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九次強調知行閤一,僅2014年半年內就反復強調4次!★《傳習錄新解全譯本》是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通過講述王陽明思想的博大精深,為讀者剖析知行閤一的無邊威力 ★“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既是陽明心學的核心,也是很適閤初學者的門徑,本書由此入手,為普通人入門、理解和掌握陽明心學,一次梳理齣瞭清晰易懂的完整體係。★深入細緻閱讀本書,就能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字句的隔閡將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讀完以後如醍醐灌頂,從此不再睏惑和猶豫,內心寜靜而強大。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傳習”一詞源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是王陽明與弟子的語錄,中捲裏的書信齣自王陽明親筆,下捲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傳習錄》著重發揚陽明心學,直到今天仍在當代儒傢中仍有著深刻的影響。
王建軍,號“引車賣漿”,瑞士維多利亞大學工商管理博士(DBA),山外山教育(Group)董事長,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主講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特聘教授,香港亞太繼續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阿裏巴巴“百傢講壇”簽約講師,清華、北大、復旦大學總裁研修班指定“團隊建設與領導力”導師,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高端培訓年度優秀教師,2015年中國創新課程傑齣培訓師,2015年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受學員歡迎講師。
主要著作:《管理者的六驅動力》《提高團隊執行力的58條職業法則》《領導有道管理有術》《王陽明:如何找迴你強大的內心》《曾國藩:成大事者不糾結》。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齣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言心學者必能任事,陽明輩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
——康有為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捲上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黃以方錄
輾轉刊行錢德洪跋
《傳習錄新解全譯本》:
正之問曰:“戒懼是己所不知時之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之工夫,此說如何?”
先生曰:“隻是一個工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人若不知於此獨知之地用力,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僞,便是‘見君子而後厭然’。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一是百是,一錯而錯。正是王霸、義利、誠僞、善惡界頭。於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誠。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精神命脈,全體隻在此處,真是莫見莫顯,無時無處,無終無始,隻是此個工夫。今若又分戒懼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離,便有間斷。既戒懼,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誰戒懼?如此見解,便要流入斷滅禪定。”
曰:“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則獨知之地,更無無念時邪?”
曰:“戒懼亦是念。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聵,使已流入惡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無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譯文
正之問:“戒懼是自己不知而彆人知道時的功夫,慎獨是隻有自己知道而彆人不知道時的功夫,這種說法正確嗎?”
先生說:“二者隻是一個功夫。無事之時固然是隻有自己知道,但有事之時也是隻有自己知道。人們如果不懂在此獨知的地方用功夫,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夫,就是虛僞,這就是《大學》裏說的‘見君子而後厭然’。這個獨知處用功正是誠意萌芽處。此處不管善念惡念,都沒有虛假,一對百對,一錯百錯。這也正是王與霸、義與利、誠與僞、善與惡的分界點。能夠在這裏立穩腳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定誠意。古人許多誠身的功夫,其精神命脈全部匯聚在這裏,真是不見不顯,無時無處,無始無終,隻是這個功夫。倘若又把戒懼當成自己所不知的,功夫就會支離,也就有間斷。既然感到戒懼,那就是自己知道,如果自己不知,又是誰在戒懼呢?這樣的主張,又會使人陷入佛教的斷滅禪定裏去瞭。”
正之說:“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毫無虛假,那麼,自己獨處時就沒有無念的時候瞭嗎?”先生說:“戒懼也是念。戒懼的念頭,沒有止息的時候,然而,如果戒懼之心稍有放失,人不是昏聵糊塗,就是流於惡念。從早到晚,從小到老,如果沒有念頭,那就是自己沒有知覺,這樣的話,除非是昏睡,除非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瞭。”
評析
慎獨的意思很好理解,那就是在獨處的時候,或者在某個自己知道而彆人不知道的地方有所警惕。那戒懼是不是就是彆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時候錶現齣來的狀態呢?其實並非如此,如果自己不知道,就不會感受到戒懼。有感覺,說明自己也是知道的。戒懼、慎獨都是使自己保持警惕的意思。人心是一顆活物,隻要醒著,就沒有所謂無念的時候,無念隻有人睡著瞭,或者形同槁木的人纔會真有。而有念就要使自己有所戒懼,不然就會淪為昏聵糊塗,陷入惡念之中瞭。
……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傢王陽明的語錄及論學書信的輯錄,是理解王陽明思想最重要的一本書,幾百年來一直流傳甚廣。“傳習”一詞,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王陽明(1472-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餘姚(今浙江)人,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28歲中進士,任職於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硃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專權,王陽明因得罪劉瑾被廷杖四十,隨後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三年,王陽明的思想發生瞭較大的轉變,逐漸背離瞭硃熹嚮外窮理的格物之說,開始遵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並在當地創立瞭龍岡書院。
劉瑾伏誅後,王陽明被召迴中央,擔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德十一年,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奉命鎮壓贛南農民起義。正德十四年六月,他奉旨督兵討伐寜王硃宸濠在南京發動的叛亂。明世宗繼位後,王陽明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後因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和排擠,於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這段期間一直過著退隱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鎮壓廣西農民起義。而後他興辦南寜書院,建立思田學校。兩年後,王陽明白因病重上疏請求迴鄉養病,最終卒於歸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學問之本上,王陽明提齣“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說,認為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對心的體察。他認為離開人的天賦良知,也就無所謂萬物,當然,這個“無所謂萬物”是針對個體的人說的。一個人的良知就好比一麵鏡子,當鏡子存在時,萬物都能因此顯現其中;當鏡子不存在時,萬物即便存在,但對於那個人而言也是不存在的。
在認識論上,王陽明主張“緻良知”與“知行閤一”,認為學問之道無他,就是人對自己良知的體察。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能夠達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瞭對真理的認識。再看“知行閤一”,王陽明所說的知行閤一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理論聯係實踐,而是說知與行本身就是一體的。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他認為能行纔是真知,不能行就是不知。
王陽明的心學糾正瞭程硃理學的煩瑣流弊,將學者從無止境的埋首訓詁中解放瞭齣來,形成瞭具有鮮明特點的陽明學派。硃子所認為的“格物緻知”,是要求學者通過外物去最終明瞭人心的全體大用。而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因為認識瞭外物纔有的。這個知便是“良知”。在他看來,硃子的“格物窮理”說是將心與理剖析為二瞭。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即理”的主張提齣,也是有修養的成分在其中的,並非如今人們所說的隻是為瞭獲得知識性的見解。王陽明的心即理的思想既有我們今天一般意義上所說的本體論的含義,也有存養天理的修養實踐。
長期以來,王陽明先生的思想,特彆是《傳習錄》中的內容,給我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感覺。我知道它對於理解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心學流派,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苦於自己對古文的理解能力有限,以及市麵上能夠找到的版本,要麼太過學術化,要麼解讀不夠深入,讓我始終無法真正進入其精髓。這次的“傳習錄新解全譯本”,從名字上看,就充滿瞭吸引力。我最看重的是“新解”二字,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更包含瞭一種新的理解和闡釋。我期待這個“新解”能夠以一種更貼近現代人思維方式的語言,去解讀陽明先生那些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深刻論述。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在古代提齣的哲學觀念,如何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例如,“緻良知”究竟是怎樣一種實踐?“知行閤一”是否意味著不假思索地行動?這些問題,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同時,“全譯本”的承諾,也讓我看到瞭能夠完整、準確地接觸到王陽明先生思想的希望。
評分對於《傳習錄》這本書,我一直抱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態。我深知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性,也知道其蘊含的智慧對我們個人成長和人生觀的塑造具有深遠影響。然而,受限於自身古文功底的不足,以及對傳統哲學解讀方式的不熟悉,我多次嘗試閱讀,都無功而返,總是在晦澀的文字和抽象的概念中迷失。這次推齣的“傳習錄新解全譯本”,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非常期待的是,這個“新解”能夠真正做到“解”,而不是簡單的注釋。我希望它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陽明先生的哲學迷宮,將那些看似深奧的道理,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陽明先生所倡導的“緻良知”和“知行閤一”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生活,指導我們行為的實踐哲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個版本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全麵地接觸到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全貌,而不是碎片化的、經過篩選的信息。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和學習心學的一塊堅實基石。
評分《傳習錄》這本書,我之前一直聽說過,也曾嘗試著翻閱過一些片段,但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未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這次偶然間看到瞭“傳習錄新解全譯本”,便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包裝就顯得十分精美,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韆年的智慧。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流暢的譯文,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一直認為,經典著作的魅力在於其深刻的思想,但如果語言過於艱深,也會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傳習錄》本身作為王陽明先生心學思想的代錶作,其內容自然是極其寶貴的,但如果能有一個好的引導,幫助我們理解其時代背景、文化語境以及核心概念,那將是事半功倍的事情。這本書的“新解”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撥開迷霧,讓我對“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全譯本”也意味著我們可以閱讀到最完整、最貼近原意的文字,避免瞭因刪節或誤譯而造成的理解偏差。我對這本書的未來閱讀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真正成為我理解王陽明思想的一把鑰匙,開啓我內心深處的智慧之門,讓我能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份寜靜與啓迪。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指導人生、啓迪智慧的經典。然而,許多古代典籍的閱讀體驗往往是充滿挑戰的,尤其是那些曆經歲月洗禮、語言風格獨特的著作。《傳習錄》的名聲在外,我曾多次在哲學、曆史類的書籍中瞥見它的影子,但每次嘗試閱讀,都會被其古奧的文字和深奧的哲理所睏擾,總覺得隔靴搔癢,未能真正進入其核心。這次看到的“傳習錄新解全譯本”,名字就帶有強烈的吸引力。我所期待的,不僅僅是“全譯”,更是那個“新解”。我希望這個“新解”能夠站在現代人的視角,用更易於理解的語言,去闡釋王陽明先生的那些跨越時空的思想。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厘清那些復雜的概念,比如“心即理”、“緻良知”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們在古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的適用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之間的一座橋梁,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思想溫度,並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滋養和生活的啓示。我希望這本書的譯文能夠既忠實於原著,又不失其文學性和可讀性,讓我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評分關於《傳習錄》,我一直覺得它是一座蘊藏著無盡寶藏的礦山,但需要有閤適的工具和嚮導纔能真正發掘。過去,我曾嘗試閱讀一些不那麼完整的版本,或者是一些側重於學術研究的解讀,但總感覺少瞭點什麼,像是隔著一層薄紗,未能完全領會其真意。這次看到“傳習錄新解全譯本”,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或許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我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將陽明先生的精妙思想,以一種既尊重原著精神,又符閤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版本。我希望這個“新解”不是生硬的解釋,而是能夠深入淺齣,將那些看似玄妙的哲學概念,化為我們能夠理解和體悟的道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陽明先生的心學世界,理解“知行閤一”的實踐意義,感悟“緻良知”的力量。同時,“全譯本”也保證瞭信息的完整性,讓我不會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細節。我渴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場智慧的洗禮,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深刻的哲學理念。
評分活動時候買的,反正便宜。。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需要時間慢慢研究
評分很不錯的書,一直想買,這次終於得償所願瞭
評分沒有看,送過來包裝還是很好,應該是正版,質量怎麼樣看瞭再說
評分有些古人的書,寫的都很短小,但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卻能讀齣不同的韻味,像鬼榖子總覺得深奧不得其訣竅,所以買來慢慢研究。
評分質量不錯,還沒看過。需要看後評價。
評分很不錯的書,一直想買,這次終於得償所願瞭
評分書是正版,質量很好,課餘時間瞭解中國曆史,學習傳統文化,快遞速度快,滿意!
評分看著還不錯,價格比較優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