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近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热词。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莫衷一是,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本书邀请三十位知名教育学者、特级教师、多学科教研员,从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核心素养的落地表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提供相对明晰的思路,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大略按四部分结构。
第一部分九篇,偏于理论性和总体性,如钟启泉先生的代序及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第二部分九篇,偏于专题性或实践性,如尹后庆《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马斌《课程基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第三部分八篇,主要是谈学科核心素养,如龚亚夫《中小学英语教育需要四个转变》、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第四部分四篇,邀请几位全国著名校长结合本校实践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窦桂梅《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唐江澎《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除了四部分的结构编排外,各篇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辛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所长
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石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
张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
杨九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马斌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成尚荣,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董洪亮,教育学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任 勇,福建省特级教师,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刘启迪,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主任
凌宗伟,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语文教师
龚亚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
黄厚江,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夏辉辉,中学高级教师,广西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员
孙小红,教育学博士,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常务副校长
林静,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
窦桂梅,北京市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唐江澎,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唐彩斌,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
孙双金,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代 序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钟启泉 | 001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褚宏启 | 001
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 崔允漷 | 007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余文森 | 01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辛 涛 | 020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 | 024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 石 鸥 | 032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 张 华 | 037
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 杨九诠 | 042
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 尹后庆 | 050
课程基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课程基地凸显核心素养育成的六大优势 马 斌 | 056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成尚荣 | 067
“核心素养”谈论的后续变革:方向与操作问题 董洪亮 | 078
素养为纲:学校课程从粗放到精致的转型 柳夕浪 | 085
全课程让核心素养悄然落地 任 勇 | 094
“学会学习”的意与义 张 丰 | 102
课程设计如何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刘启迪 | 109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素养 凌宗伟 | 116
中小学英语教育需要四个转变
——通过英语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龚亚夫 | 1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马云鹏 | 132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胡卫平 | 140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解析 尹少淳 | 148
追求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相融共生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思考 黄厚江 | 154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与教学落点 夏辉辉 | 161
以综合思维优化地理学习 孙小红 | 171
核心素养指向的STEAM教育校本实施建议 林 静 | 179
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 窦桂梅 | 186
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唐江澎 | 192
素养本位下小学课程深化的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 唐彩斌 | 201
我们是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探索与实践 孙双金 | 210
后 记
精彩书摘
【 代 序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钟启泉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产生出来的?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三大研究领域,而这三大研究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 人格构成及其发展研究 :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以外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众多的人格学说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了思想资料。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受种种社会条件所规定、所制约的。思考儿童的人格发展,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格的发展不是先天预成的,也不是凭借适应主义、个人主义所能决定的。人格是儿童周遭的外部条件及其自身的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一种结晶。其间的中介,无非就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人格在活动中并且唯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 学力模型研究: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学力模型研究的若干典型案例。
一是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learning人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包括培养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二是关键能力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三是八大素养说。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连绵不断,成为日本各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擎。考察日本的学力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需要有如下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不等于僵化学科的边界,不能走向分科主义,而软化学科边界的好处就在于为诸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新兴学科的创生提供了空间。
◇ 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一些校长和教师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育公平”,岂不滑稽可笑?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在这股浪潮中,布劳翁(A.
Brown)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原理,值得我们品味。这一学习原理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
分散的资源与分享的合法化。班级是多种多样的熟练者的集合,是人力资源的集合,班级成员应当分享集合的资源。班级的成员承担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认识到相互之间有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熟练者,分担构筑的责任,共同分享。重要的是,学生不是期待片面发展,而是在学习中通过人际关系,运用书本、电脑等工具,重视偶然性,重视多样的发展方向与机会。
对话与合作是基础。分享对话与知识,共同交流意义。通过对话,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
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参与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
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研究者或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授课计划灵活应变。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成长密码:赋能未来的关键素养》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帮助下一代更好地迎接挑战,拥抱机遇,成长为独立、有思想、有担当的个体?《成长密码:赋能未来的关键素养》一书,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本书并非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一种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塑造优秀人格、提升核心能力的多元维度,为家长、教育者以及所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指导框架。 本书的核心主张是,真正的成长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在一系列关键素养上的全面发展。这些素养如同隐藏在生命中的密码,一旦被解锁,便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引领个体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全书围绕着“认知、情感、意志、社交、实践”五大核心板块展开,每一板块都由若干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键素养构成,并辅以详实的研究、生动的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 第一板块:认知力——洞察世界的智慧之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能力,是理解世界、做出明智决策的基石。本书中的“认知力”板块,首先探讨的是 批判性思维。这不仅仅是质疑,更是一种独立分析、辨别信息真伪、形成理性判断的能力。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如提问、分析、评估、推理等,并通过一系列日常情境,如网络信息筛选、广告解读、观点辨析等,指导读者如何培养这一能力。例如,当面对一个热门话题时,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其背后隐藏的偏见?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如何避免被情绪化的言论所裹挟?本书将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化为清晰的步骤和实用的技巧。 紧接着,“认知力”板块触及了 创造性思维。这并非少数“艺术家”的专属,而是每个人在解决问题、探索未知时都不可或缺的创新能力。本书强调,创造力源于好奇心、开放的心态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书中提供了一些激发创造力的方法,例如联想、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等,并鼓励家长和教育者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鼓励探索的环境,让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勇于“试错”。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艺术、文学、科学探索等多种途径,点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火花。 元认知能力,即“关于思考的思考”,是认知力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本书深入剖析了元认知能力如何帮助个体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自我监控能力。它包括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觉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调整,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估。书中通过具体的学习场景,如阅读理解、问题解决等,展示了元认知能力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一些训练方法,帮助学习者成为更自觉、更有效的学习者。 第二板块:情感力——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桥梁 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而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即 情商,在人际交往和个人幸福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中的“情感力”板块,首先聚焦于 情绪识别与表达。书中强调,认识和接下来的情绪,是有效管理情绪的前提。它引导读者识别各种情绪信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学习以健康、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避免压抑或爆发。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情绪词汇的丰富度训练,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恰当表达感受的实践建议。 情绪调节与韧性 是情感力的核心。本书阐述了面对压力、挫折和挑战时,如何保持冷静,有效地管理负面情绪,并从中恢复过来。书中介绍了多种情绪调节策略,如正念练习、认知重构、积极自我对话等,并强调培养心理韧性,将逆境转化为成长的契机。通过生动的案例,读者可以了解到,那些看似“坚强”的人,并非没有痛苦,而是懂得如何与痛苦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 同理心,即站在他人角度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本书深入探讨了同理心的培养,包括倾听、观察、换位思考等方法。它强调,同理心不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更是基于对他人观点和感受的理解。书中提供了许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练习同理心的场景和方法,帮助读者成为更善解人意的人。 第三板块:意志力——驱动前进的内在引擎 强大的意志力,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本书中的“意志力”板块,首先讨论的是 目标设定与执行。书中强调,明确而可行的目标是行动的起点,而持之以恒的执行力则是成功的关键。它指导读者如何设定SMART原则的目标,并提供了一些提升执行力的方法,如时间管理、分解任务、奖励机制等。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拖延症”的根源,并提供了走出拖延陷阱的实用策略。 毅力与坚持,是意志力的重要体现。本书强调,面对挑战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的品质是多么宝贵。书中通过历史人物、当代榜样以及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毅力在实现伟大成就过程中的强大力量。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中找到内驱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 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是意志力的另一重要方面。在充斥着即时诱惑的时代,能够延迟满足、为长远目标而牺牲短期享乐,是成熟和负责任的表现。本书深入探讨了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并提供了一些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技巧,如环境设置、习惯养成、应对诱惑等。书中还强调,延迟满足的背后,是对自身价值和长远规划的深刻认识。 第四板块:社交力——连接世界的和谐之弦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社交能力则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关键。本书的“社交力”板块,首先探讨的是 沟通与倾听。书中强调,有效的沟通并非只是表达,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深入分析了倾听的技巧,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解读对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如何清晰、准确、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沟通场景模拟,如家庭对话、团队协作、陌生人交流等,帮助读者提升沟通的艺术。 团队合作与冲突解决 是社交力的重要体现。本书强调,在集体生活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协作,共同达成目标,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书中介绍了团队合作的原则,如信任、尊重、责任感,以及处理冲突的建设性方法,如积极协商、寻求共赢等。通过分析不同团队合作的案例,读者可以了解到,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够产生“1+1>2”的奇妙效应。 人际敏感度与关系维护,是社交力的精髓。本书指出,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之处,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更丰富的社交体验和情感支持。书中提供了关于如何建立信任、发展友谊、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一些洞察和建议。 第五板块:实践力——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行动之翼 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而实践能力则是将想法付诸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本书的“实践力”板块,首先聚焦于 问题解决与决策。书中强调,面对复杂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分析、创新的思维以及果断的决策。它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方法,如头脑风暴、SWOT分析、鱼骨图等,并指导读者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佳选择。 项目管理与执行 是将抽象想法转化为具体成果的重要过程。本书强调,无论是学业项目、个人爱好还是职业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它介绍了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关键环节,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巧,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项目。 终身学习与适应变化,是实践力的核心驱动力。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是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时代的关键。本书强调,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而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它鼓励读者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和拥抱变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将每一次挫折都视为成长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成长密码:赋能未来的关键素养》 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书。它不空谈大道理,而是深入到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用真诚的语言、翔实的案例,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可行的成长蓝图。无论您是为人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抑或是正在寻求自我成长道路上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它将帮助您理解,真正的成长,是打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大门,拥抱一个更加充实、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