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汉书(套装共24册)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汉书(套装共2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班固 著,[唐] 颜师古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汉书
  • 宋本
  • 历史
  • 古典文献
  • 套装
  • 文化
  • 史学
  • 文献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1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65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96
套装数量: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容简介

《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yi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宋乾兴元年中书门下牒国子监文

汉书一高纪第一上

汉书一高纪第一下

汉书二惠纪第二

汉书三高后纪第三

汉书四文纪第四

汉书五景纪第五

第二册

汉书六武纪第六

汉书七昭纪第七

汉书八宣纪第八

汉书九元纪第九

汉书十成纪第十

第三册

汉书十一哀纪第十一

汉书十二平纪第十二

汉书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汉书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十五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十五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第四册

汉书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书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汉书二十古今人表第八七

汉书二十一律历志第一上

第五册

汉书二十一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汉书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汉书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上

第六册

汉书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第七册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第八册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

第九册

汉书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汉书三十艺文志第十五

汉书三十一陈胜项籍列传第一

第一〇册

汉书三十二张耳陈余列传第二

汉书三十三魏豹田儋韩信列传第三

汉书三十四韩彭英卢吴列传第四

汉书三十五荆燕吴列传第五

汉书三十六楚元王列传第六

第一一册

汉书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列传第七

汉书三十八高五王列传第八

汉书三十九萧何曹参列传第九

汉书四十张陈王周列传第十

汉书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列传第十一

汉书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列传第十二

汉书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列传第十三

第一二册

汉书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列传第十四

汉书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传第十五

汉书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列传第十六

汉书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四十八贾谊列传第十八

汉书四十九爰盎晁错列传第十九

第一三册

汉书五十张冯汲郑列传第二十

汉书五十一贾邹枚路列传第二十一

汉书五十二窦田灌韩列传第二十二

汉书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第二十三

汉书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第二十四

第一四册

汉书五十五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汉书五十六董仲舒列传第二十六

汉书五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五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列传第二十八

汉书五十九张汤列传第二十九

第一五册

汉书六十杜周列传第三十

汉书六十一张骞李广利列传第三十一

汉书六十二司马迁列传第三十二

汉书六十三武五子列传第三十三

汉书六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第三十四上

汉书六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第三十四下

第一六册

汉书六十五东方朔列传第三十五

汉书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列传第三十六

汉书六十七杨胡朱梅云列传第三十七

汉书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列传第三十八

汉书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列传第三十九

第一七册

汉书七十傅常郑甘陈段列传第四十

汉书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列传第四十一

汉书七十二王贡两龚鲍列传第四十二

汉书七十三韦贤列传第四十三

汉书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第四十四

第一八册

汉书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列传第四十五

汉书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列传第四十六

汉书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列传第四十七

汉书七十八萧望之列传第四十八

汉书七十九冯奉世列传第四十九

第一九册

汉书八十宣元六王列传第五十

汉书八十一匡张孔马列传第五十一

汉书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列传第五十二

汉书八十三薛宣朱博列传第五十三

汉书八十四翟方进列传第五十四

汉书八十五谷永杜邺列传第五十五

第二〇册

汉书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列传第五十六

汉书八十七扬雄列传第五十七上

汉书八十七扬雄列传第五十七下

汉书八十八儒林列传第五十八

汉书八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第二一册

汉书九十酷吏列传第六十

汉书九十一货殖列传第六十一

汉书九十二游侠列传第六十二

汉书九十三佞幸列传第六十三

汉书九十四匈奴列传第六十四上

第二二册

汉书九十四匈奴列传第六十四下

汉书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第六十五

汉书九十六西域列传第六十六上

汉书九十六西域列传第六十六下

第二三册

汉书九十七外戚列传第六十七上

汉书九十七外戚列传第六十七下

汉书九十八元后列传第六十八

汉书九十九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

第二四册

汉书九十九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中

汉书九十九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下

汉书一百叙传第七十上

汉书一百叙传第七十下

汉书校语

黄丕烈跋

顾广圻跋


前言/序言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二百余年史事,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及传七十篇,共一百篇,经后人整理,厘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作者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坚,汉扶风安陵(今属陕西咸阳)人,《后汉书》卷四十与其父班彪有合传。班彪字叔皮,好读书、喜著述,有感《史记》之后各种史书“不足以踵继其书”,乃亲自搜采遗闻,编撰“后传”六十五篇。班彪去世后,班固对“后传”进行删冗补缺,历时约三十年,撰写出《汉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及班固去世,汉和帝诏令其妹班昭续写“八表”、又令马续协助班昭补写“天文志”,最终成书。

《汉书》成书后即受到朝野推崇,学者争相抄阅,颇有“洛阳纸贵”之势。六朝以降,汉人文句之古音古训与当时已颇有不同,于是先后出现二十余种《汉书》的训诂释读作品。唐初,颜师古(五八一—六四五)汇集诸家注本,考订同异、纠谬补缺,完成集前代研究之大成的新注本。颜注取材广博、抉择审慎、解释详明、论证严谨,自问世以来,便与《汉书》合为一体,密不可分。

《汉书》最早的刻本,应为北宋太宗淳化年间(九九〇—九九四)由国子监所刊刻。其后,真宗、仁宗两朝,又对淳化国子监本进行了多次校勘。景祐元年(一〇三四),秘书丞余靖上书,坦陈淳化国子监本存在文字舛讹等问题,仁宗因诏余靖、王洙等负责校勘,至次年事毕,“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字”,是为景祐国子监本。可惜,无论是淳化本或景祐本,均未保存到今天。

现存《汉书》的早期刻本,主要有北宋刻递修本、宋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刘元起刻本、宋蔡琪家塾刻本及宋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白鹭洲书院刻本等。本书择以影印的,便是其中的北宋刻递修本,亦即《汉书》现存最早的刻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本自明清以来,因书末载有余靖的奏疏,曾被一些藏书大家、版本学者误判为景祐国子监本。至二十世纪赵万里在《中国版刻图录》中,对此本中的刻工、讳字、衔名等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此本当为景祐国子监本的覆刻本,约刊刻于北宋末南宋初,而非旧说所谓的景祐国子监本。此说一出,逐渐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现已成为主流观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本卷前有宋乾兴元年(一〇二二)中书门下牒国子监文一篇,反映出宋真、仁两朝时,孙奭建言将司马彪“八志”补入范晔《后汉书》,并得到准许。这篇牒文虽与《汉书》并无关系,但原书装订如此,为保存原貌,本次影印不做任何调整,仍将之置于书前。

此本行格疏朗,字体朴茂,楮墨精良,刻印俱佳。虽有缺卷,但用以配补的宋刘元起本(卷三十)、宋蔡琪本(卷三十九),亦是相当著名的精善之本。二十世纪初期,张元济主持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即以此本作为底本。

此本钤“汲古阁”“沧苇”“徐健庵”“士礼居”“阆源真赏”“菰里瞿镛”“郇斋”等印,知其明清以来先后由毛晋父子、季振宜、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瞿镛、陈澄中等名家收藏,又有倪瓒、黄丕烈、顾广圻三跋,弥足珍贵。



历代史学瑰宝:中华文明的宏伟画卷 本书系一套精心编纂的史学典籍选集,旨在为读者呈现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演进中的重要文献与思想脉络。本丛刊精选自先秦至近代的经典史著,涵盖了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风俗的演化、哲学思想的兴衰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其选材之精、考据之严,力求再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第一辑:先秦诸子与史家开端 本辑聚焦于中华史学之源头,收录了奠定后世史学基础的早期文献。 《尚书》与《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记录了上古至西周的诰命、誓词与典章制度,是研究古代政治伦理的基石。我们采纳了权威的传本,辅以详尽的校注,以期还原其历史语境。《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则标志着中国编年体史学的成熟。《左传》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被誉为“历史之绝唱”。本辑中的《左传》部分,严格依据唐代以来公认的善本底本进行排印,并特别关注其军事、外交层面的叙事细节。 诸子百家中的史学观:收录了《墨子》中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论述,以及《孟子》《荀子》中对历史兴亡规律的深刻洞察。这些思想并非纯粹的史书,但其蕴含的史学方法论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刻影响了后世史家。 第二辑:两汉恢弘:正史的奠基 本辑深入秦汉这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着重收录了开创中国纪传体史学的里程碑巨著的精要部分,展现了汉代对历史记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史记》精选与“太史公之笔”:本辑精选了《史记》中对周秦之变、楚汉相争等关键历史阶段的叙述。我们特别关注司马迁在人物传记中的卓越成就,如对项羽、刘邦、韩信等人物复杂性的描摹。我们对引文部分的注释,参照了清代及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考证成果,以确保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准确无误。 汉代谶纬与史书的交融:收录了部分汉代史书中的“祥瑞异闻”记录,这些内容虽然在后世被认为是迷信,却是研究汉代社会思想结构与统治者心理的重要佐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节选与梳理,读者可以一窥汉代史学“史鉴”与“天人感应”思想的融合。 第三辑:魏晋风骨与南北对峙 本辑聚焦于分裂与融合交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史书,不仅记录了王朝的更迭,更深刻反映了文化、民族的碰撞与融合。 《三国志》的叙事艺术:本辑选录了陈寿《三国志》的核心篇章,特别是对曹魏、蜀汉、东吴政权兴衰的论述。与后世的通俗演绎不同,陈寿的史笔以简劲著称,我们着重展现其原始文本的史学价值,特别是其对史料的采信标准。 地方志与风俗志的兴起:《晋书》中关于门阀制度的记载,以及同时期出现的区域性史料的片断,构成了本辑的另一侧面。这些内容揭示了在中央权威相对弱化的背景下,地方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如何被记录下来。我们选取了部分关于江南士族生活、北方民族迁徙的记述,以展现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第四辑:隋唐气象与中古盛世 本辑内容集中于隋唐的统一与繁盛,这一时期史学记录的完备性与叙事视野的开阔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对照:本辑同时收录了这两部唐代史书的关键章节,并提供简要的体例比较。通过对比,读者可以体会到宋代史官在修撰体例上的革新(如《新唐书》对人物小传的精炼和对冗余史料的删减)。特别是对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风云、科举制度的演变等核心议题的记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边疆史事与民族关系:收录了唐代对吐蕃、回鹘等周边政权的记载,这些内容是研究中古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一手资料。 第五辑:宋元变局与史学反思 本辑涵盖了宋代对前代的总结,以及元代对中原统治的记录。 宋代史学的集大成:重点选录了宋代史学家(如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节选)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体系。宋人修史,更注重“鉴于往事,有以见兴道之原”,本书收录的部分侧重于对宋代政治理论与史学观念的体现。 元代史料的独特视角:收录了元代官方修撰的史书对前朝(金、辽、宋)的总结,以及元代自身统治初期的一些关键记录。这些记录因其修史者的身份特殊性,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中原史学的独特视角。 结语:史鉴的当代价值 本套丛刊的编纂,旨在提供一个跨越数千年的、相对完整且权威的历史文献阅读框架。每一辑的选文,都力求在还原古代原貌与便利现代阅读之间取得平衡。通过这些经典文本,读者不仅能追踪历史事件的脉络,更能体会历代史家观察、记录和阐释历史的深厚智慧。这些文献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政治哲学和社会演变的基础。阅读此书,如同与历史的智者对谈,洞察治乱兴衰之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审视这套书,尤其关注班固在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汉书》作为“史家之绝唱”,其文字的精炼和气势的磅礴是毋庸置疑的。影印本带来的一个独特好处是,它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抄写、刻印过程中,字体形态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篇章的气势。宋版的字体往往带着一种沉稳而内敛的力量感,与汉代雄浑的历史叙事风格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列传部分,那些人物传记的叙述,在宋版字体下显得尤为鲜活有力。通过这套书,我重新体会到了“文史不分家”的道理——优秀的史学著作,其文字本身就是文学的典范。它提供了一个没有现代排版干扰的视角,去欣赏班固遣词造句的精准,去感受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起伏。这套影印本,为我重新发现和珍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魅力,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这套宋本《汉书》的影印本,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首先要说的就是它的装帧和影印质量,那简直是没得挑,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浓淡,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宋版的风貌。我拿到手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翻阅,仿佛能触摸到宋代刻工留下的刀痕和时代的痕迹。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想深入了解早期史料的学者来说,这种原貌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排印本为了追求易读性,往往会进行校勘和简化,虽然方便了初学者,但对于考据派来说,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这套书的字体清晰,版式考究,即便是繁复的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每一页都像是艺术品,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欣赏那些原本用于区分段落和注释的符号设计。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份珍贵的文物级的阅读体验。那种面对原版古籍的敬畏感,是任何电子版或现代排印本都无法替代的。我已经准备好,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这厚厚的二十四册之中,去细细品味司马迁的笔法和汉代的风云变幻,这真是一次值得收藏的投资。

评分

我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校勘工作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这套《汉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比和参考平台。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在版本流传中的差异性,特别是宋本与后世流传的元明清刻本之间细微的文字变动。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将其与我手头已有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汉书》进行了交叉比对。令人惊喜的是,这套宋本在一些关键的注释和引文的保留上,展现了极高的忠实度。举例来说,在一些涉及谶纬和早期制度的记述部分,现代整理本为了“净化”内容或追求叙事的流畅性,可能会略过一些在当时语境中很重要的旁支细节,但影印本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些,这对于历史语境的还原是极其宝贵的。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解读,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原始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站在更接近历史现场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文字的演变。对于任何严肃的文献学研究者而言,手边常备这样一套高清晰度的宋代底本,是进行严谨学术讨论的基础保障。

评分

这套《汉书》的出现,对我个人的“静心”阅读习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节奏极快的时代,能够坐下来,面对二十四册精装的古籍,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的重建。它的厚重感和年代感,自然而然地迫使你放慢速度,去体会每一个字的重量。我发现,当我不再依赖于电子设备的搜索功能时,对文本的整体结构和上下文的关联性理解会变得更为深刻。例如,在阅读某一卷的诏令或奏疏时,由于不必频繁跳转页面,我可以更完整地体会到当时朝堂对话的起承转合。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吸收,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版式留白、朱墨套印(如果有的话,我指的是类似宋版常见的特点)的处理,都构成了阅读的韵律。它强迫你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这对于长期被外界干扰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按摩。我建议所有希望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都应该拥有这样一套能“沉淀”心绪的实体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观望的心态购入这套书,主要是冲着“宋本”二字,担心影印质量不过关,影响阅读体验。但实际使用下来,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我要着重提一下它的实用性,这套书的开本选择得非常精妙,既保证了足够大的阅读视野来展现宋代的版式结构,又不会因为太大而难以在普通书桌上操作。我发现,许多古籍的影印本在装帧上往往过于追求“古朴”而牺牲了韧性,但这套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翻阅到中间部分,书脊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松动或损坏的迹象。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通常习惯在阅读时使用细铅笔做一些批注和标记,这套书的纸张能够很好地承载铅笔痕迹,同时又不至于让墨水洇开。这说明出版方在选择影印材料时,确实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实际使用习惯,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束之高阁的摆件。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我对整个丛刊系列都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