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

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三忠 著
图书标签:
  • 泵试验
  • 水文地质
  • 地下水
  • 水井
  • 水资源
  • 工程地质
  • 岩土工程
  • 测试技术
  • 现场试验
  • 勘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8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37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泵行业设计、制造、使用、调试、检验及维修人员
  泵行业是国家工业和农业领域经济建设中不可缺的重要机械领域,本手册正是针对目前技术人员急缺的各种技术问题,予以总结,并作为国家重点泵实验室推广国家标准和先进的试验技术义不容辞。
  泵试验是目前获取泵性能的可靠的手段,因此,本书的试验技术在泵的生产、科研及使用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中介绍的公式、数据、方法、图表都是有根有据,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内容上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程,介绍的经验都是切实可行的!

内容简介

  本手册共分四篇,二十四章和七个附录。篇基础知识篇,包括章~第五章,分别介绍水力学、泵、电动机、电工技术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知识;第二篇试验设备篇,包括第六章~第十一章,分别介绍泵试验室的工艺设计、水力循环系统、强电及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的设计;第三篇测量技术篇,包括第十二章~第十八章,分别介绍流量、压力、功率、转速、振动、噪声、其他参数(温度、液位、大气压力)及电量等参数的测量及其数字测量仪表;第四篇试验方法篇包括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章,分别介绍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长轴深井泵、潜水电泵、潜油电泵、其他类型泵(屏蔽电泵、水环真空泵、螺杆泵、机动往复泵、核Ⅱ级泵、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及汽油机直联泵)及模型泵的试验方法与不确定度的评定;七个附录A~G分别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局部阻力系数、常用电机参数、单位换算、国内外泵试验标准目录及我国部分城市海拔高度及大气压力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篇基 础 知 识
第一章水力学基础知识1
第一节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1
一、液体的密度1
二、液体的黏滞性2
三、液体的压缩性与膨胀性3
四、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3
五、液体的汽化压力特性4
第二节水静力学基本方程4
一、水静力学基本方程4
二、压力的计量5
三、压力的计量单位6
四、水静力学方程的应用——液柱式压力计7
第三节伯努利方程8
一、实际液体的伯努利方程8
二、实际液流伯努利方程的讨论9
第四节水头损失10
一、水头损失的分类10
二、流动状态的判定10
三、水头损失的计算11
第五节短管的水力计算及其基本问题15
一、短管的水力计算15
二、短管水力计算的基本问题16
参考文献16
第二章泵的基础知识17
第一节泵的分类、工作原理及特点17
一、泵的分类及工作原理17
二、各类泵的特点19
第二节泵的基本参数20
一、流量20
二、扬程20
三、转速21
四、功率21
五、效率21
六、汽蚀余量22
第三节泵特性曲线22
一、基本性能曲线23
二、相对特性曲线25
三、通用特性曲线26
四、综合性能曲线(型谱图)27
五、全性能曲线28
第四节叶片泵的相似理论31
一、相似条件31
二、相似定律33
第五节泵的汽蚀34
一、汽蚀现象的发生过程34
二、汽蚀的危害34
三、汽蚀性能参数35
第六节比转数与型式数39
一、比转数39
二、型式数41
第七节叶片泵的运行特性与调节42
一、泵装置系统的管路特性42
二、泵工况点的确定43
三、泵的串并联运行43
四、泵运行工况的调节45
参考文献47
第三章电工技术基础知识48
第一节三相交流电路48
一、概述48
二、我国配电网的供电方式48
三、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50
四、三相电路的功率51
五、影响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与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52
第二节变压器、调压器及互感器53
一、变压器53
二、调压器54
三、互感器56
第三节低压电器60
一、概述60
二、隔离开关61
三、断路器62
四、熔断器64
五、接触器66
六、继电器68
七、主令电器73
第四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控制与起动76
一、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电气控制电路76
二、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式79
参考文献83
第四章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85
第一节异步电动机的用途及分类85
一、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特点和用途85
二、异步电动机的分类85
三、异步电动机产品的基本系列与派生系列87
四、异步电动机产品型号编制方法89
第二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结构91
一、与电动机工作原理相关的基本电磁定律91
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92
三、泵用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08
第三节异步电动机的特性及相关参数112
一、异步电动机术语的基本定义及额定值112
二、异步电动机的特性及相关参数114
第四节异步电动机的运行121
一、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条件121
二、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125
参考文献126
第五章单位制、测量误差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27
第一节国际单位制、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27
一、国际单位制127
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29
三、泵试验中常用的物理量、符号、量纲和单位130
第二节测量、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32
一、测量与测量误差132
二、仪表与传感器的主要特性与静态指标135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136
四、测量不确定度概述143
五、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及数学模型的建立147
六、不确定度传播律149
七、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149
八、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150
九、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153
十、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155
十一、试验及测量结果的表示155
第三节数值修约规则156
一、术语和定义156
二、数值修约的一般规则156
参考文献157
第二篇试 验 设 备
第六章部分国内外泵试验台简介158
第一节部分国内泵试验台简介158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水泵试验室158
二、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中心160
三、大连深蓝集团核Ⅱ级泵试验台163
四、南水北调工程用泵模型试验台163
五、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部分推广项目164
第二节部分国外泵试验台简介167
一、德国KSB集团公司试验台167
二、美国Xylem集团171
三、瑞典Flyght公司大型潜水泵试验台175
四、美国CWFC公司的工程泵分部(EPD)的试验设备176
五、日本荏原(EBARA)低温潜没电泵试验设施177
第七章水泵试验室的工艺设计180
第一节概述180
一、水泵试验室的作用及任务180
二、水泵试验室的分类及特点181
三、水泵试验室的构成182
四、水泵试验室工艺设计182
第二节水泵试验室总体布置的工艺设计184
一、水泵试验室内区域的划分184
二、水泵试验室的总体布置方案184
三、水泵试验室对建筑、起重、运输及给排水等的要求与选择186
第三节水泵试验室水力循环系统(试验台)的工艺设计188
一、试验水池189
二、试验台类型、参数的选择与确定192
三、试验台结构的初步设计194
第四节水泵试验室配电系统的工艺设计194
一、概述194
二、水泵试验室对供配电的基本要求195
三、配电系统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95
第五节水泵试验室测试系统的工艺设计200
一、测试系统初步设计的内容和依据201
二、确定测试系统的形式201
三、提出测试系统应具有的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202
四、提出自动测试系统硬件的总体配置203
五、提出对自动测试系统应用软件的基本要求203
参考文献203
第八章泵试验的水力循环系统(试验台)设计204
第一节概述204
一、试验台的分类204
二、试验台的特点与比较205
第二节开敞式试验台的设计206
一、试验台的布置形式206
二、入口管路的设计206
三、出口管路的设计209
四、管法兰的选择211
第三节封闭式试验台的设计214
一、封闭式试验台的水力计算214
二、封闭式试验台试验段及水力元件的设计217
三、试验管路及其附件的设计与选择228
四、附属设备的选择240
第四节几种典型试验台242
一、多功能开敞式试验台242
二、开、闭式试验台243
三、微型泵试验台244
四、卧式结构的轴(斜)流泵模型与装置模型试验台246
五、封闭式汽蚀试验台247
参考文献248
第九章测量系统的设计249
第一节概述249
一、测量与测量系统249
二、测量的分类249
第二节泵试验中测量系统的构成250
一、参数测量部件(或部位)250
二、测量仪器仪表251
三、测量线路(引压管与信号连接线)252
第三节泵试验中的参数测量253
一、泵试验中参数测量的类型253
二、泵试验中主要参数测量的方法与选择253
参考文献259
第十章泵试验室配电系统的设计260
第一节概述260
第二节电气技术文件、图形符号及电气图的设计260
一、电气技术文件的内容260
二、电气技术文件的特点261
三、电气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262
四、电气图样设计272
第三节泵试验常用的几种典型电路274
一、直接起动转矩测功方式的试验电路275
二、使用起动器的单回路试验电路276
三、多起动回路转矩测功的试验电路277
四、采用电测功(损耗分析法)的试验电路279
参考文献282
第十一章泵试验台的安装、调试及验收285
第一节泵试验台的安装285
一、概述285
二、水力循环系统的安装286
三、配电与控制系统的安装289
四、测量系统的安装290
第二节泵试验台调试及测量不确定度的确定291
一、水力(管路)循环系统的调试291
二、测试系统分步调试292
三、试验系统整体调试293
第三节泵试验台验收294
一、验收的目的和范围294
二、验收的地点与形式294
三、验收现场应具备的试验条件295
四、验收的主要依据295
五、验收的主要技术指标与要求295
六、验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296
参考文献297
第三篇测 量 技 术
第十二章流量的测量298
第一节原级法298
一、概述298
二、原级法流量测量的分类、原理300
三、原级法流量测量系统的组成300
四、流量计原位标定的操作程序及有关规定304
第二节节流式差压流量计305
一、节流式差压流量计的基本原理306
二、节流式差压流量计的流量计算公式306
三、节流式差压流量计的分类及特点309
四、节流式差压流量计的适用范围311
五、节流式差压流量计的选型、安装及使用注意事项311
第三节涡轮流量计318
一、涡轮流量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18
二、涡轮流量计的分类及特点320
三、涡轮流量计的性能参数与选型323
四、涡轮流量计的安装与使用注意事项324
第四节电磁流量计325
一、概述325
二、电磁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与结构325
三、电磁流量计的分类与特点327
四、电磁流量计的性能参数与选型329
五、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使用注意事项332
第五节薄壁堰333
一、概述333
二、薄壁堰的结构和要求334
三、堰上水头的测量装置及方法336
四、薄壁堰测量流量的计算公式338
五、堰的标定340
六、设计水堰的参考尺寸341
参考文献342
第十三章压力的测量343
第一节概述343
第二节液柱式压力计343
一、液柱式压力计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343
二、液柱式压力计的压力计算345
三、液柱式压力计的选型、使用注意事项345
第三节弹性式压力计346
一、概述346
二、弹性式压力表的分类及特点346
三、弹簧管压力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348
四、弹簧管压力表的形式与技术参数349
五、弹簧管压力表的选型350
六、弹簧管压力表的安装351
七、弹簧管压力表的校验352
八、弹簧管压力表的订购及使用注意事项355
第四节压力(差压)变送器356
一、概述356
二、电容式压力(差压)变送器359
参考文献369
第十四章功率及转速的测量370
第一节概述370
......

前言/序言

  泵属于通用机械的范畴,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一般来说,泵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其内部的液体流动是相当复杂的。尽管当前测试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但目前仍不能用数学解析的方法准确地确定泵性能。试验仍是目前获取泵性能的可靠的手段,可以说泵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试验技术在其生产、科研及使用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泵制造业向大型、高速、高压方向的发展,泵的试验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尤其是泵生产许可证制度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使人们的质量意识普遍加强,试验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企业、科研院所及质检单位都建立了试验台(站),从事泵试验的人员也日益增多,且试验项目与内容不断更新,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使用计算机测试系统以来,有些人只会按键盘而不知其所以然,专业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亟待充实提高。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接待有关单位或个人来访,询问泵试验方面的问题或收集有关资料,这说明工厂企业等基层单位很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而当前介绍泵试验方面的书籍较少。因此在当前既需要又无书的情况下,为从事泵试验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一本有实用价值的手册是十分必要的。
  很早就想编写一本关于泵试验方面的书,目的在于为从事泵试验工作的同志提供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工具书,指导试验工作的正确进行和提高泵的测试水平,解决泵试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从事泵试验者的技术水平和推进国家标准的执行,介绍泵试验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总之,我们想结合多年来从事泵试验工作的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为泵测试人员提供一本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四篇,包含二十四章和七个附录。第一篇为基础知识,包括第一章~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水力学、泵、电动机、电工技术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知识;第二篇为试验设备,包括第六章~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泵试验室的工艺设计、水力循环系统、强电及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的设计;第三篇为测量技术篇,包括第十二章~第十八章,分别介绍了流量、压力、功率、转速、振动、噪声、其他参数(大气压力、温度、液位)电参数测量及其数字测量仪表及泵试验的计算机自动测试系统;第四篇为试验方法,包括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章,分别介绍了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长轴深井泵、潜水电泵、潜油电泵、其他类型泵(屏蔽电泵、水环真空泵、螺杆泵、机动往复泵、核Ⅱ级泵、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及汽油机直联泵)及模型泵的试验方法与不确定度的评定;七个附录,包括附录A~附录G,分别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局部阻力系数、常用电动机参数、单位换算、国内外泵试验标准目录及我国部分城市海拔高度及大气压力值。
  本书的特点如下:
  实用性:本书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工具书。根据工具书的特点我们未将理论阐述、公式推导等作为重点,而是尽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地说明问题,且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泵测试的技术水平与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使大家在试验中遇到问题通过查阅本手册可以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或受到启发。在内容上以介绍泵的外特性测试为主,泵的内特性如流场的测定、压力分布、压力脉动等带有科研性质的内容本书不做介绍。
  可操作性:泵试验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只有理论还不够,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完成,即实践性很强。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科学性: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在内容上力求准确无误,材料真实可靠,书中介绍的公式、数据、方法、图表都是有根有据,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程。书中介绍的经验都是切实可行的,正在研究或有争议的内容本书将不做介绍。
  全面性:由于泵试验的特点,要求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知识面要宽,但又不要求很深入。因此,本手册对试验过程中涉及相关方面的泵、水力学、电工技术等基本知识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及软件等专业知识结合泵试验的特点进行了全面介绍。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段桂芳、肖崇仁、席三忠、钱一超、王芳京、李军叶。其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二、八、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三章由段桂芳编写;第三章由李军叶编写;第四、五、九、十四、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章由肖崇仁编写;第六、十一章由席三忠编写;第七章由段桂芳、肖崇仁编写;第十章由李军叶、钱一超编写;第十七章由王芳京编写;第十八章由肖崇仁、王芳京编写;附录由段桂芳、肖崇仁编写。全手册由肖崇仁和段桂芳进行校对、审核与统稿。
  泵的形式很多且用途各异,但从试验角度来讲却大同小异,这是泵试验的共性。本手册主要面向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检测单位从事泵试验工作的人员,对于石油、水利等泵的使用部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水力机械专业、水利专业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在校学生学习“水力机械测试技术”课程的辅导书或试验实习时的指导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单位或个人编辑出版的书籍、标准、文章、


《精密传动件制造工艺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尽的精密传动件制造工艺知识体系。从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到各类精密传动件(如齿轮、轴、蜗杆、轴承等)的加工方法,再到最终的表面处理与质量检测,本书层层深入,层层剖析。我们不仅会介绍传统成熟的加工工艺,更会聚焦于当前行业前沿的先进制造技术,如微纳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在精密传动件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技术变革。 第一章 概述与基础 本章将首先阐述精密传动件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地位与应用广度,包括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精密仪器、机器人、能源装备等领域的关键作用。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构成精密传动件的基础材料,重点分析不同材料(如特种钢、高性能合金、工程塑料、陶瓷等)的性能特点、选材原则以及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将系统梳理与精密传动件制造相关的几何学、材料力学、金属学基础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精密齿轮加工工艺 齿轮作为最常见的传动元件,其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传动系统的性能。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精密齿轮的制造方法。我们将从传统的切齿工艺入手,深入讲解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等经典加工技术的原理、设备、刀具选择、工艺参数优化以及常见的缺陷与对策。同时,本章将重点阐述非传统加工技术在精密齿轮制造中的应用,如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超精密车削、研磨等,并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加工精度、改善表面质量、实现复杂齿形方面的优势。此外,还将探讨齿轮热处理工艺(如渗碳、调质、感应淬火、氮化等)对齿轮性能的影响,以及热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控制方法。 第三章 精密轴类零件加工与热处理 轴类零件作为机械传动中的重要承载部件,其精度与强度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我们将详细介绍轴的典型结构,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轴(如短轴、长轴、空心轴、曲轴等)阐述其加工流程。内容将涵盖车削(粗车、精车、仿形车削)、磨削(外圆磨、内圆磨、无心磨、坐标磨)、钻削、铣削等基本加工工序。特别地,我们将深入分析轴颈、花键、键槽等关键部位的加工技术,强调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此外,本章还将详细介绍轴类零件的热处理工艺,包括表面淬火(火焰淬火、感应淬火)、整体淬火、回火等,并分析热处理对轴的力学性能(硬度、强度、韧性)以及抗疲劳性能的提升作用。 第四章 蜗轮蜗杆副精密制造 蜗轮蜗杆副以其传动比大、结构紧凑、传动平稳等优点,在起重、包装、自动化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章将聚焦蜗轮蜗杆副的精密制造。我们将从蜗杆的加工工艺讲起,详细介绍蜗杆的磨削(万能外圆磨、专用蜗杆磨床)、滚压等加工方法,并分析蜗杆线型精度、螺旋角精度、表面粗糙度的重要性。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蜗轮的加工,包括万能铣床、插齿机加工,以及特种蜗轮刀具的设计与应用。重点将放在蜗杆蜗轮啮合精度和接触区域的优化,阐述如何通过精密的加工和后续的研磨、抛光,实现良好的传动性能和较低的噪音。此外,本章还将讨论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应的热处理与表面强化措施,以提高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第五章 精密轴承零件加工与装配 轴承作为核心的运动部件,其制造精度直接关系到机械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本章将深入探讨精密轴承零件的加工工艺。我们将分解介绍滚动轴承(如球轴承、滚子轴承)及其关键零件(如套圈、滚动体、保持架)的制造过程。重点将放在套圈的精密磨削,包括内圈、外圈的内径、外径、滚道面的加工,以及端面、倒角的精密加工。对于滚动体(如滚珠、滚子),将介绍其成型(冷镦、锻造)、磨削、研磨、抛光等工艺。保持架的制造也将有所提及,包括冲压、注塑成型等方法。在加工工艺之外,本章还将详细介绍轴承装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配合尺寸的选择、游隙的调整、润滑脂的添加等,以及这些环节对轴承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 精密传动件的表面处理与检测 良好的表面质量是精密传动件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本章将系统介绍精密传动件的各种表面处理技术。我们将从传统的抛光、珩磨、研磨、电化学抛光等工艺入手,分析它们在改善表面光洁度、降低摩擦磨损方面的作用。随后,将重点介绍先进的表面改性技术,如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渗氮、碳氮共渗、激光熔覆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显著提高传动件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热疲劳性能。在表面处理之后,本章将详述精密传动件的质量检测方法。内容将涵盖尺寸检测(三坐标测量机、影像测量仪、千分尺、量规等)、形位公差检测(齿形误差、齿距误差、径向圆跳动、轴向圆跳动等)、表面粗糙度检测(表面粗糙度仪),以及材料性能检测(硬度计、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等)。我们将强调不同检测手段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要求。 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在精密传动件领域的应用 本章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新兴制造技术如何重塑精密传动件的制造格局。我们将详细介绍增材制造(3D打印)在精密传动件领域的应用潜力,包括其在复杂结构设计、材料创新、小批量定制生产方面的优势,并分析不同3D打印技术(如SLM、EBM、SLS等)在制造齿轮、叶轮、特种轴类零件等方面的可行性与挑战。此外,我们将探讨微纳加工技术在制造微型精密传动件(如MEMS中的齿轮、微电机轴)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光刻、蚀刻、微细切削等工艺。最后,本章还将展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如何赋能精密传动件的生产过程,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泵设计工程师,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虽然在学校学了一些理论基础,但面对实际的设计问题,总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关于泵的性能评估和试验验证这块,更是我的知识盲区。《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书中对泵的各种性能参数,比如效率、汽蚀余量、密封性能、抗磨损性等等,是如何通过试验来测定的,以及这些参数对于泵的实际应用有什么影响,都做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我以前只知道要满足设计要求,但对于如何通过试验来验证设计是否合理,如何根据试验结果来优化设计,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的困惑。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试验设备,比如水箱、管道、阀门、流量计、压力表、功率计等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讲解了如何搭建试验台,如何进行试验前的标定,以及在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汽蚀试验”的部分,了解了汽蚀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通过试验来检测汽蚀发生点和严重程度。这对我在设计耐汽蚀泵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完美,更需要通过严谨的试验来验证和优化。它让我看到了从图纸到现实的桥梁,让我对泵的设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的信心。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每一个想要在泵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我是一名在泵制造企业从事质量控制多年的老技术员,见证了泵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这本书,就像是我多年工作经验的一次系统化总结和升华。它不仅仅收录了各种泵型的试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项试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试验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的讲解印象深刻。过去,我们常常只是关注试验结果的数值,却忽略了这些数值的误差来源和不确定性。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对试验数据进行不确定性评估,如何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改进试验方法来减小不确定性。这对于提高我们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数据记录者”,而是能够成为“数据分析者”和“质量改进者”。此外,书中还对各种新型泵和特种泵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例如潜水泵、螺杆泵、隔膜泵等,这对于我们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调整和更新我们的试验设备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可以说,《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是一本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力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每一个泵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清晰的章节划分,流畅的逻辑结构,以及大量精心绘制的图表,都使得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高效。我并非是泵行业的核心技术人员,但经常需要处理与泵相关的技术文件和报告。《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相关技术文件的理解能力。例如,书中关于“试验报告的编写要求”章节,详细列出了试验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格式以及各种数据的表示方法。这使得我在阅读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文件时,能够更快地抓住重点,识别其中的关键信息。同时,它也帮助我理解了试验数据背后的含义,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能够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流量计的比较与选择”的详细介绍。它不仅说明了各种流量计的优缺点,还给出了在不同工况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流量计的建议。这对于理解和评估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很多关于安全操作的提示和注意事项,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指导,避免在了解技术的同时,忽略了潜在的风险。总而言之,《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不仅在技术内容上有着极高的价值,在阅读体验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让学习和理解泵试验技术,变成了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讲得清晰易懂的书籍情有独钟。《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我虽然不是泵行业的专业人士,但因为工作关系,需要接触大量的泵类产品,并且对其性能和可靠性有一定的了解需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的图例和实例,将泵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娓娓道来。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够基本理解书中所讲授的内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试验设备选型与校准”的讲解。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常用的试验设备,如各种类型的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等,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选型原则、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试验设备校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校准,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这一点对于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泵试验的标准和规范,这为我了解国际上的技术动态和行业惯例提供了便利。它让我认识到,泵试验并非是一项孤立的技术,而是与全球的技术发展紧密相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我能够以一种更加专业和审慎的态度来评估和理解我所接触到的泵类产品。这本手册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泵行业的专业人士,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泵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和参考工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泵的体检报告”制作指南,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对于我这种需要对泵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从事泵站管理多年,深知定期对泵进行检查和测试的重要性,但以往很多时候都是凭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这次读了《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和“怎么做”。书中的“泵的运行状态监测与评估”章节,对我启发很大。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监测手段,例如通过监测泵的电流、电压、转速、轴承温度、润滑油粘度等参数,来判断泵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而且,它还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范围和判断依据,让我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引起警惕,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讲到了“泵的可靠性试验”,这对于我们评估泵的长期运行性能,预测设备的寿命,以及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书中关于“加速寿命试验”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如何通过缩短试验周期来快速评估泵的可靠性,这对于我们在项目初期选择合适的泵型,避免后期出现频繁故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凭感觉在做泵的维护工作,而是有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我可以更自信地与供应商沟通,要求进行更全面的性能检测,也能更有效地组织团队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这本书的出版,真的让我感到了科技的力量,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更强大的武器。

评分

当我翻开《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的扉页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期待和兴奋。我是一名从事泵类产品质量检测多年的技术人员,深知一台性能优越的泵,其背后凝聚着无数的科学原理和严谨的试验过程。然而,现实中,很多关于泵试验的知识分散在各种期刊、报告和技术规范中,零散且晦涩,极大地阻碍了我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项关键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泵试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设备校准、介质准备、安全措施的制定,到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如流量、扬程、功率、效率等关键参数的测量精度要求,再到试验后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如何判断产品是否合格,以及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性能优化,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试验方法的比较和选择的论述。不同的泵型、不同的工况,需要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这本书就不同泵型(如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容积泵等)的特性,结合其典型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详细的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的试验方案,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附录,例如各类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标准试验规程的摘录、常用修正系数的查找表等,这些都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操作指南,一本工具书,一本为泵行业质量保障添砖加瓦的坚实基石。它帮助我们规范了试验流程,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从而为泵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泵行业从业者带来的一场及时雨!我做泵的安装调试已经好几年了,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觉得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很多时候都是靠摸索和请教老前辈。这次拿到《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我简直是爱不释手。书里对各种泵型的试验原理、方法、步骤都讲解得非常清晰透彻,从最基础的水泵到复杂的潜水泵、渣浆泵,几乎涵盖了市面上能见到的所有主流泵型。尤其是关于试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部分,简直是我的福音。以前我拿到试验报告,常常是一头雾水,不知道那些数值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泵的性能和故障诊断更是摸不着头绪。这本书的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枯燥的技术术语转化成易于理解的语言,一步步地教我们如何从数据中找出问题,如何优化泵的运行参数,如何提高设备的效率。书中的图表和案例也非常丰富,让我能够对照实际情况,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离心泵性能曲线的绘制与分析”那一章,讲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让我对泵的运行特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只能凭感觉判断泵的运行状态,现在,我可以根据性能曲线,准确地评估泵的工作点是否在最高效率区间,是否存在汽蚀的风险,以及潜在的功率消耗情况。这对于指导现场的安装调试,解决运行中的疑难杂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试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这些经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试错,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大大提升国内泵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对于培养合格的泵工程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泵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术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传递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是一位对泵的细节要求非常高的使用者,尤其关注泵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泵,不仅仅是参数达标,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工况下,长期稳定地运行,并且能够达到设计的预期寿命。《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泵的各种性能试验。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耐久性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的详细阐述。它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要知道泵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泵能持续做多久,并且在各种挑战下能否保持性能。书中通过大量的试验案例,展示了不同设计和制造工艺对泵的耐久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试验来识别和规避潜在的质量风险。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对设备有高要求的使用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让我能够通过试验数据,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真正具备了长期的使用价值,而不仅仅是看短期的性能指标。而且,书中还强调了试验过程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不断优化泵的设计和制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作者和这本书的专业性深感敬佩。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产品质量的承诺和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泵技术领域的一次“大扫盲”。作为一个在泵销售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业务员,我深知对产品的深入了解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泵产品,以及客户提出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泵试验技术实用手册》的出现,正好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泵的各种性能指标是如何通过试验来确定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效率试验”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效率是多少,而是详细解释了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例如泵的设计、制造精度、运行工况等等。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泵的效率会高,有些会低,从而在与客户沟通时,能够更有理有据地介绍我们产品的优势。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各种常见的泵的故障及其试验诊断方法。例如,当客户反映泵有异响或者扬程不够时,我可以根据书中介绍的知识,初步判断可能的原因,并向客户提出一些简单的排查建议。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这本书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技术视角来理解和销售泵产品。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提高我专业素养的“催化剂”。我可以通过它,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更准确地为客户推荐最适合的产品,从而提升我的销售业绩。对于所有从事泵销售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评分

我是一名在水处理厂工作的工程师,我们厂的泵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运行环境复杂,对泵的可靠性和效率要求非常高。过去,我们对泵的维护和故障排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缺乏一套系统性的技术指导。《泵试验技术实用技术手册》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泵型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讲解了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试验方法来诊断和解决这些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泵的异常振动和噪声分析”那一章节。书中列举了多种可能导致振动和噪声的原因,并提供了相应的试验检测方法,例如通过振动分析仪、声强计等设备进行测量,以及如何根据测量数据来判断故障类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维修措施。这对于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避免设备损坏,减少停机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还对泵的节能运行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合适的泵型,如何优化管道系统以减少水头损失,以及如何通过定期试验来监测泵的效率,及时发现效率下降的原因并进行改进。这些内容对于我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水处理厂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非常直接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们在复杂的泵技术世界中,找到了一条清晰而实用的道路。我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为我们一线操作人员带来了如此有价值的技术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