疼痛的病因与诊断
一、 疼痛的病因
二、 疼痛的诊断
第二节 疼痛的评估
第三节 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二、镇痛疗法
第十八章 乳房缺失的重建
第一节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
一、 乳房再造术式的历史与变迁
二、 乳房再造的基本内容
三、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时机
四、 乳房再造方法
五、 即刻乳房再造的具体应用
六、 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七、 乳头、乳晕再造
八、 乳房再造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和硅胶囊假体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第三节 装载体在乳房缺失时的应用
第四节 Poland综合征
第十九章 乳房畸形的矫治
第一节 乳房缩小整形术
一、 乳房肥大的病理
二、 乳房肥大的分类
三、 乳房缩小整形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 术式简介
五、 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的并发症和处理
第二节 小乳畸形和隆乳术
一、 隆乳材料与隆乳术发展史
二、 硅胶囊乳房假体
三、 隆乳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 隆乳术的麻醉选择
五、 术前准备
六、 隆乳手术切口及假体植入间隙的选择
七、 手术操作
八、 硅胶囊类乳房假体隆乳术
九、 自体组织隆乳术
第三节 乳头、乳晕整形美容术
一、 乳头内陷矫正术
二、 乳头缩小整形术
三、 乳晕缩小整形术
第四节 乳头过大或下垂
第五节 乳晕过大或过小
第六节 单侧乳房发育不良及乳房不对称
前 言
《乳腺疾病诊治》(第2版)出版已逾六年,承蒙读者厚爱,该书以广域的乳腺疾病知识、扎实的临床诊治功底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易懂实用、便于掌握的特点,受到了乳腺肿瘤专科医师、基层普外科医师、整形科医师以及医学院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成为临床医师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乳腺疾病研究成果的日新月异,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日趋成熟,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祖国医学在乳腺疾病诊疗中的整体观点、辨证论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乳腺疾病诊治》(第2版)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医务人员的临床需求,为此,我们第三次组织国内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乳腺疾病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第2版进行修订、删补和完善。在本版书中,除了第2版的专题讨论之外,吸纳了近年来乳腺疾病诊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乳腺疾病的微创治疗、乳腺癌术后康复和院外管理,乳腺少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如浆细胞性乳腺炎、晚期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本书的重点仍然为乳腺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并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融为一体,为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和工具。
本书引用国内外文献较多,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文字能叙述清楚的章节不再配图,敬请各位读者谅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承蒙各位专家的积极努力和忘我的工作,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和洛阳乳腺病医院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使本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董守义 耿翠芝
2016年12月
这本书的到来,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我是一名普通家庭主妇,平时对健康知识比较关注,但说到乳腺健康,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既担心又不知从何下手。最近因为家里有个亲戚查出了乳腺问题,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实在太匮乏了。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 第一眼被它扎实的排版和清晰的目录吸引了。虽然书名听起来挺专业的,但前几章的科普内容却写得通俗易懂,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一点点地解开我心中对乳腺的种种疑问。比如,它详细讲解了女性乳腺的生理结构,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知道为什么会有乳腺增生,知道哪些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哪些需要引起警惕。 更让我觉得贴心的是,书中对于如何进行自我检查的指导非常细致,图文并茂,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很清楚,甚至连我容易忽略的一些小细节都一一列举。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做了一次,感觉比以前盲目地摸索要安心多了,至少知道自己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不同年龄段女性可能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这让我对未来的健康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疾病的恐惧,而是用一种平和但科学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预防、如何早期发现。它提到了很多与生活习惯相关的内容,比如饮食、运动、心理调适对乳腺健康的影响。这让我觉得,乳腺保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压力,努力寻求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不再对乳腺健康感到陌生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认识和守护乳腺健康的大门。我还会继续深入研读,把书中的知识内化,并分享给身边的女性朋友们,让更多人能够像我一样,在了解中获得力量,在预防中守护健康。
评分我是一名癌症筛查机构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乳腺癌相关的筛查和宣教工作。由于我的专业背景并非医学出身,因此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医学概念和疾病诊断时,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最近,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借阅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工作。 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它从乳腺的解剖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虽然其中不乏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并且辅以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影像学诊断的部分,详细讲解了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原理、适应症以及典型征象,这对于我理解筛查报告和与医生沟通非常有帮助。 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乳腺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以及预后。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能在与公众沟通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建议。它还涉及了不同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让我对癌症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疾病本身的诊治,这本书还非常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它强调了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基因检测等在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内容与我的工作紧密相关,为我今后的宣教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科学的依据。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它不仅为我这样的非医学背景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乳腺疾病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支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开展乳腺健康筛查和宣教工作。
评分作为一名对医学领域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医学知识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到临床实习的阶段,但对一些常见疾病的了解,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这本书。 初读这本书,我被它科学严谨又不失活泼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它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推理,将复杂的医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特别是关于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方式进行了描述,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保健常识,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措施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均衡饮食对乳腺健康很重要,为什么规律运动能够降低患病风险等等。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更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并积极地做出调整。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临床经验分享。这些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诊疗场景中,能够学习到医生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诊断、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的。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原本抽象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也让我对医学的神圣和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领我进入乳腺疾病的奇妙世界。我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健康,如何主动地去呵护自己的身体。我相信,这本书将是我未来医学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评分我是一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平时接触到不少乳腺疾病的患者,对于这个领域一直有深入学习的渴望。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临床实用性的却不多。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便被它所呈现出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所吸引。 翻阅开篇,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文献引用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对常见乳腺疾病的罗列,更是对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疾病的本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紧扣临床实践,从诊断的思路、影像学判读的要点,到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分析,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这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医生来说,无疑是及时雨。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讨论,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和不同学派的观点,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诊疗视野。它并没有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结合具体病例进行独立思考。此外,书中关于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乳腺疾病诊治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书的内容设计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图表得到清晰的呈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以往的临床经验进行反思,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新的诊疗理念。它所包含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指南的解读,也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在面对患者时更加自信和有底气。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乳腺疾病诊治领域的力作。它不仅是临床医生案头的必备参考书,更是科研人员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源。我强烈推荐所有从事乳腺相关工作的同行们阅读此书,相信它一定会为你们的专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启发和巨大的帮助。
评分我是一名乳腺癌康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接受专业的医疗救治,我也一直在寻求关于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如何重拾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虽然我的主治医生给了我很多建议,但我总觉得需要一本更系统、更全面的书籍来帮助我。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康复之路。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受到了人文关怀和科学严谨并存。它没有回避疾病的痛苦和治疗的挑战,而是用一种积极、乐观、充满力量的态度,引导读者如何面对和战胜困难。书中关于心理调适的篇章,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它认识到疾病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挑战,并提供了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和建议,让我不再感到孤单。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康复期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的指导。它没有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而是强调循序渐进,并结合了许多简单易行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增强免疫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来促进身体恢复,这些具体的指导,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而且,书中还详细讲解了复诊和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在复诊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这对于我这样需要长期进行医学监测的患者来说,非常有帮助。它让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能更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我的复查计划。 阅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对抗”疾病,更是在学习如何“拥抱”健康,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知识,更给予了我重拾信心和勇气的力量。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乳腺疾病治疗的患者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不错,,,,。。。。。。
评分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评分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京东的物流很给力,送货的速度还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的价格,超好的质量,超高的品质,感谢京东,有你陪伴,真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一如既往的快
评分不错的工具书,便于学习。
评分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评分不错的工具书,便于学习。
评分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书是无声的,但是书是有生命的,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让眼前变成一片辽阔而绚丽的世界。总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学生,长此以往,相信一定能够培养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评分书很好,原来就看过第二版,现在新版出来,再买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