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環境影響評價(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係統介紹瞭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關法規和標準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尤其對大氣、地錶水與地下水、土壤、噪聲、固體廢物、生態等環境要素的評價作瞭詳細的論述。此外,《環境影響評價(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還包含瞭許多新的評價方法,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生命周期評價、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價、纍積影響評價等。《環境影響評價(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不僅涵蓋麵廣,係統性強,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在主要章節後附有環境影響評價的實例,以使學生瞭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實踐。
《環境影響評價(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可作為作為大學環境工程、城市規劃、市政工程、環境科學與管理以及其他理工科有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供環境保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常備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1 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
1.1 環境
1.1.1 環境的概念
1.1.2 環境的基本特性
1.2 環境影響及其特徵
1.2.1 環境影響的概念
1.2.2 環境影響的分類
1.3 環境影響評價
1.3.1 環境影響評價概念
1.3.2 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功能
1.3.3 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
1.4 環境影響評價製度及其法規體係
1.4.1 環境影響評價製度
1.4.2 環境影響評價的法規體係
1.5 環境影響評價的標準體係
1.5.1 環境標準的概念和作用
1.5.2 環境標準體係
1.6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和發展
1.6.1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製度的建立
1.6.2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製度的特點
1.6.3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製度的發展
思考題
2 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2.1 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程序
2.1.1 環境影響分類篩選
2.1.2 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的監督管理
2.1.3 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程序與基本建設程序的關係
2.2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
2.2.1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階段劃分
2.2.2 評價工作等級的確定
2.2.3 環境影響評價大綱
2.2.4 建設項目工程分析
2.2.5 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
2.2.6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2.2.7 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製
思考題
3 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技術
3.1 汙染源調查與工程分析
3.1.1 汙染源調查
3.1.2 工程分析
3.1.3 工程分析案例
3.2 環境影響識彆方法
3.2.1 環境影響識彆的基本內容
3.2.2 環境影響識彆方法
3.3 環境影響預測方法
3.3.1 主觀預測方法
3.3.2 客觀預測方法
3.3.3 實驗模擬方法
3.4 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3.4.1 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分類
3.4.2 環境影響綜閤性評價方法
3.4.3 環境影響專項評價方法
3.4.4 環境指數法
3.5 公眾參與
3.5.1 公眾參與者類型
3.5.2 公眾參與的方式
3.5.3 公眾參與的時機與程序
3.5.4 公眾參與的內容
3.5.5 公眾參與的實施
3.5.6 公眾參與的信息處理
思考題
4 水環境影響評價
4.1 地錶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
4.2 地錶水環境評價等級的確定
4.2.1 水質復雜程度劃分
4.2.2 水體規模的劃分
4.2.3 評價範圍
4.3 地錶水環境現狀調查
……
5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6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
7 噪聲環境影響評價
8 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影響評價
9 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
10 生態影響評價
11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12 生命周期評價
13 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14 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
15 環境風險評價
16 纍積影響評價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環境影響評價》自2012年齣版以來,被多所院校選為教材,受到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環境保護相關專業師生、工程技術人員及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並在2015年上海市教委開展的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的評選中榮獲“上海普通高校優秀教材”奬。
《環境影響評價》一書齣版已超過5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形勢的變化,特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環境影響評價體係從法規、理論、內容、方法和技術上都有重大變化。麵對環境領域新形勢和新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齣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對建設生態文明提齣瞭具體要求。環境保護法作為環境保護領域基礎性、綜閤性的法律,應當反映中央提齣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精神、新要求,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為此國傢做瞭一係列法規修訂等的工作: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4月24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環境保護法》增加規定“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2.《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2015年4月2日由環境保護部部務會議修訂,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新辦法規定事業單位不得齣資成立環評機構,提高瞭申請機構環評工程師數量和業績要求。
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1)修訂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6),新導則明確建設單位為公眾參與責任主體,刪除瞭環境影響報告書(錶)對公眾參與、清潔生産、社會環境概況調查、總量控製、環境風險等章節內容的要求。
4.《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HJ/T130-2003)修訂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130-2014),修改瞭規劃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內容、方法和要求。
5.《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範》(I-U/T24-1998)修訂為《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24-2014),將適用範圍擴展為llO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交流輸變電工程、lOO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工程,增加瞭直流輸電工程的評價內容要求。
6.《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修訂為《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調整瞭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分級判定依據,等等。
作為教學使用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已顯陳舊,不再反映學科發展的水平,也不能適應現階段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和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有必要對教材進行相應修訂,編寫教材第2版。
本書編者本著理論與實際相結閤、方法與應用相結閤的原則,在基本保持教材總體框架和結構不變,即在保持和發揚原教材優勢的前提下,對書中過時內容以及依據最新頒布的法規進行修訂,並增加瞭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力求較全麵地反映國內當前環境影響評價領域法律法規水平、管理製度、科研與實踐成果和學科發展趨勢,同時也吸納國外一些先進方法,除適應學科的發展和教學的需求外,也能滿足從事環境評價管理的科技人員學習、參考和使用。
參與本次教材修訂工作的包括:上海電力學院的王羅春(第3章、第6-10章、第13章)、鬍晨燕(第2章、第5章、第12章、第14-16章)、周振(第1章、第3-4章、第7章)、田新梅(第6章、第8章、第11章),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上海局的蔣海濤(第3章、第10章、第14章)、官春芬(第3章)、林劍波(第4章、第6章),中南大學的何德文(第6-7章)、復旦大學的包存寬(第11章)和上海大學的汪承偉(第8章、第10章)。
由於本書編者水平所限以及時間有限,書中存在一些遺漏和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和指正。編寫過程中參閱瞭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以及國內齣版的相關環境評價的文獻,編者在此嚮相關文獻作者深錶謝意。
深入解析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一本聚焦社會政策與法律的著作 書名:現代社會治理導論:中國經驗與全球視野 齣版社: XXX大學齣版社(假設) ISBN: 978-7-XXX-XXXX-X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治理體係的深度框架,並將其置於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不同於側重特定技術領域或自然資源管理的著作,《現代社會治理導論》的核心聚焦於社會結構、製度變遷、政策製定及其對人民生活産生的實際影響。全書以社會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交叉視角,係統梳理瞭中國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 第一部分: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石與曆史演變 本部分首先奠定瞭理解現代治理的理論基礎。我們探討瞭治理(Governance)與管理(Management)的區彆與聯係,引入瞭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現代觀念,包括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乃至公民個人的角色定位。 中國特色治理的理論溯源: 詳細分析瞭馬剋思主義國傢學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的繼承與發展,特彆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如何成為社會治理的根本遵循。我們深入探討瞭“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並將其置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 曆史脈絡中的社會變遷: 追溯瞭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從傳統農業社會嚮現代工業化、城市化社會的轉型。重點分析瞭人口結構變動(如老齡化加速、流動人口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關鍵因素,如何對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提齣瞭嚴峻挑戰。 全球治理語境下的本土實踐: 對比分析瞭西方發達國傢的社會福利製度、公共服務供給模式與中國模式的異同。通過比較研究,揭示瞭中國在保持社會穩定和高效動員能力的同時,如何在特定曆史階段做齣製度選擇的邏輯。 第二部分:社會政策的製定、實施與評估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操作層麵,詳細剖析瞭社會政策從提齣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本書強調政策的“技術性”必須服從於其“政治性”和“社會性”目標。 宏觀政策框架構建: 重點分析瞭“五年規劃”在社會領域政策製定中的指導作用。探討瞭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關鍵民生領域的頂層設計思路,例如高質量教育體係的構建、分級診療製度的推行、以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給策略。 社會矛盾的識彆與風險管理: 深入研究瞭社會熱點問題的成因分析方法,如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引導、輿情監測與引導機製。本書提供瞭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運用社會風險評估工具,將潛在的社會衝突轉化為製度性的協商和解決機製。 公共服務供給的改革與創新: 探討瞭政府職能轉變背景下,如何引入市場機製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PPP、政府購買服務等)。詳細闡述瞭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在社區治理、心理疏導、臨終關懷等領域的專業化介入。 第三部分:法治建設與社會秩序的維護 本書將法治置於社會治理的保障性地位,強調依法治理是現代治理體係的必然要求。 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係統梳理瞭近年來涉及社會關係調整和公共利益保護的重要立法,如《民法典》對個人權利的全麵確認、《社會信用體係建設規劃綱要》的實施等。重點分析瞭法律在界定政府權力邊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方麵的作用。 基層治理的法治實踐: 關注瞭城市社區和鄉村治理的法治化探索。剖析瞭人民調解組織、行政復議製度在化解“鄰裏糾紛”和“行政爭議”中的實效性,以及“一村一法律顧問”製度的推廣經驗。 數字技術與法治的融閤挑戰: 探討瞭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社會治安、司法輔助中的應用所帶來的倫理和法律挑戰,特彆是個人信息保護與公共安全之間的平衡問題。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治理挑戰與前景展望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投嚮未來,探討中國社會治理體係在實現更高水平現代化階段將麵臨的新課題。 人口結構轉型的深度影響: 詳細分析瞭深度老齡化對養老金體係、醫療資源配置、代際公平性等方麵帶來的長期壓力,並論述瞭積極老齡化戰略的治理對策。 區域協調與鄉村振興: 探討瞭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機製等社會政策工具,縮小區域間、城鄉間的社會發展差距,實現更高質量的共同富裕。 社會治理的製度韌性與適應性: 總結瞭中國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時所展現的製度反應能力和學習能力,並提齣瞭未來提升治理韌性的建議,以應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全球環境挑戰。 本書特點: 1.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不僅闡述瞭宏大的國傢治理目標,更輔以大量鮮活的政策案例和微觀的社區實踐數據。 2. 跨學科研究視野: 綜閤運用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提供立體化的分析視角。 3. 聚焦中國經驗的獨特性: 對話全球治理理論,但立足於中國特有的曆史階段、文化傳統和政治體製,深入挖掘中國解決方案的內在邏輯。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高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作為教材或參考書,也適用於政府部門公務員、社會研究機構人員、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運行機製和公共政策製定的專業人士及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