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丛书》整理研究辑刊:藏琴录笺注

《琴学丛书》整理研究辑刊:藏琴录笺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宗稷 著,石玉 注
图书标签:
  • 琴学
  • 古琴
  • 琴谱
  • 藏琴
  • 笺注
  • 研究
  • 传统文化
  • 音乐史
  • 文献
  • 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62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827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宗稷是近代琴学大师,古琴九嶷派创始人。其所著《藏琴录》详细记述了其所藏五十三张古琴的琴名、款识、形式,并述与琴有关的典故、人物等,多以琴系事,皆其自所经历。书中尤其配以所述古琴的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古琴的琢制及古琴款式大有裨益。
  《<琴学丛书>整理研究辑刊:藏琴录笺注》有笺注,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石玉,号蕴盦,古文献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琴艺师从张子盛先生。2012年获中国民族器乐艺术节古琴职业组金奖,现为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习琴近二十载,先后习弹历代琴曲近百操,注重以学养为基。逐渐形成了古正雅澹、文质并重的琴风。创办有个人工作室,十余年间课徒数百人。专注于琴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曾参与多部琴学著作的编撰。

内页插图

目录

藏琴录序
鸣凤
鹤檗
天风海涛
大成
仙籁
松风
风鹤
来凰
谷应
遏云
蝉翼
太古遗音
玉壶
彩凤鸣岐
苍海龙
鹤鸣秋
松石意
随珠
幽篁
梦秋
祥鸾
舜玉
疏影
韵磬第二
韵磬第三
松石间意第二
松石间意第三
震余
寿岂
玉壶亭
百年
秋鸿
汉槐
滟预仙舟
巴峡虹桥
春雷秋籁
清籁
松篁戛玉仿古
雪夜钟
霜钟
苍龙吟
秋声
东山
霹雳
飞龙
春秋
无上第一
无上第二
韵雪
天贶
万壑雷
幽泉
龙门寒玉
杨宗稷跋
后记

前言/序言

  人言“物萃所好”——物固不能自萃,胥由人之所好使然。夫人岂能久视,物亦随之云散。事等画水,而何代无之,良可慨矣。矧旷世之嘉器不常有,好之真且深者亦不常有,人与物相遇合,亦或有数存焉。
  杨时百《藏琴录》-卷,舞胎仙馆刻本。纪其藏琴五十三张,皆尤物也。虽体例如甲乙帐,而以琴系事,皆其自所经历,读之每有动人处。如其纪子坚、宝卿之物故,日哀哉伤哉者,殆出于肺腑。言与某琴交臂失,其沮气亦历历然。又如记其因某贾人自矜唐宋物,遂以廉值得“霜钟”,想见其态,亦颓如也。是知杨氏于琴有所独钟,非祖筹阮屐之比。然所谓“明琴如新”者,今人闻之,真隔世言也。
  是书为《琴学丛书》之殿,杨氏自言辛酉冬受优婆塞菩萨戒后,以弹琴著述颇妨学佛功课,遂思绝笔,时在甲子冬月。文字多有已见于《琴余漫录》《琴学随笔》诸书者,读竟复点检前编,亦颇有啖蔗之趣。
  余亦习操缦近廿载,偶遇佳琴,必一弹再鼓,周旋终日而后已。如不能即得,其痒处有麻姑指爪所难到者。故深知良琴乃操缦家之痼癖,朵颐之心难尽,然亦胜济、峤远甚矣。余读此书,真有屠门大嚼之快,聊作笺注,盖欲与同好者共此快也。自思不能人人尽谙于琴艺,凡涉弹琴斫琴等语,笺注亦不厌其烦,恐不兔于饾饤之诮,读者其谅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专著的简介,它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古琴文献,但与您提到的《琴学丛书:藏琴录笺注》并无直接关联。 --- 《清代琴学思潮及其文献研究:以“琴心”典籍为核心的流派演变与琴学规范构建》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国音乐史学,特别是清代古琴学发展脉络的学术力作。全书深入剖析了清代作为古琴艺术转型与复兴关键时期的历史背景、思潮更迭,以及由此催生的丰富文献群落。本书旨在通过对一批核心文献的细致爬梳与文本解读,勾勒出清代琴学由晚明遗风向独立体系迈进的复杂历程,并着重探讨了不同学派在琴谱编纂、指法规范、音律探讨以及琴德修养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见解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清初琴学之承继与重构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古琴学亦未能幸免。本书首先考察了明末遗民士大夫群体在南迁或隐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琴家在政治失意与文化坚守的张力下,对明代琴学(特别是以严澂、严谟父辈为代表的广陵派早期思潮)进行了继承与反思。 研究聚焦于早期清代几部重要的琴谱(如《蕉庵琴谱》等早期孤本的考辨),分析其在“指法图式”上的规范化努力。清初琴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强调“法度”,即对前人技法的系统梳理与文字化描述。本书细致比对了不同版本的指法标注,揭示了在宫廷与士林对立背景下,琴家如何通过严谨的记谱法来确立自身的学术正统性。同时,探讨了“清微古淡”审美倾向在音乐实践中的体现,即如何通过对音色的选择和韵味的控制来表达深沉的文人情怀。 第二部分:乾隆盛世的琴学流派分化与理论深化 乾隆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琴学进入了一个理论探讨的黄金阶段。不同地域的琴社与文人圈子开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演奏风格与理论体系。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一时期出现的几种重要流派的理论分歧与融合。 其中,对“琴心”观念的探讨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不同琴论家对“心”与“声”的关系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深入剖析。例如,有的流派强调“心法”先于“手法”,主张通过精神修炼来自然流露出音乐的意境;而另一些则更侧重于技法上的精微变化,认为只有通过完美的指法才能实现“声应心声”。本书通过对比不同琴论中的“静”“和”“淡”“远”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差异,构建了一幅清代琴学理论的辩证发展图谱。 此外,本书对清代音律研究的重大进展进行了专门论述。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一些琴家开始运用更精确的数学和物理概念来审视古老的“十二律”和“七音”体系,试图解决传统记谱法中存在的“不精确性”问题。对《琴学心声》等相关论著中关于音准和泛音理论的考察,揭示了清代琴学在科学性探索上的努力。 第三部分:嘉庆至道光年间:琴学规范的定型与文献的总结 进入清代中后期,古琴艺术逐渐从精英阶层的私密活动,向更广泛的士绅阶层渗透。这一时期的文献编纂呈现出“集大成”的趋势,旨在系统性地总结前代(尤其是明代与清初)的理论成果,并为后世确立相对稳定的演奏范式。 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琴谱整理工作,分析这些集大成之作在选曲、指法标准化、以及对“古音”和“今音”争议的处理上所采取的策略。这些规范化的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世演奏的自由发挥空间,却也成功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琴曲与演奏技法,为近代古琴的复兴奠定了文献基础。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建立在文献学的扎实基础上,结合音乐人类学和思想史的交叉视角。作者对清代流传的数百部琴谱、琴论、诗文集中的相关记载进行了细致的校勘、考证与释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它突破了传统上以“流派”划分的简单叙事,深入挖掘了清代琴家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其音乐思想如何演变、如何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音乐美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古琴艺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自身延续和发展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独到且深入的分析视角。它展现了清代琴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与规范建构的艰辛历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封面,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仿佛能闻到纸张和墨香混合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厚实而有质感,触感温润,非常适合细细品读。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它还采用了传统的线装,虽然我平时不常接触这类书籍,但翻开的瞬间,就被这种古典的韵味深深吸引了。翻阅目录,便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选择上的匠心独运,每一项专题都直击要害,引人入胜。尤其是那些关于古琴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让我对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乐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甚至开始想象,当年的文人雅士们,是否就是捧着类似这样的古籍,在月下抚琴,吟诗作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专业领域的学者,纯粹是出于一种对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才购入了这本《藏琴录笺注》。打开书本,我首先就被它的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与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视角。它所记录的,并非冰冷的数据或生涩的理论,而是关于一些“物”——即古代的琴——它们的故事,它们的主人,以及它们辗转流传的轨迹。我发现,每一张被记录下来的琴,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主人的情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些曾经拥有这些琴的古人,他们弹奏的旋律,他们的人生经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愉悦,也让我对“物”与“人”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评论者,我认为《琴学丛书》的出版,特别是《藏琴录笺注》的问世,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它不仅是对现有古琴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梳理和补充,更是对珍贵历史文献的一次系统性发掘和整理。书中对历代文献中关于藏琴的记载进行逐条考证和笺释,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对于理解古代琴学的发展脉络、探究名琴的流传秘闻,以及复原古代音乐实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书中对某些现已失传名琴的详细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线索,甚至可能为未来的琴的复制和复原工作奠定基础。这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是值得我们高度赞扬和推广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苦于寻找能够深入挖掘古代琴学文献的可靠资源。《琴学丛书》这个系列无疑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空白。特别是《藏琴录笺注》这一卷,其内容之翔实、考据之严谨,令我惊叹不已。书中对历代藏琴的记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注解,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乐器本身的流变,更是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例如某位名士家中珍藏的名琴,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又或者某张琴的失传,牵动着一代代琴学家的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学者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也让我对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关于琴的记忆,也为我的个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是一位刚刚接触古琴不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古琴历史和名琴的疑问。身边也没有太多能提供专业指导的老师,所以,我非常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解答我疑惑,同时又不至于过于艰深的书籍。《藏琴录笺注》的出现,可以说是我的及时雨。虽然它涉及“笺注”二字,但我发现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古代藏琴的故事娓娓道来。它让我认识了许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又在现代鲜为人知的琴。这些琴,有的曾属于帝王将相,有的则与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书中对这些琴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古琴世界的热情。

评分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论述了宋代古琴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文人和美学环境。第一章叙述了宋代古琴的形制、曲目、琴谱与流派、琴人等;第二章探讨古琴发展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从社会形态、人和思想三个方面论述;第三章总结了宋代突出的文化思潮&mdash;&mdash;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第四章从艺术的视角,通过对宋代整体的艺术精神、美学理论的总结与宋代的琴论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影响与关联。

评分

品相不错

评分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不仅仅是对古琴本体的论述,是对与古琴相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的论述,涉及面十分广阔,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古琴美学所特有的&ldquo;清&rdquo;&ldquo;微&rdquo;&ldquo;淡&rdquo;&ldquo;远&rdquo;等意味。

评分

书脊损坏,是物流的事情吗?如果换成精装的我会选择退货的

评分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论述了宋代古琴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文人和美学环境。第一章叙述了宋代古琴的形制、曲目、琴谱与流派、琴人等;第二章探讨古琴发展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从社会形态、人和思想三个方面论述;第三章总结了宋代突出的文化思潮&mdash;&mdash;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第四章从艺术的视角,通过对宋代整体的艺术精神、美学理论的总结与宋代的琴论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影响与关联。

评分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不仅仅是对古琴本体的论述,是对与古琴相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的论述,涉及面十分广阔,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古琴美学所特有的&ldquo;清&rdquo;&ldquo;微&rdquo;&ldquo;淡&rdquo;&ldquo;远&rdquo;等意味。

评分

书脊损坏,是物流的事情吗?如果换成精装的我会选择退货的

评分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论述了宋代古琴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文人和美学环境。第一章叙述了宋代古琴的形制、曲目、琴谱与流派、琴人等;第二章探讨古琴发展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从社会形态、人和思想三个方面论述;第三章总结了宋代突出的文化思潮&mdash;&mdash;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第四章从艺术的视角,通过对宋代整体的艺术精神、美学理论的总结与宋代的琴论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影响与关联。

评分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不仅仅是对古琴本体的论述,是对与古琴相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的论述,涉及面十分广阔,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古琴美学所特有的&ldquo;清&rdquo;&ldquo;微&rdquo;&ldquo;淡&rdquo;&ldquo;远&rdquo;等意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