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1 从第9·10窟远望中部·西部窟群
2 第9·10窟外景
3 第9窟 前室 北壁中部
4 第9窟 前室 北壁及西壁
5 第9窟 前室 明窗
6 第9窟 前室 北壁 明窗西侧 梵志
7 第9窟 前室 北壁 明窗东侧 梵志
8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9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10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1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交脚菩萨 局部
12 第9窟 前室 北壁东侧
13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层东侧 佛龛 交脚菩萨 局部
14 第9窟 前室 西壁
15 第9窟 前室 窟顶西部 飞天
16 第9窟 前室 窟顶西部 飞天
17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3层 佛龛
18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2层 佛龛
19 第9窟 前室 东壁
20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层南侧 本生故事(1)
21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层中部 本生故事(2)
22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层北侧 本生故事(3)
23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层西侧 本生故事(4)
24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层西侧 本生故事(5)
25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层东侧 本生故事(6)
26 第9窟 后室 西壁
27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4层南侧 佛龛
28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3层南侧 供养群像
29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4层南龛左侧 胁侍菩萨
30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4层北龛右侧 胁侍菩萨
31 第9窟 后室 南壁
32 第9窟 后室 南壁上层及窟顶
33 第9窟 后室 南壁下层
34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上部
35 第9窟 后室 南壁 拱门厂部
36 第9窟 后室 南壁东侧
37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左侧 供养天
38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39 第9窟 后室 南壁西侧
40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4层西侧 佛龛右侧 供养天
41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4层西侧 佛龛左侧 梵志
42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2·3层西侧 佛龛
43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西壁
44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东壁
45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顶部
46 第10窟 前室 北壁西侧
47 第10窟 前室 北壁中部
48 第10窟 前室 北壁中部上部
49 第l0窟 前室 北壁拱门上部
50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局部
51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52 第10窟 前室 北壁及西壁
53 第10窟 前室 北壁及东壁
54 第10窟 前室 西壁第3层 佛龛
55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3层 佛龛
56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2层北侧 佛龛
57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2层南侧 佛龛
58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1层西侧 本生故事(1)
59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1层东侧 本生故事(2)
60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1层中部 本生故事(3)
61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1层南侧 本生故事(4)
62 第10窟 后室 东壁 思惟菩萨
63 第10窟 后室 东壁第4层南侧 佛龛
64 第10窟 后室 东壁第3层南侧 佛龛
65 第10窟 后室 南壁
66 第10窟 后室 南壁 拱门
67 第10窟 后室 南壁东侧
68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
69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右侧 供养群像
70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左侧 供养群像
71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72 第10窟 后室 南壁西侧
73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74 第10窟 后室 南壁 明窗西壁 供养菩萨
75 第10窟 后室 南壁 明窗顶部
76 第11窟 中心塔柱及东壁
77 第11窟 中心塔柱南面上层 佛龛
78 第11窟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 佛龛右侧 胁侍菩萨
79 第11窟 西壁及南壁西侧
80 第11窟 西壁第4层南侧 佛龛群
81 第11窟 西壁第3层南侧 佛塔
82 第11窟 西壁第3层南侧 佛龛群
83 第11窟 西壁第3层南侧 佛龛
84 第1l詹西壁第3层南侧 佛龛
85 第1l窟 西壁第3层中部 佛龛群
86 第11窟 西壁第3层中部 佛龛
87 第11窟 西壁第1层南侧 佛龛
88 第11窟 西壁第2层中部 佛龛
89 第11窟 西壁第1层中部 佛龛
90 第11窟 东壁上层 佛龛群
91 第11窟 东壁第3层中部 佛龛
92 第11窟 东壁第3层南侧 佛龛
93 第11窟 东壁第4层南侧 太和七年题记
94 第11窟 南壁第4层东侧 佛塔
95 第11窟 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96 第11窟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群
97 第11窟 南壁明窗西壁 佛龛
98 第11窟 南壁明窗西壁 佛龛
99 第12窟 前室 北壁上层
100 第12窟 前室 西壁
101 第12窟 前室 东壁
102 第12窟 前室西壁第2层 佛龛 局部
103 第12窟 后室 西壁及南壁西侧
104 第12窟 后室 南壁上层及窟 顶
105 第12窟 后室 南壁
106 第12窟 后室 南壁 明窗及窟 顶
107 第12窟 后室 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108 第12窟 后室 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109 第12窟 后室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10 第12窟 后室 东壁第3层南侧 佛龛
111 第13窟 北壁及东壁
112 第13窟 北壁 交脚菩萨 局部
113 第13窟 东壁第4层北侧 佛龛
114 第13窟 东壁第4层北侧 佛龛
115 第13窟 东壁第4层中部 佛龛
116 第13窟 东壁第4层南侧 佛龛
117 第13窟 东壁第3层中部 佛龛
118 第13窟 南壁
119 第13窟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20 第13窟 南壁第3层 七立佛
121 第13窟 南壁 明窗西壁 胁侍菩萨
122 第13窟 南壁 明窗东壁 胁侍菩萨
123 第11·12·13窟 外景
124 第11窟 东侧附属窟 群
125 第11-6窟
126 第11-7窟
127 第11-8窟 北壁西侧 胁侍菩萨
128 第11-9窟
129 第11-10窟
130 第11-16窟 东壁 佛龛
131 第11-17窟 北壁 坐佛 局部
132 第13-29窟 西壁 立佛
133 第13-31窟 东壁 交脚菩萨
134 第13-31窟 窟 顶西侧 飞天
135 第13-31窟 窟 顶东侧 飞天
136 第14窟 西壁南侧 佛龛群
137 第15窟 西壁第2层南侧 佛龛
138 第15窟 西壁第2层中部 佛龛
139 第15窟 西壁北侧
140 第16-1窟
141 第16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42 第16窟 南壁西侧 佛龛龛楣 局部
143 第16窟 南壁及西壁南侧
144 第16窟 南壁 明窗西壁 佛龛
145 第16窟 南壁 明窗东壁 佛龛
146从 第17-18窟 远望西部窟 群
147 第17窟 西壁第2层南侧 佛龛
148 第17窟 东壁第2层南侧 佛龛
149 第17窟 东壁第3层北侧 佛龛群
150 第17窟 南壁 明窗下部东侧 佛龛
151 第17窟 东壁第2层南侧佛龛左侧胁侍菩萨
152 第17窟 南壁第2层东侧 佛龛右侧 胁侍菩萨
153 第17窟 南壁第2层东侧 佛龛
154 第17窟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55 第17窟 南壁 拱门西壁 佛龛
156 第17窟 西壁第2层南侧 佛龛龛楣 飞天
157 第17窟 西壁 佛龛 飞天
158 第17窟 西壁 佛龛 供养天
159 第17窟 西壁 佛龛 供养天
160 第17窟 东壁第2层南侧 佛龛内侧 飞天
161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2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3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4 第18窟 北壁东侧 胁侍菩萨及弟子
165 第18窟 北壁东侧 胁侍菩萨 局部
166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67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68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69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70 第18窟 东南角 上层佛龛群
171 第18窟 西壁 立佛
172 第18窟 东壁 立佛
173 第18窟 南壁上层东侧 佛龛
174 第18窟 南壁下层西侧 佛龛
175 第18窟 南壁 明窗东壁 佛龛群
176 第19窟 北壁 坐佛
177 第19窟 北壁坐佛 局部
178 第19窟 南壁上层西侧 立佛
179 第19窟 南壁拱门东侧
180 第19-1窟 东壁 倚坐佛 局部
181 第19窟 外景
182 第19-2窟 西壁 倚坐佛
183 第20窟 外景
184 第20窟 北壁 坐佛 局部
185 第20窟 东壁 立佛
186 第20窟 西壁上层 飞天及供养菩萨
187 第20窟 北壁东侧 背光 局部
188 第21窟 东壁上层 佛龛
189 第21窟 东壁
190 第23窟 西壁 立佛
191 第24窟 西壁 佛龛
192 第24窟 窟 顶东侧 飞天
193 第26窟 西壁上层 佛龛
194 第27窟 东壁下层南侧 佛龛龛楣 局部
195 第29窟 西壁下层中部 胁侍菩萨
196 第29窟 东壁下层北侧 佛龛
197 第29窟 南壁下层东侧 立佛
198 第30窟 窟 顶西部 飞天
200 第32-9窟 北壁及西壁
201 第32-4窟 外壁上部西侧 佛传故事
202 第33窟 北壁及西壁
203 第33窟 西壁北侧 立佛
204 第33窟 北壁西侧 胁侍菩萨及弟子
205 第34窟 西壁及北壁西侧
206 第34窟 北壁上部西侧 飞天
207 第34窟 西壁上部北侧 飞天
208 第35-1窟 西壁下层 佛龛
209 第35-1窟 西壁下层 大象
210 第35窟 东壁 佛龛
211 第37窟 东壁 佛龛
212 第38窟 窟 顶
213 第38窟 西壁 佛龛
214 第38窟 东壁 佛龛
215 第39窟 外景
216 第39窟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
217 第39窟 东壁及南壁东侧
218 第40窟 东壁 佛龛
219 第40窟 北壁及东壁
220 第41窟 北壁 佛龛
221 第41窟 北壁 佛龛西侧 佛传故事
222 第41窟 北壁 佛龛东侧 佛传故事
前言/序言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国四人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曾给各地石窟的营建造成重人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历代史家、僧侣、文人对云冈石窟多有著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涉足于云冈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历史分期、造像内容及风格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石窟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就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石窟的研究。现在,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发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两国的学术交往步人了新的阶段。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凝聚着中日两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中国方面而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同仁,多年来为保护维修云冈石窟作出了贡献,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石窟的科学保护进行了探讨。1986年7月,他们为本书的编著出版,组织著名摄影师进行了系统的拍照,使云冈石窟造像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87年8月,他们对云冈石窟的洞窟序号重新进行排定,吸收和保留前人编号的合理部分,编入了一批早年被积土埋没的洞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云冈石窟的全貌。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编写出《云冈石窟内容总录》,记录了各主要洞窟的雕刻内容。1987年7月,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龙王庙沟西侧清理了部分云冈晚期的洞窟,同时对大同市北郊的鹿野苑石窟进行了清理,并分别写出报告,为研究云冈石窟的历史分期等问题提供了新证。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在本书的酝酿和编写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宿白先生曾多次赴云冈实地考察,研究选题的拟定,指导论文的撰写,并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审阅修改。他撰写的《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恒安镇与恒安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同与云冈》,集数十年云冈研究之成果,总结提高,引发新得,论证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及隋唐之际云冈石窟的发展等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马世长先生,对云冈洞窟及焦山、吴官屯、鹿野苑石窟进行测量绘图,并指导完成了云冈新窟号的排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夷先生撰写的《云冈研究五十年》,既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阐述了个人的研究心得,连同与李治国先生合撰的《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开拓了云冈石窟研究的视野。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专家,运用新技术绘制了多幅立面图和等值线图,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就日本方面而言,平凡社的同仁为本书印制精美的图版,翻译全部文稿,给予了友好的合作。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广敏雄先生,对云冈石窟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他早年曾经和水野清一先生一起对云冈石窟进行过较长时期的考察,他们编撰的多卷本《云冈石窟》现在仍是研究云冈的重要图集。他以八十余岁高龄撰写的《第9、10双窟的特征》和《云冈石窟初中期独特的大窟》,表述了他对云冈研究的见解。所有这些,都为本书增添了新的光彩。
总之,《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体现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表明,这种共同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以及国际间合作出版的方式是可取的,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愿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