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编
图书标签:
  • 云冈石窟
  • 石窟艺术
  • 佛教艺术
  • 雕塑
  • 中国石窟
  • 历史
  • 文化
  • 山西
  • 艺术史
  • 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771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782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1 从第9·10窟远望中部·西部窟群
2 第9·10窟外景
3 第9窟 前室 北壁中部
4 第9窟 前室 北壁及西壁
5 第9窟 前室 明窗
6 第9窟 前室 北壁 明窗西侧 梵志
7 第9窟 前室 北壁 明窗东侧 梵志
8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9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10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1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交脚菩萨 局部
12 第9窟 前室 北壁东侧
13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层东侧 佛龛 交脚菩萨 局部
14 第9窟 前室 西壁
15 第9窟 前室 窟顶西部 飞天
16 第9窟 前室 窟顶西部 飞天
17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3层 佛龛
18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2层 佛龛
19 第9窟 前室 东壁
20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层南侧 本生故事(1)
21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层中部 本生故事(2)
22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层北侧 本生故事(3)
23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层西侧 本生故事(4)
24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层西侧 本生故事(5)
25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层东侧 本生故事(6)
26 第9窟 后室 西壁
27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4层南侧 佛龛
28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3层南侧 供养群像
29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4层南龛左侧 胁侍菩萨
30 第9窟 后室 西壁第4层北龛右侧 胁侍菩萨
31 第9窟 后室 南壁
32 第9窟 后室 南壁上层及窟顶
33 第9窟 后室 南壁下层
34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上部
35 第9窟 后室 南壁 拱门厂部
36 第9窟 后室 南壁东侧
37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左侧 供养天
38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39 第9窟 后室 南壁西侧
40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4层西侧 佛龛右侧 供养天
41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4层西侧 佛龛左侧 梵志
42 第9窟 后室 南壁第2·3层西侧 佛龛
43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西壁
44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东壁
45 第9窟 后室 南壁 明窗顶部
46 第10窟 前室 北壁西侧
47 第10窟 前室 北壁中部
48 第10窟 前室 北壁中部上部
49 第l0窟 前室 北壁拱门上部
50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局部
51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52 第10窟 前室 北壁及西壁
53 第10窟 前室 北壁及东壁
54 第10窟 前室 西壁第3层 佛龛
55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3层 佛龛
56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2层北侧 佛龛
57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2层南侧 佛龛
58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1层西侧 本生故事(1)
59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1层东侧 本生故事(2)
60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1层中部 本生故事(3)
61 第10窟 前室 东壁第1层南侧 本生故事(4)
62 第10窟 后室 东壁 思惟菩萨
63 第10窟 后室 东壁第4层南侧 佛龛
64 第10窟 后室 东壁第3层南侧 佛龛
65 第10窟 后室 南壁
66 第10窟 后室 南壁 拱门
67 第10窟 后室 南壁东侧
68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
69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右侧 供养群像
70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4层东侧 佛龛左侧 供养群像
71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72 第10窟 后室 南壁西侧
73 第10窟 后室 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74 第10窟 后室 南壁 明窗西壁 供养菩萨
75 第10窟 后室 南壁 明窗顶部
76 第11窟 中心塔柱及东壁
77 第11窟 中心塔柱南面上层 佛龛
78 第11窟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 佛龛右侧 胁侍菩萨
79 第11窟 西壁及南壁西侧
80 第11窟 西壁第4层南侧 佛龛群
81 第11窟 西壁第3层南侧 佛塔
82 第11窟 西壁第3层南侧 佛龛群
83 第11窟 西壁第3层南侧 佛龛
84 第1l詹西壁第3层南侧 佛龛
85 第1l窟 西壁第3层中部 佛龛群
86 第11窟 西壁第3层中部 佛龛
87 第11窟 西壁第1层南侧 佛龛
88 第11窟 西壁第2层中部 佛龛
89 第11窟 西壁第1层中部 佛龛
90 第11窟 东壁上层 佛龛群
91 第11窟 东壁第3层中部 佛龛
92 第11窟 东壁第3层南侧 佛龛
93 第11窟 东壁第4层南侧 太和七年题记
94 第11窟 南壁第4层东侧 佛塔
95 第11窟 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96 第11窟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群
97 第11窟 南壁明窗西壁 佛龛
98 第11窟 南壁明窗西壁 佛龛
99 第12窟 前室 北壁上层
100 第12窟 前室 西壁
101 第12窟 前室 东壁
102 第12窟 前室西壁第2层 佛龛 局部
103 第12窟 后室 西壁及南壁西侧
104 第12窟 后室 南壁上层及窟 顶
105 第12窟 后室 南壁
106 第12窟 后室 南壁 明窗及窟 顶
107 第12窟 后室 南壁第3层东侧 佛龛
108 第12窟 后室 南壁第3层西侧 佛龛
109 第12窟 后室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10 第12窟 后室 东壁第3层南侧 佛龛
111 第13窟 北壁及东壁
112 第13窟 北壁 交脚菩萨 局部
113 第13窟 东壁第4层北侧 佛龛
114 第13窟 东壁第4层北侧 佛龛
115 第13窟 东壁第4层中部 佛龛
116 第13窟 东壁第4层南侧 佛龛
117 第13窟 东壁第3层中部 佛龛
118 第13窟 南壁
119 第13窟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20 第13窟 南壁第3层 七立佛
121 第13窟 南壁 明窗西壁 胁侍菩萨
122 第13窟 南壁 明窗东壁 胁侍菩萨
123 第11·12·13窟 外景
124 第11窟 东侧附属窟 群
125 第11-6窟
126 第11-7窟
127 第11-8窟 北壁西侧 胁侍菩萨
128 第11-9窟
129 第11-10窟
130 第11-16窟 东壁 佛龛
131 第11-17窟 北壁 坐佛 局部
132 第13-29窟 西壁 立佛
133 第13-31窟 东壁 交脚菩萨
134 第13-31窟 窟 顶西侧 飞天
135 第13-31窟 窟 顶东侧 飞天
136 第14窟 西壁南侧 佛龛群
137 第15窟 西壁第2层南侧 佛龛
138 第15窟 西壁第2层中部 佛龛
139 第15窟 西壁北侧
140 第16-1窟
141 第16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42 第16窟 南壁西侧 佛龛龛楣 局部
143 第16窟 南壁及西壁南侧
144 第16窟 南壁 明窗西壁 佛龛
145 第16窟 南壁 明窗东壁 佛龛
146从 第17-18窟 远望西部窟 群
147 第17窟 西壁第2层南侧 佛龛
148 第17窟 东壁第2层南侧 佛龛
149 第17窟 东壁第3层北侧 佛龛群
150 第17窟 南壁 明窗下部东侧 佛龛
151 第17窟 东壁第2层南侧佛龛左侧胁侍菩萨
152 第17窟 南壁第2层东侧 佛龛右侧 胁侍菩萨
153 第17窟 南壁第2层东侧 佛龛
154 第17窟 南壁第2层西侧 佛龛
155 第17窟 南壁 拱门西壁 佛龛
156 第17窟 西壁第2层南侧 佛龛龛楣 飞天
157 第17窟 西壁 佛龛 飞天
158 第17窟 西壁 佛龛 供养天
159 第17窟 西壁 佛龛 供养天
160 第17窟 东壁第2层南侧 佛龛内侧 飞天
161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2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3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4 第18窟 北壁东侧 胁侍菩萨及弟子
165 第18窟 北壁东侧 胁侍菩萨 局部
166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67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68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69 第18窟 北壁东侧 弟子
170 第18窟 东南角 上层佛龛群
171 第18窟 西壁 立佛
172 第18窟 东壁 立佛
173 第18窟 南壁上层东侧 佛龛
174 第18窟 南壁下层西侧 佛龛
175 第18窟 南壁 明窗东壁 佛龛群
176 第19窟 北壁 坐佛
177 第19窟 北壁坐佛 局部
178 第19窟 南壁上层西侧 立佛
179 第19窟 南壁拱门东侧
180 第19-1窟 东壁 倚坐佛 局部
181 第19窟 外景
182 第19-2窟 西壁 倚坐佛
183 第20窟 外景
184 第20窟 北壁 坐佛 局部
185 第20窟 东壁 立佛
186 第20窟 西壁上层 飞天及供养菩萨
187 第20窟 北壁东侧 背光 局部
188 第21窟 东壁上层 佛龛
189 第21窟 东壁
190 第23窟 西壁 立佛
191 第24窟 西壁 佛龛
192 第24窟 窟 顶东侧 飞天
193 第26窟 西壁上层 佛龛
194 第27窟 东壁下层南侧 佛龛龛楣 局部
195 第29窟 西壁下层中部 胁侍菩萨
196 第29窟 东壁下层北侧 佛龛
197 第29窟 南壁下层东侧 立佛
198 第30窟 窟 顶西部 飞天
200 第32-9窟 北壁及西壁
201 第32-4窟 外壁上部西侧 佛传故事
202 第33窟 北壁及西壁
203 第33窟 西壁北侧 立佛
204 第33窟 北壁西侧 胁侍菩萨及弟子
205 第34窟 西壁及北壁西侧
206 第34窟 北壁上部西侧 飞天
207 第34窟 西壁上部北侧 飞天
208 第35-1窟 西壁下层 佛龛
209 第35-1窟 西壁下层 大象
210 第35窟 东壁 佛龛
211 第37窟 东壁 佛龛
212 第38窟 窟 顶
213 第38窟 西壁 佛龛
214 第38窟 东壁 佛龛
215 第39窟 外景
216 第39窟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
217 第39窟 东壁及南壁东侧
218 第40窟 东壁 佛龛
219 第40窟 北壁及东壁
220 第41窟 北壁 佛龛
221 第41窟 北壁 佛龛西侧 佛传故事
222 第41窟 北壁 佛龛东侧 佛传故事

前言/序言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国四人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曾给各地石窟的营建造成重人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历代史家、僧侣、文人对云冈石窟多有著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涉足于云冈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历史分期、造像内容及风格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石窟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就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石窟的研究。现在,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发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两国的学术交往步人了新的阶段。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凝聚着中日两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中国方面而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同仁,多年来为保护维修云冈石窟作出了贡献,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石窟的科学保护进行了探讨。1986年7月,他们为本书的编著出版,组织著名摄影师进行了系统的拍照,使云冈石窟造像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87年8月,他们对云冈石窟的洞窟序号重新进行排定,吸收和保留前人编号的合理部分,编入了一批早年被积土埋没的洞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云冈石窟的全貌。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编写出《云冈石窟内容总录》,记录了各主要洞窟的雕刻内容。1987年7月,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龙王庙沟西侧清理了部分云冈晚期的洞窟,同时对大同市北郊的鹿野苑石窟进行了清理,并分别写出报告,为研究云冈石窟的历史分期等问题提供了新证。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在本书的酝酿和编写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宿白先生曾多次赴云冈实地考察,研究选题的拟定,指导论文的撰写,并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审阅修改。他撰写的《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恒安镇与恒安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同与云冈》,集数十年云冈研究之成果,总结提高,引发新得,论证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及隋唐之际云冈石窟的发展等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马世长先生,对云冈洞窟及焦山、吴官屯、鹿野苑石窟进行测量绘图,并指导完成了云冈新窟号的排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夷先生撰写的《云冈研究五十年》,既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阐述了个人的研究心得,连同与李治国先生合撰的《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开拓了云冈石窟研究的视野。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专家,运用新技术绘制了多幅立面图和等值线图,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就日本方面而言,平凡社的同仁为本书印制精美的图版,翻译全部文稿,给予了友好的合作。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广敏雄先生,对云冈石窟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他早年曾经和水野清一先生一起对云冈石窟进行过较长时期的考察,他们编撰的多卷本《云冈石窟》现在仍是研究云冈的重要图集。他以八十余岁高龄撰写的《第9、10双窟的特征》和《云冈石窟初中期独特的大窟》,表述了他对云冈研究的见解。所有这些,都为本书增添了新的光彩。
  总之,《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的出版,体现了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表明,这种共同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以及国际间合作出版的方式是可取的,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愿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西域瑰宝: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画廊 内容提要: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寻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一系列举足轻重的石窟艺术遗址。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的佛教造像、壁画和建筑艺术的精髓。我们不涉及云冈石窟的特定内容,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同样辉煌,却常被置于次要地位的佛教艺术宝库。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考据和丰富的图像资料为支撑,系统梳理了这些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宗教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 第一部分:序曲——丝绸之路上的信仰之光 本书开篇,首先勾勒出佛教自印度东传,如何在广袤的丝绸之路上扎根、发展并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宏大历史背景。重点探讨了早期佛教艺术在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的传播路径,以及不同文化(古印度、犍陀罗、希腊化艺术、中原文化)在这一十字路口相互碰撞、融合的早期形态。 一、河西走廊的门户: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探索 虽然本书不聚焦云冈,但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咽喉要道,其艺术成就不可绕过。我们详细考察了莫高窟早期(十六国至北魏早期)的洞窟形制与造像特点。着重分析了“中心塔柱窟”的结构与象征意义,以及这一时期壁画中“晕染法”的引入与运用,展示了中外艺术元素如何在新生的佛教艺术中得到初步的融合。与北方其他石窟的早期风格进行对比分析,突显敦煌在艺术语言上的先发优势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西域咽喉:榆林、安西与炳灵寺的地域特色 本章深入研究了敦煌体系向西延伸的艺术节点——榆林窟和安西榆林窟。重点分析了西夏时期,在游牧民族统治下,佛教艺术所呈现出的宗教热情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如服饰、手印的变化。 随后,视角转向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此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保留了大量与中原石窟风格迥异的早期造像。我们详细描绘了那些具有浓郁“犍陀罗余风”和“笈多式”影响的泥塑和摩崖造像,探讨了黄河中游文化区在佛教造像本土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天山南北的辉煌:新疆石窟群的多元面貌 本部分将重点解析丝绸之路北道和南道上的石窟群,这些遗址因其地理的偏远性,往往保留了更为纯粹或更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克孜尔的千年梵音:龟兹文化的艺术顶峰 克孜尔石窟作为龟兹国(今库车地区)的佛教圣地,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克孜尔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本土性,与中原石窟的秀丽、典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壁画的叙事革命: 重点分析“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的布局与表现手法。不同于中原石窟中相对平面的叙事方式,克孜尔的壁画大量采用“通顶式”布局,画面充满强烈的动感和戏剧张力。深入解读“菱格画”的结构,以及其中大量使用的赤红、赭石和矿物蓝颜料的特点。 胁侍与飞天形象: 考察克孜尔的菩萨形象,其佩饰繁复,体态婀娜,展现出强烈的异域风情。飞天形象的绘制手法尤为独特,线条流畅,衣带飘扬,极富音乐感。 四、高昌、吐鲁番的艺术交融:汉地佛教的绿洲发展 本章转向东部绿洲的佛教中心——高昌故城及周边的石窟遗址。高昌作为汉文化的强力辐射区,其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原风格(如曹衣带水风格)与西域元素的复杂交织。我们分析了高昌政权时期,特别是麹氏高昌时期,佛教艺术如何服务于王权,以及在壁画题材上对佛教仪轨的严格遵从。 五、南道遗珠:神秘的阿克苏和拜城石窟 关注那些规模较小但艺术价值极高的石窟群。这些遗址的造像和壁画往往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犍陀罗语系对佛教题材的理解和再创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石窟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地域对“佛”的形象是如何进行多元化、符号化的解读。 第三部分:艺术的转型与石窟的终结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佛教艺术风格演变后期和石窟造像衰落原因的探讨。 六、由写实到程式化:隋唐交融期的审美趣味 在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艺术迎来了新的高峰。本书选取了如炳灵寺后期、敦煌的盛唐洞窟作为参照,分析了唐代造像的“圆润饱满”和“雍容华贵”是如何影响到西域石窟的。探讨了“三世佛”和“净土变”题材的流行,以及工匠们如何将道教和世俗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佛教艺术的框架之中。 七、地方化与世俗化的暗流 随着佛教在本地文化的深入扎根,艺术表现形式开始走向程式化,色彩运用趋于浓烈,人物造型逐渐简化,服务于更广泛的信众需求。本书通过对比宋元时期河西走廊石窟的造像,展示了这种由“神性光辉”向“世俗亲近”的转变过程,也为石窟艺术最终的沉寂埋下了伏笔。 结语:沉默的叙事者 全书最后总结了这些石窟群作为“活态的博物馆”的不可替代性。它们不仅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信仰与艺术相互塑造的伟大见证。这些石窟的艺术成就,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构筑了横跨欧亚大陆的佛教艺术长廊。 附录: 考古发现简史、造像风格对照表(不含云冈风格)、主要石窟地质与保护现状。 全书特色: 地域聚焦: 严格限定在敦煌、河西走廊中段、天山南北及黄河上游的石窟群,避免与已知北方石窟群产生内容重叠。 图像学深入: 结合大量的拓片、壁画原色图以及造像高清照片,对图像元素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文化交融视角: 强调丝绸之路贸易、民族迁徙对艺术风格带来的影响,超越单纯的艺术史描述,融入文化人类学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美术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提供深度学术探讨的艺术类书籍,而这本关于陕西彬县大佛寺的拓片与研究专著,绝对是近年来我收藏的精品之一。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高清的线描拓片,更在于它背后严谨的考据工作。作者对于造像的断代、风格流变以及与周边艺术中心的关联性分析得极为深入透彻,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史料进行佐证,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高。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雕塑技法上的细节描述,比如如何处理衣褶的起伏、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这些专业性的内容,对于从事相关研究或修复工作的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藏。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大气且专业,图注详实到位,阅读体验流畅,尽管内容深奥,但逻辑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历史语境。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研究报告,让人在细细品味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这部关于敦煌莫高窟的图录,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我以前总觉得石窟艺术是遥远而抽象的,但捧起这本书,那些细腻的壁画、庄严的造像仿佛触手可及。尤其是对那些早期洞窟的描摹,色彩的晕染和人物的神态处理,那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美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毅力。书中的图片分辨率极高,即便是那些长期遭受风化侵蚀的局部细节,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比如飞天衣带的飘逸、佛陀慈悲的眼神,都得到了极为精心的呈现。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洞窟进行的对比分析,比如盛唐的雍容华贵与北魏的秀骨清相之间的那种鲜明张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对敦煌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一页都像精心策划的展览,引导着观者的目光,沉浸在那个金碧辉煌又充满禅意的世界里。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之旅,让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衷地感到震撼和骄傲。

评分

这本聚焦于山西悬空寺和晋祠古建筑群的画册,给我的感觉是“诗意与结构美学的完美结合”。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测绘图纸式的展示,而是用一种非常写意的手法,去捕捉这些千年古迹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动态美感。特别是对悬空寺依山傍崖那种“不着一钉”的建筑奇迹的呈现,摄影师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对比镜头,突出了它那种惊险又和谐的独特气质。至于晋祠,书中对水系、石桥、以及那些历经风霜的古柏的描绘,更是充满了文人情怀。每一张照片的取景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似乎都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信仰与匠心的故事。随书附带的少量文字介绍,简练而精准,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不会打断观赏的沉浸感。读完这本书,我立刻产生了去实地探访的冲动,它成功地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营造智慧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考。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西藏布达拉宫建筑群细节的摄影集,实在太令人惊艳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藏族建筑的刻板印象,它聚焦的不是宏伟的全景,而是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充满生命力的角落。比如,那些常年被阳光亲吻的经幡的纹理,红宫墙壁上斑驳的色彩层次,以及那些木雕门楣上繁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兽图案,都被摄影师捕捉得淋漓尽致。光影的运用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成功地将布达拉宫那种特有的、神圣而又带有烟火气的氛围感完美地呈现出来。翻阅这些照片,我仿佛能闻到酥油灯的味道,听到清晨诵经的低吟。书的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暗的室内场景,细节也丝毫不含糊。对于那些喜爱摄影或者对藏传佛教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珍藏,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布宫艺术的独特视角。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偶然间淘到了这本关于四川三星堆青铜器纹饰风格演变的专业论著。坦白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内容密度极高,初次翻阅可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的感觉非常过瘾。它深入分析了那些诡谲怪诞的青铜面具、神树以及各种礼器上的符号系统,试图从天象、巫术和族群信仰的角度来解读其深层含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对高精度三维扫描图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到那些复杂铸造工艺留下的痕迹,比如失铸的部位、修补的痕迹以及表面包浆的细微变化。对于想深入了解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差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物证和理论支撑。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前瞻性研究视角,无疑是同类研究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评分

装帧精美,印刷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评分

装帧精美,印刷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

评分

质量很好,值得拥有和收藏。

评分

石窟系列,特价入手,感谢京东

评分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

评分

好书,超级推荐,系列值得珍藏

评分

老公喜欢这本书好久了,这次买了非常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