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由清贫的陈烈、江汰清夫妇在上海苦苦支撑生活,守卫着中共机密档案资料开端。江汰清被捕,陈烈带着档案资料匆忙转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他的妻妹、中共党员江韵清来到陈烈身边,帮助姐夫四处寻找党组织。热血青年马端方(后改名马天目)受进步思想影响,投身革命。他受组织派遣,到上海与保管档案资料的同志接头。
陈烈病死,马天目和江韵清这两个稚嫩的年轻党员假扮夫妻,组成一个党小组,继续守护档案,寻找党组织。
从此,他们开始了自己追寻信仰,忠诚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生涯。围绕着马天目、江汰清革命经历的主线,小说塑造了一批共产党人的形象,铁骨铮铮,忠诚无私。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忠诚的长篇小说。
作品的叙事时间为1931年3月至1988年2月,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
故事讲述马天目、江韵清、彭定邦等一批爱国青年志士积极参与革命,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复兴大业隐姓埋名,与日本侵华实力殊死搏斗,和国民党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
刘荣书,满族。
作品见于《山花》《江南》《十月》《花城》《人民文学》等刊。
有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小说选刊》选载,并收入各种年选。
著有长篇小说《一夜长于百年》,中短篇小说集《冰宫殿》《追赶养蜂人》。
获河北省首届孙犁文学奖,《山花》双年奖,《广州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等奖项。
其作品有着“轻盈的质地,温暖的色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人类原初的美好情感和传统伦理有一种回归和呼唤”。
——河北新闻网
评论家认为,刘荣书的小说创作不满足于书写生活经验,而是追求描写生活中发生的奇异事物。小说的语言具有强烈的现代性,表达明确,减少了抒情化的表达,加大了内心叙述的表达力度;小说描写语言细腻,叙述速度缓慢,体现了一个严肃作家的追求。
——河北新闻网
第一章
1
春夜总是半昏半明的,静默中有着些许搅动。像梦的呓语,又像外面的世界被一片大水淹没,浮着鱼儿喋水的声音。江汰清被这莫名的声音搅得睡不踏实,头脑昏沉。儿子衔着奶头,刚刚在她怀里睡去,陈烈的咳嗽声又猝然响起。那咳嗽声空洞而乏味,显然是饥饿与病态造成。江汰清想动,却被魇在床上。只能下意识嘀咕了一句。意思是让陈烈起来,自己去找些水喝,好遏制一下那令人揪心的声音。但陈烈毫无反应,很快又响起他细微的鼾声。继而被江汰清略显粗鲁的鼾声压制下去了。
这一天早晨,江汰清起床要比往日早些。她悄悄踅到卧室外面,推开窗子。鼻腔里嗅到一股清鲜之气。见墙外的梧桐竟比昨日鲜嫩了一层,在半明半暗的晓色里,那抹鲜绿让人看了心疼。低头一望,见浑黑的墙体与街道间,蒙了一层湿气,显得更为滞重。这才想到,原来昨夜里听到的那些声音,竟是春雨悄悄降临在了这个城市。
这是黑白的,多年之前的上海。
这是1931年3月的上海。
对于经历了两次搬家经历的江汰清来说,这样一场无声无息的春雨显然给了她诸多的安慰与欣喜。一想到过会便要出门,她便暗自兴奋起来。拢了拢头发,去厨房烧水。待水半开,再去米袋里舀米,又想想今天出去,或许回来的要晚些,便准备多填两勺。竹制的汤匙刮擦着米袋,感觉坚硬而空洞,完全没有米袋充盈时舀起来的那种快感。江汰清索性将整个米袋倒拎起来,抖搂着,却只听见几粒米磕击瓷盆发出的“唰唰”声响,之后全然无声。
江汰清走回卧室。对半卧在床上的陈烈嘀咕了一句:又没米了……
陈烈不答。睁着惺忪的睡眼,似在想着什么心事。
等我回来,再去买米吧……江汰清说,午饭我一块做出来了,你和华姿吃完,放在锅里。热不热的都行。但给华川蒸的蛋羹必须要热啊,他刚断奶,不热的话,会拉肚子。
陈烈仍旧不答。
你听到了吗?
陈烈身子动了动,忽然说,早起我做了个梦……
儿子醒来,发出啼哭声。江汰清将他抱在怀里,解开衣襟喂奶。埋怨道:嚼来嚼去,也吃不出半点奶水,哪里有吃饭长身体呀!看了一眼陈烈。问:做的啥梦?
陈烈说,我梦见你走错了路……周围都是人影,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江汰清不以为意。
陈烈咳嗽一声,欠起身子,凑到妻子身前,嗅着热滚滚的奶香。压低声音问:你去那里的路不会记错吧?
江汰清抖了一下肩膀,咯咯笑了,说,我又不是头一次去。
陈烈说,要不我去,你别去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江汰清说,你去……你去成吗?上次不说好了嘛,我出了月子,再不让你插手联络工作。
陈烈叹了口气,说,那你可要小心了。别像我做的梦一样……
你别胡思乱想。一个大男人家的!要带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陈烈起床,脚步疲沓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翻开书页,抽出两张纸。分别折好,交给江汰清,嘱咐道:一张是上级需要调阅的文件;另一张,是咱们下月经费开支的预算。
是按我说的那些开支写的吗?
陈烈不解。
江汰清加重语气:你要和组织上申请,多拨些经费!
家里还有一点钱啊,陈烈说,再申请多拨不合适吧。
我知道还有些钱,但你要去看病,不能老这么拖着……
陈烈说,等下次吧。我觉得,组织上最近也会面临很多困难。
江汰清幽幽吐了口气。脱下外套,换上一身粗花呢衣服,赌气说,你不写,见到“老李”,我也要向他汇报,让组织上清楚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陈烈面露难色。
江汰清对镜梳妆。睡在另一张小床上的女儿华姿醒来,从床上坐起,问:妈,你要出去?
江汰清拢着头发,说,是啊。
华姿有些兴奋:我也跟你去!
江汰清用嘴衔着一枚发卡:你去干嘛!
华姿说,我要去嘛!你们好久都没带我上街了。
你不能去。江汰清压低嗓音说。见华姿有些委屈的样子,又安慰她道:你要在家帮你爸照看小弟。等我回来,给你买果膏糖吃好不好?
江汰清出门之后,陈烈望见搭在椅子上的一条丝巾。这才想起那是江汰清平日里出门要系的,也是去联络地点时,一个必要的装束标志。不知是出门太急,还是因天气转暖的缘故,江汰清竟把它忘记了。欲追出门去。想了想,已经追不上了。只能手托围巾,站在窗前,怅然若失朝外面看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时间线打散后,再通过精妙的逻辑线索重新编织起来。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丝迷惘,因为过去与现在、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时常模糊不清,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之中。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混乱的布局,模拟了人类记忆的真实运作方式——我们很少能以完全线性的方式回忆过去。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突兀的回溯或跳跃,都是为了服务于当前情境下的情感爆发或关键信息的揭示。作者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建筑师,每一块砖石(每一章节)看似独立,但最终却汇集成一座宏伟且逻辑严密的建筑。对于喜欢拆解文本、探究作者意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大的乐趣,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发现之前忽略的连接点,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递进的谜题。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其中,那种体验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精神漫游。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前一章还沉浸在一种近乎诗意的、充满意象的比喻中,读起来需要反复咀悦,体会那种文字的音乐性;紧接着下一章的叙述风格骤然转向一种冷峻、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客观描述,精准地切割着事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这种叙事视角的频繁切换,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尤其赞赏作者对心理刻画的精妙处理,它没有采用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解释人物的动机,而是通过肢体语言的微小变化,比如嘴角不易察觉的抽动,或是反复摩挲一枚旧硬币的动作,来暗示人物内心翻涌的情感波涛。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叙事技巧,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但也正因此,当人物的深层情感最终浮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给读者的,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一份需要自行解读的复杂人性的切片样本。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构建虚构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惊人想象力,尽管故事的底色是现实主义的,但其中穿插的一些象征性元素和隐喻,着实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关于“记忆的重量”这一主题的处理,它没有用科幻的手法去描绘,而是将其具象化为一种日常的负担。书中有一个桥段,描述主角搬家时,不得不割舍掉某些“不必要的记忆载体”——那些被旧物占据的空间,其实就是被过往压迫的现在。这种处理手法极其高明,它将抽象的哲学命题,转化成了读者可以在生活中感同身受的物理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堆积如山的“无用之物”,它们究竟承载了多少我无意识的情感重量?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合上书本后,世界似乎都披上了一层新的滤镜,那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开始闪烁着被重新审视的光芒。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与自身经验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富有深意,那种淡淡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让人在书店货架上一瞥,便觉其内蕴含着某种沉静的力量。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是细腻而有韧性的,显然在装帧上花费了心思。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叙事节奏的把控,开篇几页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序曲,并不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耐心地铺陈着背景,勾勒出人物群像的侧影。作者似乎深谙“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在日常的对话和场景描摹中,不动声色地埋下了诸多伏笔。比如,其中对于一个老旧社区图书馆的细致描写,那尘封的书架、空气中弥漫的纸张与霉味混合的气息,读来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时光停滞的重量。这种细致的笔触,使得读者在进入故事主线之前,就已经对故事发生的那个特定时空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小说那样用爆炸性的事件抓住眼球,而是用一种更古典、更内敛的方式,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缓缓展开的世界。这种沉淀感,是当代文学作品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让人愿意放慢呼吸,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
评分与其他许多试图一鸣惊人的作品不同,这本书散发出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质感。它不迎合当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需求,反而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对待的经典。它的价值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恒久探索。书中对于“沉默的力量”的描绘尤为深刻,许多关键的转折点,都不是通过激烈的争吵或戏剧性的冲突达成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充满张力的沉默来实现的。这种对“留白”的艺术把握,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那个安静的瞬间,人物的内心活动、环境的压抑感以及读者自己的想象力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共同完成了叙事的推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宁静的潮汐退去,留下的除了沙滩上被冲刷干净的记忆残片,还有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包容。这是一本值得被郑重对待,并珍藏在书架上,时常重温的佳作。
评分图书品质不错,题材较新颖,有看点。不错的作品。
评分图书品质不错,题材较新颖,有看点。不错的作品。
评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评分图书品质不错,题材较新颖,有看点。不错的作品。
评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评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评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评分图书品质不错,题材较新颖,有看点。不错的作品。
评分图书品质不错,题材较新颖,有看点。不错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