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防渗、修复与监控

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防渗、修复与监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育池,廉晶晶,张沙莎,余香英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下水
  • 污染
  • 防控
  • 防渗
  • 修复
  • 环境工程
  • 水利工程
  • 环境监测
  • 土木工程
  • 生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09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68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5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防渗、修复与监控》根据当前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秉承“预防优先,防治结合,注重监控”的原则,结合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知识,从地下水污染防渗、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监控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弥补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的缺失,提高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实用性,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监控手段,为促进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篇 地下水污染相关基础知识
第1章 地下水污染防控概论 3
1.1 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 3
1.1.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3
1.1.2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3
1.1.3 地下水污染的状况 4
1.2 地下水污染防控研究进展 5
1.2.1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 5
1.2.2 地下水污染机理模拟 6
1.2.3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7
1.2.4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 7
1.2.5 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 9
1.3 地下水环境保护法规标准 10
1.4 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12
1.4.1 存在不足 12
1.4.2 对策建议 13
第2章 污染水文地质学基础 14
2.1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14
2.1.1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 14
2.1.2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 17
2.1.3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22
2.1.4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26
2.2 地下水污染特征与途径 30
2.2.1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30
2.2.2 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32
2.2.3 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33
2.3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 34
2.3.1 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 35
2.3.2 地下水污染物的转化 36
第2篇 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
第3章 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 41
3.1 污染防渗分区概述 41
3.1.1 污染防渗分区目的 41
3.1.2 污染防渗分区原则 41
3.2 污染防渗分区方法 42
3.2.1 污染防渗分区流程 42
3.2.2 污染防渗分区方法 43
3.3 污染防渗分区要求 49
3.3.1 污染防渗分区防渗结构要求 49
3.3.2 污染防渗分区防渗标准要求 50
第4章 地下水污染防渗材料与结构 54
4.1 常用防渗材料介绍 54
4.1.1 天然防渗材料 54
4.1.2 柔性防渗材料 55
4.1.3 刚性防渗材料 63
4.2 常用防渗结构介绍 67
4.2.1 天然防渗结构 67
4.2.2 柔性防渗结构 67
4.2.3 刚性防渗结构 69
4.2.4 复合防渗结构 69
4.3 防渗材料与结构选用 71
4.3.1 防渗材料选用 71
4.3.2 防渗结构选用 73
第5章 工业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 77
5.1 地下水污染识别 77
5.1.1 矿山采选企业 77
5.1.2 金属冶炼企业 81
5.1.3 石油化工企业 88
5.1.4 电镀企业 98
5.1.5 制革企业 104
5.1.6 印染企业 108
5.2 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 113
5.3 地下水污染防渗结构选用 119
5.3.1 地面防渗结构 119
5.3.2 地下管道防渗结构 123
5.3.3 罐体防渗结构 126
5.3.4 污水池防渗结构 131
5.4 防渗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 133
5.4.1 地面防渗工程 133
5.4.2 地下管道防渗工程 135
5.4.3 罐体防渗工程 137
5.4.4 污水池防渗工程 139
第6章 固体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 142
6.1 地下水污染识别 142
6.1.1 卫生填埋场 142
6.1.2 安全填埋场 147
6.1.3 尾矿堆存场 151
6.2 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 155
6.3 地下水污染防渗结构选用 158
6.3.1 卫生填埋场 158
6.3.2 安全填埋场 161
6.3.3 尾矿堆存场 164
6.4 防渗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 168
6.4.1 卫生填埋场 168
6.4.2 安全填埋场 171
6.4.3 尾矿堆存场 173
第3篇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第7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179
7.1 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方法 179
7.1.1 调查阶段划分 179
7.1.2 野外基础调查 180
7.1.3 样品采集检测 184
7.2 地下水污染评价技术方法 188
7.2.1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188
7.2.2 地下水污染状况评价 191
7.2.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193
第8章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管理 202
8.1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制定策略 202
8.1.1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路线 202
8.1.2 地下水污染修复前期诊断 202
8.1.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 205
8.2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编制与实施 211
8.2.1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编制 211
8.2.2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实施 213
第9章 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 215
9.1 地下水污染原位电动修复技术 215
9.1.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215
9.1.2 修复技术分类及应用要点 222
9.1.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227
9.2 地下水污染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230
9.2.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230
9.2.2 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 238
9.2.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240
9.3 地下水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243
9.3.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244
9.3.2 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 251
9.3.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253
9.4 地下水污染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 257
9.4.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257
9.4.2 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 264
9.4.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269
第10章 地下水污染异位修复技术 273
10.1 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修复技术 273
10.1.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273
10.1.2 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 278
10.1.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282
10.2 地下水污染曝气气提修复技术 285
10.2.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285
10.2.2 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 293
10.2.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298
10.3 地下水污染多相抽提修复技术 301
10.3.1 修复技术基本原理 301
10.3.2 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 305
10.3.3 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 309
第4篇 地下水污染监控技术
第11章 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 317
11.1 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 317
11.1.1 地下水污染防渗工程监测方法 317
11.1.2 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监测方法 321
11.1.3 场地地下水污染状况监测方法 323
11.2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与信息系统 328
11.2.1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组成 328
11.2.2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 329
11.2.3 地下水污染监测信息化 330
第12章 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技术 334
12.1 地下水污染预警技术 334
12.1.1 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 334
12.1.2 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 341
12.2 地下水污染应急技术 343
12.2.1 地下水污染事故特征 343
12.2.2 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程序 344
12.2.3 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技术 346
参考文献 350

精彩书摘

  《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防渗、修复与监控》: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和全国总供水量的近20%来自地下水。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气态、固态及液态废弃物越来越多,并从不同途径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地下水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出现水质恶化、使用价值(功能)降低的现象。与地表水污染不同,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后,迁移扩散速度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难以及时发现;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相对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地表以下地层结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不确定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
  地下水污染源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照形成原因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两大类;按照分布形状可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按照污染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矿山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和自然界自身污染源等。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污染物可通过不同途径污染地下水。按照污染源种类可分为污水管渠和污水池渗漏、固体废物堆淋滤、化学液体渗漏、农业活动污染及矿山开采污染等;按照水力学特点可分为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入渗型及径流入渗型等。
  1.1.2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近年来,地下水污染问题在我国许多地方凸显出来。垃圾的填埋和淋滤,农药化肥随雨水渗入地下,石油及化工产品苯及其同系物、苯酚、高分子聚合物等难降解有机物等渗透到含水层中严重地污染地下水,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危害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垃圾及废弃物的填埋污染。填埋释放气体中挥发出的有机物及CO2都会溶解进入地下水,打破原来地下水中CO2的平衡压力,促进CaCO3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全封闭型填埋场的填埋气体的逸出会造成衬层泄漏,从而加剧渗滤液的浸出,导致地下水污染。渗滤液组分较复杂,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渗滤液通过下渗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主要表现在地下水浑浊,有臭味,COD、“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含量高,油、酚、重金属污染严重,细菌、大肠感菌超标等。
  ……

前言/序言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分布最广泛的水资源之一,全世界超过15亿的人口主要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和全国总供水量的近20%来自地下水。据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近年来,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等的不合理处置、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地下水污染状况日益加重,因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据报道,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因此,我国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随着《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等一系列法规和技术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地下水管理主要侧重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工作相对滞后,导致相关理论方法学体系不健全,尤其是技术手段针对性不强甚至缺失,给地下水环境保护实际工作造成了困扰。
  本书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秉承“预防优先,防治结合,注重监控”的原则,结合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知识,从地下水污染防渗、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监控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弥补了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的缺失,提高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实用性,完善了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监控手段,对促进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4篇,共12章。
  第1篇为地下水污染相关基础知识。一是简要阐述了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系统归纳了地下水污染防控研究进展及地下水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等,全面总结了当前我国在地下水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是概要梳理了水文地质学基础概念、地下水污染特征与途径、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使非地下水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全面掌握污染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2篇为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一是从分区防控的原则出发,阐述了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原则、分区方法和分区要求,为后续的地下水污染防渗材料与防渗结构选型提供依据;二是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防渗材料和防渗结构,以及防渗材料和防渗结构选用的技术要点;三是选取矿山采选、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电镀、制革、印染、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包括卫生填埋场、安全填埋场、尾矿库堆存场)等7大类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典型企业和工程,从地下水污染识别、地下水防渗分区、防渗结构选用、防渗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相应的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和应用要点,弥补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的缺失。
  第3篇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一是详细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为筛选针对不同地下水污染类型和特点的最佳修复技术提供参考;二是选取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抽出一处理修复技术、曝气一气提修复技术、多相抽提处理修复技术等7大类目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从修复技术基本原理与适用条件、修复技术工程设计要点、修复技术相关应用案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相应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和应用要点,提高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实用性。
  第4篇为地下水污染监控技术。一是概述了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渗工程、修复工程和场地污染状况的监测布点及采样要求、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与信息系统;二是介绍了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技术,包括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预警系统、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等。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监控手段。
  本书由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罗育池主持编写,并负责统稿。长江大学廉晶晶、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张沙莎、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余香英作为副主编参与了编写框架的设计、部分章节编写和统稿工作。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还包括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李燕、吴雯倩、刘畅、张鹏、吕业佳和程洲等。其中,第1、3章由罗育池执笔;第2章由吴雯倩执笔;第4章由罗育池、张鹏执笔;第5、6章由罗育池、李燕执笔;第7章由张沙莎、余香英、刘畅执笔;第8章由罗育池、张沙莎执笔;第9章由廉晶晶、罗育池、张沙莎执笔;第10章由罗育池、廉晶晶、张沙莎执笔;第11章由余香英、吴雯倩、刘畅执笔;第12章由罗育池、余香英执笔;全书图件由吕业佳绘制,程洲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校稿工作。汪永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永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对所有为本书付出努力的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不少相关领域的文献,引用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应用案例及图表资料,谨此向有关作者致以谢忱!
  鉴于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和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书名:《先进材料的界面行为与宏观性能调控:从纳米结构到工程应用》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热点——材料界面行为的深刻理解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在现代工程领域,从航空航天、能源存储到生物医学器件,材料的性能瓶颈往往不再是体相材料本身的固有缺陷,而是材料内部或与其环境接触的“界面”所产生的复杂物理化学效应。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如何从原子尺度和纳米结构层面设计、调控这些界面,进而实现对材料宏观性能的精准控制和优化。 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实验表征技术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特别强调了新颖界面的构建、界面动力学过程的实时监测以及多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 第一部分:界面物理化学基础与表征新技术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复杂界面行为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用于解析这些界面的尖端实验技术。 第一章:材料界面热力学与动力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异质界面(如固-固、固-液、固-气)的热力学稳定性判据,重点分析了界面能、界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的概念。随后,阐述了界面处的扩散、相变和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激活能垒的重构机制。特别关注了在极端条件(高温、高压、强电场)下,界面反应速率的非线性变化规律,为预测材料在苛刻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框架。 第二章:先进表征技术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当前用于界面分析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技术。详细阐述了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HRTEM)在原子级成像中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利用EELS(电子能量损失谱)和EDS(能量分散X射线谱)进行元素普查和价态分析的定量方法。此外,重点讨论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多频模式(如KPFM、PFM)在测量界面电势、机械性能和极化响应等方面的应用。本章还涉及同步辐射光源支持下的原位/非原位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XPS)技术,用于追踪界面反应过程。 第二部分:功能化界面的设计与性能调控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通过主动设计和工程手段,赋予界面所需的功能特性。 第三章:电子与电荷转移界面 本章关注电子材料中的关键界面。详细分析了半导体异质结中的能带弯曲、肖特基势垒的形成与调控。内容包括: 1. 界面陷阱态的精确控制: 探讨了氧化物-半导体界面缺陷的生成机理,及其对载流子迁移率和器件寿命的影响。 2. 异质结的优化设计: 介绍如何通过应变工程(Strain Engineering)和界面钝化技术,实现高效的电荷分离与传输,例如在光电器件和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 3. 电化学界面: 深入分析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中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机制、结构演变及离子传输动力学。 第四章:机械性能增强的纳米复合界面 本部分探讨如何利用界面作用力学强化宏观材料。内容包括: 1. 增强相的界面粘结: 分析纳米颗粒、纳米纤维或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在基体材料(聚合物、金属或陶瓷)中的分散状态,以及界面处的应力传递机制。 2. 界面过渡层的设计: 介绍引入中间缓冲层(Interfacial Layer)以消除热膨胀系数失配和化学不相容性的策略。重点讨论了界面增强的韧性机制,如裂纹偏转、桥接和拉出(Pull-out)。 3. 界面分层与自修复: 探讨设计具有可控断裂行为的层状结构,以及在界面处引入动态共价键或超分子相互作用实现材料的自修复功能。 第五章:智能与响应性界面 关注具有环境响应特性的界面工程。探讨如何利用光、电、磁或温度等外部刺激,动态改变界面结构和功能。 1. 光诱导界面重构: 介绍光敏分子或光响应聚合物在界面上的应用,实现界面的可逆附着与脱附。 2. 电驱动界面润湿性调控: 深入研究电润湿现象背后的电荷存储和离子传输机制,及其在微流控芯片和自适应光学器件中的应用。 3. 生物相容性与界面生物识别: 讨论在植入式医疗器械中,如何通过表面功能化修饰(如PEG化、肽段接枝)控制蛋白质吸附和细胞粘附,实现对生物界面的精确调控。 第三部分:界面工程在关键领域中的集成与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和设计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工程挑战,展示先进界面工程的实际价值。 第六章:高通量界面筛选与计算模拟 强调“计算-实验”相结合的研发范式。详细介绍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动力学模拟(MD)和相场法(Phase-field)在预测界面能量、模拟界面扩散路径和宏观形变行为中的作用。重点阐述高通量计算如何加速新界面材料的筛选,并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同步辐射原位表征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第七章:界面工程驱动的新型能源存储系统 聚焦于界面在下一代能源技术中的核心作用: 1. 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消除: 解决刚性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的界面电阻问题,包括采用涂层技术和压力辅助烧结法优化陶瓷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 2. 高效催化界面: 分析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载体界面设计,如何优化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的暴露,以提高析氢反应(HER)或氧还原反应(ORR)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八章:多尺度界面耦合的结构器件 讨论如何将界面设计集成到复杂结构中,实现多功能集成: 1.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设计具有特定层级结构的层压板或夹层结构,其中界面不仅传递载荷,还可能包含传感、储能或热管理功能。 2. 界面驱动的疲劳与断裂控制: 利用界面设计引导裂纹扩展路径,显著提高材料的抗疲劳寿命和断裂韧性,例如在航空结构件中的应用潜力。 结语 本书面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及研究生。通过系统化的阐述,读者将能掌握理解和操控材料界面行为的先进理念与工具,为开发具有突破性性能的新一代先进材料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本书强调跨学科的视角,旨在推动界面科学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工程应用的转化。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地下水守护的百科全书,里面详尽地介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地下水资源如何免受工业废弃物、农业径流和城市污水等各种污染源的侵害。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污染物的侵蚀路径,从地表渗透到地下深层,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农药等)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监测技术的讲解,包括物理化学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以及先进的遥感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这些技术如何像医生的听诊器一样,帮助我们“听诊”地下水的健康状况。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地下水污染的长期影响,例如对生态系统、饮用水安全甚至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这些都让我对保护地下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地下水污染的严峻性和治理的重要性,激发了大家参与保护地下水的热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仿佛走进了地下水保护的第一线。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道道“地下长城”——防渗技术的阐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传统的黏土防渗层到现代的高分子材料,再到复杂的注浆和帷幕技术,每一种方法都配有详细的原理说明和工程实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污染羽”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监测和分析来追踪污染物的扩散范围,进而制定最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书中关于地下水修复技术的介绍更是琳琅满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各种创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仿佛为受损的地下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原位修复”技术,在不打扰原有地质结构的前提下,悄无声息地净化着被污染的地下水,这种巧思妙想令人赞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环境挑战时,科技的无限可能和不懈努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世界。书中对于地下水污染的“诊断”过程,是如何通过各种采样技术、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下水流模拟来精确判断污染物的来源、范围和迁移路径,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就像给地下水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精确地找出病灶所在。而随后对“治疗”方案的探讨,从被动“救治”到主动“预防”,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防渗、隔断、修复和长期监测的技术手段,这些措施仿佛为地下水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防线”。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长期监测”的强调,这让我明白,地下水的健康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维护。这本书让我看到,科技的力量如何能够扭转被动的局面,为地下水带来长久的安宁。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将复杂的地下水问题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水污染特点的深入分析,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的差异化防控策略。它让我明白,治理地下水污染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书中对于地下水监测网络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治理思路。它强调了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来预测污染趋势,提前预警。此外,书中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地下水保护背后的社会责任和驱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宣言。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地下水污染的复杂性和治理的挑战。书中对不同污染源(如历史遗留的工业场地、无序的垃圾填埋场、以及不断扩张的城市开发)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估,让我对潜在的威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在污染发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和准备是多么重要。书中对于各种修复技术的优劣势和适用范围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的介绍,都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更是一种决策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地下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