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版再版,值得推薦的國學入門書。一本書瞭解國學知識
印製精美,適閤饋贈、收藏。
內容簡介
《國學常識》是一本麵嚮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作者以淺顯流暢的筆觸,首先對國學作瞭概述,進而分章節對語言文字、史學、哲學、文學、自然科學、藝術及其代錶性的人物、派彆和學術觀點予以介紹,並作瞭評述。作者在《編例》中說:“本書以供中等學校學生課外閱讀為主要目的,亦可供一般對國學開始發生興趣者之參考。”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瞭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形成關於國學的較為全麵的概念;有誌於深入研究者,亦可通過本書探尋進入國學殿堂之門徑。
作者簡介
曹伯韓(1897—1959),湖南長沙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傢。曾任香港《華商報》翻譯、桂林《自學》月刊主編、昆明《進修月刊》編輯,後於桂林師範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國語文》編委等職。著有《通俗文化與語文》、《中國文字的演變》、《中國文法初階》等語言學專著,以及《國學常識》、《民主淺說》、《通俗社會科學二十講》、《中國近百年史十講》等文化普及讀物。
目錄
第一章 概說
一所謂國學
二國學在清代
三國學的分科
四國學的派彆
五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
六歐美學術的影響
七“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
八國學與世界學術
九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
一〇研究的態度及準備工作
第二章 語文
一一研讀古籍的階梯
一二所謂小學
一三六書
一四字形的演變
一五字義的演變
一六訓詁學
一七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
一八方言學
一九宇音的變遷
二〇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二一雙聲疊韻
二二反切
二三四聲
二四聲韻學
二五字母
二六韻部
二七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金石之學
二九殷墟發掘
三〇甲骨之學
三一古物與社會學
三二無文字的古物
三三古物與考證學
三四古物與古書
第四章 書籍
三五傳寫本與刻本
三六版本之學
三七校讎之學
三八章句之學
三九目錄之學
四○圖書分類法
四一輯佚及辨僞
四二類書及叢書
四三考證學與讀書法
第五章 經學
四四五經、十三經、四書
四五《易經》
四六《書經》
四七《詩經》
四八三禮
四九《春鞦》
五○《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五一經之傳授
五二今文經學與讖緯
五三古今文學派的鬥爭
五四漢以後的經學
五五清代的經學
五六經學的揚棄
第六章 史地
五七所謂正史
五八正史的內容
五九編年史
六○紀事本末
六一彆史
六二政書
六三雜史傳記及其他
六四學術史
六五史評
六六地理
六七曆史哲學
六八新史學的産生
六九新史學的業績
第七章 諸子
七○諸子的學術派彆
七一儒傢
七二道傢
七三墨傢
七四彆墨及名傢
七五法傢
七六兵傢及其他
七七王充之學
七八魏晉時代的玄學
七九子學之興起與消沉
第八章 佛學
八○初期的佛教
八一佛教的中國化
八二流傳中國諸宗派
八三小乘諸宗
八四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八五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
八六佛學與儒學
八七因明學
八八唯識論中的心理學
八九現時佛學的趨勢
第九章 理學
九〇 宋明理學的産生
九一 周敦頤與邵雍
九二 張載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學大成的硃熹
九四 陸象山與楊慈湖
九五 浙東學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學
九七 王陽明之學
九八 清初各大師對於理學的批判
九九 理學批判的最高發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産生
第十章 詩賦詞麯
一〇一 文學的範圍與類彆
一〇二 最早的詩總集
一〇三 楚辭
一〇四 賦
一〇五 樂府
一〇六 五言詩
一〇七 陶淵明與南北朝詩
一〇八 唐詩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後的重要詩人
一一一 詞
一一二 重要詞人
一一三 散麯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一四 散文和駢文的分彆
一一五 散文與駢文的分閤
一一六 周秦漢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傢
一一九 明清兩代的古文傢
一二〇 所謂古文義法
一二一 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對聯
一二三 文藝論評
一二四 文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
一二五 戲麯的搖籃期
一二六 戲麯的成長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說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說
一二九 清代的小說
一三〇 寶捲、彈詞、鼓詞
一三一 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一三二 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係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一三三 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學和曆法
一三五 數學
一三六 物理學及化學
一三七 醫學
一三八 應用技術
一三九 科學與迷信
一四〇 藝術
一四一 繪畫及書法篆刻
一四二 音樂
索引
本書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一所謂國學
國學這個名詞發生於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誰所創造。有人說,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申叔)氏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就是國學兩個字的最初使用者。這是不是正確,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國學這個名詞,是因為歐美學術輸入纔發生的。它的範圍,是把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包括進去的。
和國學相當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國粹兩個字,似乎有點誇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選擇精粹部分而拋棄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們覺得不甚妥當,改稱國故。國故,就是本國文獻的意思。不論精粹不精粹,過去的文獻總是可寶貴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國故範圍裏麵去,這樣看起來,國故這個名詞總算是公平而完備瞭。但它也有它的缺點,就是隻能夠代錶研究的對象,而不能代錶研究這種對象的學問,因此大傢又想起用國故學的名稱來代替它,最後又簡化而稱為國學。
可是這個名稱還不是十分閤理的,因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國學,從內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等的東西,都是可以作為世界學術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實上外國也已經有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人瞭,我們為什麼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稱,如中國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等類的名詞呢?而且對於具有種種內容的學術,為什麼不加以各彆的名稱而必須采用籠統的總名稱呢?這都是值得考慮的。
但我們為瞭依從習慣,並且因為中國各科學術還沒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學術融閤為一的緣故,隻得仍舊采用國學這個名稱。
二國學在清代
中國學術,以周秦諸子時代最為發達,當時諸子百傢,各有專長,不相剿襲。自漢代錶彰六經,儒傢定於一尊,諸子之學衰落,而經學成為唯一的學術。兩韆年來,除解釋經書外無學問。但到瞭清朝,似乎從解經之中有開闢一條新路的趨勢。過去漢儒解經,注重字句的解釋和製度的考證,但宋儒反對漢儒的方法,主張依經義而修養心性。清初學者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諸儒無補時艱,於是起而批評宋明心性之學的流弊,提倡經世緻用的實學。然而他們所謂實學,仍然以通經緻用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當世之務的顧亭林,也不敢稍為懈怠他的經學研究,並由經學而奠立瞭清代考證學的初基。顔習齋(元)、李恕榖(塨)繼起,提倡實踐,反對空言,無論性理考據,都在排擊之列,但由於他們要實行三代政治,最後也不得不歸於考古。其後戴東原(震)齣來,一方麵以新理學姿態批評宋明思想,一方麵繼承顧亭林的考證學而加以發展。同時惠定宇(棟)亦標榜漢學。惠、戴以後,繼起有人,考證學派於是占瞭學術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統的考證學派繼承東漢經師為學而學的精神,埋頭研究,不談現實政治,到道光、鹹豐以後,內憂外患交逼而來,不容許士大夫的脫離現實,於是正統漢學又逐漸衰落瞭。代之而興的於是有繼承西漢學者經世緻用精神的公羊學派。公羊學派中的康(有為)、梁(啓超),最後亦不嚴格地遵守西漢經說,而直接以己意解釋孔孟,以作維新運動的根據,清代思想如再進一步,就有解脫孔孟束縛的可能。本來正統派中著名的學者如王念孫、王引之、俞樾、孫詒讓以及最後的章炳麟,都是對孔孟以外的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們開始的時候隻是“以子證經”,拿子學做經學的工具,其結果便使擱置瞭幾韆年的諸子學說也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譚嗣同,更主張“衝決一切網羅”(見《仁學》)。這種發展的趨勢,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顯然的。因此梁啓超氏曾說清代很像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但是有一個問題。歐洲的文藝復興,是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學,解放中世紀的思想鐐銬,其結果引起瞭近代科學的勃興;中國的文藝復興,是闡揚周秦時代的古學,解放秦漢以來儒傢思想的束縛,其結果應當也引起科學的發達,可是我國的科學為什麼沒有發達起來呢?這是清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及反動政治的妨害所緻。
如上所說,清代考證學派本來是因糾正性理學派的缺點而起,性理學派的缺點是空疏而不切實用,考證學派以客觀態度研究經書,就解經而言,誠然不空疏,但是流於瑣碎支離,解經也終於不得要領,至於國計民生之現實問題,更是他們所不瞭解的,他們學問的不切實用,仍然同性理學派一樣。晚清諸學者因為受瞭列強內侵的刺激,及外來思想的影響,大傢對於現實問題有所主張,如康有為的倡導維新,章炳麟的參加革命,他們各自代錶考證學派的一分支,作為二韆年來經學的光榮的殿軍者。辛亥革命以後,儒傢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學者的眼裏,已經迴復到與諸子同等的地位,國學不應當再以解釋經書為唯一任務,已是當然之理,而自己創立的學說,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來傳布,也是無庸多說的。不過前代學術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們藉鏡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們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們利用,所以我們不能忽視。
三國學的分科
中國學術嚮來無所謂分科的,一般儒者都是以萬能博士自命,他們常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所以那些學者的全集裏麵,也有詩詞歌賦的文學作品,也有評論史事的論文,也有代聖賢立言的經書注疏,可說對整個學術範圍內的各方麵都有所貢獻。但就個人的纔性及用力的淺深說,本來不能不有所偏至;所以一些有名的學人仍然隻能以一種專長著名,如硃熹以理學著名,李白以詩著名,人們決不會指硃熹為詩人,指李白為理學傢。所以事實上,國學仍然是分瞭部門的。
曾國藩把學術分成“義理”(即性理之學或理學)、“考據”(即考證學)、“詞章”三大部門(戴東原亦曾如是分類),他寫給他弟弟的信說:“蓋自西漢以至於今,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曰考據之學,曰詞章之學,各執一途,互相詆毀。兄之私意,以為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所以發揮義理者也。考據之學,吾無取焉矣。此三途者皆從事經史,各有門徑。吾以為欲讀經史,但當研究義理,則心一而不紛。是故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傢,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在這個指導讀書方法的信中,我們看到他們怎樣說明三大部門的學術,怎樣主張選科,並且指齣在義理一門之下,還可以按照經書的種類及史書的朝代而分科研究。不過三大部門的研究對象,都是經史,整個學術範圍,非常狹小。諸子百傢,隻當作參考書,全部學術集中在儒傢一派的範圍以內。三大部門的重要性,是義理第一,詞章第二,考據最末瞭,他的話完全是宋明以來儒傢正統派的傳統意見。
義理之學,照理應該還有老學、墨學……等等的專科,但因儒傢的獨占,就沒有它們的份兒瞭。
詞章之學,包括詩及古文兩個主要部門,其次有賦、詞、麯、駢文等。現代文學所尊重的小說及戲麯,過去不被重視。
考據之學,除按照經書的種類分科外,又按照問題性質而分科,如專門考名物製度的狹義的“考證學”及專門考文字訓詁的“小學”,以及專門考書籍源流真僞的“校讎學”,是三大科彆,此外還分齣許多獨立的部門,如小學內分齣聲韻學、訓詁學,以及金石學、甲骨學等,校讎學又分成目錄學、校勘學、版本學等。
……
《古韻流芳:穿越韆年的中華智慧》 內容簡介: 《古韻流芳:穿越韆年的中華智慧》是一部旨在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橫跨數韆年曆史長河的文化之旅的著作。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以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方式,挖掘並呈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智慧精華。本書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影響瞭東亞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獨特思想、價值體係、藝術形式以及生活哲學。 第一部分:思維的基石——先秦諸子百傢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深入探索先秦時期思想文化的百傢爭鳴。這不僅僅是曆史課本上的幾個名字,而是中華民族思維模式的奠基者。 儒傢的溫潤與秩序: 我們將解析孔子“仁者愛人”的博大情懷,如何從“剋己復禮”走嚮“和為貴”的社會理想。孟子如何將“仁”推嚮“義”,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荀子則以“性惡論”為齣發點,強調後天教育和禮法的塑造作用。本書將重點探討儒傢思想如何在治國、修身、教育等多個層麵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的生命力。我們將看到,儒傢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套關於如何構建和諧人際關係、如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統一的智慧體係。 道傢的逍遙與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以其深邃的哲學語言,揭示瞭“道”的神秘與偉大。本書將帶領讀者理解“道法自然”的精髓,以及“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莊子的《齊物論》和《逍遙遊》則展現瞭另一番天地,他以超脫的姿態,挑戰世俗的二元對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我們將探討道傢思想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養生之道,以及麵對人生睏境時的超然態度。這是一種不強求,不雕琢,順應自然,與天地精神相契閤的生存哲學。 法傢的嚴謹與治國: 商鞅、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以其務實的政治哲學,為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奠定瞭理論基礎。“以法治國”、“明賞罰”等觀念,在曆史上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客觀分析法傢思想的特點,探討其在統一國傢、維護秩序方麵的貢獻,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我們會看到,法傢思想的嚴謹邏輯和實用主義,是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為建立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國傢提供瞭可行的路徑。 墨傢的兼愛與非攻: 墨子提齣的“兼愛”和“非攻”思想,在戰亂的年代,為世人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諸子百傢的普世關懷。本書將深入剖析墨傢學說的社會公正理念,以及其在軍事防禦、節用等方麵的實踐。雖然墨傢學說在後世的傳播不如儒道兩傢廣泛,但其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至今仍能引發深刻的思考。 第二部分:精神的殿堂——文學與藝術的璀璨 在思想的沃土上,中華文明孕育瞭無數璀璨的文學藝術瑰寶,它們是中華民族情感與審美的集中體現。 詩歌的韻律與情感: 從《詩經》的質樸到楚辭的浪漫,從漢樂府的敘事到唐詩的巔峰,再到宋詞的婉約與豪放,本書將帶領讀者領略中國詩歌不同時期的獨特魅力。我們將品味屈原的憂國憂民,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邁。本書將不僅僅是作品的羅列,更會解讀詩歌背後的時代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它們如何承載瞭中國人的愛恨情仇、傢國情懷。 散文的意境與哲思: 從《尚書》、《左傳》的史筆,到諸子百傢的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傢將散文提升至新的高度,中國的散文以其自由的體裁、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語言,展現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將欣賞韓愈、柳宗 বিপজ্জনক的古文運動,蘇軾的文采斐然,歐陽修的溫潤如玉。本書將探討散文如何成為文人抒發情感、議論時政、闡述哲理的重要載體。 小說的敘事與人情: 從誌怪小說到傳奇故事,再到明清小說四大名著的輝煌,中國小說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會洞察,描繪瞭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我們將走進《三國演義》的英雄史詩,《水滸傳》的江湖豪情,《西遊記》的奇幻冒險,《紅樓夢》的世事無常。本書將揭示這些小說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書法與繪畫的意趣: 中國的書法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一種綫條的舞蹈,情感的抒發。從王羲之的行雲流水,到顔真卿的雄渾大氣,再到懷素的狂放不羈,本書將帶領讀者欣賞書法藝術的獨特韻味。中國畫則以其寫意的手法,將自然萬物與文人情懷融為一體。從山水畫的意境深遠,到花鳥畫的生機盎然,我們將感受中國畫如何追求“氣韻生動”,錶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第三部分:生活的智慧——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 中華文明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宏大的思想體係和璀璨的藝術成就上,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 節日的傳承與意義: 春節的團圓與祝福,元宵的燈火與謎語,清明的追思與踏青,端午的紀念與龍舟,中鞦的月圓與思念……本書將深入探討中國傳統節日背後的曆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我們將看到,這些節日不僅僅是簡單的慶祝,更是維係傢族情感、傳承民族記憶、寄托美好願望的重要載體。 飲食的哲學與文化: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講究色、香、味、形、養俱全。本書將從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藝,到餐桌上的禮儀,再到不同地域的飲食特色,展現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天人閤一”理念和養生智慧。我們將瞭解,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載著文化、情感與生活態度的載體。 建築的巧思與和諧: 中國傳統建築,無論是宏偉的宮殿廟宇,還是精巧的園林民居,都體現瞭東方人對空間、秩序和自然的獨特理解。本書將探究中國建築的“天人閤一”思想,例如北京故宮的嚴謹對稱,蘇州園林的麯徑通幽,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我們將看到,建築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體現。 醫道的精髓與養生: 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其“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想,以及對人體經絡、氣血的深刻認識,形成瞭獨特的醫療體係。本書將介紹中醫的望、聞、問、切,介紹針灸、推拿、草藥等療法,並探討中醫養生之道,如飲食調養、起居有常、情誌舒暢等。我們將理解,中醫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種順應自然、調養身心的生活哲學。 禮儀的規範與人情: “禮”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本書將闡述中國古代的等級製度、人倫關係以及日常交往中的各種禮儀規範。我們將瞭解,從君臣父子到朋友同事,禮儀如何在維係社會秩序、促進人際和諧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不僅是外在的行為準則,更是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對他人的尊重。 《古韻流芳:穿越韆年的中華智慧》是一場文化的尋根之旅,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觸摸中華文明的脈搏,感受古人留下的智慧遺産。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理解其深厚的底蘊,並在現代生活中,汲取古老的智慧,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我們的生活體驗。它是一扇窗,讓你看見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邃的文化宇宙;它是一麵鏡,讓你在照見古人的同時,也更好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