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方志远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8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03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史通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正文语种:中文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史通鉴》第一部《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共二十五讲,从中国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尧舜禹禅让开始,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止,择取其间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分析得失,以史为鉴。严谨的学术态度、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作者简介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江西开放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南昌商联中心文化顾问。研究领域为明代国家制度与社会进程、明清江西商人与地域社会、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主要著作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旷世大儒王阳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史学评论及杂文100余篇。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及《国史通鉴》。

精彩书评

  方志远教授站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华民族历史,既增长知识,又启迪思想。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国史通鉴》在保证历史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摒弃教科书的枯燥、晦涩,生动再现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首先选择此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目录

总序

第一讲 远古时代
史家局限 炎黄时代 三皇事迹 全球视野

第二讲 “禅让”是非
是是非非 不可复制“大禹”之“大”尧舜禅让

第三讲 天下为私
商汤来由 得而复失 太康“失国”父死子继

第四讲 殷商景象
武丁传奇 盘庚迁殷 浪子回头 商汤代夏

第五讲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文王功业 周原足迹 后稷故事

第六讲 普天之下
三监之乱 兄弟阋墙 分封诸侯 百废待兴

第七讲 确切纪年
国人暴动 防民防川 与民争利 遭遇挑战

第八讲 寄人篱下
欺人太甚 郑国雄起 平王东迁 山崩川竭

第九讲 甩手掌柜
如此霸主 管仲模式 人才难得 多难兴邦

第十讲 流浪君臣
实话实说 难兄难弟 左右为难 后继无人

第十一讲 晋文霸业
退避三舍 城濮前戏 勤王周室 事出意外

第十二讲 一鸣惊人
歪打正着 问鼎中原 三年不鸣 分庭抗礼

第十三讲 后院起火
倒行逆施 楚才吴用 楚才晋用 荆楚句吴

第十四讲 生死冤家
卧薪尝胆 谋事在人 死不瞑目 螳螂捕蝉

第十五讲 夹缝求生
经典对话 子产新政 君子小人 上下一心

第十六讲 超级大国
分产分地 公门私门 冬日夏日 内举外举

第十七讲 齐鲁大地
天下归仁 与众不同 晏婴无奈 人心归“田”

第十八讲 得人者昌
错失人才 吴起用兵 李悝变法 魏文尊儒

第十九讲 商鞅入秦
是非功过 立信立威 庙堂论战 三见孝公

第二十讲 斗智斗勇
小小插曲 一招制敌 上驷下驷 鬼谷弟子

第二十一讲 合纵连横
戏弄楚国 张仪存舌 合纵抗秦 苏秦开窍

第二十二讲 齐燕争锋
乐毅进退 黄金高台 趁火打劫 绝 版“禅让”

第二十三讲 赵武灵王
玩火自焚 二元政治 胡服骑射 赵国处境

第二十四讲 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 梦的解析 远交近攻 纯属意外

第二十五讲 天下一统
摧枯拉朽 秦王嬴政 奇货可居 一波三折

精彩书摘

  长平之战
  军队一旦形成对峙,那就是消耗战,消耗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场对峙中,秦一直是采取攻势。廉颇也尝试过进攻,但连连失利,所以坚守壁垒,不再与秦军交战。但是,任何单纯的防御总是不稳固的,所以不断有赵军的营垒被攻破。相对而言,比起有着关中、巴蜀、汉中以及三川地区丰富资源的秦国,消耗战对赵国更不利。孝成王着急了,消耗粮饷不算,胡服骑射以来,野战乃是赵军的特长,怎么龟缩在壁垒之中,弃长而用短,还连连失利?所以不断派人到前线,催促廉颇与秦军决战。但老成持重的廉颇明白,赵军固然善战,但遇上秦国的战争机器,还是以谨慎为好。昭襄王也着急,两年时间没有拿下上党,岂不让他国笑话?比起赵孝成王只知道督促廉颇出战不同,昭襄王把眼光放在了敌国。他采纳范雎的建议,要让赵国自乱阵脚。秦国派出了间谍,到邯郸散布谣言,说廉颇虽然英名卓著,但和秦军作战就从来没有胜过,所以犯上了恐秦症,不敢出战。秦军怕的,是赵奢父子。赵奢虽然死了,但他儿子赵括精通兵法,当年赵奢打败秦军,用的就是他的计谋。如果赵括为将,还用得着担心秦军吗?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经过赵国民众和贵族的认同,成了舆论。而舆论是可以影响上层决策的。赵孝成王接受了这股舆论的影响:赵国和秦国多次交战,真正给秦军以重创的,还真是赵奢,廉颇什么时候打败过秦军?早就听说赵奢的儿子比老子还厉害,谈论兵法,老子也甘拜下风。主意一定,命赵括为上将,带领增援部队,开赴长平前线,取代廉颇,与秦军决战。赵括自小随军,在父亲的指导和熏陶下,精通兵法,自认为当今天下,除了秦国将领白起之外,无人是自己的对手。所以,赵括一直在等待报效国家的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了。儿子高兴,母亲却担忧。老太太亲自来见孝成王,请求国君收回成命,说儿子虽然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把战争看得过于简单,乃至当成游戏,当年他父亲曾经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孝成王笑了,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出息,您丈夫倒好,怎么尽说儿子的不是?赵括的经验可能差一些,但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如果不让他实践,怎么可能有经验啊?另外,他从小生在军营,多次随父出征,又怎能说是没有经验呢?赵母为了说服国君,只得揭露儿子,说当年他父亲带兵,无论是国君的赏赐,还是战场的缴获,都分给将士,根本不往家里带,所以将领效力、士兵卖命。但儿子不是这样,您刚刚奖赏给他的财物,他全搬回家了。您说打起仗来,有人给他卖命吗?真是有见识的母亲。中国历史上这样有见识的母亲还真不少,当年吴起带兵,给士兵吸毒疗伤,引起了士兵母亲的担忧。别人问她,吴起将军爱兵如子,你有什么可担心的?这位母亲说,将领爱兵如子,士兵就在战场上拼命。当年我丈夫为吴起将军拼命,战死疆场,看来儿子也回不来了。两位伟大的母亲为军事家们揭示了一个极其简单却常常被忽视的道理:只有爱兵才能得到士兵的爱戴,两军相遇,将领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其实掌握在普通士兵的手中。孝成王没有接受赵括母亲的请求。赵括带领增援部队,来到长平前线,立即改变廉颇的战术,筹划与秦军主力决战。昭襄王早就等着这个消息,立即做出两个决定。第一,命武安君白起日夜兼程,赶赴长平,为秦军统帅,同时严密封锁消息:“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第二,动员秦国所占领的靠近长平的“河内”地区,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统统编成军队,增援奔赴长平。有些教科书和普及读物说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赶赴前线,那是误解。白起来到前线,一场空前的“斩首”行动开始了。行动分为四步:第一步,选择有利地形,深沟高垒,构筑坚固的“秦壁”,又叫“秦长垒”,白起亲自带领部分秦军在此坚守,并指挥作战。第二步,派出主力,向赵军发起攻击。赵括正在筹划与秦军主力决战,见秦军挑战,正中下怀,率领赵军主力迎战并击溃秦军,乘胜追击。秦军打打退退,一直退至秦壁并进入秦壁。赵括指挥赵军大举进攻,但秦壁固若金汤。第三步,早已派出的数万秦军“奇兵”尾随赵军而至,从侧后向赵括所率领的赵军发动攻击,并切断其与大本营的联系。赵括既无法攻破前面的秦壁,又无法突破后面秦军的拦截,只得就地构筑工事,以待大本营的救援。但赵军大本营也受到秦军的攻击,所以并不敢轻易救援。第四步,对被困赵军发起总攻。此时赵军已经被困四十余天,兵粮早断,内部哗变,赵括冒死突围,被秦军射杀,残余赵军及困守在大本营的赵军经过一场血战,活着的缴械投降。此时,秦军统帅白起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放下武器的赵军全部坑杀,仅留下二百四十人,让其逃回赵都邯郸报信。邯郸城内,一夜三惊。持续两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上百万的长平之战,以秦军完胜而告结束。说起来,赵括其实也挺冤,一位可能成为一代军事天才的青年将领,没有经过多少磨炼,就遇上天下第一杀星。爱惜士兵的理念,其实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建立的。昭襄王散布谣言,推动赵国起用赵括,并不是因为赵括没本事,而是看中他的狂妄,看中他“敢战”的特点。所以,赵括一为将,昭襄王立即换将,说明他也认为,除了白起,秦国恐怕还真没有谁制得了赵括这个狂人。据各方面的记载,秦军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伤亡惨重。后人说赵括“纸上谈兵”,未免过于以成败论英雄。赵孝成王接受上党的决策其实也没错,秦、赵终有一战,对于赵国来说,拖得越久,秦国越强大,特别是如果听任秦国兵不血刃得到上党,对于赵国更加不利。所以,接受上党,提前和秦军决战,这也是赵国不得已的选择。昭襄王亲临前线,犒劳将士,准备兵发邯郸。赵国是否就此成为第一个被秦军消灭的“战国”?
  ……


前言/序言

  总序
  这是我和《百家讲坛》栏目的第三次合作,和商务印书馆则是第二次合作。
  和《百家讲坛》的合作始于2009年。那时的《百家讲坛》正处于鼎盛后期,朋友聚会、家人聊天,时时有人说及“百家”;阎崇年、王立群、易中天、于丹等老师也通过他们的讲课,引导人们从各种各样的“选秀”、“搞笑”节目中脱出身来,关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余秋雨教授以一己之力,通过《文化苦旅》搅动了中国人的文化热,那么,进入21世纪后的一段时间,则是《百家讲坛》扛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大众历史热情的大旗。
  但是,当《百家讲坛》栏目组邀请我加盟时,我犹豫了。犹豫什么?说不清楚。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目的,至少是直接动机;当我们需要做出一种选择而犹豫的时候,却很难说出十分清晰的理由。勉强要说,也许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时间。手上有多个课题,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横向合作项目,得亲力亲为完成,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做《百家讲坛》的节目?二是担心内容。《百家讲坛》与大学讲台不同,大学讲台的核心价值是学术创见,《百家讲坛》的根本要旨是雅俗共赏。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述才能达到雅俗共赏?三是担心效果。我从来不畏惧上课,但素来不习惯“哗众”,不屑于“取宠”,直到现在,听到装腔作势的煽情就起鸡皮疙瘩,所以自我感觉不适合做大众节目。而电视节目恰恰是大众节目,讲究“收视率”和“回头率”,要让观众把屏幕停留在这个节目上,要让观众手上的遥控器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这个节目来,不哗众、不取宠、不装腔作势地煽情,有收视率、有回头率吗?所有这些,心里都没有底。另外还有一个纠结:作为专业历史研究者,做大众节目是不是“不务正业”,同行怎么看?低头抬头都是圈子里的人,和圈外朋友友情客串毕竟不一样。
  最后还是上了《百家讲坛》的“贼船”,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故事。编导王珊小友曾经很得意地对我说,只要是她看中的老师,就很难逃脱“追捕”。在这个过程中,毛哥(佩琦)和商传兄的榜样,邵鸿的反复鼓励,李锋的多次鼓捣,都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推动归推动,最终决定上船,主意还是自己拿的。长期以来,我和邵鸿以及其他朋友一直在交流史学的功能问题、史学的大众化问题。发挥史学的“人文”功能,让大众在历史的讲述中得到愉悦、得到感悟,向大众传播我们认为是“正能量”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也应该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既然如此,还有比央视《百家讲坛》更好的平台吗?而王珊的诚恳态度,也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不过多考虑“收视率”和“回头率”,按照自己的风格讲,不是附和观众而是引导观众,把传播对象定位在中等及以上文化层面。
  于是有了连续三次的合作,其间固然有无数次就内容与形式的“被修理”与“反修理”、“被控制”与“反控制”,但我与《百家讲坛》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不少朋友问我,听说《百家讲坛》很霸道,不断要求老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说心里话,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因为我接受意见很虚心,还是《百家讲坛》对我很宽容。
  第一次合作,讲的题目是《大明嘉靖往事》。似乎是讲嘉靖“皇帝”,但我把它讲成了嘉靖“时代”,而其中揭示的则是普遍的历史现象。其中的有些篇章,如《礼是打出来的》《算账要算政治账》《奸臣三部曲》《忠臣是怎样铸成的》等等,我认为是可以成为经典的。
  第二次合作,讲的是《万历兴亡录》。同样,主要说的不是万历“皇帝”,而是万历“时代”。万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自由奔放的时代、一个酷似“前资本主义”的时代,但中国社会并没有由此进入近代社会,而是乐极生悲地退回到了严峻冷酷的古代社会。《北京晨报》资深记者陈辉曾经问我:《万历兴亡录》的电视节目已经有了很好的反响,你怎么评价由讲稿改编出版的著作,这个著作中有哪些地方比较精彩?我很自信地告诉他:我的文字表述能力超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超过形象描述能力,只要读下去,处处是精彩,而且是“未删节版”,所以著作应该比电视更精彩。从《是非张居正》到《“飞语山人”乐新炉》,从《“词宗先生”戚继光》到《打虎英雄落平阳》,从《事情怕就怕认真》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从《人进我退》到《明朝的“国殇”》,展示的是一个王朝由极盛到式微的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是一个王朝坍塌前无可奈何的多维背影。我甚至很得意地问他:“你在其他著作中看得到这些信息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复类似嘉靖、万历这样的‘似曾相识’的乐极生悲的故事,所以,其意义远远不止在明代。”这两个题目讲述的内容都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都是明代史的题目,其中包含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但当栏目组希望我做第三个节目时,我觉得不能再做明代了,应该做一个更“大气”的题目,既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争取给《百家讲坛》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我曾经考虑彻底改变一下风格,讲一个“方志远说金庸之韦小宝”。《鹿鼎记》是金庸为读者提供的开启中国“江湖文化”和“庙堂文化”迷宫的钥匙,韦小宝则是破解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和“黑道规矩”的向导,极有研究价值和解读意义。但《百家讲坛》希望维护我作为历史学者在屏幕上的形象,否定了这个设想。
  那么讲什么?我和王珊同时想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接着又想到了“中国通史”。经过反复商议,并征询了诸多朋友的意见,决定把“通史”和“通鉴”结合在一起,定名为《国史通鉴》,当时考虑分为4—5部,共100—125讲,现在看来需要有6部150讲。当时的两位制片人聂丛丛、那尔苏,还有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先生,都认同这个主题和思路。
  《百家讲坛》过去讲的都是一朝一代,或者一个人物一本书,他们早就想做一个大的题目,上下贯通,从炎黄一直说到鸦片战争乃至清帝退位。双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的时间,是2012年4月。
  关于这个主题的宗旨,我在《国史通鉴》的第一讲做了这样的表述:
  这个“国”是中国,“国史”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我们将尽可能地展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的历史是如何的悠久、如何的无间断,对于它的记载又是如何的详密。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在中华民族、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问题、走过哪些弯路,我们的先人曾经犯过哪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借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为这次讲课取名为《国史通鉴》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节目和这部著作是向大众讲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同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为今日之借鉴。
  主题固然气势恢宏,难度也是非常之大。第一,取舍难。上下五千年,发生了多少故事、淘洗了多少英雄,应该选择哪些故事、哪些人物,又怎么讲述这些故事、这些人物?第二,把握难。无数的史籍史料、无数的专书专论、无数的考古发现、无数的民间传闻,如何把握尺度、彰显主题?第三,突围难。前辈的鸿篇巨制,前有钱穆《国史大纲》,后有李定一《中华史纲》,皆久负盛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影响巨大,蔡美彪积10卷本《中国通史》的功力推出《中华史纲》;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之后,又有《国史十六讲》。此外,更有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纲要》基础上主编的12卷22巨册《中国通史》,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15册《剑桥中国史》,以及尚未见到中文译本的《剑桥中国上古史》。如此等等,犹如横亘在面前的雄山大川,如何翻山越岭、跋川涉水,如何突出重围?
  在确定《国史通鉴》这个主题时,也考虑过这些困难,但真正的困难总是在工作展开之后逐步显现、深刻感受的。这种情况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乃至在每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时时发生。基本经验是,放弃意味着失败,坚持可能成功,关键在于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范文澜先生关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道路与西方国家的区别,钱穆先生对《国史大纲》读者要求的“诸信念”,李定一先生关于《中华史纲》自我勉策的“四规律”,《剑桥中国史》作者们置身山外揭开的“庐山真面目”,以及前辈学者和同辈朋友在各个断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真知灼见,都是在翻山越岭、跋川涉水过程中观赏到的绚丽风光、感悟到的敬业风范,他们在帮助我突出重围。
  当年《万历兴亡录》出版的时候,有读者将其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进行比较,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因为我是《万历十五年》的忠实粉丝,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史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黄仁宇先生开发的。但这两本书其实是很难进行比较的,倒是可以互补。最近我在一个“总裁”班讲课,他们让我推荐几本明代史的著作,其中我推荐了《万历十五年》和《万历兴亡录》。为何同时推荐两个“万历”?因为这两部书都是以万历时期为描述对象,但重点不同、风格不同。前者是以散文方式撰写的学术性历史著作,重点放在“庙堂”,后者是以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力求表现“多元”。学员及其他读者可以从两种不同风格的著作中体验万历时代。
  《国史通鉴》也是以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以上种种的多卷本、单本“通史”、“史纲”和断代史著作,均为“参考文献”和“学术基础”。特别是由于先通过屏幕传播,再由文本传播,决定了这部《国史通鉴》是以“说”为基础的,传播的对象首先不是翻开书本的读者,而是打开电视或电脑的观众。所以我和很多朋友说,这部书和其他《百家讲坛》的书一样,创作过程有点儿像明代的“小说”:先要有“话本”,这是一次创作;然后在“话本”的基础上讲课,这是二次创作;最后根据讲课和思考进行梳理、补充,这是三次创作。由于传播的对象首先是电视观众,所以,头绪不能太复杂、内容不能太生僻、论证不能太烦琐、形式不能太单调。
  用学术态度撰写“普及性”历史著作,也决定了《国史通鉴》和以戏谑态度撰写的各种“历史读物”、“历史小说”有着根本性不同,“说教”固然不可以,“戏说”更是忌讳。应该以轻轻松松的语言、认认真真的态度讲述历史,而不是天花乱坠说评书、编故事、发议论,既不能过于“劳累”读者,更必须言之有据。
  出于上述考虑,拟出了《国史通鉴》写作的“十二字方针”:定主线、选人物、说故事、论得失。而且,主线要清晰、人物要鲜活、故事要生动、分析要明快。这可以说是《国史通鉴》的基本特点。
  《国史通鉴》这个150集左右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120万字左右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只能是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冲破了怎样的险阻、共享了怎样的太平,有过什么样的悲与喜、苦与乐?对于今天,应该记取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记载的翔实和发展的无间断,决定了这条主线应该是多彩线而非单色线,它应该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上层、下层,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
  历史由人组成,只有充分展示人物的活动,历史才能鲜活和灵动起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绵长的渐进与累积过程,但又不断发生由杰出人物推动的由渐变到突变过程。我们把不被人们察觉的渐变过程交给学术论文去讨论,而把推动突变或产生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论是起过好作用产生好影响的人物还是起过坏作用产生坏影响的人物—“选”到这个节目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装有点随便,书角有点受损,快递员态度好,也就不计较了,以后应该注意。

评分

讲得比较生动和具象。读完正史,再读此书,受益非常大。

评分

经常买,收到了书,很快,很好,很喜欢……

评分

青岛是我们伟大的王朝,所以要,好好研究

评分

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的书。

评分

满减活动叠加书券后价格感人,京东快递也是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买书一直都在京东,无敌性价比,不二之选!

评分

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一定是精品,要保存一段时间之后再看比较好

评分

质量很不错,一看就是正版,下次有需要还来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内容好,印刷好,发贷速度快!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国史通鉴)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