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 [Principles of Shipborne Modulated Inertial Navigation and Integrated Navigation Technology]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 [Principles of Shipborne Modulated Inertial Navigation and Integrated Navigation Tech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秋滢 著
图书标签:
  • 惯性导航
  • 组合导航
  • 船舶导航
  • 调制惯性导航
  • 导航技术
  • 舰船
  • 姿态控制
  • 传感器
  • 自动控制
  • 误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124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6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inciples of Shipborne Modulated Inertial Navigation and Integrated Navigation Tech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共分为11章,主要论述了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及相关知识。第1-3章为第1部分,主要介绍了惯性导航基础知识、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第4。7章为第2部分,重点论述了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包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以及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第8-11章为第3部分,重点研究基于调制型惯性系统的组合导航技术.分别介绍了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船用星敏感器抗环境干扰误差抑制技术、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基于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的计程仪误差抑制技术。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对从事惯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惯性技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导航基础知识
第1章 惯性导航概述
1.1 什么是惯性导航
1.2 惯性导航发展概况
1.2.1 捷联惯性导航发展现状
1.2.2 调制型惯性导航发展现状
1.2.3 无源组合导航发展现状
第2章 坐标系基础知识
2.1 坐标系定义
2.2.坐标系间关系
第3章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
3.1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3.2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方程
3.3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源分类

第2部分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
第4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
4.1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4.1.1 旋转调制基本原理
4.1.2 旋转调制误差源分类
4.2 旋转机构转动精度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2.1 旋转机构角变速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及抵消方法
4.2.2 单轴旋转转台倾角对旋转调制影响及测量方法
4.3 旋转机构测角精度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3.1 旋转机构测角延迟影响分析
4.3.2 旋转机构测角精度影响分析
4.4 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4.1 载体角运动与调制轴垂直
4.4.2 载体角运动与调制轴同向
4.4.3 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仿真分析
第5章 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
5.1 惯性组件输出误差模型
5.2 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旋转方案设计原则
5.2.1 陀螺仪常值漂移抵消原则
5.2.2 陀螺仪刻度因数误差抵消原则
5.2.3 陀螺仪安装误差抵消原则
5.2.4 惯性组件误差项抵消原则
5.3 单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研究
5.3.1 单轴旋转调制正反转停方案
5.3.2 单轴转停调制系统误差方程
5.4 双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研究
5.4.1 双轴旋转调制正反转停方案
5.4.2 双轴转停调制系统误差方程
第6章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
6.1 相对地球自转轴调制技术的提出
6.1.1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目的
6.1.2 地球转速抵消原则
6.1.3 IMU定轴转动性质
6.2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方案设计原则
6.2.1 陀螺常值漂移抵消原则
6.2.2 陀螺刻度因数误差抵消原则
6.2.3 陀螺安装误差抵消原则
6.3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
6.3.1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方案设计
6.3.2 相对地球自转轴调制下惯性组件调制特性
6.3.3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方案实现方法
6.3.4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导航信息误差特性
第7章 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
7.1 旋转调制阻尼技术需要解决问题
7.1.1 基于串联校正的阻尼技术基本原理
7.1.2 串联校正阻尼技术频域分析
7.2 基于罗经原理的旋转调制姿态误差抑制算法研究
7.2.1 罗经回路对准基本原理
7.2.2 基于罗经原理的罗经法姿态解算
……

第3部分 组合导航

前言/序言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惯性技术科研工作的总结,主要论述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及相关知识。全书内容共分为11章,分别为惯性导航概述、坐标系基础知识、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船用星敏感器抗环境干扰误差抑制技术、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基于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的计程仪误差抑制技术。其中,1-3章为第1部分,介绍导航基础知识;4~7章为第2部分,讨论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8-11章为第3部分,论述基于调制型惯性系,统的组合导航技术。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船用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系统的研究、试制及试验工作。本书反映了作者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例如,对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旋转方案建立、旋转机构误差影响及抑制、惯性/星敏感器/计程仪组合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创新性研究。本书对从事惯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惯性技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感谢孙枫教授、高伟教授、齐昭博士等人的大力支持。此外,本书部分内容还参考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误与不足,热忱欢迎阅读本书的老师、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批评指正。
《深海之眼:潜艇导航的奥秘与前沿》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现代潜艇导航技术的精髓,揭示其在深邃未知海洋中精准定位的奥秘。在茫茫大海深处,GPS信号无法穿透,传统的导航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此时,一套强大而可靠的导航系统便是潜艇的“深海之眼”。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潜艇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原理及其最新发展。我们将首先剖析惯性导航的基本概念,解释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如何协同工作,感应并测量潜艇的运动状态,从而推导出其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姿态。您将了解到,惯性导航的精度极大地依赖于其传感器的质量、系统的标定以及算法的鲁棒性。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惯性传感器,如激光陀螺、光纤陀螺、MEMS加速度计等,以及它们在潜艇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误差建模与补偿、平台稳定技术、以及导航信息的解算算法。我们将审视如何通过精密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惯性器件的固有误差,如零偏、尺度因子误差、轴倾等,并探讨先进的滤波技术,如卡尔曼滤波及其变种(扩展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如何有效地融合各种测量数据,抑制误差累积,实现高精度的导航输出。 然而,单一的惯性导航系统虽然强大,但其误差仍会随时间累积,长期运行后精度会下降。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本书将重点介绍组合导航技术在潜艇导航中的应用。我们将详细解析惯性导航系统如何与外部导航信息源进行融合,以实现更长期的、更高精度的自主导航。 我们特别关注几种与潜艇环境高度契合的组合导航技术。首先是多普勒计程仪(DVL)的融合。DVL通过发射声波并测量回波的多普勒频移,直接测量潜艇相对于海底或水体的速度。本书将阐述DVL测量原理,分析其在不同水深和海底地貌下的性能特点,并探讨如何将DVL的速度测量信息有效地注入惯性导航系统,显著提高速度和位置的精度,并有效抑制惯性导航的漂移。 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声学导航技术的应用。在水下,声波是远距离通信和测距的有效手段。本书将介绍多种声学导航方法,包括: 水下信标定位系统: 利用预先布设在海底的声学信标,潜艇通过测量与信标的距离和方位信息,实现自主定位。我们将分析不同信标配置下的定位精度,以及如何在高动态环境下保持定位的可靠性。 海底地形匹配导航(TERCOM): 潜艇利用自带的声纳系统绘制海底地形图,并与预先存储的海底地图进行匹配,从而确定自身位置。本书将详细介绍地形匹配算法,包括特征提取、匹配策略以及误差评估。 水下GPS(USBL/LBL): 探讨水下超短基线(USBL)和长基线(LBL)系统的原理,分析它们在特定区域提供高精度定位的能力,并研究如何将其与惯性导航融合,实现精确的水下作业。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水面导航辅助技术在潜艇导航中的作用。当潜艇浮出水面或使用潜望镜时,可以利用GPS、GLONASS等卫星导航系统进行高精度校准。我们将分析如何实现水下惯性导航系统与水面卫星导航信号的无缝切换与融合,最大化导航精度和可用性。 本书还关注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如: 高精度光纤陀螺(FOG)和激光陀螺(RLG)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精度方面的作用。 MEMS惯性传感器在成本效益和小型化方面的优势,及其在特定任务中的应用前景。 地球物理场导航(如磁场导航、重力场导航)作为惯性导航的补充手段,及其在长期自主导航中的潜力。 在技术实现方面,本书将深入剖析导航传感器的数据融合算法,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统计滤波理论,如多传感器信息融合(MSIF),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异质性数据进行最优估计。我们将讨论如何处理传感器之间的时空不对齐问题,如何进行异常值检测与剔除,以及如何评估融合系统的整体性能。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导航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设计。在水下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效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隔离(FDI)技术,以及基于模型的自适应导航策略,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阐述。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但不限于海军舰艇设计人员、导航系统工程师、潜艇操作人员、以及对水下导航和深海探索技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对潜艇导航系统的复杂性、先进性和关键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为未来潜艇导航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深海之眼:潜艇导航的奥秘与前沿》,将是您探索潜艇导航神秘世界的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目光聚焦于《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的大脑立刻开始运转,试图理解其中蕴含的复杂概念。首先,“惯性导航”本身就给我一种“自给自足”的联想,仿佛是船舶拥有了一个内在的“指南针”,即使在深邃的海洋或被遮蔽的天空下,也能独立判断自身的状态。而“调制型”,这个词语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描述,它或许代表了一种对惯性测量信号的精细化处理,一种能够显著提升测量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的技术手段。我猜测,这可能涉及到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或者独特的硬件设计,以应对海洋环境中复杂的物理干扰。紧接着,“组合导航技术”更是让我联想到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智能系统。我知道,单一的导航方式总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GPS的信号易受阻,而纯惯性导航则存在误差累积。因此,将多种导航技术有机地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整体导航性能的关键。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以及其他可能的导航辅助系统(如电子海图、声纳等)进行融合的。它是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来处理不同数据源的异质性,以及如何在动态变化的海况下,做出最优的决策,选择最合适的导航组合?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高精度、高可靠性海洋导航技术的大门,让我对船舶如何在茫茫大海中精确前行,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现代海洋航行的核心技术。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导航设备的说明书,更可能是一部深入剖析复杂工程原理的学术专著。首先,“惯性导航”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词汇。我知道,这种技术不依赖外部信号,仅凭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算其运动状态,这在GPS信号不可用或被干扰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而“调制型”这个形容词,则暗示了其可能超越了传统的惯性导航系统。它是否意味着对原始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数据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信号处理,以提高精度、降低噪声,或者增强系统的鲁棒性?我猜想,这里可能涉及一些先进的信号调制、解调或滤波技术。随后,“组合导航技术”这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想象。在广阔的海洋上,单一的导航系统往往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这本书很可能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电子海图、声纳等多种导航方式进行有效融合。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解决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同步、精度差异、以及模型不匹配等问题的?又是如何通过优化算法,实现不同导航源的互补和增益,从而达到更高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这本书,很可能揭示了船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如何实现精准、安全、高效航行的关键技术。

评分

作为一个对海洋科学和工程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初次接触到《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样一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其专业性极强。我猜想,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可能主要是船舶工程、导航制导、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抑或是相关专业的学生。然而,我内心深处又有一丝渴望,希望能够从中窥探到现代海洋导航的先进之处。书名中的“惯性导航”本身就带着一种“黑科技”的神秘感,它不依赖外部信号,仅凭测量物体自身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算位置和姿态,这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例如GPS信号被屏蔽或干扰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而“调制型”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技术细节,它是否涉及到对惯性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某种优化处理,以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例如,通过特定的滤波算法或者信号变换,来减弱传感器自身的噪声,或者抵消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再往后,“组合导航技术”更是扩展了我的想象空间。我知道,单一的导航系统往往存在固有的缺陷,而将多种导航技术有机地融合,形成互补,是提升整体导航性能的必然趋势。那么,本书是如何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电子海图、声纳等其他导航方式进行有效结合的呢?我想,这背后一定涉及复杂的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状态估计算法,以及一套精巧的数据融合策略。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复杂的原理,并且提供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技术方案,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高精度、高可靠性海洋导航技术的大门。

评分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初读之下就充满了学术严谨性和技术深度。我猜想,这本书并非面向普通读者,而是更倾向于导航、控制、船舶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或研究生。书名中的“惯性导航”,勾起了我对它如何摆脱外部信号依赖的兴趣,它在极端环境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调制型”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它可能超越了基础的惯性导航原理,引入了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或传感器技术,来克服惯性导航固有的误差累积和噪声问题。我很好奇,这种“调制”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它是否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或者独特的硬件设计,能够让惯性导航的数据更加精确和可靠。紧随其后的“组合导航技术”,则将主题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我知道,单一的导航系统总是存在短板,而将多种技术融合,形成互补,是提升导航性能的必然趋势。这本书很可能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电子海图、甚至声纳等多种导航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解决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融合、时延匹配、以及精度标定的问题的。它是否提出了创新的算法,能够根据实时环境和系统状态,动态地调整不同导航源的权重,从而输出最优的导航结果?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现代船舶精准导航技术的绝佳途径。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本书的名字时,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打开现代航海领域神秘面纱的钥匙。我对“惯性导航”的理解,停留在它不依赖外部信号,完全依靠内部传感器进行自主定位的能力。这就像一个人即使身处漆黑的房间,也能通过感知身体的运动来判断自己在哪里。而“调制型”这个词,在我的认知里,通常与信号的变换、增强有关。这是否意味着,书中所介绍的惯性导航技术,并非基础的IMU应用,而是经过了某种“升级”或“优化”,使其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稳定、可靠的导航数据?例如,可能采用了特殊的算法来处理传感器数据中的漂移和噪声,或者通过某种方式来校正因船舶运动带来的误差。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组合导航技术”这几个字。在现代航海中,单一的导航系统往往难以应对所有挑战。GPS虽然普及,但在水下、峡谷、或者电子干扰区域,信号会变得非常不可靠。因此,将惯性导航与GPS、电子海图、甚至声学定位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导航网络”,似乎是必然的选择。我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可能就在于深入剖析这种组合导航背后的原理,包括如何设计有效的融合算法,如何处理不同传感器的时延和精度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实时环境信息动态调整各导航源的权重。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开这些复杂而迷人的技术谜团,让我对船舶如何在茫茫大海中精确航行,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而专业的意味,《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读到这个标题,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艘巨大的船舶在茫茫海域中航行,而它赖以导航的,不仅仅是罗盘和星辰,而是那套精密至极的“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以及更进一步的,将它与其他导航手段融会贯通的“组合导航技术”。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原理,能够让船舶在没有陆地参照物的情况下,精准地判断自己的位置、速度和姿态?“调制型”这个词,在我看来,似乎暗示着一种信号的变换或者增强,一种让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数据更加可靠、更加抗干扰的处理方式。想必,这其中涉及了相当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对各种外部扰动(如船舶的颠簸、海水的浮力变化、甚至地球磁场的微小波动)的精细补偿。而“组合导航”,更是让我充满好奇。我知道GPS在现代导航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常常会导致GPS信号的丢失或干扰。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将惯性导航这种“自律”的系统,与GPS、声纳、甚至更传统的导航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整体呢?我想,这背后一定有着一套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状态估计算法,能够实时融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从而实现比单一系统更强大、更鲁棒的导航能力。这种技术,对于船舶安全航行,尤其是在复杂海况、恶劣天气,或者面临电子干扰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技术背后的奥秘,让我对海洋导航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评分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如同一个专业术语的集合,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惯性导航”这个词,它让我联想到一种不依赖外部电磁波信号的自主定位能力,这种能力在GPS信号可能受限的海洋环境下,显得尤为关键。紧接着,“调制型”这个修饰词,则激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它是否意味着,这本书所介绍的惯性导航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传感器堆叠,而是包含了一种高级的信号处理技术,例如通过某种调制方式来优化传感器输出,从而提高精度、降低噪声,或者增强系统对抗环境干扰的能力?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信号处理理论和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组合导航技术”,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视野。我知道,任何单一的导航系统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将惯性导航与其他导航方式(如GPS、北斗、电子海图、甚至声纳等)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是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导航的必然选择。我十分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这种融合的?它是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来处理不同导航源的数据融合、时延匹配、以及精度标定等关键问题?它是否提出了一些创新的算法,能够让系统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动态地选择和整合最佳的导航信息?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现代船舶导航核心技术的绝佳机会。

评分

当我初次看到《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时,一种对未知技术的好奇心便被点燃了。书名中的“惯性导航”,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独立”的导航方式,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号,仅仅依靠测量物体自身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判断其运动状态。这让我想象,在茫茫大海上,即便GPS信号失灵,船舶也能凭借自身内部的“感觉”来确定方向。而“调制型”这个词,则像是在基础的惯性导航上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是否意味着,书中探讨的惯性导航技术,并非简单的IMU应用,而是经过了某种特殊的“信号处理”或“优化”,以提高其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我猜想,这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用来过滤噪声,补偿漂移,或者适应海洋环境的独特挑战。随后,“组合导航技术”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明白,在现代航海中,单一的导航系统往往难以应对所有情况。因此,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电子海图、声纳等多种导航方式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整体,是提升导航性能的关键。这本书,很有可能详细介绍了这种融合背后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如何处理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信息差异,如何通过算法实现数据的最优融合,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导航策略。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船舶如何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实现精准、安全航行的大门。

评分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如同一个专业的符号,直接指向了海洋工程和导航技术的深邃领域。当我第一次瞥见它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艘远洋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依靠着一套精密而复杂的系统,稳定地朝着既定目标航行。书中的“惯性导航”部分,必定会深入探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积分运算,将瞬时运动信息转化为连续的位置、速度和姿态。我特别关注“调制型”这个修饰词,它暗示着这种惯性导航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可能包含了一种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比如通过某种调制方式来提高测量精度、抑制噪声,或者增强系统对抗外部干扰的能力。这让我好奇,书中所阐述的“调制”具体是指什么?是模拟信号的调制,还是数字信号的处理?它又是如何影响到惯性导航数据的质量的?而“组合导航技术”,更是将我的兴趣引向了更广阔的范围。我知道,任何单一的导航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比如GPS容易受到干扰,而惯性导航会有累积误差。这本书大概会详细介绍如何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电子海图、多普勒计等其他导航设备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互相校验的导航体系。我想,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复杂的融合算法,例如卡尔曼滤波器,它能够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状态和精度,动态地分配权重,输出最优的导航解。这本书,很可能为我揭示海洋导航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秘密,让我对船舶定位和航迹保持的原理,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艘孤独的船只,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上,依靠着一套精密至极的科技装备,穿越风浪,精准抵达目的地。书名中的“惯性导航”,首先吸引了我,它意味着一种不依赖外部信号的自主定位能力,这在GPS信号可能丢失或被干扰的海洋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而“调制型”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一种更深层次的优化和增强。它是否意味着,这本书探讨的惯性导航技术,已经超越了基础的原理,引入了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方法,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海洋环境的挑战?我非常好奇,这种“调制”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它对惯性导航的性能又有着怎样的提升作用?而“组合导航技术”,更是将我的好奇心推向了新的高度。我知道,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单一的导航系统往往难以满足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因此,将惯性导航与GPS、北斗、电子海图、甚至声纳等多种导航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强大的导航网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这种融合的,它是如何解决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兼容性、时延差异、以及精度互补等问题的?书中是否提供了具体的融合算法和实现框架,让我能够理解船舶是如何通过“集百家之长”,实现精准导航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扇通往现代海洋导航前沿技术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