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癫狂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

大癫狂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 著,曹留,邵旖旎,陈卓异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病学
  • 大众心理学
  • 群体行为
  • 社会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疯狂
  • 幻觉
  • 集体无意识
  • 异常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5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373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乎专栏作家亲笔翻译解读  伯纳德·巴鲁克、吴敬琏等多位金融大家都曾为之作序的金融经典  每一个希望在金融市场上长期稳定赚钱的人都值得一读  回顾历史的教训,远离恐慌与贪婪  一个游历欧洲的浪荡公子居然可以搞垮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一个公司只是起了一个听起来好像很牛的名字,就可以骗到数万英镑的投资;一朵鲜花在人们的热炒之下,居然可以价值千顷良田……  本书中记述的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而在今天,它们的现代版本仍然在全世界各地上演,由此便有了2000年的互联网热潮,有了次贷危机和麦道夫骗局。与几百年前相比,这些事件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群体性的癫狂。格雷厄姆的导师巴鲁克在读完《大癫狂》之后,幡然醒悟,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清仓离场。而那些现在仍然在读这本书的人,相信也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衍生品狂欢中保持清醒与理性。  有人说,在股市中,赚钱永远是少数人。阅读《大癫狂》,可以让你时刻审视自己,是否正在被疯狂的大多数所裹挟。

内容简介

  为什么股市的泡沫与金融的幻象总会引来众人的追逐?如何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人们在经历一次次历史教训之后,却依旧疯狂?是个人不够理性,还是群体过度癫狂?  查尔斯·麦基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这本书中,悉数数百年间引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种种荒唐事件,从密西西比狂热到郁金香狂潮,从炼金术士的谎言到末日预言家引起的恐慌。这些事件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事后看来都非常让人匪夷所思,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类似的群体性疯狂行为仍然在时时上演。阅读这一段段荒唐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众人的疯狂时,多一些理性,少损失一些金钱。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出版150多年来,受到了无数金融家与社会学家的推崇,被称为金融从业人员必读的一本书。其实,对于每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这都是一本理解人性、冷静看待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查尔斯·麦基(CharlesMackay,1814—1889年)  查尔斯·麦基是19世纪苏格兰知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知名诗人、词作家,早年曾旅居法国,1834年来到伦敦,其后从事新闻工作。他文笔幽默,通晓音乐,他作词的歌曲《欢呼吧,孩子》曾风行一时。其主要著作有《歌与诗》《伦敦史》《苏格兰低地词典》以及《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等。其中,《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一书被称为描写人类社会群体迷失现象的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曹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知乎金融话题优异回答者,从2016年起运营个人网站www.tsauliu.com。  邵旖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  陈卓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密西西比骗局 // 1
第一节 青史留名的约翰·劳 // 2
第二节 数学天才堕为赌徒 // 3
第三节 在动荡的法国找到改革契机 // 5
第四节 建立劳氏银行 // 9
第五节 密西西比计划初现端倪 // 11
第六节 法国人民陷入投机狂潮 // 13
第七节 一桩贵族凶杀血案 // 18
第八节 风雨来临前的盛世繁华 // 20
第九节 逐渐融化的水晶冰宫 // 22
第十节 风起云涌的法兰西之怒 // 30
专业解读 // 34
第二章 南海泡沫 // 39
第一节 从南海公司开始的阴谋 // 40
第二节 英格兰银行也来凑热闹 // 42
2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
第三节 “南海泡沫”泛滥成灾 // 44
第四节 政府干预无济于事 // 48
第五节 似曾相识的18 世纪救市 // 54
第六节 风卷残云的最后审判 // 58
专业解读 // 70
第三章 郁金香狂热 // 73
第一节 崭露头角 // 74
第二节 众星捧月 // 76
第三节 投机狂潮与狂热的终结 // 79
专业解读 // 82
第四章 炼金术士 // 85
第一节 炼金术与人性深处的三种欲望 // 86
第二节 贾比尔——魔法石与化学试验 // 89
第三节 阿尔法拉比——不辞辛劳的旅行者 // 90
第四节 阿布图斯·玛古斯和托马斯·阿奎那——一对神奇的师生 // 92
第五节 罗杰·培根——最有文化的炼金术士 // 95
第六节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货真价实的教皇 // 96
第七节 让·德·梅恩——惹怒了所有神父和女人的诗人 // 97
第八节 乔治·瑞普利——写著《魔法石合成的十二道工序》 // 98
第九节 巴兹尔·瓦伦丁——著作藏于柱子中的修道院院长 // 99
第十节 14、15 世纪的炼金术士 // 100
第十一节 16、17 世纪的炼金术士 // 101
第十二节 约翰·安格罗——穷困潦倒的文学教授 // 102
第十三节 帕拉切尔苏斯——“妙手回春”的“魔法师”医生 // 103
第十四节 约翰·迪与爱德华·凯里——神奇的炼金双人组 // 105
第十五节 加可布·波曼——《圣经》与炼金术 // 114
目录
3
第十六节 波利——差点成功的米兰教主 // 115
第十七节 17 世纪的炼金术作家 // 119
第十八节 阿里斯——子承父业的炼金术士 // 122
第十九节 圣·哥尔珉——是的,我今年2000 岁了 // 124
第二十节 炼金术在19 世纪的现状 // 128
专业解读 // 129
第五章 末日预言家 // 133
第一节 即将来临的末日审判 // 134
第二节 惠斯通的预言 // 135
第三节 米兰瘟疫 // 137
第四节 泰晤士河将淹没伦敦 // 140
第五节 受人尊敬的预言家们 // 142
第六节 最伟大的预言家梅林 // 143
第七节 神奇的预言家尼克松 // 150
第六章 占卜 // 155
第一节 人性的弱点 // 156
第二节 占星家利利与伦敦大火 // 157
第三节 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占星家 // 159
第四节 花式占卜 // 163
第七章 催眠术士 // 175
第一节 信心疗法、帕瑟斯与催眠术的起源 // 176
第二节 凯内尔姆爵士 // 179
第三节 格里特莱克斯 // 182
第四节 学者与催眠术 // 185
第五节 梅斯梅尔与动物磁疗术的创立 // 188
第六节 普赛格侯爵 // 195
4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
第七节 催眠术在英国 // 199
第八节 催眠术的消亡 // 202
第八章 须发荣辱记——政治和宗教对于须发的影响 // 207
第九章 鬼屋魅影 // 215
第十章 城市的荒唐 // 235
第一节 城市中的流行语 // 236
第二节 令人发狂的歌曲 // 243
第十一章 侠盗的安魂曲 // 245
第一节 有骑士精神的城市游侠 // 247
第二节 欧洲各国的著名大盗 // 251
第三节 歌功颂德的戏剧 // 253
第十二章 决斗与考验 // 257
第一节 决斗的起源与传统神裁法 // 258
第二节 神裁法被决斗所取代 // 262
第三节 决斗之风盛行 // 265
第四节 决斗盛世 // 269
第五节 失败的尝试 // 272
第六节 英格兰的决斗历史 // 276
第七节 爱尔兰人的决斗 // 285
第八节 决斗的管制 // 287
第十三章 圣物崇拜 // 293
译后记 // 301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具体历史事件或个体心理疾病的医学手册,而是深入剖析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层面的心理现象——群体性疯狂。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借由“大癫狂”这一概念,揭示了当个体汇聚成群体,在特定情绪、观念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如何会产生脱离理性判断,表现出惊人一致性甚至非理性行为的现象。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罗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群体行为案例,而是着力于探究驱动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和社会动因。作者将从多个维度对“大癫狂”进行专业的解读,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大众幻想的生成与传播机制: 本书将详细解析,在信息不对称、情感共鸣、社会焦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众幻想是如何萌芽、滋长并快速蔓延的。这包括对集体叙事、谣言传播、媒体影响以及象征符号的心理作用的深入分析。读者将理解,某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信念,在特定群体环境中,是如何被赋予“合理性”并成为驱动行为的强大力量。 群体心理的特质与变异: 作者将深入探讨群体与个体在心理状态上的显著差异。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其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道德约束可能会发生改变。本书将剖析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从众效应、模仿行为以及去个性化等群体心理学中的经典概念,并阐释它们如何在“大癫狂”的状态下被放大和扭曲,导致个体做出在正常情况下绝不可能的行为。 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的影响: “大癫狂”并非孤立存在的心理现象,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之中。本书将分析,社会的不稳定、经济的危机、政治的动荡,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集体记忆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为群体性疯狂的发生提供土壤和催化剂的。我们将看到,理解社会大环境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异常至关重要。 历史上的“大癫狂”案例解析: 书中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例如各种形式的“歇斯底里”潮流、大规模的政治狂热、宗教狂热、经济泡沫的破裂以及民间迷信的盛行等。但请注意,本书并非对这些案例进行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将其作为研究“大癫狂”心理机制的鲜活素材,通过专业的视角,剖析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内在逻辑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个体与社会的反思: 在揭示群体性疯狂的机制之后,本书还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反思。面对“大癫狂”的浪潮,我们个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非理性的诱惑?社会又应如何构建更 robust 的机制,以应对和化解群体性疯狂的潜在风险?本书将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媒介素养、促进理性对话等个人和社会的应对之道。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社会心理复杂性的全新视角。它将帮助您更深刻地认识人类集体行为的驱动力,洞察那些隐藏在看似混乱和非理性现象背后的心理规律。本书适合所有对社会心理学、历史学、传播学以及宏观社会现象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一次智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群体与社会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心理分析,只不过这次的“病人”是整个社会。作者的洞察力,可以说是令人惊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科技发展与群体行为的异化”的讨论。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科技的进步,在某些方面,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理性,反而可能因为放大了群体效应,而加速了“疯狂”的蔓延。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社交媒体”的分析,作者犀利地指出了社交媒体是如何成为“群体性疯狂”的温床,那些极端的言论、虚假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引发大规模的群体反应。他提出的“网络暴民”现象,让我反思了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言行,以及我们如何成为这种群体性疯狂的参与者或受害者。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它如何被使用,却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地去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理性的网络空间。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侦探”,带领我们去探寻隐藏在集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大癫狂》这本书,我感觉作者有一种“解剖”人类心理的勇气和智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权力结构与群体控制”的分析。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群体性疯狂背后,是否存在着更深层的权力运作。他提出了“精英操控”的可能性,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群体的非理性,来巩固自身的权力。我开始审视,在很多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中,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幕后推手。这种分析,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警惕的眼光。它提醒我们,在参与任何集体行动之前,都要审视其背后是否存在着被操纵的可能性,以及我们自己的动机是否真正纯粹。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有多大程度上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又有多大程度上是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

评分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这本书,其内容之深邃,其洞察之犀利,让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去思考。作者在书中对“文化变迁与社会思潮的涌动”的分析,可以说是精彩绝伦。他展示了,当社会面临剧烈变迁时,人们的心理是如何产生剧烈的动荡,而这种动荡,又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新思潮和集体行为。我尤其关注了他关于“乌托邦幻想与社会革命”的论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理想主义的产物,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为什么人们会对某种“理想社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向往,并甘愿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开始理解,很多看似激进的社会运动,都源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社会思潮的涌动,需要我们去洞察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心理根源。它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一场“经历”。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你可能不愿意承认的真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经济泡沫与金融恐慌”的分析。作者用极其生动却又不失严谨的语言,描述了人类在贪婪与恐惧的双重驱动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集体性的疯狂。那些历史上著名的金融危机,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枯燥的数据和事件链条,而是活生生的、充满人性弱点的故事。他揭示了“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可怕力量,以及所谓的“理性投资者”在集体恐慌面前,是如何变得同样盲目和冲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为他严谨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他解释了为什么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容易放弃独立的判断,转而模仿他人的行为。这种解释,不仅适用于金融市场,也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时尚潮流的追逐、社交媒体上的观点站队等等。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我是否受到了群体情绪的影响,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锻炼。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集体潜意识中的种种盲点,并鼓励我们去寻找更清醒的道路。

评分

《大癫狂》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解剖”了人类集体心智的“手术刀”。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内容,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往往是颠覆性的,需要时间去慢慢咀嚼和消化。我最震撼的部分,是关于“宗教狂热与意识形态的传播”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对任何一种宗教或意识形态进行褒贬,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态度,去分析它们是如何在群体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一种强大力量的。他深入探讨了“叙事的力量”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关键作用,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事实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从古老的宗教运动到近代的政治运动,都展现了群体对某种“终极意义”的渴求,以及在这种渴求下,人们是如何甘愿被驱使,甚至牺牲自己的。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群体会表现出超越个体的理性,甚至做出看似“非人道”的行为。它揭示了,当个体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完全寄托于一个更大的群体或某种意识形态时,个体本身的判断力和道德感,就容易被削弱。这种分析,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很多社会现象,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完《大癫狂》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经历了一场“洗礼”。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带领我们审视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非理性”的时刻,而这些时刻,恰恰构成了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特别着迷于他对“媒体与信息操纵”的深入剖析。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尤为凸显。作者详细阐述了媒体如何通过选择性报道、情感煽动等方式,来塑造公众舆论,并最终影响集体的行为。他分析了“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过滤气泡”是如何让我们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的信息茧房。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我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一面之词,而是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判断。作者提出的“认知偏差”的概念,也让我对自己大脑的运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我们并非总是理性的思考者,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时刻警惕信息的操纵,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的关键。它不是一本让你感到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让你受益匪浅的书。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中游走,每一次翻转,都展现出人类集体行为的奇妙和复杂。《大癫狂》的作者,拥有者一种“解构”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集体失忆与历史的遗忘”的讨论。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地遗忘一些痛苦的经历,而这种“集体失忆”,虽然可能带来短暂的平静,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埋下新的隐患。我开始反思,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否存在着一些被刻意遗忘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是否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当下的行为模式。作者提出的“历史的周期性”概念,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新颖的群体性疯狂,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早有回响。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教训”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坚信,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愉悦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让你深度思考的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书。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模式充满好奇,而《大癫狂》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在书中对“集体歇斯底里与社会恐慌”的描绘,简直是“触目惊心”。他用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展示了当社会陷入恐慌时,人们是如何失去理智,并做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疾病恐慌”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历史上因为未知疾病而引发的集体恐慌,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具破坏性。他揭示了,在信息不透明、社会结构不稳定的时候,人们更容易陷入恐惧,并寻求一个“替罪羊”。这种分析,让我对社会动荡时期的群体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个体在群体中的脆弱性,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机制,对于抵御群体性恐慌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当下社会治理的深刻启示。

评分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振聋发聩的力量,仿佛在瞬间就能将人从日常的麻木中唤醒。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设计深深吸引,那种既复古又充满张力的字体,配以抽象却极具感染力的画面,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思想风暴。读完后,我更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社会学探险,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那些在我们耳边低语、有时甚至咆哮的集体情绪。作者的笔触相当老练,他没有采取直接灌输的姿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观察那些令人费解却又真实存在的集体行为。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历史上的巫术狂热”的论述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迷信,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人们心理的深层动因。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们现在视为荒谬的事件,在当时的语境下,却有着一套自洽的逻辑。他提出的“群体认同的形成机制”也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认为的“个人选择”,在不经意间,已经被融入了更庞大的集体意识之中。这本书让我反复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又如何不被裹挟其中。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它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洞察,更是对个体生存智慧的指引。

评分

《大癫狂》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最“烧脑”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书籍之一。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对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分析“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这一主题上。我最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他总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我在书中关于“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的建构”的论述,让我大为赞叹。他指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并非完全客观,很大程度上受到集体记忆和历史叙事的影响。那些被选择性地保留和强调的事件,会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并影响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判断。我开始反思,我所了解的历史,是否也受到了这种“建构”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批判性地审视历史,并且不被单一的历史叙事所裹挟,是多么重要。它让我对“真相”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坚信独立思考的力量。

评分

很不错的书 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几百年前的故事,跟现在的传销、ICO一样一样的。不管是欧洲人还是中国人,利益诱惑之下的社会心理都是类似的。

评分

内容如简介说的一样,前面好看,后面就看不下

评分

便宜,618买了很多书,满意!

评分

物流快,正版书,正在挤时间看。

评分

书很不错慢慢看,物流也很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有读,包装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