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如是说。然而网络时代信息纷杂,使得人们几乎很难静下心来思索。
安藤忠雄、丹下健三、妹岛和世、伊东丰雄、柯布西耶、密斯、路易·康……建筑大师们的知名建筑作品,不仅外观特别、结构巧妙,更能产生奥妙的空间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内心获得安慰、灵魂沉淀安定。启蒙安藤忠雄的郎香教堂、神圣静谧的光之教堂、禅意浓厚的铃木大拙纪念馆、绝美的范斯沃斯住宅玻璃屋、作为孤岛荒凉而受到瞩目的军舰岛……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走遍世界各地探访经典建筑,筛选了33处大师们的经典建筑作品,以孤独、思考、信仰、欲望、自由、和平、死亡人生7个重要主题划分,带领读者欣赏寂静的建筑美学,体会简单生活的美好,一个人的独处空间也可以非常舒适。
李清志,建筑人文学者,专栏作家,广播主持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Ann Arbor)建筑硕士。现为台湾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专任副教授。以“都市侦探”自居,酷爱旅行、摄影、电影。已出版《铁道建筑漫游》、《天堂美术馆》、《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等作品。
ily:宋体; letter-spacing:1px;mso-font-kerning:0'>★不同于建筑大师的建筑画册,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以既人文气息又简单的方式,带领读者看懂读懂大师们的建筑理念和思维。
★Part 1 孤独的场所
1-1 孤独的必要性(诺顿小屋|野生驯鹿中心)
1-2 独处的天堂(军舰岛|犬岛|丰岛)
★Part 2思考的场所
2-1 哲学家与禅学家的空间漫步(西田几多郎哲学纪念馆|铃木大拙纪念馆)
2-2 图书馆未来式(海之未来图书馆|瑞士理工大学ROLEX学习中心)
★Part 3 信仰的场所
3-1 神与人相遇的地方(光之教堂|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动(郎香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
3-3 在洁净的水域里(水御堂|水之教堂)
★Part 4死亡的场所
4-1 沉睡的森林(森林墓园|樱花灵园)
4-2 面对死亡的智慧(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场)
★Part 5 重新归零的场所
5-1 修道院与玻璃屋(拉图雷特修道院|范斯沃斯住宅)
5-2 侘寂的茶屋(高过庵|飞空泥舟|方舟美术馆|光庵)
★Part 6 探照心灵的场所
6-1 汤屋小宇宙(直岛钱汤|片山津温泉街汤)
6-2 寂静的绿洲(芬兰宁静礼拜堂|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Part 7 和平的场所
7-1 意识与悲剧的纪念碑(欧洲受难犹太人纪念碑|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
7-2 和好的艺术(长崎市和平祈念馆|柏林和解教堂)
相较于伊东豊雄的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场虽然同样宁静庄严,却流泄出更多生命的哲思。这座火葬场位于德国柏林一座古老墓园内,入口处的古典建筑昭示着这座墓园的历史久远,但是入园后,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座现代简洁的方形建筑,连植栽树木都整齐划一,透露出德国人的理性与务实。
打开沉重的金属大门,走进火葬场室内,马上被充满诗意的空间所魅惑,整个大厅有如一座森林,混凝土的圆柱不规则地散布在大厅内;圆柱顶的圆洞透入光线,有如森林树梢叶缝泄下的光线。所有人一进入火葬场大厅,顿时被一种静谧的氛围所笼罩,心思意念整个安静下来。
混凝土圆柱所构成的森林中央有一座水池,水池上方悬挂着一颗蛋形物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起源与衍生,具有某种哲学性的象征意义。最特别的是,来到这座森林般的火葬场,没有人感到恐怖或惧怕,只觉得庄严与宁静!
森林大厅周遭有三座大小不同的礼拜堂,是让家属举行追思礼拜的空间。火葬场并不在大厅,而是位于地下室。礼拜堂正前方有一方空间,专门摆放棺木,当追思仪式结束后,棺木便缓缓下降至地下室,直接送去火化。如此棺木不必在大厅穿梭运送,所有仪式也都在安静庄严的秩序下完成;更重要的是,遗族与未亡人的心得到安慰并因此沉淀,可以重新面对人生。
一位朋友在参观这座火葬场时,竟然感动得哭了。她想到自己在台湾参加父亲葬礼时,因为现场混乱吵闹,她在漫长的法事之后,急着奔去看她父亲的火化骨灰,又因为担心骨灰被弄错,内心又急又慌,那个混乱的场景一直停留在她记忆里,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当她来到这座光线的森林中,虽然忆起了昔日的伤痛,但是宁静的氛围与光线,却适时抚慰了她内心的伤痛。她在父亲火葬那天未能整理沉淀的思绪,终于在柏林的火葬场中得到完整的梳理。
同样是火葬场,却为悼念者带来截然不同的心情。我很庆幸这位友人来到这里,却也为台湾火葬场诸多混乱、荒谬的现象感到遗憾。
其实人们之所以惧怕死亡,最大的恐惧不在死亡本身,而是对于死亡的未知。我常想,如果有设计优良的火葬场、葬仪空间,不仅可以为遗族带来安慰,也让参观者有机会安静思考生与死的课题。
德国
柏林火葬场
我们活在一个信息充沛多元,却又繁杂混乱的世代。所有信息借着因特网、手机、平板计算机,入侵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试图操控占据我们所有的目光、时间与生命。这种入侵行动并不是用暴力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一种几近豢养的方式缓慢呈现,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要抗拒,慢慢地就沉溺在许许多多垃圾讯息之中,让这些讯息充斥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们甚至忙碌地制造讯息,彼此喂养,似乎这许多讯息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命感到喜乐满足;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过多的网络讯息、社群链接并未带给我们丰富满足的内心,反倒让我们的灵魂枯干、焦躁、失去安静的力量。最可怕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独处的能力,不敢面对孤独,只能不断地追求各种虚浮的事物。
身为建筑研究学者,我发现建筑对人们心灵有极大的影响。可惜的是,这些年来,我们比较强调所谓的永续建筑、绿建筑,以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面,鲜少谈论建筑对于心灵的影响。因此这些日子以来,我除了旅行寻找影响心灵的建筑空间之外,也开始在这些建筑空间中,体会孤独的况味。
孤独是迷人的
我一度很着迷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斯(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的诗句。她是一位孤独的诗人,有些人甚至称她是「自闭症诗人」。她十分恋家,终生独身未嫁,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不常出外旅行,但是她的诗句却向我们分享了关于永恒、自然、爱与死亡的哲学,令人十分惊艳。她与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两颗明亮的双子星。
我们总以为孤独是贫乏苍白的,我们以为孤独是有害生命灵魂的,但是在艾米莉的诗句中,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细腻、美好与歌颂的世界。艾米莉不仅写诗,她同时也是很好的厨娘,她做面包、甜点,甚至冰淇淋;她也是很棒的手工艺达人,喜欢制作压花作品。
写诗对于艾米莉而言,是孤独人生的救赎!她曾描述说:「晚餐后我躲进诗里,它是苦闷时刻的救赎。一旦完成一首诗,我觉得放下了一个负担。晚上诗句常会吵醒我,韵脚在我的脑中走动着,文字占领了我的心。接着我就能明了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
料理制作甜点也是她孤独人生的疗愈方式,她曾说:「对于一个受创的身体或灵魂,吃点糖可能会有所帮助。巧克力与奶油对舌头很有吸引力。同样的,字句加热沸腾也会有甜美的口感。」对于热爱甜点咖啡的我而言,艾米莉这段话让我犹如找到知音。
艾米莉的生命诗篇让我们看到,其实孤独并不可怕,不懂得享受孤独才是生命的损失。孤独让我们看到生命细腻的部分,也让我们认真思考生命的本质。
写作就是独处,作家都是孤岛
我喜欢写作,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享受写作过程中的孤独世界。当我进入写作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干扰我,没有人可以在其中要我配合他、注意他,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一个人世界的美妙;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深深感觉,可以一个人坐在咖啡店里写文章,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虽然我的写作地点可能是在嘈杂的咖啡店、疾驶的火车,抑或是公园水池边,但是当我进入写作的世界,周遭事物就无法干扰我,我等于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每一个作家都会有这种经验,就是在写作中的孤独感与幸福感;每个作家都像是在一座孤岛上,各自创造建构自己的王国,没有人可以协助或分享,直到作品终于完成。
咖啡馆就是我的修道院,我喜欢早晨来到我最喜欢的咖啡馆,在明亮的光线下,坐在我习惯坐的位置,服务生知道我会先点一杯Flat White咖啡,那是一种每天进行的生活仪式,同时也是我跟咖啡馆的默契。
在啜饮Flat White咖啡中的双倍Espresso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写作。早晨的咖啡馆人并不多,我喜欢这种孤独的感觉。有如置身在修道院一般,孤寂、安静、平稳。或许这个时刻是我内心最平静,也最清醒,最接近上帝的时刻吧!咖啡馆果真是我的修道院啊!
在咖啡馆的写作当中,我也似乎进行着我的「一个人的旅行」,孤独地走遍世界各个城市街巷,飞过沙漠与海洋,进入每个经典或前卫的地标建筑里。好的咖啡馆老板懂得作家的孤独喜好,他们永远不会随便干扰作家的孤独状态,不过他们会察言观色,适时地添加水杯里的水,或帮你收拾桌上的混乱空盘,好让我继续进行「一个人的旅行」。
听见内心微小的声音
今年我规划了一次旅行,将在暑假带着朋友们,前往南法里昂近郊,建筑大师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Couvent Sainte-Marie dela Tourette),入住其中,体验修道院简朴静默空间的魅力。拉图雷特修道院是柯比意最钟情的灵性空间,他曾经表示他人生的最后一夜,要在这座修道院度过。因此1965年他去世那天,人们便将他大体移至修道院停放一晚。
修道院的夜晚是孤寂的,虽然有许多修道士入住其间,但是彼此却不准交谈,所有人都必须遵守规定与纪律;住宿的房间十分简单,狭小的房间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没有电视、收音机,或计算机等扰乱思绪的东西。修道院的清水混凝土墙面、简单朴实的早餐,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监狱的画面,事实上,修道院与监狱具有某种的相似性,唯一的差别在于,修道院内的修士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监狱里的罪犯渴望的是肉体的自由。
现代都市人初次来到修道院,可能会因为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甚至不能说话,感到慌张与焦躁。但是慢慢地,你会感到一种轻省,因为没有信息的干扰、没有混乱的装饰,只有单纯的房间、寂静的夜晚,然后你突然觉得可以听到许久未曾听到,内心微小的声音。
《灵魂的场所》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隐秘之门。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或者人文地理的书籍,可能会有很多关于著名景点的介绍,或者是一些关于空间利用的理论。但是,作者的视角却截然不同,他将“场所”的概念延伸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刻的维度。书中关于“失落的场所”的描写,尤其让我动容。那些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被遗忘在角落的地方,它们承载了多少故事,又隐藏了多少情感?我仿佛能看到,在作者笔下,一个废弃的游乐园,曾经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堂,如今却只剩下寂静的滑梯和褪色的旋转木马,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往昔的繁华。这种对“过去”的凝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命中所经历的“场所”,那些我曾经深爱过的,又不得不告别的,它们去了哪里?它们是否也在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着?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场所”,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情感上的归宿。它能够承载我们的喜怒哀乐,能够见证我们的成长,更能够在我们迷失的时候,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这种对“场所”的独特解读,让我对周围的世界,以及我自己的内心,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出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常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篇幅不长,专注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散文集,或许会围绕着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或者某个历史悠久的城镇展开叙述。然而,《灵魂的场所》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描绘了无数个或宏伟或微小的“场所”,它们共同交织成了一部关于人类情感与记忆的史诗。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将最朴素的情感,用最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之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时间”在场所中留下的痕迹的描写,那些岁月的风霜,那些被反复摩挲的痕迹,都成为了场所生命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无数过去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场所”,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种情感的容器。当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个海边小渔村的描写时,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能感受到海风吹拂脸颊的湿润,更能体会到渔民们日复一日与大海搏斗的辛劳与朴实。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有哪些“场所”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又如何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灵魂的场所》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宝藏,都能与内心深处的自己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真是像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我小心翼翼地推开,然后被里面翻涌而出的情感浪潮席卷。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次关于建筑或者空间的纯粹探索,毕竟书名就带着“场所”这个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静谧的日式庭院,或者是古老文明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作者所描绘的“场所”并非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投射,一种情感的栖息地。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在进行一次自我对话,审视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角落,那些我们或主动或被动遗忘的痕迹。书中的某些段落,让我对那些曾经熟悉却又疏远的记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它让我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所”,才能承载我们如此厚重的情感?是童年时偷偷躲藏的秘密基地,还是第一次心动时驻足的街角?亦或是那些承载着离别与重逢的车站?这种对“场所”定义的延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或缺的“灵魂的场所”,它们或许没有宏伟的外观,却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塑造着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感知这个世界。这种体验是如此私密,又如此普遍,仿佛作者窥见了所有人的内心世界,并用文字将之具象化。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如何去感受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发现”的书。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足以触动灵魂的风景。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灵魂的场所》之前,我对于“场所”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我脑海中更多的是物理空间的认知,比如房间、城市、山川之类的。我以为这本书会是关于建筑美学、城市规划或者某种地理学上的探索。然而,当我的手指滑过书页,当我的目光沉浸在文字中时,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所震撼。作者并没有将“场所”定义为僵硬的实体,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让它们成为情感的载体,记忆的容器。我被书中对一个古老图书馆的描绘深深吸引,那不仅仅是堆满了书籍的房间,更是无数智慧与思想沉淀的圣地。作者笔下的每一本书,每一张桌椅,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吸引着后来者去倾听。这种对“无生命”之物的“生命化”描绘,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看似平凡的空间,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灵魂”?或许是那个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的书桌,或许是某个承载着美好回忆的公园一角。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场所”,是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引发我们共鸣的存在。它不是被动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它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参与塑造着我们的成长和认知。
评分读完《灵魂的场所》,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旅行,而且目的地并非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我的内在深处。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哲学思辨的书籍,探讨诸如空间哲学、存在主义等高深议题,也做好了啃读一些晦涩难懂理论的准备。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异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抛出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绘,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空”的阐述,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样是虚无,而是一种充满可能性的留白,一种承载和酝酿的张力。当我读到作者描述一座被遗忘的古老剧院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埃和寂静,也能听到那些曾经在这里回荡的欢声笑语和掌声的回响。这种对“不在场”的强调,反而让“在场”的意义更加凸显。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珍视的“场所”,并非因为它有多么辉煌,而是因为它曾经孕育了我们的情感,承载了我们的记忆,甚至是我们遗失的梦想。这种叙事方式,如同在你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让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视的空间,那些曾经只是路过的角落,是否也曾悄悄地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过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场所”的描绘,更是对我们如何与世界建立深刻联结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那些定义我们的,往往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而是那些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些无形却无比强大的“场所”。
评分《灵魂的场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艺术史或者建筑鉴赏的书籍,可能会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和专业的术语。然而,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他并没有去分析一个“场所”的美学价值,而是深入挖掘它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时间”在场所中留下的痕迹的描写所打动。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磨损的台阶,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记录着岁月留下的印记。这种对“过去”的凝视,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场所”,都不仅仅是当下的存在,更是历史的沉淀,是情感的延续。当我们身处一个“场所”时,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无数过去的生命产生了连接,我们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汲取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认识“场所”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记忆的载体,是我们生命故事的发生地。这种对“场所”与“生命”之间深刻联系的揭示,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书。我通常比较喜欢阅读一些科幻小说或者历史纪实类的作品,对于这种偏向于哲学和文学结合的作品,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期待。但《灵魂的场所》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独特,他并没有用过于复杂的理论来阐述“场所”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叙述,将那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场景。我被书中对“存在之所”的描绘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汇聚。当我读到作者描述一个古老的神庙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庄严和神圣,更能体会到无数信徒在这里祈祷和寄托的虔诚。这种将“场所”与人的情感和信仰联系起来的写法,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场所”,都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的“场所”,那些我曾经生活过,学习过,爱过,失去过的地方,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它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的未来?《灵魂的场所》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对“场所”的探索,更是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追寻。
评分第一次接触《灵魂的场所》,我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轻松的读物,或许是一些关于旅行的随笔,或者是一些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风俗介绍。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时,我才发现,它所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诗意的笔触,将“场所”这一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被书中关于“记忆的场所”的描绘所深深打动。那些曾经的童年乐园,那些承载着少年时代青涩情感的街角,它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在文字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仿佛能听到,在书中描绘的那个老旧的屋檐下,曾经传来过多少欢声笑语,又目睹过多少个默默无语的瞬间。这种对“无形”情感的具象化,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让我开始审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都存在着这样一些特殊的“场所”,它们或许并不显眼,甚至不为人知,但它们却承载着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场所”,更是在引导我们去发现和珍视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灵魂的,独一无二的“地方”。
评分初拿到《灵魂的场所》,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旅行见闻或者文化考察的书籍,也许会充斥着各种异国风情和历史古迹的介绍,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各地有趣的地理知识。然而,这本书所带来的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之旅。作者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描绘外部世界,而是将笔触转向了内心的风景。那些被提及的“场所”,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如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投射。我曾一度沉迷于书中对一个废弃火车站的描绘,那个曾经承载着无数离别与重逢的地方,如今只剩下斑驳的墙壁和寂静的站台。但作者却通过文字,让那份曾经的喧嚣与躁动,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重新鲜活起来。我读到那些文字时,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生命中类似的“场所”,那些承载过我们青春记忆的旧教室,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空间产生依恋,并非因为它们有多么美丽或宏伟,而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它们是我们生命故事的发生地。这种对“场所”与“记忆”之间深刻联系的揭示,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全新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风景。
评分《灵魂的场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一度陷入了沉思,无法轻易地将它归类。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城市历史或者建筑风格的书籍,可能会介绍一些古老的建筑,或者是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然而,作者的笔触却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他将“场所”的概念,与人类的情感、记忆和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关于“精神的场所”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位置,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当我读到作者描述一个宁静的湖泊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超越尘嚣的宁静,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这种体验,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场所”,是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那些能够真正触动我们灵魂的“场所”,并不在于它们的宏伟或壮观,而在于它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对“场所”与“内心世界”之间深刻联系的揭示,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书墨味太重
评分照片不错,解释的也到位。
评分正版图书,印刷精美,发货快,送货服务周到热情。
评分很便宜,京东的东西信得过,好评自营的发货快!
评分喜欢这本书很久了,最近搬家买的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喜欢这本书很久了,最近搬家买的
评分正版图书,印刷精美,发货快,送货服务周到热情。
评分很好的说日式建筑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