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刚,王良模,王冬良,蒋仁卿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电子
  • 汽车工程
  • 控制技术
  • 传感器
  • 执行器
  • ECU
  • 汽车电子系统
  • 嵌入式系统
  • 汽车智能化
  • 自动驾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6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55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汽车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汽油机电子控制、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子控制、汽车发动机控制新技术,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驱动防滑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汽车底盘控制新技术,中央门锁与防盗系统、乘员辅助约束系统、转向辅助照明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汽车CAN总线网络、LIN总线网络、VAN总线网络、FlexRay总线网络、MOST总线网络,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电喷发动机检测与诊断、自动变速器检测与诊断、ABS系统检测与诊断、安全气囊检测与诊断。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本章小结 5
习题 5
第二章 发动机电子控制 6
第一节 汽油机电子控制 6
第二节 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电子控制 35
第三节 汽车发动机控制新技术 47
本章小结 62
习题 62
第三章 底盘电子控制 64
第一节 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 64
第二节 防抱死制动系统 101
第三节 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 112
第四节 稳定性控制系统 119
第五节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 124
本章小结 162
习题 163
第四章 车身电子控制 165
第一节 中央门锁与防盗系统 165
第二节 乘员辅助约束系统 170
第三节 转向辅助照明系统 179
第四节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183
本章小结 186
习题 186
第五章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 187
第一节 概述 187
第二节 CAN 总线网络 195
第三节 LIN 总线网络 218
第四节 VAN 总线网络 222
第五节 FlexRay 总线网络 226
第六节 MOST 总线网络 233
本章小结 239
习题 240
第六章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
控制 241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 241
第二节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 268
本章小结 326
习题 326
第七章 汽车电子故障诊断技术 327
第一节 概述 327
第二节 电喷发动机检测与诊断 335
第三节 自动变速器检测与诊断 346
第四节 ABS 检测与诊断 353
第五节 安全气囊检测与诊断 357
本章小结 360
习题 360
参考文献 361

前言/序言

高端汽车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汽车装备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大变革、 产业大调整时代, 而贯穿这一时代的主线是汽车电子化、 电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既是燃油汽车和燃气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 也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
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汽车行业的新知识、 新技术、 新成果, 如起停控制系统、 无级变速器、 电控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线控制动系统、 自动驻车系统、 主动转向系统、 电子差速系统、 转向辅助照明系统、 汽车多媒体总线、 多模式混合动力汽车、 智能汽车、 车联网、 自动泊车系统、 无人驾驶机器人等, 内容涉及节能环保、 智能安全、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随着 《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的出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车联网、 机器人、 汽车电子智能化等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本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发展而出版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 底盘电子控制、 车身电子控制、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及汽车电子故障诊断技术。
本书内容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编号: 51675281、 51205208) 、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项目 (编号: 2015-JXQC-003) 、 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 (编号:BY2015004-02) 、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项 目 ( 编 号: 30916011302、NJ20160037) 、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建设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书由南京理工大学陈刚、 王良模, 三江学院王冬良,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蒋仁卿编著。 编写分工如下: 陈刚编写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 第六章第二节、 第七章, 王良模编写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 第四章、 第六章第一节, 王冬良编写第五章, 蒋仁卿编写第三章第一节。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 欢迎广大读者指正。
《现代智能家居系统构建与应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智能家居系统构建与应用指南。本书不涉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而是专注于当下最热门的智能家居领域,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力求让读者掌握从零开始搭建和优化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技能。 第一部分:智能家居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 本部分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理解智能家居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一章:智能家居概述与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市场现状。 智能家居的核心价值: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 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AI集成、个性化定制、跨平台互联互通。 主流智能家居标准与协议(Wi-Fi, Zigbee, Z-Wave, Thread, Matter)的介绍与比较。 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构成: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第二章:核心智能硬件解析 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灯泡、智能开关、调光器、场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联动逻辑与安装要点。 智能安防系统: 智能门锁、监控摄像头、门窗传感器、烟雾/燃气报警器、人体移动传感器等设备的选型、部署与联动策略。 智能影音娱乐系统: 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家庭影院控制、多房间音频同步技术。 智能家电控制: 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窗帘等家电的互联互通方式与控制逻辑。 环境监测与调节: 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检测仪、智能新风系统、智能加湿器/除湿器。 智能控制终端: 智能手机App、智能面板、语音助手(Alexa, Google Assistant, Siri)的交互方式与定制化设置。 第三章:智能家居网络架构与通信技术 家庭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基础。 Wi-Fi网络优化与Mesh组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Zigbee与Z-Wave协议的特点、优势及适用场景,以及如何构建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Thread协议与Matter标准:构建统一、安全的跨品牌智能家居生态。 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互联互通(网关的作用)。 家庭网络安全基础:路由器设置、密码管理、防火墙配置。 第二部分: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施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从需求出发,进行系统设计,并付诸实践。 第四章:用户需求分析与场景化设计 如何识别和梳理家庭成员的实际需求。 “回家模式”、“离家模式”、“观影模式”、“睡眠模式”、“安防模式”等经典场景的定义与设计。 个性化场景的构建:基于时间、事件、传感器触发的自动化流程。 智能家居设备联动逻辑的规划:“如果...那么...”的规则设置。 考虑不同区域(客厅、卧室、厨房、阳台)的特殊需求。 第五章:系统选型与预算规划 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智能家居品牌与产品。 封闭式生态系统与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比较与选择。 DIY组建与品牌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劣分析。 考虑产品的兼容性、稳定性和易用性。 详细的预算制定方法,控制投入成本。 未来可扩展性与升级空间的考量。 第六章:系统安装、配置与调试 智能硬件的物理安装指导(如智能开关、传感器)。 各类智能设备与App的配网与绑定流程。 通过App进行设备分组、区域划分。 自动化规则的设置与调试:条件、动作、延迟等参数配置。 场景模式的创建与优化。 语音控制的激活与常用指令设置。 第三部分:智能家居高级应用与实践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智能家居的高级功能,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七章:智能家居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智能家居设备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机制。 云端与本地存储的数据安全考量。 常见网络攻击与防护措施。 如何管理设备权限与个人信息。 选择注重隐私保护的品牌与产品。 第八章: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在智能音箱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与行为分析:实现个性化推荐与主动服务(如自动调节室内环境)。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安防与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AI驱动的场景自动化与异常检测。 第九章:智能家居的节能与环保实践 通过智能照明、温控系统实现能源节约。 智能插座与电器能耗监测。 定时开关与场景联动优化用电习惯。 绿色智能家居设备的选型建议。 第十章:故障排除与系统维护 常见智能家居设备故障分析与解决思路。 网络连接问题的排查与优化。 App与固件更新的管理。 定期系统检查与维护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不同类型家庭(公寓、别墅)的智能家居系统构建案例分析。 针对特定人群(老人、儿童)的智能家居应用方案。 未来智能家居与物联网、5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融合。 开放式API与开发者社区在智能家居生态中的作用。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平实,力求通过详实的讲解和生动的实例,帮助读者克服技术障碍,自信地构建、优化并享受属于自己的智能化生活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涉及到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开发和测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为我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书中对 ECU 的硬件选型、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如 LIN、FlexRay)的详细介绍,对于我们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的章节,详细阐述了 ASIL(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等级的划分以及相关的开发流程和验证方法。这对于我们在设计汽车电子产品时,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书中还对诊断和故障排除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 DTC(Diagnostic Trouble Codes)的生成和读取,以及各种诊断工具的使用。这使得我们在产品测试阶段,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我们在汽车电子开发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推出高质量的产品。

评分

我是一名对汽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汽车内部那些看不见的“大脑”——电子控制系统感到非常着迷。《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奇妙世界。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没有深厚的电子学背景,也能轻松理解。它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什么是 ECU,它在汽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汽车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那些以前听起来很陌生的词汇,在这本书的讲解下变得生动形象。例如,书中对氧传感器的讲解,详细描述了它是如何检测废气中的氧含量,并反馈给 ECU,从而实现空燃比的优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汽车不仅仅是机械的组合,更是精密电子技术的结晶。它让我在驾驶汽车时,不再仅仅是操作方向盘和油门,而是能隐约感受到背后那些默默工作的电子系统,它们是如何让我的驾驶体验更加平稳、安全、舒适。对于和我一样的汽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扇了解汽车内部奥秘的绝佳窗口。

评分

作为一名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接触过不少与汽车电子相关的教材,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书中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MS)的讲解,从最基础的空燃比控制,到更复杂的爆震抑制、怠速控制,再到排放控制的各种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类型传感器的详细介绍,包括霍尔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以及它们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此外,书中还对执行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步进电机、电磁阀、IGBT 等,解释了它们如何精确地响应 ECU 的指令,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的精确控制。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汽车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课堂知识的补充,更是为我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很多启发。书中提到的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先进的控制理论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汽车电子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汽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能让你们对未来的汽车技术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我之前对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一直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虽然知道很多汽车的功能都依赖于复杂的电子系统,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汽车电子的看法。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电子控制技术,比如CAN总线通信、PWM脉冲宽度调制、模糊控制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CAN总线通信的讲解,详细阐述了它如何实现车辆内部各个 ECU 之间的高效、可靠通信,以及它在现代汽车中的重要性。书中还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传感器会采用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以及 ECU 如何将这些信号转换和处理。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原理框图,将复杂的电路连接和逻辑流程可视化,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曾经在维修一辆老款车型时,对一个奇怪的故障现象感到束手束口,查阅了大量资料都找不到头绪。后来,我把书中关于该故障涉及的电子模块的原理部分重新梳理了一遍,竟然豁然开朗,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从原理上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汽车“大脑”如何运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驾驶的汽车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汽车的性能表现和操控感受非常关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让我对这些感受背后的技术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电子稳定程序(ESP)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它如何在车辆发生侧滑时,通过对单个车轮施加制动,并调整发动机输出,帮助驾驶员保持车辆的稳定。这让我能够更放心地在各种路况下驾驶。此外,书中对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和车道保持辅助(LKA)等驾驶辅助系统的介绍,也让我对这些智能化配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了它们是如何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算法,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车辆的“使用者”,而是能够从技术层面去欣赏和理解汽车的精妙之处,让我的每一次驾驶都充满乐趣和自信。

评分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汽车电子专业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书籍。《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ATCU)、以及车身电子控制系统(BMS)等关键系统的原理和控制逻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工作原理的讲解,配以大量的原理图和实物图片,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让我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对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在紧急制动时,ABS是如何通过控制制动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从而提高制动稳定性和转向性能的。这本书为我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实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书籍,终于找到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我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已经有七八年了,虽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总感觉理论知识有些跟不上,尤其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执行器的种类和功能,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控制系统,比如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程序(ESP)等等。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系统工作流程的详细描述,图文并茂,非常直观。举个例子,书中对EMS的讲解,不仅列举了各种传感器(如空气流量传感器、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的作用,还清晰地解释了ECU(发动机控制单元)是如何接收这些信号,然后根据预设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喷油量,并将指令发送给执行器(如喷油嘴、点火线圈)。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地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结合实际故障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诊断和排除故障。这对我日常的工作帮助太大了,很多以前靠经验摸索的问题,现在都能找到理论依据,诊断起来更加精准高效。不仅仅是维修技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控制、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等,让我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汽车电子技术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汽车电子技术感兴趣的朋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从业人员,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在汽车维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如果不持续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就像及时雨一样,帮助我们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书中对车辆网络通信(如 CAN、LIN、FlexRay)的详细讲解,以及它们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对于我们诊断复杂的网络通信故障至关重要。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棘手的车辆通讯故障,通过查阅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成功解决了。书中还对各种诊断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且,这本书还对一些新兴的电子控制技术,比如基于模型的控制(Model-Based Control)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这让我们对未来的维修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维修人员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是我们不断提升技能、保持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资深的汽车电子工程师来说,《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这本书绝对是我的案头必备。它不仅仅是一本入门级教材,更是一本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最新技术进展的参考书。书中对高阶控制算法的讲解,例如 PID 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都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我尤其赞赏书中对 CANFD(CAN Flexible Data-Rate)的深入探讨,这对于理解现代汽车网络架构的演进至关重要。书中对 ECU 的硬件架构、软件开发流程、以及 AUTOSAR 架构的介绍,都非常详细和具有前瞻性。我经常会在遇到一些复杂的设计难题时,翻阅这本书,从中找到灵感和解决方案。它不仅更新了我对一些经典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理解,也让我对一些前沿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 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中的安全和控制策略。对于同行的工程师们来说,这本书绝对能够帮助你们在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编年史”。《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演进历程,从最初的简单点火控制,到如今高度集成的智能电子系统,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它让我看到了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迭代创新,最终达到今天的高度。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经典电子控制系统的讲解,比如早期的化油器式电控系统,以及后来逐步发展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现有技术的基础,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进步,是无数工程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更是关于技术背后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