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金行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变电站
  • 变电站自动化
  • 电力系统
  • 设备集成
  • 通信网络
  • 继电保护
  • 智能电网
  • 数字化变电站
  • IEC 61850
  • 电力电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2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7608
包装:平装
开本:特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在讲解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模块化预制舱、集成式隔离断路器、智能变压器、智能GIS、电子式互感器、智能二次设备、一体化业务平台、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等设备在智能变电站的集成应用。在本书的结尾,针对吉林永吉220kV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工程设计、建设、工艺以及一、二次设备的选型、配置进行了详细讲解;特别总结了高寒地区预制舱、新型断路器、土建创新优化等十余项智能变电站的创新成果。
本书适合从事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1.2.1 常规变电站3
1.2.2 智能变电站5
1.2.3 国外变电站现状8
1�保�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9
1.3.1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概念10
1.3.2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与设备12
1.3.3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典型应用介绍15
1.3.4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高寒地区应用难题17
第2章模块化预制建设技术
2�保� 预制舱建筑22
2.1.1 预制舱概念22
2.1.2 预制舱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23
2.1.3 预制舱设计的引用标准24
2.1.4 预制舱舱体工艺要求24
2.1.5 预制舱舱体电磁兼容设计28
2.1.6 其他辅助设施30
2.1.7 预制舱的运输30
2�保� 装配式围墙和防火墙32
2.2.1 装配式围墙32
2.2.2 装配式防火墙34
2�保� 预制式光电缆35
2.3.1 预制式光缆35
2.3.2 预制光电复合缆37
第3章集成式隔离断路器技术
3�保� 隔离断路器的发展与应用情况44
3.1.1 隔离断路器需求分析44
3.1.2 隔离断路器的发展与应用现状45
3�保� 集成式隔离断路器的结构47
3.2.1 隔离断路器本体47
3.2.2 接地开关48
3.2.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48
3.2.4 闭锁系统49
3.2.5 智能组件51
3�保� 集成式隔离断路器的关键技术52
3.3.1 断口绝缘技术53
3.3.2 闭锁系统技术53
3.3.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安装技术55
3.3.4 智能化集成技术56
3�保� 集成式隔离断路器型式试验57
3.4.1 型式试验项目与技术要求58
3.4.2 短路组合功能试验60
3.4.3 机械组合功能试验60
3�保� 集成式隔离断路器的技术优势61
3.5.1 提高主接线可靠性水平61
3.5.2 优化电气主接线65
第4章智能设备制造技术
4�保� 智能变压器74
4.1.1 智能变压器的构成74
4.1.2 智能变压器的技术要求76
4.1.3 智能变压器的发展趋势77
4�保� 集成式并联电容器78
4.2.1 集成式并联电容器的构成79
4.2.2 集成式并联电容器的关键技术80
4.2.3 集成式并联电容器的发展趋势84
4�保� 智能犌犐犛84
4.3.1 智能GIS的构成85
4.3.2 智能GIS的技术要求87
4.3.3 智能GIS的发展趋势88
4�保� 小型化开关柜89
4.4.1 气体绝缘开关柜的发展与应用89
4.4.2 气体绝缘开关柜的结构90
4.4.3 小型化开关柜的发展趋势94
4�保� 电子式互感器94
4.5.1 电子式互感器的结构96
4.5.2 电子式互感器的原理99
4.5.3 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趋势107
第5章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
5�保�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概述112
5.1.1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发展历程112
5.1.2 现有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结构114
5.1.3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结构114
5�保�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117
5.2.1 过程层设备集成117
5.2.2 间隔层设备集成118
5.2.3 站控层设备集成121
5�保� 一体化业务系统122
5.3.1 系统构成122
5.3.2 关键技术125
5.3.3 一体化业务平台基本业务127
5.3.4 一体化业务平台高级业务134
5�保�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139
5.4.1 基本概念139
5.4.2 就地层继电保护140
5.4.3 站域层继电保护143
5.4.4 广域层继电保护146
第6章典型工程应用分析——吉林永吉220犽犞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应用实例
6�保� 永吉变电站工程概况150
6.1.1 永吉电网现状150
6.1.2 工程设计难度151
6.1.3 工程技术亮点152
6�保� 永吉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156
6.2.1 永吉变电站建设规模156
6.2.2 电气总平面布置157
6.2.3 电气一次设备选型161
6�保� 永吉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164
6.3.1 电气二次设备布置164
6.3.2 电气二次系统配置166
6�保� 一体化业务平台深入应用172
6.4.1 智能告警172
6.4.2 告警直传、远程浏览173
6.4.3 时间同步监测管理173
6�保� 智能变电站辅助工具应用176
6.5.1 设计配置一体化工具176
6.5.2 SCD可视化及管控工具177
6�保� 工艺改进与完善180
6.6.1 电容器储油池排水系统180
6.6.2 挡土墙排水设施180
6.6.3 装配式围墙的工艺配合180
6.6.4 航空插头的合理使用181
6.6.5 高寒地区预制舱外观设计181
第7章高寒地区应用技术
7�保� 高寒地区预制舱设计与应用184
7.1.1 预制舱结构设计184
7.1.2 高寒地区二次预制舱有限元分析186
7.1.3 高寒地区预制舱除雪技术204
7.1.4 预制舱防腐蚀技术208
7.1.5 高寒地区门廊设计213
7�保� 预制舱光伏发电系统和温控系统设计与应用215
7.2.1 预制舱光伏发电系统215
7.2.2 高寒地区二次预制舱温控设计217
7�保� 集成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新型断路器设计与应用230
7.3.1 隔离断路器高寒地区应用技术难题230
7.3.2 集成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新型断路器232
7.3.3 集成ECVT的新型罐式断路器EMC提升方法235
7.3.4 集成式电子式互感器带电校验及维护技术239
7�保�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土建创新优化246
7.4.1 总平面布置优化246
7.4.2 竖向设计优化247
7.4.3 现场实施创新优化特点249
参考文献252

精彩书摘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
  电子式互感器进入应用以来,人们很快发现信号传输系统以及测量误差形成机制与传统互感器有明显的不同,传统互感器的测量误差唯yi地取决于传感器组(线圈、分压器等),而传感器组总是装在高压线路上,在带电运行中,绝对禁止二次输出端开路(TA)或短路(TV),所以当变电站上发生由测量误差带来的继电保护、计量类故障时,操作规程要求必须在确保停电以及与主线路脱离的条件下进行校验和检修,哪怕是局部的小故障,也要强制一个间隔或整站停电才能实现校验或检修,每年这样的停电会给变电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新型电子式互感器改用小型化、小功率传感器,简化了绝缘结构,由传感器本身引起故障的几率几乎为零(不含光学传感),而系统测量精度的校准转移到数据采集单元来实现,在气体绝缘的组合型电器应用中(GIS、HGIS、PASS、组合罐式断路器等),数字采集电路(盒)统一装在低压侧,对它的操作由于不触及一次高压,采用光纤数字输出后,也无开路、短路危险,所以具备了带电条件下维、检的可行性。
  ……
智能电网的未来:自动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本书旨在探索当前电力系统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智能变电站作为关键节点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深入剖析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技术,重点关注其设备集成、通信组网、数据处理以及高级应用等多个维度。 第一部分: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技术解析 智能电子设备(IED)的革新与集成: IED是智能变电站的“大脑”和“神经末梢”,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IED的功能演进,包括继电保护、测控、开关操作、环境监测等IED的技术特性。重点分析不同IED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如IEC 61850协议的详细解析,包括其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服务模型以及通信机制,探讨如何实现IED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换与协同工作。同时,还将介绍IED的智能化升级,如基于AI的故障诊断与预测功能,以及其在设备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 通信网络架构与信息安全: 智能变电站的构建离不开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本书将深入探讨智能变电站内部通信网络的设计原则,包括采用光纤、电力线载波等多种通信介质的优劣势分析,以及不同通信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型、总线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重点关注IEC 61850协议在通信层面的具体实现,如GOOSE、MMS、SV等消息的传输机制。此外,信息安全是智能变电站的生命线,本书将详细阐述构建端到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关键技术,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防火墙部署以及入侵检测等,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攻击威胁。 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 海量数据的采集与高效处理是智能变电站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本书将介绍各种数据采集技术,包括传统传感器的数字化改造、新型传感器的应用(如光纤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数字化站 HMI 接口的数据整合。深入探讨数据预处理技术,如数据清洗、去噪、归一化等,以及分布式数据存储与计算技术,如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在变电站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将重点阐述如何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为变电站的运行优化、故障分析、资产管理以及电网态势感知提供决策支持。 第二部分:智能变电站的集成技术与实施策略 设备集成策略与标准化: 智能变电站的集成面临着不同厂家、不同年代设备的兼容性挑战。本书将探讨多种设备集成策略,包括基于IEC 61850标准的统一模型集成、IED网关集成以及遗留系统的数据接口集成。详细介绍不同标准化协议(如Modbus、DNP3、IEC 101/104等)与IEC 61850的互联互通解决方案,以及虚拟化技术在设备集成中的应用。 数字化集成与虚拟化技术: 数字化集成是实现智能变电站信息高度共享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实现一次设备、二次设备、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全面数字化。重点介绍虚拟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如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一体化运维与状态监测: 智能变电站的运维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本书将介绍一体化运维平台的设计理念与关键功能,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远程诊断与控制、以及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重点阐述基于物联网(IoT)和大数据分析的状态监测技术,如何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减少停电时间,提高设备可靠性。 第三部分:智能变电站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高级应用与功能拓展: 智能变电站不仅是电力传输的节点,更是实现更广泛电网功能的基础。本书将深入探讨智能变电站的各类高级应用,包括: 电网故障定位与自愈: 基于IED实时监测数据和通信网络,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并引入自愈策略,如自动重合闸、故障隔离与环网恢复,提高电网的鲁棒性。 负荷预测与需求侧管理: 利用变电站采集的海量负荷数据,结合天气、经济活动等因素,进行精准的负荷预测,并为需求侧响应提供数据支撑,优化电网运行。 新能源接入与管理: 探讨智能变电站如何支持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的高效接入,实现对新能源的平抑、预测和调度。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整合: 分析智能变电站如何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协同,实现有序充电、V2G(Vehicle-to-Grid)等高级应用。 配电自动化与微电网控制: 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在配电自动化升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持区域性微电网的独立运行和并网控制。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展望智能变电站的未来发展,本书将探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在智能变电站中的潜在应用。例如,AI在故障诊断、设备预测性维护、电网优化调度中的作用;边缘计算如何实现更快的本地数据处理和响应;区块链如何增强电网数据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同时,也将分析智能变电站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标准化协同、数据互操作性、信息安全攻防、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 本书适合电力系统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高校研究人员以及对智能电网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全面掌握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集成方法和应用前景,为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把我从电力系统的“门外汉”一步步引向了变电站的“心脏地带”。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电力带来的便利,但对于电力系统内部的运作原理,特别是像变电站这样关键的枢纽,了解得非常有限。这本书的“设备集成技术”部分,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它没有流于表面地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智能设备是如何被设计、制造、以及最终被集成到整个系统中的。比如,书中对各种传感器技术(如基于光纤传感、MEMS技术的传感器)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它们如何能够实时、精确地监测电网的各种运行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局部放电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阐述了这些传感器所采集的海量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处理、分析,并最终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指导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这一点,对于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故障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是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它探讨了如何通过设备集成技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运维,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响应速度。还涉及到一些前沿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预测性维护,从而避免突发性故障的发生。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因为我总是担心电网的稳定性会受到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而这本书则为我描绘了一个更加坚实、可靠的电力未来。它让我明白,智能变电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评分

在我看来,《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是一份关于未来电力系统发展蓝图的生动描绘。我一直对电力系统中的“变电站”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觉得它是一个庞大而又神秘的存在,是连接发电和用电的关键枢纽。这本书的“设备集成技术”部分,恰恰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智能变电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通过高度集成化的技术,将各种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自我感知、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能力的“智能体”。书中关于“通信接口”和“数据交换”的讲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设备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共享”,这就像是为整个变电站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信息中枢”,使得所有设备都能“知己知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应用”的案例分析。它不再是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场景,展示了智能变电站如何在实际运行中,为我们带来更可靠、更经济、更绿色的电力。例如,书中关于“新能源接入与管理”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如何在应对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接入时,发挥出关键作用,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这对于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用电需求,更是为了迎接未来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硬件、软件、通信、控制等多个层面的技术融合。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一直以来都对电力行业充满敬畏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知识的“大爆炸”。我一直认为,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对其内部运作原理,尤其是如何实现“智能化”,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设备集成技术”部分,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密的设备集成和信息融合的基础之上。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技术,是如何被集成到变电站的设备中,实时采集运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这些海量数据是如何被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设备状态的精准评估,甚至在故障发生之前,就发出预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黑科技”一般的体验。同时,书中关于“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的实际价值。它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运行的“机器”,而是能够主动适应电网变化,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智慧节点”。例如,书中关于“分布式能源接入”的章节,让我了解到,智能变电站如何能够灵活地应对来自分布式电源的各种挑战,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推动整个电力系统向更先进、更可靠、更高效方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电力系统中最具变革性的领域之一。我一直对电力系统充满好奇,但总是感觉它过于专业和复杂,难以深入理解。这本书的“设备集成技术”部分,恰恰解决了我的困惑。它让我明白,智能变电站之所以“智能”,关键在于其高度集成的设备和高效的通信系统。书中对各种智能电子设备(IEDs)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它们是如何取代传统模拟器件,实现更精确、更快速的测量和控制。我特别对书中关于“信息模型”和“数据共享”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让我认识到,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而IEC 61850等标准正是扮演了这个角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智能变电站能够实现如此高效的协同工作。此外,书中“应用”章节的丰富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的实际价值。它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接收指令的“傻瓜式”设备,而是能够主动感知环境变化,做出智能决策的“智慧终端”。例如,书中关于“电网故障诊断与定位”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识别故障类型和位置,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的供电影响。这一点,对于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变电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它在推动电力系统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大门,让我对“智能”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以来都对科技进步在能源领域的作用充满期待,而这本书正是这种期待的具象化。书中对“设备集成技术”的深入阐述,让我明白,智能变电站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将各种先进的设备简单地“组合”在一起,更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统一的标准,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能够高效协同工作的整体。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通信架构”和“数据处理”的章节。它让我了解到,智能变电站是如何通过构建强大的通信网络,实现设备之间海量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共享。这就像是为整个变电站搭建了一个“智慧大脑”,能够快速地处理各种信息,并做出最优的决策。同时,书中“应用”部分所展示的各种场景,更是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的实际效益。例如,书中关于“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如何利用先进的算法,对未来的负荷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并据此优化电力的调度,从而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这一点,对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构建更加可靠、高效、绿色的未来能源系统的关键一步。

评分

这本《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电力系统认知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以来对变电站这个概念都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觉得就是把电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的“大箱子”。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我隐隐感觉到传统的变电站模式可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对电网稳定性的更高要求。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核心——“设备集成技术”。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过去我对设备集成常常停留在简单的“堆砌”概念,认为就是把各种设备摆放在一起,然后通过一些基础的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但是,这本书似乎揭示了背后更为复杂和精密的系统工程。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比如智能开关、智能传感器、智能保护装置等等,是如何被有机地“集成”起来的,这种集成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重要的是信息流和控制流的无缝对接。书中对各种通信协议、数据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所谓的“智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基础之上。特别是它对IEC 61850等国际标准的阐述,让我对未来变电站的标准化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很多章节,比如关于分布式能量资源接入、新能源并网等内容,都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整合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它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电力传输节点,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主动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的智能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推动整个电力系统向更可靠、更高效、更绿色方向发展的基石。这种知识的获得,让我对未来的电力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曾经认为“神秘”的变电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力系统“智慧核心”的神秘之门。我一直对电力系统充满好奇,但又因为其专业性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设备集成技术”,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我总觉得,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会使得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智能”,而这种智能的实现,肯定离不开各种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书中对“设备集成”的阐述,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将各种设备简单地看作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它们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中的“细胞”,彼此之间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相互连接,共同完成变电站的功能。我特别对书中关于“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为了实现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设备能够顺畅地协同工作,必须有一套统一的“语言”和“规则”,也就是各种通信协议和数据模型。书中对IEC 61850等标准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智能变电站能够如此高效地运行。同时,书中“应用”的部分,也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它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智能变电站如何在实际运行中,实现对电网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例如,关于“电网监测与状态评估”的章节,让我了解到,智能变电站能够实时采集海量的运行数据,并利用先进的算法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掌握电网的健康状况。这一点,对于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变电站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用一种极为宏观而又不失细节的视角,为我揭开了智能变电站的神秘面纱。我一直对电力系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变电站,在我看来,它就是电力传输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然而,对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这个概念,我之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的“设备集成技术”部分,给了我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它让我明白,智能变电站的核心在于“集成”,是将各种智能化的设备,如数字保护装置、智能测控单元、通信模块等,通过统一的标准和协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数据模型”和“通信网络”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不同设备之间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为变电站的智能化运行奠定基础。而“应用”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强大威力。比如,书中关于“变电站的自动化巡检和维护”的章节,让我惊叹于智能变电站是如何通过远程监控和智能诊断,极大地降低了人工巡检的频率和成本,同时提高了故障响应的速度。这一点,对于提高电网的运维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非常显著的效益。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具有启发性的一本书籍之一。我一直对电力系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是一个庞大而又难以触及的“黑匣子”。这本书的“设备集成技术”部分,却用一种极其清晰而又条理分明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变电站的“内在乾坤”。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智能变电站”,并非是简单地把各种电子设备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一套精密的集成技术,将各种功能模块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度协同的运行系统。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标准化”和“互操作性”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为了实现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设备能够无缝对接,必须依靠一套统一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模型,而IEC 61850等标准正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这让我明白,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建立在坚实技术基础之上的。此外,书中“应用”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它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智能变电站如何在实际运行中,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例如,书中关于“故障录波与分析”的章节,让我了解到,智能变电站如何能够记录下故障发生时的详细过程,并通过事后分析,找出故障原因,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依据。这一点,对于提高电网的运行水平,减少重复性故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智能变电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电力未来。

评分

坦白说,在读《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集成技术及应用》之前,我对“变电站”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学物理课本里的简易模型,觉得就是一个把电压升降的“大盒子”。但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专业而又富有条理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智能化的电力基础设施。尤其是“设备集成技术”这部分,它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图示,一步步揭示了不同功能、不同厂商的设备,是如何被“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通信协议”的阐释,比如IEC 61850的标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过去,我总是觉得不同设备之间的“语言”不同,很难顺畅交流,而这本书则让我了解到,通过统一的标准,这些看似独立的设备,能够像人类一样,用同一种语言进行高效的沟通和协作。这不仅仅是数据交换的问题,更是整个变电站“大脑”和“神经系统”构建的关键。此外,书中对“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智能变电站的实际价值。它不再仅仅是提供电力的场所,而是成为了电网的“智慧终端”。例如,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与自愈”的章节,让我惊叹于智能变电站如何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检测到故障,并自动隔离故障点,甚至通过智能调度,将电力重新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范围和时间。这一点对于保障工业生产、城市运行,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力供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现代电力系统向更可靠、更安全、更高效迈进的必然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